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黄涛;张肇达
目的提高对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报告1例腰椎间盘手术所致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比较分析MRA和DSA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结果MRA能够明确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诊断,与DSA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MRA对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的确诊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常规血管造影.
作者:赵福敏;谢晓东;陈天武;吴戈;王朝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亦可作为复发转移后的补救治疗,由于针对降低雌激素水平机理的深入研究,内分泌治疗这一领域正日新月异和逐渐成熟.现主要讨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及进展.
作者:杨金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自1991年5月至2003年5月共收治老年人急性阑尾炎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0~83岁,平均65.7岁.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0例,坏疽性阑尾炎9例,阑尾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3例,阑尾周围脓肿5例,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分别为16.5h、31.2h、46.4h、54h及132h,发病至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21.2h、35.1h、50.3h及58h,5例阑尾周围脓肿行非手术治疗.
作者:邓跃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下肢原发性静脉返流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国外有关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外科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常常累及下肢多个静脉系统,对下肢浅静脉、深静脉和交通静脉三个系统同时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对各个下肢静脉系统进行综合性治疗,将成为今后外科治疗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方向.
作者:战志勇;王子良;张焕虎;周少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综述乳腺癌多药耐药性研究的新进展. 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目前国内、外有关乳腺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状况加以分析与综述. 结果乳腺癌多药耐药是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早期明确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选择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避免化疗失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结论深入研究乳腺癌多药耐药的发生、发展机理,有助于临床预测化疗疗效,分析患者预后,并为终解决多药耐药这一难题提供有益的帮助.
作者:赵菲;姜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胸骨前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胸骨前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治疗24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3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因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为乳头状甲状腺癌而追加常规甲状腺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ml.2例出现皮下气肿,4例出现胸部皮肤麻木.无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无术后出血、甲状腺危象等并发症出现.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对美容效果非常满意,无近期肿瘤复发者.结论经胸骨前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美容效果较好的手术方法,手术操作空间的建立和术中控制出血是该术式的两大关键技术.
作者:周丁华;黎介寿;李宁;吕伟;卫冰;王正元;孙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TI)对合并肝硬变的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近期我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抽信封法随机分为UTI组(n=16):术中静脉滴注UTI10万单位,2次/天,术后连续用5d;对照组(n=15)应用常规护肝药物.比较两组的肝功能变化、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术后第1、3及7天,UTI组的AST及ALT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UTI组的AST、ALT和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UTI组的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对照组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46);而UTI组术后血清皮质醇水平略高于术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能减轻肝硬变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切肝术引起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并能减轻手术本身对机体的打击.
作者:李绍强;梁力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讨论使用外源性抗凝基因修饰内皮细胞后衬里人工血管,使人工血管局部抗凝活性提高以及对内皮细胞其他生物活性的影响等.方法复习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作综述报道. 结果内皮细胞在转染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Urokinase)、血栓调节蛋白(TM)和水蛭素(hirudin)等基因后,均使局部血管的抗凝活性增高,但同时也导致内皮细胞粘附性、增殖功能下降.结论外源性基因能使内皮细胞预衬的人工血管抗凝活性提高,但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戴毅;乔正荣;时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肝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肝破裂患者行超声检查,将其诊断与术中对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 肝实质离断伤55例,肝实质挫裂伤38例,肝包膜下血肿12例,肝癌自发性破裂7例,超声检查诊断肝破裂共计112例,与术中探查结果对照其诊断符合率为93.3%.结论超声检查对肝破裂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肝破裂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侍立志;邹亚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p27KIP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中属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剂(CDKI),能抑制细胞从G1期到S期的转化,抑制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大肠癌中P27kip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子良;战志勇;周少杰;张焕虎;于仲剑;孙运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早期乳腺癌指0期和Ⅰ期乳腺癌,但真正组织学意义上的早期乳腺癌是指乳腺原位癌,它属于非浸润性乳腺癌,按肿瘤生物学和病理形态学表现分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DCIS远较LCIS多见.二者均有可能发展为浸润性癌,但DCIS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较高,达到75%,故应按癌症处理.而LCIS随访20年后,只有18%发展为同侧浸润癌,14%发展为对侧浸润癌[1],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应按癌前病变和高危人群处理.
作者:王颀;李文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RET原癌基因与分化性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RET基因及编码产物的结构,参与的细胞内信号转导,以及RET基因与分化性甲状腺癌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结果RET基因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RET原癌基因重排是乳头状甲状腺癌中常见的遗传学事件.结论RET基因与分化性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该类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唐波;姜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2000年20年间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年轻患者143例(占同期收治结直肠癌的13.9%)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病例以年龄为界划分为4组:<35岁组,35岁~组,50岁~组,65岁~组.对<35岁青年人结直肠癌与各组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人结直肠癌的构成比男性高于女性,临床分型以浸润型和胶样型为主,分别占56.6%和31.5%; 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37.8%)、粘液腺癌(29.6%)为多,89.5%的病例Dukes临床分期为B期和C期.结论临床晚期结直肠癌病例多及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是青年人结直肠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应提高对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张雪松;刘天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乳腺癌的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内科治疗的飞速发展,使乳腺癌的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
作者:徐兵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直肠癌的手术术式,按照参考文献[1]的划分,可分为7大类,其中的局部切除术有Poly P摘除术、肿瘤切除术(经肛门的、经括约肌的、经骶的、经阴道的)以及Sleeve resection等.但是,局部切除并非是和姑息性手术、缩小性术式同样对待的肿瘤所在部位局部的切除术,而是保证根治情况下的小范围的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因而也是保存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理想的切除术.然而,局部切除术只适宜于早期直肠癌,而且依据肿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还应选择不同的体位和术式.
作者:刘宝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治疗对失血性休克鼠网状内皮细胞功能和易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心脏穿刺抽取小鼠总血量的40%,制成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2h后,分别经尾静脉输注贮血和生理盐水或7.5% NaCl治疗,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后再行盲肠结扎穿刺(CLP)鼠的存活率.以碳粒廓清实验和肝、脾巨噬细胞摄取碳粒量检测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经体外实验观察不同渗透压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功能的影响.结果高渗盐水治疗后24h行CLP鼠的存活率为70%,而生理盐水治疗组则全部死亡.休克后3 h高渗盐水治疗组网状内皮细胞对碳粒廓清指数α以及肝脏巨噬细胞摄取碳粒量(5.61±0.42,0.59±0.19)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治疗组(4.15±0.62,0.42±0.16),P<0.01.体外实验,在40mmol/L内额外升高培养液的渗透压,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量无显著影响.结论高渗盐水治疗可以间接改善失血性休克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并降低感染的易感性.
作者:李汉臣;秦兆寅;纪宗正;黎一鸣;刘先珍;王喜青;金绍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报告筛状皮瓣替代游离皮片用于修复乳腺癌手术中皮肤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在手术切口两侧的皮瓣上作全层0.5~1 cm长的小切口,与原切口平行,交错排列,一次性修复创面.结果32例乳腺癌手术病例的皮瓣均无坏死和积液,而且弹性好.结论筛状皮瓣用于乳腺癌手术中修复胸壁皮肤缺损,具有简捷、省时、美观、疗效确切、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等优点,可以替代游离植皮术式.
作者:杨秋玉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