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
Binder综合征(binder syndrome),又称为上颌窦-鼻发育异常,是以鼻上颌部发育不良为主要特征的面中部发育障碍.1882年,Zuckerkandl[1]先对这类患者进行了描述.1962年,Binder通过对3例具有扁平面型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将这一疾病确立为一类综合征,以自己的名字进行命名.Binder认为该类综合征具有六种特殊的临床表现,即:扁平脸、鼻骨位置异常、上颌中部发育不全并错颌畸形、前鼻嵴短小或缺失、鼻粘膜萎缩及上颌窦缺失(后一项并不是必备的)[2].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Binder综合征的患者还可伴有脊柱等其他方面的发育异常,目前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数字.本文拟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田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观察Accentpro深蓝射频治疗仪治疗面部皮肤皱纹和松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42例面部皮肤松弛与皱纹要求改善的患者采用Accentpro深蓝热塑射频治疗仪进行治疗,每2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分别在第1次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42例患者均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水疱、皮肤烫伤、色素沉着和瘢痕等不良反应,显效83%,有效17%,总有效率100%.结论:Accentpro射频治疗仪治疗面部皮肤皱纹和松弛安全、有效.
作者:王学艺;余文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滤过性非相干性强脉冲光对皮肤表浅的血管扩张疗效比较好.如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疗效非常好,对血管畸形(如鲜红斑痣)也有较好的疗效.而血管瘤则不建议使用脉冲强光治疗,因为血管瘤损害太深,治疗效果不很好.脉冲光虽然不是激光,但其工作原理与激光一样,在美容皮肤科中,同样遵循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1].以美容为目的,我科采用脉冲强光治疗全身泛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取得良好美容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娟娟;李倩;连志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通过2例手术中意外引起的组织间隙中异物的应用负压吸引取出的过程,讨论一种简单易行无创的术中取出异物的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教训,提醒临床医生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方法:对临床中遇到的牙根和钛钉意外脱落进入到周围间隙无法直接看到取出的患者,应用术中X线确定位置,采用闭合性负压吸引器方法取出异物.并对该类情况下如何操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两种异物在无创的情况下成功取出.结论:应用闭合性负压吸引的方法是一种无创的,可供临床医生选择的一种取出异物的方法.
作者:尹琳;归来;张智勇;唐晓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一种既可以达到外观漂亮的美容目的,又可以有效减少术中、术后的出血、水肿、瘢痕及包皮外观形态不良等并发症的包皮近中段环梭形剥除术.方法:切口靠近阴茎根部,采用肿胀麻醉,手术只把阴茎近中段包皮皮肤的环梭形多余部分剥除,不伤及皮下血管及淋巴网结构,既预防术中术后出血、术后阴茎包皮水肿的发生,又可以到达术后阴茎外观漂亮的美容目的.结果:2008年5月~ 2011年12月,采用上述手术方法共治疗包皮过长患者43例,术中出血约2~ 5ml,术后轻度水肿,阴茎外观漂亮.其中39例医患双方均满意,4例包皮过长去除不足,再次手术去除适量包皮皮肤.结论:近阴茎根部为切口,环梭形剥除过长包皮皮肤,有效保护皮下血管及淋巴网结构,防止术中术后出血、术后包皮水肿,切口隐蔽在阴毛丛中,恢复阴茎勃起后漂亮的外观,避免了常规包皮环切术所产生的形态不良,阴茎勃起可见的瘢痕等.
作者:矫立仁;侯海静;乔锋丽;李叶扬 刊期: 2012年第15期
腋臭在临床上不属于疾病,但腋臭患者却有着比其他一般疾病患者更重的心理负担,腋臭常见于青壮年,女性多见,是腋窝大汗腺和小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社会活动.腋臭患者容易过度焦虑、沮丧绝望、容易暴怒、出现严重失眠,影响婚姻、就业、升学、交友等.很多患者因此造成性格、思维的不正常,腋臭也就随之真的变成一种疾病-心理疾病.所以彻底根除腋臭极其必要.腋臭微创手术在治疗的同时,也使毛细血管受到破坏,局部血供减少,加上术后局部加压包扎,很容易出现局部压力溃疡,延缓创面愈合,增加局部瘢痕的机会,给患者带来另一痛苦.我院于2008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腋臭患者136例,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毕桂芬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面膜维持治疗对预防和减少寻常性痤疮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经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面膜治疗8次,并获临床有效(改善≥25%)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给予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面膜治疗,每周1次;对照组30例,采用每晚1次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结果:维持治疗16周后评价疗效,两组皮损总数均显著减少,治疗组皮损数减少了64.20%,对照组为64.69%;治疗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为7.1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每周1次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可有效地维持轻中度痤疮的治疗效果,对于减少病情复发具有显著效果,与阿达帕林凝胶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高洁;周李燕;李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随着医学学术交流不断增多,口腔数码摄影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同时,口腔数码摄影逐渐成为口腔治疗尤其是美容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口腔医生通过数码摄影捕捉、保存到更多的医疗信息,既有利于同其他医生、技师进行交流,有效地对病例进行分析、设计、会诊,又有利于医生进行医患沟通,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另一方面,影像资料作为病历的一部分,还可作为保护医患双方的法律依据,所以口腔医生应当意识到口腔摄影的重要性.但是,口腔临床摄影与普通摄影不同,有其特殊性.本文结合摄影基础理论对口腔临床工作中数码摄影器材的选择、拍摄技巧、数码照片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等综述如下.
作者:庄锐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探讨A-T推进皮瓣修复腹直肌切口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下腹部瘢痕切除,形成长三角形创面,在创面邻近处设计A-T皮瓣,将两侧缺损松弛的腹直肌收紧缝合;A-T皮瓣向中间推进修复创面.自2006年6月~ 2011年6月共成形腹部瘢痕36例.结果:本组36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年,切口纹理走向和腹部外形近似横切口,瘢痕轻微,腹部平整,效果满意.结论:A-T推进皮瓣是修复腹直肌切口瘢痕理想方法之一,术后腹部收紧,外形平整,基本达到横切口的外形.
作者:李刚;田治国;窦建华;徐倩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评价分段成形系统应用于相邻接的邻(牙合)面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5例患者,90对(180颗)具有相邻接的邻面(牙合)洞的患牙.随机分为两组,两组进行复合树脂直接充填.实验组45对(90颗)患牙,采用分段成形系统;对照组45对(90颗)患牙采用传统金属成形片.评价了术中舒适度、食物嵌塞、悬突、邻接关系恢复、邻面形态、边缘嵴形态6个方面,采用x2检验.结果:两组在术中舒适度、食物嵌塞、邻接关系恢复、邻面形态、边缘嵴形态5个方面,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生悬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邻接的邻面(牙合)洞树脂修复中分段成形系统优于传统金属成形片.
作者:徐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不同腭裂手术年龄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01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3组.1组:0~3.00岁手术组(n=37)、2组:3.01 ~ 6.00岁手术组(n=35),3组:6.01岁以上手术组(n=29).随访时行头影测量,对其上颌骨生长发育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上颌骨生长发育各测量指标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NA、SNB、ANB、ANS-Ptm、N-ANS’/N-Me等测量指标的校正值在三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只有Ba-A的校正值在A组和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SNA、ANB、Ba-A三指标的均值随手术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上颌骨前后向生长发育随手术年龄的增大而受抑制的程度有减小的趋势,腭裂手术不但会阻碍上颌骨位置的前移,而且会抑制上颌骨长度的生长,但对上颌骨高度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限.
作者:彭兆伟;马莲;贾绮林;韩剑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腭侧埋伏阻生的上颌尖牙通过手术导萌和改良辅弓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全口曲面断层片和CT选出18例腭侧埋伏阻生的尖牙,采用翻瓣、开窗导萌,并利用改良辅弓牵引出腭侧阻生的尖牙.结果:18例腭侧埋伏阻生尖牙在改良辅弓的帮助下均能顺利出龈,纳入牙列.结论:改良辅弓对有一定牵引难度的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的矫治有帮助.
作者:张泽标;张莹;曾金表;黄少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成骨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M-BMSCs)对同种异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离比格犬BMSCs,成骨诱导培养基(osteogenic medium,OM)进行成骨诱导,建立BMSCs、OM-BMSCs与同种异体PBMCs的共培养体系,分三种实验条件,共9组.A组:5×104受体PBMCs加入5×104供体PBMCs共培养;B组:A组组分加入已铺被1×104/孔BMSCs的96孔板;C组:A组组分加入已铺被1×104/孔OM-BMSCs的96孔板;D组:5×104受体PBMCs加入植物血凝素A(PHA)刺激物;E组、F组:将D组组分按B、C组方式处理;G组:5×104受体PBMCs加入IL-2炎症因子;H组、I组:G组组分按B、C组方式处理.A、D、G组分别为三个实验条件的对照组,单独接种1×104/孔BMSCs、OM-BMSCs作为空白对照组Blank1组、Blank2组.以上各组分别培养120h后,应用CellTiter96 Aqueous检测各组PBMCs的增殖情况.结果:在各实验条件下与相应对照组相比较,BMSCs与OM-BMSCs均能抑制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PBMCs的增殖,均能抑制经PHA刺激后PBMCs的增殖,均能抑制经IL-2刺激后PBMCs的增殖(P<0.01).结论:BMSCs及成骨分化的BMSCs对刺激细胞、PHA、IL-2刺激的同种异体PBMSs的增殖均表现为抑制效应,成骨分化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解芳;靳小雷;徐家杰;卢建建;张超;曾海峰;许美邦;田甜;滕利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对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心理特点的调查和分析,探讨整形美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对70例整形美容手术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并与常模进行比较.结果: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及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高于常模,EPQ测评除P维度分与中国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外,E、N维度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结论:部分整形美容类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障碍,且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应该引起整形美容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作者:张艳红;王丹;张红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手指皮肤脱套伤是较常见且严重的手外伤,有条件以原位再植的效果佳,但临床实践中脱套皮肤多挫伤严重,甚至缺损,使原位再植适应征受到限制.我院自2008年以来对18例单手指脱套伤采用同蒂第1、2趾侧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7~50岁,平均30岁;急诊修复8例,亚急诊修复10例;损伤指别:示指6例,小指10例,拇指2例;损伤程度:末节脱套2例,中末节脱套4例,全手指脱套12例;损伤原因:皮带绞伤12例,碾压伤4例,电刨伤2例;皮瓣切取面积:足拇指2.5cm×3.0cm~3.0cm×5.0cm,第2趾2.0cm×3.0cm~2.5cm×6.0cm.
作者:王凯;梁富旭;蒋国栋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男性乳腺增生症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治疗21例37个男性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并记录术后病理结果及其随访情况.结果:21例男性乳腺增生症37个增生腺体均被完全切除,2出现例皮下瘀血,术后3个月皮肤淤血自行消失.全部病例均未发生感染.全部病例均于术后3~12个月随访未发现残留腺体,乳房外形正常.结论:Mammotome是一项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乳腺微创技术,对男性乳腺增生症腺体能够进行完全切除.
作者:赵君智;顿国亮;李有怀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针对以往副乳切除术中某些被忽略的问题,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腋区年轻化治疗.方法:首先均匀抽吸副乳、腋区皮肤下的脂肪组织;接着通过腋窝顶部皮肤皱褶线处的切口去除副乳,并应用可吸收线在皮下间断埋线塑形和关闭手术分离腔隙;后切除腋窝顶部多余皮肤,同时矫正腋窝软组织松弛、下垂等形态畸形.结果:2008年至今共有10名、年龄在35 ~ 50岁之间的女性接受了此项治疗,对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对于40~ 5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副乳切除后的腋区年轻化治疗是值得推广的.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副乳切除的手术视野、提高了手术效率,还改善了腋区软组织松弛、下垂等的形态畸形.
作者:季滢;王春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为实验模型,将氨甲喋呤(10-9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10-5mol/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干预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用乳酸脱氢酶实验检测药物的细胞毒性,并通过MTT实验和羟脯氨酸测定实验分别检测药物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10-6mol/L、10-5mol/L的氨甲喋呤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0-9mol/L ~ 10-5mol/L的氨甲喋呤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具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氨甲喋呤在体外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建军;陈发国;吴毅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改良髓腔入口方式探究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临床发现率.方法:采用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研究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肉眼发现率.结果:553例患者的574颗上颌第一磨牙中有356颗存在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发现率为62.02%;529例患者637颗上颌第二磨牙中有294颗存在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发现率为46.15%.结论: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有利于发现和治疗上颌第一、二磨牙近中颊根的第二根管.
作者:陈燕;方萍;唐继伟;韦艺;罗菊芬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牙种植术中种植区骨量不足的临床疗效,同时探究更为客观、精确的成骨生长效果评价方式.方法:种植手术中,植入人工种植体的同时于骨量不足区植入人工骨粉,可吸收膜覆于其表面.植骨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后6个月通过临床检查、骨面直接测量、CT二维测量及CT三维容积测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种植术后随访6个月,22枚种植体与周围骨结合情况良好,牙槽嵴的外形丰满,种植体无动度,未见明显骨吸收,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的应用近期疗效较好.成骨生长效果方面,CT三维容积测量法与其他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CT二维测量结合三维容积测量评价成骨生长效果更客观.对种植区骨量不足,牙种植术结合膜引导骨再生术成骨生长效果良好,可扩大牙种植手术适应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邓文正;陆辉;邱伟芳;郭庆;蔡永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