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春;马玉奎;汪静;金立人
患者,男,31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6 d于外院治疗后转人我院.查体:右下腹可扪及一约4 cm×5 cm大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差,有触痛.血WBC 4.0×l09/L,N 0.70,L 0.28,E 0.02.B超检查提示右下腹炎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可能).
作者:田茂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8~2001年期间收治的42例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42例中行单纯肝部分切除术10例,囊肿切除剥离术4例,单纯开窗术12例,空肠囊肿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5例,外引流术2例,多发性囊肿中行肝叶切除加开窗术2例;大囊肿行肝叶切除、小囊肿抽吸囊液后注入无水酒精2例;大囊肿行囊肿切除、小囊肿开窗囊壁电灼1例,腹腔镜囊肿开窗术4例.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膈下脓肿各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2例恢复良好.结论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手术治疗要根据囊肿部位、大小、形态、囊液的性状以及肝功能等情况,选择不同术式,复杂的肝囊肿需要多种方法联合应用.
作者:李程;金元明;朱刚健;唐复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瘤消退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aspase-3在79例血管瘤和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79例血管瘤患者血管组织的Caspase-3阳性表达率在增殖期、消退期、退化期分别为52.4%、91.2%和83.3%,退化期、消退期的阳性表达高于增殖期(P<0.05,P<0.01),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增殖期与正常对照组阳性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pase-3参与了血管瘤由增殖期转变为消退期的病理发生过程,Caspase-3的活化诱导了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可能是血管瘤自发消退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南;陈幸生;陈大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男,67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 d入院.查体:T 36.2℃,P 84次/分,R 20次/分,BP 13/8kPa,急性痛苦病容,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扪及包块,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
作者:王宏;王维礼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方法36只雄性ICR小鼠用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30).实验组予以雨蛙素腹腔注射(50 μg/kg),每小时注射1次,共7次,并分别于首次注射后9 h、18 h、24 h、48 h和72 h各处死6只;对照组予以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注射后18 h处死.比较两组动物的血淀粉酶值、胰腺重量及胰腺组织学评分分值.结果腹腔注射雨蛙素后9 h,小鼠血淀粉酶值升高,胰腺重量增加,18 h达峰值,24 h后逐渐下降.二者与胰腺病理损害程度相一致.18 h胰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和腺泡细胞坏死明显,胰腺组织学评分值达到大值(P<0.05).结论大剂量雨蛙素腹腔注射能诱导ICR小鼠产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该模型制备方法简单,无创伤性,模型稳定,重复性好.
作者:李全生;陈晓理;周总光;刘续宝;张肇达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们对阑尾切除术中常用的麦氏切口加以改进,5年来应用改进后的切口行阑尾切除术142例,男78例,女64例.平均年龄30岁.均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周华;欧阳涛;王传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阻塞性黄疸小肠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SD大鼠24只,用随机排列表法均分成假手术组(SO组)和阻塞性黄疸组(BDL组),每组术后再随机分设7 d和14 d两个时相点.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小肠组织中ICAM-1表达的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TNF-α含量,同时检测小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小肠组织和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胆总管结扎后7 d、14 d,ICAM-1表达主要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且表达逐渐增强(P<0.05);小肠粘膜TNF-α的含量逐渐上升,分别为(14.25±1.01) ng/g和(23.83±1.43)ng/g(P<0.01);小肠DAO的活性逐渐降低,分别为(1.70士0.36)U/mg和(1.22±0.41)U/mg(P<0.01);血浆DAO活性逐渐升高,分别为(6.44±1.74)U/ml和(8.93±1.29)U/ml(P<0.01);MPO活性逐渐增高,分别为(2.85±1.22)U/mg和(4.93±1.37)U/mg(P<0.01).结论阻塞性黄疸时小肠组织的ICAM-1表达显著上调和小肠粘膜TNF-α含量显著升高,参与了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小肠粘膜损伤.
作者:缪辉来;林木生;陈明;陈念平;包仕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周围动脉瘤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硬化性、外伤性、感染性、先天性和梅毒性等,其中以假性动脉瘤常见,大多由外伤所致,少数并发感染发展成感染性假性动脉瘤.
作者:赵渝;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危重病患者脏器功能不全的治疗干预作用.方法将3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常规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rhGH组和对照组,rhGH组皮下注射rhGH5 U,连用2周.结果rhGH组于治疗后第7天起,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ALT、AST、BUN及Cr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血清白蛋白有所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hGH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人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rhGH可以改善危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而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作者:孙荣青;冯敏;杜玉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损伤机理.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对有关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各种致病因素造成细胞因子生成增多,激活了控制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核因子-κB,进而使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强,促进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为主的粘附形成增多,释放大量炎性介质(氧自由基及蛋白酶等),不仅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可以通过免疫机理使大量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结合,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由于膜结构的改变引起抗动脉抗体的产生以致补体系统被激活而加重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也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结论正确认识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受损机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泉;邓靖宇;罗开元;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科自1998年6月至2002年6月4年期间对9例巨脾患者行脾切除术,术中采用脾动脉灌注的方法,促进脾血回输,效果满意.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3~54岁,平均42岁.合并原发性脾功能亢进6例,乙肝肝硬变,门脉高压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3例.本组巨脾的标准系指平卧位后深吸气时脾下缘达脐水平下.
作者:徐存东;俞景奎;杨列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涤纶布用于直肠悬吊术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涤纶布条行直肠骶骨悬吊术治疗直肠脱垂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除2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尿潴留外,其余35例无任何并发症发生.3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2 d.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均能进行日常体力劳动.结论用涤纶布条行直肠悬吊术治疗直肠脱垂,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万里;魏晓风;王芳;孙嵩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们从1997~2002年共行横切口皮瓣两步分离法行乳腺癌根治术126例,临床效果良好,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出血量少,皮瓣坏死发生率低的优点.采用本手术方法(横切口组)治疗的126例均为女性,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48岁.属I期18例,Ⅱ期56例,Ⅲ期44例,Ⅳ期8例.
作者:程惠民;申路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杂的创伤性动脉瘤(TAA)和动静脉瘘(TAVF)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1963年6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TAA和TAVF 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AA 71例含91个动脉瘤,TAVF 50例含54个动静脉瘘.手术方式包括瘤体切除和端端吻合或血管移植或上下结扎,瘤体上下结扎加血管旁路移植,直接修补或补片.瘘管切除加四头结扎或动静脉移植或动静脉修补,介入栓塞治疗.死亡1例.TAA、TAVF随访率分别为65.7%和60.0%.远期效果好.结论不同部位复杂的TAA和TAVF应根据其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选择性病例可考虑做介入治疗.
作者:乔正荣;时德;戴毅;蒋鸥;王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对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至今收治的24例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特点、治疗方式和疗效,重点讨论颈动脉支架和转流管的应用指征和注意事项.结果24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支架成形术,13例行转流管下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0 d内无死亡、致残性中风及缺血性神经损害.结论对手术高危患者,选择性应用支架成形术和颈动脉转流管,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作者:韩伟;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U5416对大鼠胰腺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判定其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苯丙蒽直接置入大鼠胰腺,建立临床类似胰腺癌的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胰腺癌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组)、SU5416制剂(SU5416组)和5-FU+SU5416联合用药(联合组),隔日1次,连续12周,于13周后处死大鼠,剖腹测量其肿瘤的MVD.结果对照组、5-FU组、SU5416组和联合组肿瘤MVD分别为(12.3±3.2)%、(11.4±3.8)%、(2.1±1.5)%和(1.8±1.1)%;联合组及SU5416组肿瘤MVD明显低于5-FU组和对照组(P<0.05),但5-FU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U5416能有效降低大鼠胰腺癌模型中的肿瘤MVD,且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兆春;侍立志;陈紫平;邹桂华;所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脂多糖结合蛋白在不同梗阻时间的变化及其增敏机理.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梗阻性黄疸组(OJ组,n=40)和假手术组(SO组,n=40),分别于胆总管结扎手术前及手术后5 d、10 d、15 d、20 d检测两组大鼠血清中脂多糖结合蛋白及血浆中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每组每一时相点各取8只大鼠.结果OJ组大鼠在胆总管结扎术后10 d,其血清中脂多糖结合蛋白值为(11.25±2.41)mg/L,较SO组((5.32±1.35)mg/L]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升高.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与血浆内毒素、TNF-α和IL-6在大部分时相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水平升高,其增敏作用在梗阻性黄疸多器官损害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提示,通过降低血清中脂多糖结合蛋白,阻断其增敏作用,可为防治梗阻性黄疸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方文成;寇治民;张有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2002年期间收治的8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行部分小肠切除(其余段小肠多处切开,切除息肉)5例;胃大部切除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本组1例肠套叠致肠坏死急诊行肠切除,术后2年,因小肠息肉引起肠套叠致肠坏死,再次手术切除坏死肠段;1例术后内镜随访中发现直肠息肉,给予内镜下电灼切除;其余6例未见复发.结论黑斑息肉综合征手术主要是针对胃肠道息肉的治疗,解除临床症状;并注意把握手术时机,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并加强术后的随访.
作者:施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kappa B(NF-κB)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国内、外近5年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在血管成形术后NF-κB可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凋亡减少,导致血管内膜过度增生.结论NF-κB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光斌;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