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整形外科应用的手术室护理

陈跃英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烧伤, 整形外科技术, 外科应用,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护理体会, 现报道如下, 术中配合, 经验介绍, 护理经验, 手术室, 并发症, 术后, 临床
摘要: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整形外科技术的一项重大进展,我院烧伤整形外科于1988年4月开始将国产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应用于烧伤整形外科临床[1],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有关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术前、术后和并发症的护理经验的报道较多[2-4],但罕见有关术中配合和护理的经验介绍,本文重点介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整形外科的应用的手术室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曲面断层片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下牙槽神经损伤风险预测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术前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曲面断层片检查,结合拔牙术中所见,探讨牙齿根尖和下颌管之间X线关系与下牙槽神经损伤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29例术前行曲面断层片检查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患者,通过曲面断层片分析牙根与下颌管的关系及术中下牙槽神经的暴露及损伤情况.术后6个月定期进行临床检查,评估患者下唇及颏部的感觉是否异常.结果:曲面断层片显示根尖或根管透射影像和根管与下颌管重叠影像的患者中,12例术中出现下颌管暴露,其中有3例术后出现暂时性感觉迟钝,需要药物治疗.结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术前曲面断层片显示根尖或根管透射影像和根管与下颌管重叠影像,提示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高风险.术前仔细分析患者的曲面断层片非常重要.

    作者:马立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氧化锆全瓷冠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氧化锆全瓷冠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和美学效果的稳定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CAD/CAM技术,对20例前牙要求美学修复的患者,共44颗前牙进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修复后定期随访2年,通过观察患者对全瓷冠颜色的满意程度,全瓷冠颜色的口内适应情况,颜色的改变情况及牙龈组织的健康状况等,来综合评价氧化锆全瓷冠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氧化锆的比色效果在口内的适应性较好,自然美观;两年内患者对其美学效果的评价一致,满意程度高;两年随访观察中只有2例吸烟的男性患者发生颜色改变,其余患者颜色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牙龈健康状况良好.结论:氧化锆全瓷冠的前牙美学修复效果良好且稳定,患者满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红梅;杨永进;蔡兴伟;郭军;吕晓宁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改良摆形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改良摆形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应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例(男11例,女7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年龄9~14.6岁,用改良摆形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矫治,比较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以SPSS 20.0进行t检验.结果:经过2.5~6个月的治疗,每侧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86mm.结论:改良摆形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推磨牙向远中.

    作者:李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超声脉冲CO2激光治疗鼻部浅表良性皮肤肿瘤的技巧

    鼻部在人体颜面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美学地位,鼻部浅表性肿物直接影响面部美观,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切除肿物直接缝合,对不能直接缝合的部位则需要行局部皮瓣转移或植皮术进行美学修复.1994年2月~2010年12月,笔者科室选择性地采用超脉冲CO2激光切除鼻部浅表性皮肤良性肿瘤299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曼华;许斐;刘毅;黄小段;汤迎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闭合性负压吸引器吸取颅颌面外科术中异物2例报道

    目的:通过2例手术中意外引起的组织间隙中异物的应用负压吸引取出的过程,讨论一种简单易行无创的术中取出异物的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教训,提醒临床医生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方法:对临床中遇到的牙根和钛钉意外脱落进入到周围间隙无法直接看到取出的患者,应用术中X线确定位置,采用闭合性负压吸引器方法取出异物.并对该类情况下如何操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两种异物在无创的情况下成功取出.结论:应用闭合性负压吸引的方法是一种无创的,可供临床医生选择的一种取出异物的方法.

    作者:尹琳;归来;张智勇;唐晓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腋臭患者ApoD表达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与E-3M2H分泌相关的载脂蛋白D(ApoD)和雄激素受体AR在腋臭患者的大汗腺的表达与正常人的差异,探讨导致腋臭患者ApoD表达异常的原因.方法:收集4例正常对照和10例腋臭患者的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腋臭患者组织中ApoD、AR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培养和激素诱导,分析AR信号调控ApoD表达的可能性,并阐明JNK1信号通路在其中扮演的作用.结果:实验发现ApoD和AR在腋臭患者的大汗腺的表达与正常人有明显的差异,腋臭患者中ApoD表达几乎是正常人的2倍;而腋臭患者中AR表达也明显增加,与此同时,腋臭患者中JNK1活化增强.雄激素可以增强正常人ApoD的表达,且该过程中同样伴有JNK1活化;抑制JNK1活化,可以降低腋臭患者和雄激素诱导的ApoD的表达.结论:ApoD表达增加是腋臭患者的重要分子特征,其表达增加与AR信号增强密切相关.JNK1的活化是腋臭患者和雄激素导致的ApoD表达增加的重要原因,抑制JNK1活化,可以抑制腋臭患者内源和雄激素诱导的ApoD的表达.

    作者:陈辉;栗颖利;杜洁;王芳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鼻尖部注射填充导致皮肤软组织坏死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技巧

    近年来随着注射美容的日益兴起,作为面部五官之首的鼻子便成为注射美容的首要目标,而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使鼻子尤其是鼻尖部成为注射美容的重灾之地.问题的产生:鼻尖部皮肤软组织坏死.后果的严重性:无论用何种方式进行修复,损伤都是不可逆的,容貌的毁损将是施行注射者难以逃避的,也是接受注射者难以面对的.笔者对鼻尖部注射填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技巧,报道如下.

    作者:唐鏖;施琦;曹春鋆;王颖;李国栋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病理性瘢痕的评价与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病理性瘢痕(Pathological scar)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是人体对创伤产生过度愈合反应的结果.目前,病理性瘢痕的联合治疗是将其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结合在一起应用,是病理性瘢痕治疗的常用方法.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VSS)不需要借助特殊的设备,仅依靠测试者的肉眼观察和徒手触诊对增生性瘢痕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和柔软度各个方面进行评定,操作简单,内容全面.本研究通过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VSS)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进行研究,试图建立VSS评分与联合治疗方案选择的相关性,并且为指导临床中联合方案的选择提出实践依据.

    作者:张凡;邝捷;潘靖;赵晶辉;陈岩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护理干预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的影响

    重度烧伤常合并其他器官损伤及严重并发症,致残率高.目前仍是烧伤中较难治疗的一种创伤.我科对33例重度烧伤病例中整合不同时期的护理要求并严格实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了33例总面积达30%~65%的烧伤患者,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Ⅲ度烧伤5%~20%,9例合并呼吸道烧伤,伤后行气管切开5例,5例为女性患者.入院后及时行吸氧、补液、清创处理、积极抗休克、防治感染、对症及气管切开等治疗,经积极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除1例严重呼吸道烧伤并发肺水肿死亡、1例合并败血症心肺肾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伤后59~130天治愈出院.

    作者:徐巧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第1、2趾游离瓦合皮瓣治疗手指皮肤脱套伤

    手指皮肤脱套伤是较常见且严重的手外伤,有条件以原位再植的效果佳,但临床实践中脱套皮肤多挫伤严重,甚至缺损,使原位再植适应征受到限制.我院自2008年以来对18例单手指脱套伤采用同蒂第1、2趾侧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7~50岁,平均30岁;急诊修复8例,亚急诊修复10例;损伤指别:示指6例,小指10例,拇指2例;损伤程度:末节脱套2例,中末节脱套4例,全手指脱套12例;损伤原因:皮带绞伤12例,碾压伤4例,电刨伤2例;皮瓣切取面积:足拇指2.5cm×3.0cm~3.0cm×5.0cm,第2趾2.0cm×3.0cm~2.5cm×6.0cm.

    作者:王凯;梁富旭;蒋国栋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索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足踝区皮肤软组织的临床应用.方法:12例患者,13块皮瓣,踝区软组织缺损,根据创面大小选择股前外侧皮瓣给予修复.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11块皮瓣完全存活,2例2块皮瓣一侧尖端坏死,部分创面外露,经过局部1~2周的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皮瓣与创面贴附良好,无皮下积液、空腔及窦道形成.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可切取面积大,血运丰富,部位隐蔽,不损伤主要血管,阔筋膜可以Ⅱ期修复损伤的跟腱,是修复足踝区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理想皮瓣.

    作者:张治家;杨军;罗旭松;田恒进;王志勇;靖树林;盛辉;李德保;沙震兴;刘洁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Er:YAG激光面部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面部Er:YAG激光治疗中的止痛效果.方法:选取Er:YAG激光面部治疗的患者270例,治疗前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涂封包面部治疗部位60 ~ 90min,然后采用Er:YAG激光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270例患者,外涂复方利多卡因软膏封包后,采用Er:YAG激光治疗,按痛觉评价标准统计疼痛反应:Ⅰ级164例,占60.74%; Ⅱ级90例,占33.33%; Ⅲ级16例,占5.93%.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面部Er:YAG激光治疗中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华伟;米新陵;严霞;李凡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浓缩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再生和修复上的作用研究进展

    骨组织再生过程发生异常会导致骨量或骨质结构的改变.而临床中涉及骨组织再生的领域甚多,如:骨折的修复重建、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修复,尤其在种植外科领域中齿槽嵴的增高、上颌窦提升术、种植体植入后周围支持骨的修复所涉及到的骨组织再生和修复问题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深入研究骨组织再生和修复的过程,对于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代的血浆提取物-浓缩生长因子(CGF,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在骨组织再生和修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浓缩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再生和修复上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宁佳;张玮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小红斑量的测定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es,ME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的关系.方法:以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330名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ED值.结果:330名受试者的MED均值为(1176.1±322.90)mJ/cm2,男性MED均值为(1132.8±339.38)mJ/cm2,女性MED均值为(1212.2±304.76)mJ/cm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2); Ⅱ型皮肤男性MED值显著低于女性(P=0.02);大于30岁男性MED值显著低于女性(P<0.05).结论: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MED值范围与中国其他地区正常人MED值有一定差异,其与性别关系不能笼统地分析,必须考虑年龄及皮肤光生物学分型的影响.

    作者:叶聪秀;万苗坚;易金玲;赖维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心理特点的调查和分析,探讨整形美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对70例整形美容手术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并与常模进行比较.结果: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及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高于常模,EPQ测评除P维度分与中国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外,E、N维度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结论:部分整形美容类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障碍,且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应该引起整形美容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作者:张艳红;王丹;张红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骨量不足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牙种植术中种植区骨量不足的临床疗效,同时探究更为客观、精确的成骨生长效果评价方式.方法:种植手术中,植入人工种植体的同时于骨量不足区植入人工骨粉,可吸收膜覆于其表面.植骨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后6个月通过临床检查、骨面直接测量、CT二维测量及CT三维容积测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种植术后随访6个月,22枚种植体与周围骨结合情况良好,牙槽嵴的外形丰满,种植体无动度,未见明显骨吸收,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的应用近期疗效较好.成骨生长效果方面,CT三维容积测量法与其他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CT二维测量结合三维容积测量评价成骨生长效果更客观.对种植区骨量不足,牙种植术结合膜引导骨再生术成骨生长效果良好,可扩大牙种植手术适应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邓文正;陆辉;邱伟芳;郭庆;蔡永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内窥镜辅助在颌骨骨折经穿颊器微创坚固内固定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尝试将内窥镜辅助应用于颌骨骨折经穿颊器微创坚固内固定术中.方法:通过11例下颌角、下颌骨乙状切迹至升支后缘骨折患者,4例颧弓骨折患者,尝试应用口内切开内窥镜辅助显露骨折线和自制穿颊器口外穿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升支及颧骨骨折,手术前后常规照面像和咬合像、X线片.术后2周拍左侧面像、咬合像,拍X线片观察.结论:面部无肿胀、无面瘫及涎漏发生,术后2周复诊面部无瘢痕.咬合关系完全恢复,X线片上断端对位、对线良好.结果:借助内窥镜可以在以往传统口内入路时不易达到的下颌骨角部下缘、下颌升支后缘处以及乙状切迹、髁突颈部骨折及颧骨颧弓新鲜骨折进行内固定,术后固定效果可靠,手术创伤明显减少,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秀珍;朱忠稳;彭雅;王慧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体外冷冻存储脂肪颗粒在隆乳术中的应用

    脂肪移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脂肪组织来源丰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无免疫性等优点,近十余年来脂肪颗粒移植技术己广泛应用于临床,自体脂肪的组织相容性优于人工组织替代品,没有免疫排斥现象,是理想的填充材料.而冷冻脂肪是指将抽出的多余脂肪储藏起来,以备按预定计划重复注射时避免再次抽取.近年来国内外对脂肪体外冷冻储存及再移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对冷冻脂肪组织学观察发现,其细胞能维持完整的形态,与正常细胞无明显差异.冷冻脂肪复温移植后能维持一定体积,组织学证实移植物内有完整的脂肪细胞.我科自2009年以来,共收治48例自体脂肪隆乳术患者,重复注射时采用冷冻脂肪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逯岩;项艳;张心霞;郭爱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副乳切除后的腋窝年轻化治疗

    目的:针对以往副乳切除术中某些被忽略的问题,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腋区年轻化治疗.方法:首先均匀抽吸副乳、腋区皮肤下的脂肪组织;接着通过腋窝顶部皮肤皱褶线处的切口去除副乳,并应用可吸收线在皮下间断埋线塑形和关闭手术分离腔隙;后切除腋窝顶部多余皮肤,同时矫正腋窝软组织松弛、下垂等形态畸形.结果:2008年至今共有10名、年龄在35 ~ 50岁之间的女性接受了此项治疗,对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对于40~ 5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副乳切除后的腋区年轻化治疗是值得推广的.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副乳切除的手术视野、提高了手术效率,还改善了腋区软组织松弛、下垂等的形态畸形.

    作者:季滢;王春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压膜式(牙合)垫配合前方牵引在临床中的应用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反(牙合)的病因为不同程度的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伴有不同程度的下颌发育过度.近年来,笔者采用压膜式(牙合)垫配合前方牵引对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进行矫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冠花;周琼;闫玮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