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正常大鼠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

付倩;谢明星;王新房;吕清;方凌云;卢晓芳;王静;王淑珍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 左, 多巴酚丁胺负荷, 二维应变
摘要: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正常大鼠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20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于基础状态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时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乳头肌短轴高帧频图像.测量节段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环向应变(PCS)及左心室整体峰值径向应变(G_(PRS))和环向应变(G_(PCS)),并采用解剖M型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LVIDd、LVID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观察负荷实验时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分别分析EF和左心室整体二维应变值(G_(PRS)、G_(PCS))的相关性.结果 基础状态时大鼠左心室乳头肌短轴各节段PR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PCS值存在不均一性,前间隔和前壁的PCS测值大,下壁的PCS测值小(P<0.05).多巴酚丁胺负荷时,左心室乳头肌短轴G_(PRS)、G_(PCS)、节段心肌的PRS、PCS值和常规超声心动图的FS和EF随多巴酚丁胺剂量增加而增大(P<0.05);多巴酚丁胺剂量为10.0 μg/(kg·min)时上述指标与剂量为5.0 μg/(kg·min)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和负荷状态时EF和左心室整体二维应变值(G_(PRS)、G_(PCS))均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2D-STI技术可无创、简便地评价正常大鼠基础状态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时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形变,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正常小儿髋臼盂唇3.0T MR影像特征

    目的 应用3.0T MR研究正常小儿髋臼盂唇MR影像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53名4天~14岁正常小儿髋臼盂唇MR表现,按年龄分成4组:0~3岁(A组),4~7岁(B组),8~11岁(C组),12~14岁(D组).对所有小儿均行3.0T MR髋关节轴位及冠状位扫描.结果 ①盂唇的形态分为三角形、扁平形和缺如型三种,其中三角形常见,占78.29%.②不同年龄组以及髋臼盂唇不同部位间的形态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三角形在D组以及髋臼盂唇前部的构成比高.③髋臼盂唇内的稍高信号常见于前部.结论 正常小儿髋臼盂唇的形态和信号强度具有年龄和部位特征性的变化规律.

    作者:孙冬梅;潘诗农;卢再明;郭启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上颌切牙管解剖及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观察上颌切牙管正常解剖及病变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0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及65例切牙管病变患者(病变组)的MSCT资料.结果 正常组切牙管MSCT表现:根据其鼻腔侧开口的形状分为双孔型(37.04%)、短小骨嵴型(33.33%)和单孔型(29.63%);根据冠状面MSCT表现分为管状(59.26%)、Y形(37.04%)和锥形(3.70%);根据矢状面MSCT表现分为管状(84.26%)、锥形(14.81%)和梭形(0.93%).正常组切牙管鼻腔侧、口腔侧开口的横径分别为(4.67±1.31)mm、(3.51±0.8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牙管长度为(10.71±1.95)mm,男(11.51±1.97)mm,女(9.91±1.58)mm,存在性别差异;切牙管后壁与硬腭夹角为(118.51±9.44)°;前壁上、下口至牙槽骨前缘的垂直距离分别为(9.29±1.26)mm和(7.12±1.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组切牙管MSCT表现:病变累及切牙管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增宽(47.69%)、狭窄(46.15%)、变短(3.08%)和中断(3.08%).结论 MSCT检查及其图像后处理可以清楚显示切牙管,有助于在种植牙和整形外科手术中避免切牙管的损伤,并可早期发现切牙管病变和指导治疗.

    作者:姜滨;王振常;鲜军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兔颈动脉急性血栓的MRI分子影像学评价

    目的 评价纤维蛋白靶向结合MRI对比剂(EP-2104R)对兔颈动脉急性血栓的显示能力,并与非对比增强和Gd-DTPA增强MR进行对比.方法 用颈动脉外部损伤和阻塞的方法制作5只兔颈动脉内血栓模型,在血栓诱导后急性期(6.0 h)进行对比剂EP-2104R注入前及注入后MR扫描,并与组织病理学对比.结果 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能准确显示血栓,优于非对比增强MRI和Gd-DTPA增强MRI(P<0.001).Gd-DTPA增强后不能提高发现血栓的能力.结论 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在显示活体内急性血栓方面优于非对比增强和Gd-DTPA增强MRI.

    作者:王志红;刘怀军;吴文新;徐英进;宋利宏;田泽君;王藏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螺旋CT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前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ARM)术前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 30例CARM患儿于术前接受X线倒立侧位腹部平片和盆腔螺旋CT检查,分别测量直肠盲端到肛窝距离,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测量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相关性;并结合CT三维重建图像判断骶骨有无畸形.结果 CT测量直肠盲端到肛窝距离与术中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99,P<0.01);诊断骶尾椎弯曲1例.X线平片与手术测量结果无相关性(r=0.31,P>0.05).结论 螺旋CT检查在术前可准确描述CARM直肠盲端的位置及骶骨发育情况,为临床选择佳术式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林飞飞;刘磊;王斌;曹卫国;孙龙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关节内局限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MRI表现

    目的 评价关节内局限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关节镜及病理证实的关节内局限型PVNS,观察其MRI表现.结果 15例均表现为膝关节腔内的单发性结节或肿块,其中11例位于髌下脂肪垫区.结节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大直径为2.0~6.0 cm(平均为3.1 cm),边界清晰.在SE T1WI及TSE PDWI上,结节信号不均,总体信号与肌肉类似;在TSE T2WI上,结节信号不均,总体信号略高于肌肉.在T2WI上,14个结节内部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引起的明显低信号区,9个结节边缘可见明显低信号环.结论 髌下脂肪垫区出现单发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晰,MR信号不均且与肌肉信号接近,T2WI内部有明显低信号或周缘低信号环,提示关节内局限型PVNS的诊断.

    作者:刘颖;郑卓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正常大鼠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正常大鼠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20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于基础状态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时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乳头肌短轴高帧频图像.测量节段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环向应变(PCS)及左心室整体峰值径向应变(G_(PRS))和环向应变(G_(PCS)),并采用解剖M型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LVIDd、LVID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观察负荷实验时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分别分析EF和左心室整体二维应变值(G_(PRS)、G_(PCS))的相关性.结果 基础状态时大鼠左心室乳头肌短轴各节段PR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PCS值存在不均一性,前间隔和前壁的PCS测值大,下壁的PCS测值小(P<0.05).多巴酚丁胺负荷时,左心室乳头肌短轴G_(PRS)、G_(PCS)、节段心肌的PRS、PCS值和常规超声心动图的FS和EF随多巴酚丁胺剂量增加而增大(P<0.05);多巴酚丁胺剂量为10.0 μg/(kg·min)时上述指标与剂量为5.0 μg/(kg·min)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和负荷状态时EF和左心室整体二维应变值(G_(PRS)、G_(PCS))均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2D-STI技术可无创、简便地评价正常大鼠基础状态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时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形变,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作者:付倩;谢明星;王新房;吕清;方凌云;卢晓芳;王静;王淑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胎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1例

    孕妇21岁,孕1产0,孕21周,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孕期无感染及服药史,于我院接受产前超声检查.胎儿超声心动图: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的位置关系正常,四腔心切面清晰显示,左心室明显扩大,右心室缩小,右心房比左心房大,二尖瓣及三尖瓣清楚,启闭运动均见,室间隔未探及明确回声失落,左心房侧探及活瓣甩动,长约5.4 mm,房间隔中部可见卵圆孔无回声区,宽约3.5 mm;长轴切面见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右心室流出道切面探及肺动脉起自右心室,探及肺动脉瓣回声,未探及明确开闭运动.

    作者:蒲英杰;王岳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腹主动脉离断1例

    患者女,17岁,血压升高1周,血压153/104 mmHg,心率80次/分;否认手术及外伤史.余无特殊.腹部血管CTA:腹主动脉于约相当于L1~L2水平肠系膜上、下动脉间断裂,缺损段长约1.8 cm.肠系膜上、下动脉显著增粗且相互交通.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左侧腹壁下动脉增粗,吻合.双侧肋间动脉与双侧腹外侧动脉增粗,吻合.双侧肾动脉与双侧肋间动脉、腰动脉异常吻合支沟通,结构紊乱.CT诊断:腹主动脉离断(先天性).

    作者:程广金;仲建全;唐光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诊断肾盂癌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诊断肾盂癌的潜在价值.方法 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盂癌患者的常规超声及CEUS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肾占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CEUS观察肿块的增强时相和增强方式,包括肿块的增强、消退时间和灌注表现.结果 本组22个肿块直径范围1.5~8.5 cm.常规超声显示扁平样肿块7个,不规则团块样肿块15个;伴同侧肾脏积水11例.5个肿块内发现较丰富彩色血流信号,9个仅周边少量彩色血流信号,8个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CEUS显示皮质期22个肿块均增强;同步增强8个,缓慢增强14个;达峰值呈低回声18个,高回声3个,等回声1个;实质期快速消退20个,同步消退1个,缓慢消退1个.常规超声和CEUS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3.64%(14/22)和81.82%(18/22).结论 CEUS可改善肾盂癌的血供显示,提高诊断率.

    作者:黄备建;季正标;袁海霞;金赟杰;李超伦;王文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岛叶的任务态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岛叶在执行词语联想任务时的激活状态,分析岛叶不同部位在语言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对28名(男15名,女13名)健康被试者行fMRI研究,试验内容为组块设计的词语联想任务和静息态扫描.采用SPM 5和REST 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算岛叶前部和后部与全脑其他体素之间的功能连接系数,并比较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 双侧岛叶前部为正激活脑区,后部为负激活脑区.与左侧岛叶前部有功能连接的区域包括右侧岛叶前部、右侧岛叶后部、辅助运动区(SMA)、左侧颞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顶下小叶、中扣带回、右侧纹状体和右侧额下回.与左侧岛叶后部有功能连接的区域包括右侧岛叶后部、左侧岛叶前部、右侧颞上回、中扣带回、右侧中央前回及右侧纹状体.与右侧岛叶前部有功能连接的区域包括SMA、左侧额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纹状体、中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左侧纹状体、右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及左侧颞横回.与右侧岛叶后部有功能连接的区域包括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上回、左侧岛叶前部、左侧岛叶后部、右侧缘上回及左侧扣带回.结论 岛叶前部与后部的功能连接区域有一定差异,分别以不同方式参与语言任务的完成,左侧岛叶前部在语言功能中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伊慧明;周媛;张权;张翀;何雅娜;陈静;蒋田仔;张云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对照(附7例分析)

    目的 分析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方法 收集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的7例pPNET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MRI表现.结果 7例pPNET中,2例位于颅内,2例位于下肢,1例位于椎管内并跨椎管内外生长,1例位于盆腔内并累及骶骨,1例位于腹膜后.软组织内pPNET呈等T1、稍高T2信号,内可见囊变坏死及出血,1例边缘可见假包膜,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侵犯周围骨组织.骨pPNE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例均见CD99表达,4例突触素表达,3例嗜铬粒蛋白表达,2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表达,2例波形蛋白表达,1例上皮细胞膜抗原表达.结论 MRI对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徐丽艳;钱银锋;赵本胜;余永强;刘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方法 将60例接受颅颈联合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三组,分别以100、150、180 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三组间各点动静脉CT值及动脉显示差异.另将4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相匹配(层厚0.625 mm, 螺距1.375:1与层厚1.25 mm,螺距1.375: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间动脉显示的差异.结果 Ⅰ、Ⅱ、Ⅲ组病例的颈部及颅内动脉均获得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各点强化CT值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点同层静脉CT值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 组病例在显示程度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优参数为阈值100 HU,120 kV,280 mA,层厚1.25 mm,螺距1.375:1,0.5秒/周,准直宽度16×0.625 mm,为将以上参数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斌;刘义军;浦仁旺;刘静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表现

    目的 探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AFH)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AFH患者的声像图特点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9例AFH均为透明血管型.超声表现为病灶包膜完整,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呈实性低回声,后方回声轻度增强,无囊变,与病理上该病较少发生出血坏死相对应.2例病灶内部伴有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9例病灶外周部均可探及血流信号,其中2例病灶内部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结论 AFH的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确诊依靠病理活检.

    作者:李萍;王正滨;房世保;赵诚;牛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子宫石的X线、CT表现

    子宫肌瘤是成年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石为子宫肌瘤发生退变,瘤体完全钙化、硬结而成,临床较少见.本文报道本院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石的X线、CT表现.

    作者:李家言;梁继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Gd-DTPA对不同器官质子3.0T MR波谱预扫描的影响

    目的 探讨Gd-DTPA对头部、肝脏及肾脏在体3.0T单体素PRESS序列质子MR波谱(MRS)匀场线宽(LW)与抑水率(WS%)的影响.方法 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采集头部波谱,8通道相控阵线圈采集肝脏及肾脏波谱.执行波谱常规自动预扫描程序,记录LW及WS%指标后进行波谱采集,然后注射Gd-DTPA,完成常规扫描后重新执行预扫描程序记录上述数值.采用配对样本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注射Gd-DTPA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注射Gd-DTPA后,头部波谱(T_+=12,T_-=66,P=0.02)及肝脏波谱(T_+=0,T_-=45,P=0.007)WS%均变差.肾脏波谱匀场(T_+=0,T_-=435,P<0.001)和WS%(T_+=0,T_-=435,P<0.001)均变差.结论 对于三个器官,Gd-DTPA均负性影响WS%;Gd-DTPA对肾脏的匀场影响大,对头部及肝脏波谱采集匀场影响较小.推荐在注入Gd-DTPA前采集肾脏实质波谱.

    作者:谭绍恒;梁长虹;郑君惠;徐莉;张忠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初探

    目的 讨论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增强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浓度和延迟时间,寻求较为理想的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方案.方法 选择下肢静脉疾病患者32例,采用不同对比剂浓度与不同注射速率进行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对图像对比分析,22例与X线下肢静脉造影进行分节段静脉显示能力对比分析.结果 血流相关性伪影为影响CT下肢静脉造影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注射速率1.5 ml/s和2.5 ml/s组的图像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19),稀释浓度为25%与15%的图像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3,P=0.068).CT下肢静脉造影与X线下肢静脉造影在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与股静脉显示能力相同(χ~2=2.095,P=0.148),CT下肢静脉造影显示髂静脉的能力优于X线下肢静脉造影(χ~2=8.324,P=0.004).结论 CT下肢静脉造影髂静脉优于X线下肢静脉造影;采用延迟50 s经足背静脉以2.5 ml/s速度注射45 mgI/ml浓度(非离子型300 mgI/ml对比剂稀释15%)可获得较满意的诊断图像.

    作者:陈群林;孙辉红;林征宇;陈小荣;江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价值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6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30±3.15)kg/m2,心率≤65次/分]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根据患者体重选择管电流(400 mA/500 mA);对照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40±3.00)kg/m2,心率≤65次/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流650 mA.分别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剂量(ED),以12 cm作为标准扫描长度计算标准化辐射剂量(ED_(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的显示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平均ED分别为(5.97±1.04)mSv和(26.25±2.36)mSv,经标准化后,ED_(标准)分别为(5.49±0.45)mSv和(23.77±1.64)mSv.两组平均ED及ED_(标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ED_(标准)较对照组减少76.62%.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6,P=0.235).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

    作者:马延贺;于铁链;李东;李锋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评价左心室不同构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

    目的 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构过程中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和正常对照组50名,根据Ganau分类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正常构型(A组)、向心性重构型(B组)、向心性肥厚型(C组)和离心性肥厚型(D组).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获得左心房侧壁、下壁、前壁及后壁的应变率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_(SR))、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D_(SR))和心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A_(SR)).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4个组S_(SR)和D_(SR)均逐渐减小(P<0.01),而A_(SR)在A组、B组和C组逐渐增大(P<0.01),在D组明显减小(P<0.01).结论 左心房功能变化发生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重构之前;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能够准确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构进展过程中左心房功能的变化.

    作者:李荣;王志斌;孙慧;吕启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弥散梯度方向数目对DTI测量值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中不同数目的梯度方向对成人脑组织各向异性分数(FA)的离散程度及其信噪比(SNR)的影响.方法 应用7种不同弥散梯度方向数目(NDGD)对8名健康志愿者脑组织进行DTI扫描并获取FA图,计算FA图中4个感兴趣区(ROI)(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膝部、内囊后肢)的FA值及其SNR,分析其随NDGD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 脑内各个ROI的FA值不随NDGD的增加而显著变化;信号强的ROI(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FA值方差随机波动,其SNR增加不大;信号弱的ROI(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内FA值方差随着NDGD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结论 在DTI的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检查的部位选择适宜的NDGD.

    作者:阴晓娟;张娜;邓振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综合影像学评价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

    目的 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D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SPECT)对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显示效果.方法 中华小型猪6只,接受MDCT扫描1次后,在前降支近段放置Ameroid环,当日行MDCT、MRI扫描.术后第2、27天再次行SPECT,28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MDCT、MRI,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 2只实验猪饲养中死亡,4只完成实验.病理显示3只实验猪有心内膜下梗死,1只无梗死.CAG显示3只实验猪狭窄>50%.MDCT的动脉期减低区域、MRI的首过减低区域以及SPECT的减低区域均与TTC染色显示的梗死区域一致.MDCT测得术后28天的ESV高于术前与术后当日(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I测得EDV术后28天高于术后当日(P<0.001),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CT测得的SV、EDV均值均高于MRI(P均<0.05);二者测得的ESV与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术后当日、术后28天左心室前壁动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74,P=0.011).结论 MDCT动脉期、MRI首过灌注、SPECT显示的左心室前壁灌注减低与TTC染色梗死心肌相对应.心肌缺血后CT值减低.

    作者:唐翔;吕滨;赵世华;唐跃;吕凤英;方纬;陆敏杰;鲁锦国;陈雄彪;蒋世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