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肾髓质水通道蛋白2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王勇;韩继龙;刘金钢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 水通道蛋白2, 围手术期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胆道梗阻解除后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及水通道蛋白2(AQP2)表达的变化.方法 30只大鼠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梗阻性黄疸组(n=20).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全麻后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 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7 d后再次全麻解除胆道梗阻,而假手术组再次行假手术.各组动物分别于解除梗阻后立即或24 h处死取材.将静脉血离心后血清冻存备检肝、肾功能; 部分肾脏标本分离后冻存,Western blot 法半定量检测AQP2表达; 部分肾脏固定后作光镜观察.结果 各组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无实验动物死亡.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取材时见腹腔较多金黄色腹水.解除梗阻后24 h大鼠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45.95±8.39) μmol/L],P<0.01,血肌酐及尿素氮未见明显改变.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15 665.30±1 181.85)较假手术组(21 966.20±1 544.70)明显下降(P<0.01),解除梗阻后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增强(19 490.80±4 239.32),P<0.01.结论 胆道梗阻会造成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结构损伤,同时下调AQP2表达.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犬肝注射醋酸高渗氯化钠混合液对射频消融毁损体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活体犬肝注射不同剂量的醋酸高渗氯化钠液(acetic acid 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AHS)后行射频消融(RFA),观察犬肝一次性毁损体积的变化.方法 使用LDRF-120S多极RFA系统联合AHS对活体犬肝行RFA.健康成年杂种犬30只,随机分为5组(n=6).A组: 注射2 ml AHS后立即行RFA; B组: 注射2 ml AHS后延时5 min行RFA; C组: 注射4 ml AHS后立即行RFA; D组: 注射4 ml AHS后延时5 min行RFA; E组: 注射6 ml AHS后立即行RFA.结果 5组间平均起始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组间平均消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831,P<0.001),LSD-t检验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观察范围内E组平均消融时间长; 5组间平均毁损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88,P<0.001),在观察范围内E组平均毁损直径大,LSD-t检验分析除D与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网状纤维染色显示凝固坏死区及其邻近的正常肝组织均可见血管内血栓形成; E组在AHS注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外溢; A、B、C及D组14 d内无动物死亡,E组死亡4只.结论 活体犬肝局部注射AHS 4 ml后延时5 min行RFA即可达到较理想的毁损体积.

    作者:孙海;马宽生;张丰深;李廷军;欧霞;王曙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目的 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LTME+ASP)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方法 以2001年6月至2004年3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直肠癌治疗组行LTME+ASP的12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LTME组),同期103例行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OTME+ASP)的患者作为对照(OTME组),采用国际标准问卷QLQ-C30和QLQ-CR38,分别于术后3~6个月、12~18个月、>24个月3个时段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 LTME 组的躯体功能、性功能及性快感分别在第1、2、3时段显著优于OTME组.两组女性性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LTME组在第1、2时段的排尿障碍和第2时段的男性性障碍均显著轻于OTME组.从第1时段到第2时段,两组的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未来期望、整体印象、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厌食、腹泻、化疗副反应、排便障碍、消瘦以及LTME组的性功能、排尿障碍和男性性障碍均显著改善; 而两组的性快感以及OTME组的性功能则在第3时段显著改善.结论 LTME+ASP治疗低位直肠癌可获得优于开腹手术的术后生活质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躯体功能、排尿障碍、性功能、性快感、男性性障碍等方面,而以上优势主要存在于术后中、短期; LTME组和OTME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均随时间延长趋于好转,术后1年为显著, LTME组术后的排尿障碍和性功能比OTME组术后恢复快.

    作者:于永扬;杨烈;周总光;李园;徐兵;刘海义;宋军民;蒋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胆管良性疾病中CA19-9明显升高10例报道

    目的 报道10例血清CA19-9明显升高的胆管良性疾病病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10例血清CA19-9明显升高(>500 U/ml)的胆管良性病变病例.结果 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30~85岁,CA19-9为532.32~12 000.00 U/ml,除1例患者CA125轻度升高外,其他患者血清CEA、CA125及AFP均正常.胆总管结石8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 除1例外均存在不同程度阻塞性黄疸.经治疗后8例CA19-9水平在30 d内降至正常,另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3个月内降至正常.结论 CA19-9在胆管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费健;王建承;陈胜;邓漾;朱坚;张卓;许志伟;陆晔;吴卫泽;雷若庆;韩天权;张圣道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附88例报告)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以来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非手术治疗88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88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脾破裂,Ⅰ级损伤19例,Ⅱ级损伤57例,Ⅲ级损伤12例,其中16例患者合并肋骨骨折,11例合并肝外伤,9例合并肾挫伤,4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中转手术.结论 有选择地采用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有效,轻度的肝肾损伤、腹腔外器官合并伤及患者的年龄并不影响非手术治疗的疗效.

    作者:刘西山;吕翔隆;张波;赵传杰;贾树范;刘茂荣;王长辉;冯玉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3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病例1 女,48岁,因发现右乳腺无痛性肿物1个月入院.查体: 双乳腺大小形态对称,右乳腺内上象限扪及1个2.5 cm×2.5 cm大小的肿物,圆形,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质中等,活动好,无压痛,双腋下淋巴结未及.

    作者:张英豪;金峰;蒋宗刚;任仪;王梅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外科在争议中发展

    虽然腹腔镜技术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真正在外科临床得到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则发生在近20年左右.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然而争议的存在又成为腹腔镜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使得腹腔镜外科在这短短数年中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认同.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外科应用技术的规范与创新(十一)

    (承2007年第4期)5.5 后入路复发癌切除手术步骤全麻下常规置入硬质粗尿管,平卧位,前切除术后复发癌患者作脐上小切口(3~4 cm左右)直接行横结肠襻式造口(图1),注意遵循造口近端肠壁多和远端肠壁少的原则,否则日后可能发生近端肠内容物排至远端盲襻型肠管内,促使直肠残端贮留过多导致继发性粪瘘发生.

    作者:李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手术在胰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胰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2例胰腺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其中包括胰腺囊性疾病9例,分别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4例)、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2例)及单纯胰腺囊肿切除术(3例); 胰岛素瘤2例,均行胰岛素瘤切除术; 胰腺癌术后复发1例,行左侧内脏神经离断术.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完全腹腔镜下手术8例,经腹腔镜辅助手术4例.平均手术时间225 min (100~42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 (2~150 ml); 1例术后发生胰瘘,经保守治疗治愈;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2 d (5~13 d).胰腺癌术后复发患者术后存活6个月,止痛效果满意; 其余患者随访10~36个月,效果良好,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部分胰腺疾病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三元;王延磊;智绪亭;王磊;张光永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661例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合理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7~9月期间出院的661例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囊切除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共涉及9大类39个品种,使用率为100%.预防用药380例(57.49%),其中单用38例(10.00%),平均用药6.55 d,平均住院时间10.79 d; 两联281例(73.95%),平均用药6.49 d,平均住院时间12.30 d; 三联57例(15.00%),平均用药6.52 d,平均住院时间11.75 d; 四联4例(1.05%),平均用药6.75 d,平均住院时间9.00 d.感染治疗281例(42.51%),其中单用10例(3.56%),平均用药9.60 d,平均住院时间15.10 d; 两联206例(73.31%),平均用药11.25 d,平均住院时间15.79 d; 三联56例(19.93%),平均用药15.23 d,平均住院时间15.23 d; 四联9例(3.20%),平均用药13.00 d,平均住院时间21.78 d.结论 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应按围手术期给药方案进行.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不仅减少耐药菌株及不良反应的产生,而且对降低医药费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崔岚;戴志凌;李立;杨文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在原因不明腹痛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原因不明腹痛诊断和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总结分析44例原因不明的腹痛经腹腔镜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44例患者均获病理学诊断,其中诊断为腹腔结核23例,肠粘连17例,小肠平滑肌肉瘤、非霍奇金病、晚期胃癌、腹茧症各1例.24例(54.6%)明确诊断后予以内科治疗,17例(38.6%)同时采用腹腔镜治疗,2例(4.5%)中转开腹,1例(2.3%)明确诊断后延期接受开腹手术治疗.所有病例经腹腔镜检查和治疗后,除1例晚期胃癌患者因延期开腹行姑息性手术后恢复差而死亡,其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是诊断和治疗原因不明腹痛的有效手段,部分病例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部分病例可同时在腹腔镜下完成治疗手术.

    作者:张抒;肖渝清;姚欣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R淋巴显像技术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非造影性MR淋巴显像技术对正常乳糜池和胸导管的显示情况以及它们的形态特点.方法 对112例接受胸部和上腹部MR检查的病例加作MR水成像序列即呼吸门控快速自旋回波(TSE)3D T2W序列以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扫描序列包括: ①呼吸门控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T2W序列; ②屏气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T1W序列; ③呼吸门控TSE 3D T2W(MR水成像)冠状位扫描.将其中满足纳入标准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乳糜池和胸导管的显示情况、位置和形态.结果 在TSE 3D T2W图像上: ①乳糜池显示率为71.0%(71/100),其中单管型占43.7%(31/71),分支型(2~3支淋巴管汇合)占23.9%(17/71),网状型占32.4%(23/71); 乳糜池平均长度4.5 cm.②胸导管下段显示率为57.0%(57/100),平均直径0.23 cm.③胸导管上段显示率为31.0%(31/100).结论 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 TSE 3D T2W序列能较好地显示乳糜池和胸导管下段,结合横断面HASTE和FLASH序列,可以确定这些较大淋巴管结构的位置和解剖形态.

    作者:吴苾;宋彬;杨洋;李昌宪;李真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镜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术后的应用经验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及内镜治疗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拟行LC的患者术前或术后行ERCP检查,发现异常再行内镜治疗.结果 LC术前行ERCP者42例中39例显影,其中37例伴有其他胆管疾病,占94.9%.术后行ERCP者19例均显影,总的插管成功率为95.1%.LC术前或术后42例行EST治疗,4例行EPBD,2例行ERBD,15例行ENBD,另4例在行ERCP检查后改开腹手术,取石成功率为92.9%.结论 诊治性ERCP在LC前、后的应用,对进一步明确诊断、选择手术方式、预防LC的并发症和提高LC的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苏进根;王建平;杨廷燕;陆奕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完全腹膜化腹腔镜腹腔内置片法与经腹腔腹膜前网片法治疗腹股沟疝比较

    目的 探讨完全腹膜化腹腔镜腹腔内置片法(total peritoneum 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TPIPOM)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期间应用TPIPOM治疗105例腹股沟疝(其中嵌顿疝22例,双侧疝44例,复发疝26例)后的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并与34例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laparoscopic mesh repair,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30.8±10.3) min vs (68.4±22.4) min]、平均住院时间[(3.8±1.3) d vs (4.3±1.5) d]、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2±0.5) d vs (1.8±0.7) d]、平均术后疼痛持续时间[(1.0±0.5) d vs (1.6±0.9) d]及平均住院费用[(5 000.8±800.5)元vs (8 000.5±950.6)元]TPIPOM组均明显少于TA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均无皮下血肿及阴囊水肿发生.两组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8.6±8.9)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TPIPOM治疗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且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不易复发,无肠梗阻等并发症,该方法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向国安;陈开运;王汉宁;张刚庆;肖方联;陈规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肾髓质水通道蛋白2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胆道梗阻解除后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及水通道蛋白2(AQP2)表达的变化.方法 30只大鼠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梗阻性黄疸组(n=20).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全麻后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 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7 d后再次全麻解除胆道梗阻,而假手术组再次行假手术.各组动物分别于解除梗阻后立即或24 h处死取材.将静脉血离心后血清冻存备检肝、肾功能; 部分肾脏标本分离后冻存,Western blot 法半定量检测AQP2表达; 部分肾脏固定后作光镜观察.结果 各组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无实验动物死亡.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取材时见腹腔较多金黄色腹水.解除梗阻后24 h大鼠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45.95±8.39) μmol/L],P<0.01,血肌酐及尿素氮未见明显改变.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15 665.30±1 181.85)较假手术组(21 966.20±1 544.70)明显下降(P<0.01),解除梗阻后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增强(19 490.80±4 239.32),P<0.01.结论 胆道梗阻会造成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结构损伤,同时下调AQP2表达.

    作者:王勇;韩继龙;刘金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3例报道

    病例1 女,31岁,因发现腹部包块7个月入院,无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B超发现右中上腹脊柱右侧前方有一14 cm×10.5 cm大囊实性包块,内有弱回声点,包膜完整.CT检查示右侧腹腔内有一囊实性低密度肿块,10 cm×10 cm大,囊性区CT值为20 Hu,实性区为44 Hu.术中见右上腹腹膜后、十二指肠下方有一10 cm×10 cm×8 cm大肿块,包膜完整,切开包块见有4个2~4 cm大囊肿,其内为咖啡色液体.遂行包块切除,病愈出院.病理报告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出血.术后随访3年无复发,后失访.

    作者:陈玉祥;黄卫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老年人重度痔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老年人(>65岁)重度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PH治疗21例老年人重度痔,其中Ⅲ度痔6例,Ⅳ度痔10例,嵌顿混合痔5例,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PPH手术4例(19.0%),其余17例(81.0%)均行PPH结合其他手术.平均住院时间8 d,平均手术时间21.4 min.术后76.2%的患者痔核完全回缩,水肿消退.手术当天28.6%的患者疼痛需止痛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下腹部酸胀不适(57.1%)、尿潴留(28.6%)发生多见.平均随访21.3周,无肛门狭窄、大便失禁发生,无一例复发,便血5例(23.8%),均为便后少量出血.结论 PPH是适用于老年重度痔的理想术式.

    作者:鲁兵;王赭;陈勇;刘玉祥;周坤;傅传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组蛋白修饰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组蛋白修饰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复习组蛋白修饰以及组蛋白修饰与胃肠道恶性肿瘤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组蛋白的修饰为表遗传改变之一,能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系统,维持基因沉默.表观遗传修饰具有可逆性,逆转表观遗传修饰,从而改变基因表达状态,可能使恶性肿瘤细胞正常化(称为表观基因治疗).表观基因治疗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结论 组蛋白修饰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逆转表观遗传修饰导致的基因表达改变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孟春风;戴冬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状与前景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早期胃癌所占比例很小,约90%的病例确诊时已为进展期胃癌.随着内镜、B超、超声内镜等诊疗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出率逐渐增多,日本约50%的胃癌为早期胃癌.

    作者:余佩武;罗华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原位肝移植术中动脉重建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技术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及肝动脉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31例受体肝动脉均无变异.活体肝移植中供体肝动脉2例存在变异,其中1例副肝左动脉来源于胃左动脉,移植前肝左动脉、副肝左动脉成形后取供体的大隐静脉搭桥,与肝固有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汇合处吻合; 1例副肝右动脉来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行双动脉吻合.1例活体双供体肝移植行双动脉吻合; 1例再次肝移植行腹主动脉搭桥; 受体肝动脉直径<3 mm 6例,3~5 mm 17例,≥5 mm 8例.肝动脉吻合时间为23~70 min,平均(31.46±9.07) min.术后32 d发生肝动脉狭窄1例,行狭窄处球囊扩张后放置动脉支架,术后随访4个月肝功能及肝动脉血流良好,其余术后观察2~7个月均无肝动脉血栓形成及其他动脉并发症.结论 重视引起肝动脉并发症的诸多因素,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精细的肝动脉吻合,适当使用抗凝药物,能有效降低肝移植术后的肝动脉并发症; 及时有效地处理肝动脉并发症能明显提高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张升宁;李立;冉江华;李铸;李晓延;刘静;陈刚;曹海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罕见Riedel甲状腺炎的诊断及处理

    Riedel甲状腺炎又名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或侵袭性纤维增生性甲状腺炎,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侵袭性慢性炎症.北京协和医院1977~2005年28年间共收治8例,均为女性,年龄39~55岁,平均49岁; 病程2周~6年,平均16个月.

    作者:安亚伟;张立阳;马恩陵;王克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