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普燕芳;宋正己
目的:对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对提升患者在就医满意度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对实行人性化护理模式前后在门诊就诊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对比人性化护理模式前后的满意率对其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为97.3%,实行普通护理模式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86.8%;实行人性化护理模式后,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明显提高.结论:在门诊的具体护理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利于缓和医患关系,增加门诊的软实力,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南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及内科治疗肺栓塞疗效.方法:对18例肺栓塞回顾性分析CTPA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例554支血管中223支发生肺动脉栓塞(46.2%).54.3%肺叶以上动脉、65.1%肺叶动脉及42.0%肺段动脉受累.肺栓塞的CTPA表现:直接征象:①腔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8.5%)、锐角附壁型充盈缺损(18.3%)、钝角附壁型充盈缺损(46.6%)及完全闭塞(1 9.3%).其中中心型及锐角型充盈缺损提示急性肺栓塞,钝角型充盈缺损及完全闭塞则为慢性肺栓塞的征象;②管腔突然狭窄(9.0%).间接征象:主动脉和(或)右侧叶问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少血”征、肺梗死、“马赛克”等.治疗后CTPA上肺动脉血栓部分或基本消失,肺动脉显示率显著提高,急性PE变化更明显,以中心性肺栓塞效果显著.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PA能够清楚显示PE的征象及其演变过程及治疗后效果,是诊断PE的一种可靠技术.
作者:臧海英;李涛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调查登封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14种标准化吸入变应原对229例拟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实验,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①229例患者中,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序为粉尘螨、屋尘螨、艾蒿、蟑螂、动物毛、小豚草、霉菌1、小虾、禾本科、欧芹、霉菌2、鸡蛋、凤梨、牛奶.②单一变应原阳性占19.2%,多重变应原阳性占80.1%.③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阳性变应原分布中,19~50岁组阳性率高,性别分布无差异.结论:登封地区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主要是尘螨(包括屋尘螨和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的患者绝大多数都为多重变应原,仅有少数为单一变应原;不同年龄的患者以19~50岁阳性率高,性别分布无差异.
作者:刘俊杰;郭会丽;赵艳丽;朱艳艳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在儿童寰枢关节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50例临床怀疑寰枢椎半脱位的儿童患者,张口位摄片不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经患儿家长同意后行DTS检查.结果:所有患儿寰枢椎形态结构显示完整,寰椎侧块及寰枢关节间隙显示清晰,无周围组织结构干扰.其中14例寰枢椎半脱位,显示齿状突与两侧块间隙不对称.结论: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儿童寰枢关节检查中具有价格低廉、图像成像清晰,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势,且患儿接受辐射量较CT检查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文峰;王立兴;丁健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患者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壁神经与切除肋间壁神经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观察93例乳腺癌保乳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62例患者保留肋间壁神经,31例切除肋间壁神经.结果:保留ICBN与切除ICBN组相比较,两组在术后上臂区及腋下的皮肤感觉异常情况、客观感觉异常情况、是否疼痛、疼痛级别、疼痛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中保留ICBN,保存了患侧上臂及腋下等部位的皮肤感觉功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上臂区及腋下的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发生.
作者:丁梅;张淑芝;杨艳玲;王增辉;刘雅静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动态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上的应用价值,同时探讨灌注参数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与动态CT灌注.结果:本组患者梗死患侧脑组织和健侧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周围脑组织与健侧脑组织比较显示两侧脑组织CBF和CBV无明显差异(P>0.05),MTT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动态CT灌注成像不仅能明显提高CT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而且能反应脑梗死后血脑屏障完整性破坏的情况,提高脑梗死的诊断率.
作者:牛钊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胶原酶溶盘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已应用多年,技术先进,疗效肯定,临床应用广泛.但临床治疗中存在许多误区,介绍如下.用维生素B12、康宁克通、利多卡因与胶原酶相配伍以期增强疗效,忽略了酶的两个重要参数,即适pH值和沉淀剂对酶的影响.每种酶都有适pH值,在此值范围内,酶的活性大,低于或高于此值,将导致酶的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胶原酶的适pH值为6.5~7.2,而维生素B12的pH值为2.8.
作者:闫旺;武翠平;王进亮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将Seminar_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运用于高职高专康复护理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Seminar_CBL教学组(实验组)与传统教学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Seminar_C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采用实训成绩和理论成绩作为测评指标.结果:教学后,两组学生学习成绩具有明显差异,实验组实训成绩和理论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Seminar_CBL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护生康复护理教学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该教学模式可运用于高职高专康复护理教学.
作者:黄毅;黄杰;陈国元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62名心衰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方法做出院指导,定期回院复查;而实验组除了常规出院指导外,护理人员定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持续4个月.结果:实验组生存质量8个领域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改进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丽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引起的神经病变,致使局部肿、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诸多不适,严重影响了糖尿病人的生活治疗.而消炎止痛膏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恢复.方法:对23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药物外敷联合局部理疗的方法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抬高患肢,使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局部照射,距离30cm,时间15min,照射完毕,将止痛消炎软膏,均匀地涂擦于足部病变处,用无菌纱布覆盖,绷带包扎固定,后再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30min.每日换药1次,换药前后各照射1次,15天为一个疗程.同时加用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血液循环及微循环:积极调整血糖,使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mmol/L).结果:经过1~2个疗程的精心治疗与护理,23例患者自觉症状消失19例,偶有间歇跛行,麻木感,疼痛,肢体远端凉等自觉症状,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4例.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是治疗糖尿病早期病变较好的方法.
作者:孙俊旭 刊期: 2012年第18期
2011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1例严重犬咬伤患者,给予积极处理及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环卫工人,在工作时因口渴进入路边农户家饮水,被藏獒袭击2h由999急救中心送至我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多处贯通伤,头皮撕裂伤,颜面部无明显伤口.患者全身颤抖,双手紧握,牙关紧闭,呼之能应,答题确切,问及当时情况,情绪激动.
作者:田丽娜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后尿道断裂会师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举措.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治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4周后拔除尿管,其中16例排尿正常.5例合并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术1~3次后排尿功能恢复良好.3个月后复查骨盆骨折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排尿异常等后遗症.结论: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有助于尿道断裂患者的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熊艳;钟蕾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全新护理模式——亲情护理模式.方法:把患者当亲人,把护士当姐妹,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角色适应和生活照顾”一条龙服务的护理工作模式.结果:亲情护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开展,具有较强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是整体护理模式的延续与升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现出绝对的优势.结论:亲情护理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与服务,充分诠释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刘素丽;石文建;李翠霞;崔明武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总结近4年来我科就诊的颅内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方法:汇总2008年9月~2012年9月就诊的颅内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视野正常23例(51.1%),视野异常22例(48.9%).异常视野中,双颞侧偏盲12例(54.5%),单眼颞侧偏盲4例(18.2%),双眼同向偏盲1例(4.5%),单眼颞上视野缺损1例(4.5%),单眼鼻下视野缺损1例(4.5%).视野形态异常的患者中,鞍区肿瘤1 5例(68.2%).26例鞍区肿瘤患者中,视野正常11例(42.3%),视野异常15例(57.7%).结论:部分颅内肿瘤可引起视野改变,视野的具体形态由病变类型、病灶大小和压迫部位决定.其中,鞍区肿瘤占绝大多数,典型的视野改变为双颞侧偏盲.视野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肿瘤,甚至辅助定位病灶,为临床工作起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牟晓燕;邵亚非;李弘;苏静;付琳;杨杨;邹欣;郭隽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再植指成活是断指再植早期目的,再植指功能恢复是断指再植终目的.方法:末节甲根部以远指体离断采用吻合动静脉,可拔除甲板,在离断指体侧缘小切口放血治疗.单纯血管缺损或伴有血管、皮肤软组织缺损离断指采用移植血管、微型游离皮瓣治疗.结果:本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再植428指,成活41 2指,成活率96.26%.术后随访1~3年总优良率75,3%[根据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其中离断指伴有血管缺损或皮肤软组织缺损32指,成活32指.成活率100%:甲根部以远指体离断107例,97例成活,成活率90.7%.结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日趋成熟,离断指再植成活并功能恢复已不是神话,日渐适宜人们不但提高的生活水平.
作者:袁杰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索临床应用派丽奥辅助治疗逆行性牙髓炎与应用传统碘甘油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逆行性牙髓炎患牙60颗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同时进行牙髓治疗和牙周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后,实验组牙周袋内注入派丽奥软膏,对照组牙周袋内注入碘甘油,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牙周临床指标.结果:综合治疗后第8周,两组各临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派丽奥软膏在逆行性牙髓炎的牙周病变治疗上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敬娈;尚文静;王德超;张淑华;李菱蔚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9月于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有抑郁症状者119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n=60)和非干预组(n=59),心理干预组患者同时给予一般临床治疗和心理干预措施,非干预组患者仅采用一般临床治疗.分别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间抑郁程度和血糖、血压水平.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男性51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57.6±5.4岁.治疗4周后,心理干预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者比例(20.0%vs86.4%)、抑郁评分(12.5±3.2vs27.6±8.6)、收缩压水平(132.2±10.6mmHgvs138.4±9.4mmHg)和舒张压水平(83.6±8.2mmHg vs 86.7±6.3mmHg)均低于非干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可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症状和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秀清;赵咏梅;于秀艳;韩东玲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在肺内结节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肺内结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行DR,数字化断层融合技术(Digitaltomosymthesis,DTS)及胸部CT检查.结果:32例肺结节患者中,CT共显示肺结节45个,结节大小为2.5mm-18.6mm,平均14.3mm. DR发现结节23个,DTS发现结节43个,对两者之间发现率采用配对X2检验,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对肺内结节检出具有准确率较高、价格低廉、图像成像清晰等优势,且较CT检查辐射量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庆刚;吴海涛;朱吉高;王立兴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比较丙泊酚MCT/LCT或丙泊酚LCT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对麻醉中循环功能和苏醒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M和L组,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均依次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阿曲库胺和依托咪酯,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M组患者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MCT/LCT和瑞芬太尼,L组泵注丙泊酚LCT和瑞芬太尼,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心率和血压来调节泵注药物的输注速度,术中间断给予阿曲库胺维持肌肉松弛,术毕停止输注药物.观察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相应时点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改变,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和拔管时间均无差异;M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升高(P<0.05),手术结束时恢复至麻醉前水平;L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MAP、DBP均升高(P<0.05);患者均只有一例出现恶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说明丙泊酚MCT/LCT与传统的丙泊酚LCT比较在麻醉过程中是较安全的,麻醉苏醒是等效的,也有较强的抗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
作者:李传玉;巨长桥;李莲娣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期疾病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痴呆是指老年期发生的痴呆,由于慢性或进行性大脑结构器质性损害引起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持久、全面的智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UD)和混合性痴呆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0岁以上患病率4%~7%,其中50%~70%为阿尔茨海默病(AD)且患病率呈正相关.老年痴呆已上升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和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我国,老年痴呆患者不断增多,由于对老年痴呆的疾病知识宣传不够使社会人群对此疾病认识不足,又由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患者在家照顾,然而,目前许多家庭照顾者缺乏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对病人的照顾常规,不能给与很好的照顾,这无形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口越来越多,98%的病人及家属希望医务人员予更多的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付敏 刊期: 201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