刘青;龙赘;孙念绪
目的 探讨腹部卒中的病因、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期间国内232例腹部卒中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外相关文献.结果 腹部卒中国内以45~70岁为高发年龄段,国外以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 男性少于女性,男女之比国外为1:2.5,国内为1:1.4; 病因多样化,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以腹痛和失血性休克为主要表现,伴消化道症状; 术前确诊率低,国外为2.3%,我们的统计资料中确诊率为1.7%; 无特异性检查手段,腹腔穿刺有较大临床价值,结合B超、CT、MRI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有利于提高确诊率; 手术治疗总死亡率为7.3%,有7.8%的患者术中找不到明确的出血部位,其死亡率为41.2%.结论 腹部卒中临床罕见,术前确诊率低,预后差,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手术关键是结扎破裂血管.
作者:马俊;魏炜;林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压强持续性CO2气腹处理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气腹模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别在不同压强(6、9、12及15 mm Hg)99.5%医用CO2气体以及常规培养条件下暴露1 h,取各压强组处理后0 h和72 h细胞,使用体外细胞侵袭实验模型进行体外侵袭实验.结果 气腹处理后即刻(0 h),15 mm Hg压强组结肠癌细胞侵袭荧光强度(11.36±0.861)明显低于处理前(13.43±1.1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且明显低于其他各组(6 mm Hg组: 15.58±1.015,P=0.000; 9 mm Hg组:13.49±0.750, P=0.011; 12 mm Hg组: 13.37±0.949, P=0.016; 常规培养组: 13.43±2.027,P=0.014); 6 mm Hg压强组处理后细胞侵袭荧光强度(15.58±1.015)高于处理前(14.42±1.491),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6),且显著高于其他各压强组(9 mm Hg组: P=0.013; 12 mm Hg组: P=0.009; 15 mm Hg组: P=0.000; 常规培养组: P=0.011).气腹处理后72 h,各压强组处理前、后的结肠癌细胞侵袭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处理后各压强组间的结肠癌细胞侵袭荧光强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2气腹能对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产生一过性影响,随着CO2气腹压强的增高,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可能受到抑制.
作者:马君俊;冯波;张轶;陆爱国;胡伟国;李健文;王明亮;郑民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技术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及肝动脉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31例受体肝动脉均无变异.活体肝移植中供体肝动脉2例存在变异,其中1例副肝左动脉来源于胃左动脉,移植前肝左动脉、副肝左动脉成形后取供体的大隐静脉搭桥,与肝固有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汇合处吻合; 1例副肝右动脉来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行双动脉吻合.1例活体双供体肝移植行双动脉吻合; 1例再次肝移植行腹主动脉搭桥; 受体肝动脉直径<3 mm 6例,3~5 mm 17例,≥5 mm 8例.肝动脉吻合时间为23~70 min,平均(31.46±9.07) min.术后32 d发生肝动脉狭窄1例,行狭窄处球囊扩张后放置动脉支架,术后随访4个月肝功能及肝动脉血流良好,其余术后观察2~7个月均无肝动脉血栓形成及其他动脉并发症.结论 重视引起肝动脉并发症的诸多因素,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精细的肝动脉吻合,适当使用抗凝药物,能有效降低肝移植术后的肝动脉并发症; 及时有效地处理肝动脉并发症能明显提高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张升宁;李立;冉江华;李铸;李晓延;刘静;陈刚;曹海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大鼠胆道梗阻解除后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及水通道蛋白2(AQP2)表达的变化.方法 30只大鼠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梗阻性黄疸组(n=20).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全麻后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 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7 d后再次全麻解除胆道梗阻,而假手术组再次行假手术.各组动物分别于解除梗阻后立即或24 h处死取材.将静脉血离心后血清冻存备检肝、肾功能; 部分肾脏标本分离后冻存,Western blot 法半定量检测AQP2表达; 部分肾脏固定后作光镜观察.结果 各组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无实验动物死亡.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取材时见腹腔较多金黄色腹水.解除梗阻后24 h大鼠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45.95±8.39) μmol/L],P<0.01,血肌酐及尿素氮未见明显改变.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15 665.30±1 181.85)较假手术组(21 966.20±1 544.70)明显下降(P<0.01),解除梗阻后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增强(19 490.80±4 239.32),P<0.01.结论 胆道梗阻会造成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结构损伤,同时下调AQP2表达.
作者:王勇;韩继龙;刘金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老年人(>65岁)重度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PH治疗21例老年人重度痔,其中Ⅲ度痔6例,Ⅳ度痔10例,嵌顿混合痔5例,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PPH手术4例(19.0%),其余17例(81.0%)均行PPH结合其他手术.平均住院时间8 d,平均手术时间21.4 min.术后76.2%的患者痔核完全回缩,水肿消退.手术当天28.6%的患者疼痛需止痛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下腹部酸胀不适(57.1%)、尿潴留(28.6%)发生多见.平均随访21.3周,无肛门狭窄、大便失禁发生,无一例复发,便血5例(23.8%),均为便后少量出血.结论 PPH是适用于老年重度痔的理想术式.
作者:鲁兵;王赭;陈勇;刘玉祥;周坤;傅传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我科2005年1~8月期间收治的9例直肠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36~78岁,平均56岁.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直肠癌, 其中5例行根治术(4例行Dixon术,1例行Miles术),4例晚期直肠癌行姑息手术(乙状结肠双腔造瘘).结果 全组均成功完成手术, 术中无大出血、无输血,无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40~360 min,平均160 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4~48 h,肠功能恢复时间24~60 h.结论 只要掌握腹腔镜高级操作技术,具备腹腔镜重要手术器械,注重无瘤技术,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是可行、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昭雄;许国平;黄振添;孙卫江;黄晓光;李秀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早期胃癌所占比例很小,约90%的病例确诊时已为进展期胃癌.随着内镜、B超、超声内镜等诊疗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出率逐渐增多,日本约50%的胃癌为早期胃癌.
作者:余佩武;罗华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肿瘤干细胞在实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肿瘤干细胞与实体肿瘤的研究进展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实体肿瘤中确实存在肿瘤干细胞,并且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增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 肿瘤干细胞为实体肿瘤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发展方向.
作者:莫敖;吴诚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病例1 女,31岁,因发现腹部包块7个月入院,无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B超发现右中上腹脊柱右侧前方有一14 cm×10.5 cm大囊实性包块,内有弱回声点,包膜完整.CT检查示右侧腹腔内有一囊实性低密度肿块,10 cm×10 cm大,囊性区CT值为20 Hu,实性区为44 Hu.术中见右上腹腹膜后、十二指肠下方有一10 cm×10 cm×8 cm大肿块,包膜完整,切开包块见有4个2~4 cm大囊肿,其内为咖啡色液体.遂行包块切除,病愈出院.病理报告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出血.术后随访3年无复发,后失访.
作者:陈玉祥;黄卫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承2007年第4期)5.5 后入路复发癌切除手术步骤全麻下常规置入硬质粗尿管,平卧位,前切除术后复发癌患者作脐上小切口(3~4 cm左右)直接行横结肠襻式造口(图1),注意遵循造口近端肠壁多和远端肠壁少的原则,否则日后可能发生近端肠内容物排至远端盲襻型肠管内,促使直肠残端贮留过多导致继发性粪瘘发生.
作者:李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具有双相作用的新型磁共振造影剂钆贝葡胺(Gd-BOPTA)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对5例临床及影像检查怀疑为FNH的患者(共6个病灶),按以下顺序分别行MRI常规轴位的T2W和T1W平扫、冠状位T2加权图像、3D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Gd-BOPTA增强的轴位LAVA三期动态扫描(扫描延时时间为15、55及90 s)、2D-T1W增强扫描、LAVA延时扫描(5及10 min)及肝胆期扫描(40及80 min).收集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与磁共振各序列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例6个病灶均诊断正确(5个手术证实,1个穿刺证实).①血液动力学期(动态期): 5个FNH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弱呈等或稍低信号,另1个病灶除动脉期轻度强化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等信号; 5个中央疤痕动脉期及门脉期无强化,而延迟期均强化.②肝胆期(排泄期): 6个病灶实质部分呈稍高或等信号,其中1个肿块中可见高信号的树枝样胆管; 中央疤痕均呈稍低信号.③病理: FNH实质为正常肝细胞团呈不规则排列,伴有不同程度肝细胞水肿及淤胆改变,且均存在汇管区缺失; 疤痕为大量纤维组织,内有厚壁动脉血管、增生胆管及炎性细胞浸润,部分伴有少许黏液变性.结论 Gd-BOPTA作为一种双相(既能反映血液动力学特性又能被肝细胞特异性摄取)作用的造影剂,Gd-BOPTA增强MR检查能准确反映FNH的病理特点.
作者:李迎春;宋彬;蒋莉莉;唐鹤涵;何艳梅;蒋晓忠;印隆林;吴俊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 Lumican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6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近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Lumican mRNA的表达,并分析胃癌组织中Lumican 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Lumican mRNA在胃癌组织、近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2.4%(28/66)、15.2%(10/66)及0(0/66).有淋巴结转移者胃癌组织中Lumican mRNA表达缺失率(61.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3,P=0.001); 晚期(Ⅲ、Ⅳ期)胃癌组织中Lumican mRNA表达缺失率(61.5%)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期,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11; 胃癌组织中Lumican mRNA表达缺失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χ2=1.576,P=0.455).结论 Lumican mRNA表达缺失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并影响其预后.
作者:罗海蓉;刘连新;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虽然腹腔镜技术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真正在外科临床得到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则发生在近20年左右.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然而争议的存在又成为腹腔镜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使得腹腔镜外科在这短短数年中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认同.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及防治方面的文献并作一综述.结果 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有第五因子莱顿、受体的代谢性肝脏疾病和受体的性别、肝移植中Roux-en-Y法胆管重建术的应用、病毒感染等方面; 防治措施主要有早期诊断、检测激活蛋白C抵抗性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改进肝动脉重建的方法、高压氧疗法、经导管持续溶栓治疗、再次肝移植等方面.结论 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对改善肝移植患者的预后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晨宇;刘连新;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造影性MR淋巴显像技术对正常乳糜池和胸导管的显示情况以及它们的形态特点.方法 对112例接受胸部和上腹部MR检查的病例加作MR水成像序列即呼吸门控快速自旋回波(TSE)3D T2W序列以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扫描序列包括: ①呼吸门控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T2W序列; ②屏气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T1W序列; ③呼吸门控TSE 3D T2W(MR水成像)冠状位扫描.将其中满足纳入标准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乳糜池和胸导管的显示情况、位置和形态.结果 在TSE 3D T2W图像上: ①乳糜池显示率为71.0%(71/100),其中单管型占43.7%(31/71),分支型(2~3支淋巴管汇合)占23.9%(17/71),网状型占32.4%(23/71); 乳糜池平均长度4.5 cm.②胸导管下段显示率为57.0%(57/100),平均直径0.23 cm.③胸导管上段显示率为31.0%(31/100).结论 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 TSE 3D T2W序列能较好地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下段,结合横断面HASTE和FLASH序列,可以确定这些较大淋巴管结构的位置和解剖形态.
作者:吴苾;宋彬;杨洋;李昌宪;李真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完全腹膜化腹腔镜腹腔内置片法(total peritoneum 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TPIPOM)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期间应用TPIPOM治疗105例腹股沟疝(其中嵌顿疝22例,双侧疝44例,复发疝26例)后的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并与34例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laparoscopic mesh repair,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30.8±10.3) min vs (68.4±22.4) min]、平均住院时间[(3.8±1.3) d vs (4.3±1.5) d]、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2±0.5) d vs (1.8±0.7) d]、平均术后疼痛持续时间[(1.0±0.5) d vs (1.6±0.9) d]及平均住院费用[(5 000.8±800.5)元vs (8 000.5±950.6)元]TPIPOM组均明显少于TA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均无皮下血肿及阴囊水肿发生.两组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8.6±8.9)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TPIPOM治疗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且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不易复发,无肠梗阻等并发症,该方法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向国安;陈开运;王汉宁;张刚庆;肖方联;陈规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组蛋白修饰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复习组蛋白修饰以及组蛋白修饰与胃肠道恶性肿瘤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组蛋白的修饰为表遗传改变之一,能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系统,维持基因沉默.表观遗传修饰具有可逆性,逆转表观遗传修饰,从而改变基因表达状态,可能使恶性肿瘤细胞正常化(称为表观基因治疗).表观基因治疗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结论 组蛋白修饰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逆转表观遗传修饰导致的基因表达改变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孟春风;戴冬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进一步探索结直肠肿瘤多学科协作(MDT)诊治模式会诊流程改造.方法 通过对初步建立的MDT会诊流程进行进一步分析,寻找早期运行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探讨更适合于实际运作的会诊流程模式.结果 通过对初期会诊流程中人员和时间问题进行的剖析,提出了对会诊流程进行的环节化改造和流程优化,并引入多学科交叉查房和网络会诊的形式.结论 新型会诊流程的改造带来更多良好的患者反馈,在多学科的整体建设中逐步完善了会诊体系,但还需要更多的针对临床效果评价的研究来支持会诊流程的发展.
作者:汪晓东;曹霖;李亚伦;代利霞;李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分析在腹腔镜下对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术的33例病例.结果 33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术后恢复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随防6~15个月,均无腹痛、腹胀等症状复发.结论 利用腹腔镜对粘连性肠梗阻有选择地进行粘连松解手术安全、可行,能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青;龙赘;孙念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自从1991年Reich首次进行腹腔镜肝脏浅表良性肿瘤局部切除术以来,截至2004年底,全球范围内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已达700余例.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医院也相继开展了LH,但绝大部分病例依然局限在肝脏边缘的局部切除; 在国外,已有成功应用LH进行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的报道,但病例数非常少.与每年数万例的开腹肝切除手术对比而言,LH尤其是完全腹腔镜下的肝段(叶)切除目前仍被认为是一项难度高、风险大的复杂手术.分析制约LH发展的难点,探索其有效的解决方法,无疑将会促进该技术飞速发展.
作者:刘荣;胡明根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