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秉璋;李永国;杨竹林;吴金术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及乌司他丁(ULT)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健康SD大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6组: 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组)、ANP高压氧治疗组(HBO组)、ANP乌司他丁治疗组(ULT组)、ANP高压氧和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HBO+ULT组),分别采用HBO、ULT单独或者联合治疗ANP动物模型,观察细胞因子和血清淀粉酶(AMS)水平的变化以及胰腺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ANP动物模型建立后2、6及8 h,除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外,HBO组、ULT组及HBO+ULT组血清AM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栓素B2(TXB2)明显低于ANP组(P<0.01); HBO组血清AMS及TNFα均高于HBO+ULT组(P<0.01); ULT组与HBO+ULT组比较,只有AM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P组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及CD8计数明显比HBO组、ULT组及HBO+ULT组高(P<0.05),而CD4计数、CD4/CD8比值均比其它处理组低(P<0.05).HBO组、ULT组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明显比HBO+ULT组高(P<0.05).结论①高压氧和乌司他丁都能有效地抑制血清胰酶及细胞因子的分泌与释放,改善胰腺局部免疫功能; ②高压氧和乌司他丁联合治疗能取得比单用其中一种方法更好的疗效.
作者:田秉璋;李永国;杨竹林;吴金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27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肠内营养支持8例(29.6%),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10例(37.0%),单纯肠外营养支持9例(33.3%),分别于术后平均15、20及23 d恢复胃动力.结论肠内营养在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志义;庞明辉;李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肝衰竭和肝脏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肝衰竭患者(包括12例行肝移植者)进行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或血浆置换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各种有毒物质及细胞因子等的改变并进行比较.结果 44例肝衰竭患者,经ALSS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血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血氨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 血清NO和TNF-α、IL-4、IL-6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 治疗前、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变化(P>0.05).30例重型乙肝肝衰竭患者存活18例,存活率为60.0%; 6例肝脏移植术前急性肝衰竭患者均成功接受肝脏移植; 6例肝脏移植术后急性肝衰竭患者存活2例; 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急性肝衰竭者,死亡1例.结论 ALSS通过全面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毒素、NO和细胞因子,对肝衰竭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并对等待肝脏移植的肝衰竭患者发挥过渡性桥梁作用.
作者:阿永俊;李立;李晓延;唐继红;魏晓平;陈刚;朱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和肥大细胞计数(MCC),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 51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经10%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行AB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胰腺癌组织中EMMPRIN、MMP1、MMP9和TIMP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9%、54.9%、60.8%和49.0%,其评分值分别为(2.5±1.5)分、(2.3±1.9)分、(2.4±1.6)分和(1.9±1.6)分.高分化腺癌和无转移癌的前三项指标的阳性率及其评分值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和转移癌,中分化腺癌(除MCC及MMP9评分值外)上述指标亦明显低于低分化癌,而TIMP1则相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胰腺癌组织中MCC平均值为(16.1±6.8)个/HP,高分化腺癌和无转移癌的MCC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和转移癌(P<0.01).EMMPRIN、MMP1和MMP9阳性病例及TIMP1阴性病例的MCC明显高于EMMPRIN、MMP1、MMP9阴性病例及TIMP1阳性病例(P<0.01).MCC与EMMPRIN、MMP1及MMP9评分值呈正相关,与TIMP1评分值呈负相关; EMMPRIN、MMP1和MMP9评分值之间均呈正相关,但与TIMP1评分值之间均呈负相关.结论 MCC和EMMPRIN、MMP1、MMP9及TIMP1的表达均是反映胰腺癌进展和预后的重要标记物,它们可能相互影响和共同调节胰腺癌侵袭和转移发生的潜力.
作者:杨竹林;李永国;刘栋才;邓星辉;苗雄鹰;钟德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及诊治.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收治的79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行非手术治疗13例,手术治疗66例;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3例,坏疽性胆囊炎43例,其中伴胆囊穿孔18例.痊愈76例,死亡3例.结论对该病保持警惕性,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必要时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敏;程南生;彭其芳;熊先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切应力下肝窦内皮细胞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分泌量,探讨切应力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血流动力学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切应力为0 dyn/cm2)和实验组2组,实验组又按切应力不同分为12、24和 48 dyn/cm2 3个亚组.每组分别在4、8、12及24 h抽取1 ml培养基,利用试剂盒检测培养基中HGF、IL-6、NO和NOS浓度.结果在不同切应力下,肝窦内皮细胞分泌HGF、IL-6、NO和NOS各不相同,在同一时相随着切应力的升高,HGF、IL-6、NO和NOS的分泌量也升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48 dyn/cm2组明显高于另两个亚组(P<0.01); 实验组作用8、12、24 h时,HGF、IL-6、No及NOS分泌量明显高于作用4 h时.结论体外实验证实,切应力升高时肝窦内皮细胞分泌HGF、IL-6、NO和NOS的量明显增加,提示部分肝切除术后门静脉压力急剧升高能促使肝窦内皮细胞活化,分泌大量促肝细胞再生的细胞因子和介质.
作者:丁纪明;陈平;张林;朱瑾;熊燕;段世刚;李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缺氧条件下肝癌细胞系HepG2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分别在缺氧(缺氧组)和有氧(对照组)条件下培养HepG2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TT比色、细胞计数和ELISA方法,检测2组VEGF表达、HepG2细胞生长情况和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结果缺氧培养可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缺氧培养48和72 h后,HepG2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P<0.01); 缺氧培养24和48 h后,HepG2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P<0.01).结论缺氧可以促进肝癌细胞HepG2表达分泌VEGF,这可能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VEGF高表达的原因.
作者:李兴睿;廖晓峰;易继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上发现有一类起势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达30%~60%的SAP,归之为暴发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FAP),是临床上为困惑的,也是研究的热点.其所以困惑是由于对FAP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标准、与SAP的界限、有效治疗措施等认识不足或有争议,尚待更多的临床总结和深入的实验研究.纵然如此,提高对FAP早期诊断的认识和加强针对性的治疗,仍是当前减少其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惟一措施.
作者:姚榛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7月至2002年7月期间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者占同期的66.2%(90/136).90例中距肛缘5 cm以内者14例,5~8 cm者76例; 行Dixon术84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4例,Parks术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8例,其中Dixon术7例,Parks术 1例; 肛门狭窄2例,其中Dixon术1例,Parks术 1例; 无手术死亡.9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4例随访23~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其中Dixon术59例,Parks术2例,局部切除术3例.局部复发6例,其中Dixon术5例,局部切除术1例. 结论 Dixon术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主要术式;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可考虑施行低位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术.
作者:乔唐;柏斗胜;徐永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TriVex 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对5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77条肢体)的曲张浅静脉进行微创刨吸切除,对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住院时间、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每条肢体进行微创刨吸切除时间为10~42 min,平均26 min; 手术切口2~9个,平均5.2个.术后卧床1~3 d,住院3~14 d,平均6.5 d .术后随访5~1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TriVex 微创刨吸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较理想术式.
作者:陈开;刘崇清;戴毅;幸天勇;武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57岁.因发现上腹肿块1个月,突发上腹痛6 h入院.B超示肝左内叶和右前叶有一11 cm×12 cm大低密度混合性占位,外形不规则,边界清楚,内部以低回声为主,并可探及1.0~3.0 cm的不规则无回声区,左、右肝静脉受压呈弧形改变,中肝静脉显示不清,腹腔、盆腔积液.CT示肝左内叶和右前叶一较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其内密度均匀,可见分隔,约13.0 cm×15.8 cm大,平均CT值13~36 HU,增强后未见强化,病变主要位于左叶,胆囊和胰头可见受压; 胆囊内未见确切异常密度灶,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作者:唐勇;李宁;王全军;严志勇;阮颖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肝癌细胞系凋亡及其与p53基因及Smad 4的关系.方法选用3种含有不同p53基因状态的人肝癌细胞系,均分为TGF-β1诱导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对TGF-β1诱导的肝癌细胞的凋亡进行定量检测; 另外,应用Lipofectamine 2000把含有Smad 4结合元件和荧光素酶基因的TGF-β1可诱导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对细胞进行转染,再经TGF-β1作用,分别检测其相对荧光素酶活性. 结果在应用TUNEL检测的3个细胞系中,TGF-β1能诱导HepG2细胞(野生型p53)凋亡,其细胞凋亡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而Huh-7(突变型p53)和Hep3B细胞(缺失型p53)凋亡细胞较少,其细胞凋亡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酶检测提示,HepG2细胞的Smad 4表达活性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而Huh-7和Hep3B细胞的Smad 4表达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pG2细胞系比Huh-7和Hep3B细胞系更易发生TGF-β1诱导的凋亡,Smad 4是TGF-β1信号转导途径的主要调控因子之一.
作者:王春雷;黄志强;万远廉;Kevin Behrns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角蛋白家族的特性及其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关系研究的新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 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角蛋白家族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与综述. 结果角蛋白家族是3种细胞支架蛋白 (中间纤维蛋白、微管蛋白和微纤维蛋白)之一的中间纤维蛋白, 具有维持细胞力学完整性及调节细胞周期作用.角蛋白mRNA基因的突变或角蛋白家族蛋白的过度表达,可使细胞周期紊乱或细胞力学完整性被破坏,从而发生相应疾病或恶性肿瘤.结论通过对角蛋白家族突变基因及角蛋白家族蛋白的异常表达的检测,可对一些恶性肿瘤或疾病进行诊断、分期和预后判断.
作者:韩黔峰;周总光;陈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分析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与供肝修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行原位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12例肝移植围手术期无死亡; 手术成功率为100%.12例中行动脉血管变异整形2例,门静脉搭桥吻合1例; 各韧带修剪后缝合7例,未缝合5例.手术后发生腹腔内出血3例,其中2例与供肝修整有关,即修肝时各韧带未仔细缝合及结扎而导致细小血管出血,另1例系凝血功能障碍所致; 在供肝修整中注意了血管的变异整形及胆管的血供,术后无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并发症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结论修肝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术中植肝时手术操作的难度、术后供肝的存活质量、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康复.
作者:朱秀芳;莫一我;刘玉明;孙志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8例FAP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8例患者于入院及治疗过程中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人均个数为3.非手术治疗1例死亡.手术治疗7例,1例死于腹腔室隔综合征合并肾功能衰竭,1例合并32周妊娠者术前胎儿死亡,其母亲存活; 另5例术后并发腹腔脓肿经再手术治愈.结论早期手术能防治FAP患者MODS的继续发展,为其后续治疗创造机会,提高生存率.
作者:吴诚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选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动物,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条件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观察动物存活率及术中血流动力学、血气和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条件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81±25.8) min,平均无肝期(28.4±3.2) min.在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发生急剧变化: 平均动脉压(MAP)从无肝前期的(14.59±1.68) kPa(1 cm H2O=0.098 kPa)降至(5.87±0.91) kPa,中心静脉压(CVP)从(0.66±0.11 ) kPa降至(0.27±0.10) kPa; 体温、pH、剩余碱(BE)及HCO3ˉ显著降低,心率及血清K+显著升高(P<0.05); 随着门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流的开放,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紊乱即逐渐恢复正常.动物1周存活率为90%,16头动物存活2周以上.肝功结果: 术后第1天ALT、AST和TBIL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第2天开始下降,第7天降至麻醉后水平.结论非转流条件下的小型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大型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郑树国;冯晓彬;董家鸿;冷建军;李昆;郑平;熊燕;张玉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低磁场MRI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的MRI表现.结果肿瘤的低磁场MRI主要表现为胰腺出现局部软组织肿块或全部肿大,轮廓、信号异常,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信号不均匀,T2加权像信号不均匀增高; 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邻近组织及器官受累.结论低磁场MRI能较好地显示胰腺癌的大小、形态和继发的胆、胰管梗阻、扩张以及肿瘤转移、侵袭范围,有利于肿瘤的诊断.
作者:江同祥;林琦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简称纤胆镜)在肝移植术后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反复胆系感染、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经T管窦道进行纤胆镜治疗,采取等离子碎石技术、网篮取石、异物钳取石.结果在纤胆镜直视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胆管的愈合及胆管血运情况,同时应用网篮、异物钳及等离子碎石技术可以清除胆管结石.结论纤胆镜可准确地诊断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结石,T管和纤胆镜对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结石具有同样重要的诊治价值.
作者:杨玉龙;付维利;刘小北;谭文翔;冯秋实;张宝善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术后肝脏切缘单纯术后改变与复发的MRI表现特征.方法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术后定期复查或临床怀疑复发采用MRI检查的病例共20例.MRI包括: T1WI横断面平扫和横断面、冠状面增强扫描,VIBE序列扫描,T2WI横断面平扫,冠状面TrueFisp序列扫描.结果肝脏切缘单纯术后改变13例、复发6例、可疑复发1例; 残肝内复发12例,其中侵犯左、右肝管及肝总管3例; 肝门、门腔间隙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腹膜、肠系膜广泛种植2例.结论 MRI能鉴别肝脏切缘单纯术后改变和复发,早期发现肝内、外复发灶.
作者:陈卫霞;闵鹏秋;宋彬;吕粟;陈晓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分段整形提缩注射术治疗脱肛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175例重度环状痔, 沿肛缘弧形切除结缔组织外痔以整形肛门, 再于结扎痔核基底及其上端黏膜下层注射消痔灵注射液,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术后肛周水肿(72 h)、疼痛(24及72 h)明显减少; 术后4周临床治愈145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为96.0%; 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选择分段整形提缩注射术既比较彻底地去除了痔核使之不易复发,又整形了肛门,保护其大小和功能, 该术式可成为治疗脱肛痔的较理想术式.
作者:何洪波;刘洪;吴光前;李宁;张琪蓉;杨春梅;王锦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