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分析

印隆林;宋彬;雷志华;张华山

关键词:腹膜后间隙, 感染,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摘要:目的结合解剖学基础,探讨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30例CT扫描发现腹膜后间隙存在异常、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证实为感染性病变的病例,分析其CT和临床资料.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门静脉期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多平面图像重组等后处理.结果胰腺炎和肾脏感染是造成腹膜后间隙感染性改变的主要病因.依解剖区域的不同,炎症在腹膜后不同间隙内(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相应的CT征象;炎症的跨间隙蔓延现象也较普遍.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原发病灶、毗邻组织器官、炎症蔓延范围等解剖细节.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SW1990/ADM的建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

    目的建立人胰腺癌阿霉素(ADM)耐药细胞株SW1990/ADM,探讨其耐药机理.方法采用ADM体外浓度梯度倍增法诱导培养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 10个月,获得耐药细胞株SW1990/ADM,脱药培养2个月后检测其生物学性状、药物敏感性及多药耐药基因mdrl的功能及表达情况.结果与亲本细胞株SW1990相比,SW1990/ADM在形态学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包括ADM在内的多种化疗药物均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其对ADM、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和健择的耐药指数分别达到49.60、7.25、3.80和1.25;其mdr1 mRNA的表达亦明显高于亲本细胞株SW1990(P<0.01).结论体外浓度梯度倍增法可建立稳定传代的人胰腺癌耐药细胞株SW1990/ADM.其耐药性与mdrl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张立阳;赵玉沛;吴元德;廖泉;郭俊超;刘子文;张太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奥曲肽和NC-8-12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体内外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SSTA)能否在体内、外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及其抑制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用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生长抑素Ⅱ型受体(SSTR2)mRNA的表达;用MTT法检测奥曲肽(Oct)或SSTR2特异激动剂NC-8-12对胰岛素或表皮生长因子刺激下的HCT116细胞作用24 h后的增殖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yclin D1的表达;同时将HCT116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给予其奥曲肽或NC-8-12治疗,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①HCT116细胞株和荷瘤裸鼠癌组织中均有SSTR2 mRNA的表达;②胰岛素和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HCT116细胞株生长,且这一促进作用能部分地被Oct和NC-8-12减弱;③胰岛素刺激下HCT116细胞的Cyclin D1表达水平提高,Oct或NC-8-12作用后其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④Oct和NC-8-12组裸鼠皮下种植瘤重量和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Oct及NC8-12均能抑制HCT116细胞株增殖,SSTR2参与介导了SSTA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在本实验剂量下,Oct和NC-8-12均对接种于裸鼠的人结肠癌肿瘤生长无影响.

    作者:李小毅;陈原稼;唐伟松;李景南;陈元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直肠癌的保功能手术

    在直肠癌特别是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方面,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术后长期生存,而对术后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近年来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PANP)、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等新观念的导入,以及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重新认识和吻合器的使用,直肠癌的保功能手术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解决好手术根治与保留功能间的关系,大限度地保留排便、排尿及性功能,符合现代直肠癌外科研究和发展的趋势.在根治基础上尽可能保存患者的各种正常功能以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直肠癌根治术的重要原则之一.

    作者:汪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14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97年5月至2002年11月期间所收治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体重下降、腹胀和消化不良.影像学特征为胰腺肿块、假性囊肿、胰管扩张和胰管结石.本组中有60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死亡1例,其余54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结论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变化多样,应根据病变特点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李波;刘续宝;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成人肠套叠16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7例成人肠套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79例,占47.3%.167例中15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6例为肠道肿瘤,良性48例,恶性68例;余51例为手术或外伤后、肠道炎症、盲肠过长等.共有117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或相应肠段切除术,50例行单纯复位或复位后固定术.2例术后死亡,余均恢复良好,134例随访2个月~10年,无肠套叠复发.结论提高对成人肠套叠的认识是诊断的关键,检查应选用B超、CT、钡灌肠等,治疗则首选手术治疗.

    作者:彭方兴;贾乾斌;刘立新;陈永兵;杨家印;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造口周围粪性皮肤炎的治疗

    造口周围粪性皮肤炎是肠造口术后常见的皮肤疾病,Lyon报告占造口患者皮肤病的22%.可引起造口局部不适、造口袋粘贴时间缩短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造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洪莲;王汉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少见原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

    患者,女,58岁,因反复解黑便1年半入院,伴乏力纳差,无呕吐及腹痛,无畏寒、发热,无黄疸等.既往史无特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慢性病容,贫血貌,腹平坦,无包块扪及,移浊(一).

    作者:包果;陈志新;张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β-连环蛋白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c-myc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2例肝门部胆管癌及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的β-连环蛋白和c-myc蛋白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β-连环蛋白在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均呈正常表达,且c-myc均呈阴性表达;而在42例胆管癌患者中30例癌组织细胞胞浆内的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且异常表达率与肝门部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肝门胆管癌大小、分化程度和侵袭状况无关(P>0.05).胆管癌中c-myc表达阳性率与肝门胆管癌的大小、侵袭状况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与c-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324,P<0.01).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存在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的现象,与胆管癌的一些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分子机理之一.

    作者:郑启昌;陈海波;左克强;张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生物可吸收医用膜在甲状腺手术中的运用

    目的研究生物可吸收医用膜在甲状腺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甲状腺癌和甲状腺侧叶以及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在气管与颈部皮瓣之间或气管与颈部肌群间、颈前肌群与皮瓣间放置相应厚度(0.02 cm)的生物可吸收医用膜.结果实验组153例患者术后随访6周,其切口下皮瓣粘连远少于139例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可吸收医用膜术中运用可以有效地防止粘连而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作者:鲜于剑波;向荣超;李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超声刀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超声刀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9例.结果 2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2例因肠管间广泛致密粘连而致分离中肠管破裂,但均在腹腔镜下修补成功.手术时间30~150 min.术后无肠漏、出血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 d出院,随访1~24个月,未见有腹痛、腹胀等复发症状.结论与电刀相比,超声刀的应用使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手术安全性更高,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而且使术后肠粘连肠梗阻复发的机会更少.

    作者:李前;王存川;吴东波;徐以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分析

    目的结合解剖学基础,探讨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30例CT扫描发现腹膜后间隙存在异常、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证实为感染性病变的病例,分析其CT和临床资料.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门静脉期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多平面图像重组等后处理.结果胰腺炎和肾脏感染是造成腹膜后间隙感染性改变的主要病因.依解剖区域的不同,炎症在腹膜后不同间隙内(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相应的CT征象;炎症的跨间隙蔓延现象也较普遍.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原发病灶、毗邻组织器官、炎症蔓延范围等解剖细节.

    作者:印隆林;宋彬;雷志华;张华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肠吻合口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家兔小肠吻合口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将48只实验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行近端小肠部分切除再吻合术,实验组动物于吻合时行rhEGF黏膜下注射.行外周血WBC计数,观察吻合口胶原纤维及羟脯氨酸的合成以及吻合口漏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 d、5 d及7 d与术前比较WBC略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4.3%,而对照组为16.7%.实验组术后3 d、5 d及7 d胶原纤维面积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吻合口周围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核大、浓染且胞浆丰富.实验组吻合口组织新生血管较多且有正常腺管结构,而对照组黏膜细胞结构破坏重.羟脯氨酸生成在术后5 d及7 d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存在于创伤修复的全过程,但EGF局部应用对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不大.rhEGF有促进创伤愈合、细胞向创面迁移的作用,使成纤维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合成及转运加快,同时促进创面新生血管产生,可有效促进吻合口的愈合,防止吻合口漏的发生.

    作者:谭广;朱峰;王忠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成人结肠脾曲浆膜下脂肪瘤致肠套叠1例报告

    患者,女,51岁.因反复左上腹部隐痛半年余加重伴腹胀,解黏液血便1 d入院.查体:T 37.5℃,P 92次/分,R22次/分,BP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痛苦面容,神志清楚,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膨隆,可见肠形及蠕动波,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左上腹可触及一约10 cm×6 cm×6 cm大腊肠样包块,质硬、不活动、表面光滑、压痛,肠鸣音亢进(12次/分),可闻及气过水声,移动性浊音(一).

    作者:吴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胃肠机械吻合与传统吻合术后并发症的比较(附932例报告)

    目的比较胃肠机械吻合与传统手工吻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机械吻合的安全性问题.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的932例行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行机械吻合的392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8例(吻合口漏7例,梗阻1例),其发生率为2.04%;而使用传统手工吻合的540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44例(吻合口漏28例,出血4例,梗阻12例),其发生率为8.15%,明显高于前者(P<0.01).结论胃肠机械吻合较传统手工吻合更为安全.

    作者:童宜欣;胡俊波;杨传永;龚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直肠癌手术直接吻合与贮袋结直肠/肛管吻合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随着吻合器,尤其是双吻合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它手术技术和手术理念的改进,使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在技术上和术后长期生存上均成为可能,并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经典的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成为患者和医生的首选,使传统的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比例明显下降.

    作者:傅传刚;丁健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再手术治疗32例报告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术后复发的原因、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对3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经再手术全部治愈.结论腺体残留过多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有选择地再手术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术后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谭天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二次手术切除异位甲状旁腺腺瘤1例报告

    患者,女,19岁,因反复四肢疼痛2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右甲状腺外侧扪及2 cm×1.5 cm×1.5 cm大结节,质中,随吞咽活动.血钙2.88 mmol/L,血磷1.02 mmol/L,PTH 1730 ng/L,AKP 2972 U/L,X片及骨密度测定示重度骨质疏松;核素扫描示甲状腺右叶下极下方存在局限性代谢活跃组织,疑甲状旁腺腺瘤.遂在局麻下行手术治疗.取颈部胸骨切迹上3 cm弧形切口,长约6 cm.术中见:甲状腺左右及峡部未见异常;右叶后外部见3 cm×1 cm×1cm大结节,与右叶主体有一切迹,内上方有不完整包膜;右叶下极见一可疑黄豆大结节.

    作者:张帆;杨新华;姜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干扰素对人结肠癌细胞HLA-DR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对人结肠癌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剂量的α-IFN和γ-IFN刺激前、后HLA-DR在4株人结肠癌细胞HC8、Lovo、SW-480和Ls-174-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α-IFN和γ-IFN刺激之前,4株细胞中除Lovo细胞不表达HLA-DR,其他3株细胞均可不同程度表达HLA-DR;刺激之后,4株细胞系的HLA-DR表达均有所增强,并呈现出IFN依赖性及γ-IFN的剂量依赖性,γ-IFN的诱导作用强于α-IFN.结论 IFN可以上调人结肠癌细胞HLADR的表达,IFN用于结肠癌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文广;刘钢;方泉;黄汉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RT-PCR检测直肠癌在直肠系膜的播散范围及临床意义

    目的以CEA mRNA为标记物,应用RT-PCR技术检测直肠癌在直肠系膜的播散范围,以探讨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系膜的合理切除范围.方法 40例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手术标本,取不同距离的直肠系膜以CEAmRNA为标记物,应用RT-PCR技术检测其有无癌转移.结果在40例病例中发现直肠系膜有癌播散者9例(22.5%),播散远距离在肿瘤下缘下4 cm.直肠癌在直肠系膜的播散与Dukes分期、肿瘤浸润肠壁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分型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及CE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距肿瘤下缘5 cm范围是直肠系膜的安全切缘.

    作者:王小林;卿三华;黄祥成;宋京翔;吴承堂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直肠癌双吻合器保肛术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附81例报告)

    目的评估双吻合器在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81例采用双吻合器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术中肿瘤切除后远端直肠的缝合、吻合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20~190 min,平均160 min.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3.7%),吻合口狭窄1例(1.2%),无手术死亡.结论双吻合器技术可帮助外科医生顺利完成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结直肠的吻合,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黄伟民;李洪涛;杨明;姚庭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