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见;高根五;刘长安;姚榛祥
目的构建含抗肿瘤相关抗原TAG-72单链抗体及CD28胞内区及跨膜区融合基因的哺乳细胞表达载体,为制备消化道肿瘤靶向性嵌合锚定T细胞,并探讨其对消化道肿瘤的杀伤活性.方法应用PCR法,将抗TAG-72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Fv)克隆入哺乳细胞表达载体pcDNA3.0,在5′端及3′端分别引入相应酶切位点;用RT-PCR法从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克隆CD28胞内区及跨膜区的cDNA,然后将其克隆于scFv的下游,并在5′端及3′端引入相应的酶切位点.结果抗TAG-72 scFv cDNA片段为729 bp,与已知的序列相符;CD28胞内区及跨膜区的cDNA片段为240 bp,与Gene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重组的表达载体经酶切琼脂糖电泳测序加以证实.结论完成了抗肿瘤相关抗原TAG-72 scFv及CD28胞内区及跨膜区融合基因scFv-CD28-pcDNA3.0的构建,为制备消化道肿瘤靶向性嵌合锚定T细胞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徐宏勇;徐立;李开宗;窦科峰;付由池;刘彦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断流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时离断与结扎两种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8只SD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离断组、结扎组及假手术组3组,另选6只SD大鼠作正常对照组(仅行剖腹探查).前3组动物分别于术后30 d及100 d各处死8只,正常对照组于术后30 d全部处死,观察贲门及胃底与周围组织粘连及新生侧支血管情况和食管下段粘膜下层及固有层的相对平均血管数及静脉口径.结果术后贲门胃底与周围组织粘连及鞍新建侧支血管以离断组为著,结扎组较轻.食管下段粘膜下层及固有层的相对平均血管数和相对平均静脉口径,假手术组不同时相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30 d,离断组及结扎组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100 d,两指标水平都有所回升,离断组已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但结扎组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结扎法与离断法在对贲门周围血管进行断流时具有等同的近期效果,结扎法手术创面少,创伤小,术后粘连轻,新生血管较少形成,其断流的远期效果可能相对持久.
作者:李宗芳;胡晔;陈宏雄;王英;刘效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合并肝后静脉损伤的严重肝损伤时损伤静脉的显露和修复的方法.方法本组肝右叶切除2例,肝右叶切除并直接修补肝后段下腔静脉l例,直接修补肝中静脉和肝正中裂2例,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修补肝和肝静脉8例,未发现出血部位行盲目修补2例.结果本组合并肝后静脉损伤15例,其中死于术中大出血4例,死于术后不可逆休克1例,痊愈10例.结论合并肝后静脉损伤时术前复苏、术中对损伤静脉的正确显露与修复是治疗的关键.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对修复肝后静脉损伤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孙智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对Ⅳ期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Ⅳ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乳成形形态良好,体积较对侧缩小1/4~1/3,平均随访2年,仅1例局部复发.结论Ⅳ期乳腺癌有保乳手术的相对适应证,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保乳手术在有效减瘤的同时,能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罗健;付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构建DPC4基因重组质粒以研究DPC4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RT-PCR技术扩增出野生型DPC4基因全长cDNA,然后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应用脂质体法将DPC4基因导入到人胰腺癌PC-3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可稳定表达DPC4的人胰腺癌细胞,观察DPC4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获得了野生型DPC4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DPC4,野生型DPC4的导入可引起胰腺癌G1期细胞的增加和S期细胞相应减少,同时抑制细胞生长.结论野生型DPC4基因具有调节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可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作者:袁晟光;田聆;魏于全;张肇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梗黄)及其行内、外引流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新西兰白兔分为梗黄内引流+rhGH治疗组、梗黄内引流+生理盐水(NS)组、梗黄外引流+rhGH治疗组及梗黄外引流+NS组.rhGH组在梗黄后开始皮下注射rhGH 0.2 IU/kg,每天两次,对照组则皮下注射相同容量的NS.分别在建立梗黄模型前以及梗黄模型后14d及内、外引流后14d测定动物的生化全套、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以及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梗黄后施行内、外引流4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增加(P<0.05),梗黄后7 d、10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升高(P<0.05).梗黄后14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汁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尿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Ca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外引流后14 d,K+、Na+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内、外引流后14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及内、外引流后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
作者:王彤;姜秀峰;王琛;寇志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及MMP-9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VEGF和MMP-9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0%(43/50)和68.0%(34/50),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53.3%(16/30)和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8,P<0.01),二者的协同表达与肝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及包膜形成有关(P<0.05).结论VEGF和MMP-9在肝细胞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预测肝细胞癌复发、转移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智敏;严律南;汤宇;赵永恒;阳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近年来,对胰腺癌虽然在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没有延长.
作者:赵玉沛;戴梦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并发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将8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20)、ANP组(n=22)、乳果糖组(n=22)及导泻加抗生素组(n=22).于光镜下观察肠粘膜损伤情况,并用镧作示踪剂观察肠粘膜通透性和肠粘膜细胞的渗透性;另切取胰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和抽取腹水作细菌培养.结果ANP组、乳果糖组和导泻加抗生素组细菌移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3组组间细菌移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果糖组和导泻加抗生素组能明显改善肠道屏障的病理变化,在光镜下ANP组、乳果糖组及导泻加抗生素组之间肠粘膜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果糖和导泻加抗菌治疗能减少细菌移位,保护肠粘膜,是防治ANP并发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力;侯明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概念及其病理生理变化.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概念及病理生理学进展加以综述.结果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概念已逐渐被接受,其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有:①胃肠血流减少;②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③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循环阻力增加;④少尿甚至无尿;⑤颅内压升高;⑥肝脏血流减少;⑦腹壁顺应性降低.结论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概念应用增多,易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系统,其次是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腹壁.心输出量减少和屯肺顺应性下降是引起脏器功能障碍的始动因素.
作者:杨新平;姜洪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普鲁卡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1993年3月至2001年4月收治行非手术治疗的SAP患者40例,分为普鲁卡因治疗组23例,非普鲁卡因治疗组17例.结果普鲁卡因治疗组治愈20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1 3.0%;非普鲁卡因治疗组治愈9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47.1%,普鲁卡因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普鲁卡因治疗组(P<0.05).结论SAP的普鲁卡因治疗组效果优于非普鲁卡因治疗组,且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费用低,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肖春明;姚榛祥;方学胜;王崇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患者就诊时多为进展期,手术切除率特别是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较低,远期疗效不佳.
作者:郭克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评估肝癌自发性破裂的机理、临床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医师比较、筛选出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肝癌自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综合比较、综述.结果肝肿瘤破裂可能与肝硬变门脉高压、肿瘤组织坏死、凝血功能障碍、肝癌中的动静脉短路等有关.其临床诊断的误诊率较高,超声波及CT检查的阳性率较高.急诊治疗可采用肝动脉插管栓塞,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采用二期手术疗法可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肝癌自发性破裂并非肝癌晚期患者所特有,其预后取决于及时诊断及治疗的正确与否.
作者:朱立新;耿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报告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影像学表现(B超、CT、MRI、99mTC-PMT)、手术情况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B超:肿瘤呈强回声光团6例,低回声光团2例;边界清楚7例,皿供丰富、内部回声不均匀4例,其中1例内部呈分隔网状结构.彩色Doppler超声示肿瘤血供丰富,均测及动脉频谱,阻力指数为0.4~0.5.静脉造影示肿瘤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加.CT:平扫示肿瘤呈低密度影7例,不均匀5例,边界清楚7例.肿瘤内见软组织影2例,脂肪成分2例.增强扫描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呈低密度.MRI:肿瘤呈短T1、长T2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脂肪抑制后短T1变成长T1.99mTc-PMT示肿瘤呈放射性增强,5 min相肿块区呈放射性缺损,2 h、5 h延迟相肿块区未见放射性填充,肝血池相肿块呈放射性填充.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由成熟的脂肪、血管及平滑肌组成,HMB-45阳性.术前确诊3例.结论B超示强回声光团,CT呈低密度影中出现软组织影、脂肪成分,增强明显,MRI出现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后短T1变成长T.,增强明显.99mTc-PMT示肿瘤呈放射性增强,5 min相呈放射性缺损,延迟相未见放射性填充,肝血池相呈放射性填充.这些是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结合病史可作出诊断.此病应尽早手术治疗.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黄刚;马曾辰;钦伦秀;孙惠川;汤钊猷;张连海;张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80只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自体静脉移植组(对照组,n=40)和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组(激光组,n=40).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3 d、7 d、14 d及28 d取移植静脉段(每时相组各l0只)固定,行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定其内膜厚度和管腔面积.结果术后第3 d,两组管腔横截面积及内膜平均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激光组术后第7 d、14 d、28 d内膜平均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激光组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可以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及VSMC的增生,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作者:郎晓讴;李军;马文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后假性囊肿的特点,并对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比较.方法对近10年手术治疗的115例症状性假性囊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和比较.结果有相当比例的症状性假性囊肿的囊肿内含有坏死组织,且感染性假性囊肿与囊肿内存在的坏死组织有明显的关系.外引流和内引流手术均能达到治愈目的,但经过的临床过程却不尽相同,内引流术后恢复时间短,无明显并发症.并且胃-假性囊肿吻合术可以早在4周后实施,部分感染性假性囊肿和多发性假性囊肿也可以采用内引流治疗.结论在急性胰腺炎后症状性假性囊肿的治疗中,内引流有更大的适应范围,除特殊情况外.内引流可作为治疗的首选.
作者:刘续宝;严律南;张肇达;李洪;李全生;胡伟明;田伯乐;李波;周总光;向茂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腹膜损伤后,由于其自然修复作用,几乎都要发生局部粘连,轻者引起腹部不适,重者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给患者带来痛苦.本实验旨在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预防腹膜粘连的发生.
作者:刘国辉;李有柱;赵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分析38例应用双吻合器行结、直肠吻合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在使用双吻合器中闭合和吻合过程顺利、简捷,术后无1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发生率为2.6%,经肛门指法扩肛后即痊愈;局部复发2例,复发率为5.3%.结论双吻合器吻合法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选择.
作者:许世才;熊昌庆;周粼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B7-CD28/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共刺激通路在胰岛移植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该共刺激通路的分子结构、功能以及有关动物实验的资料进行综述.结果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是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若缺乏共刺激信号,则会导致T淋巴细胞呈克隆无反应状态.CTLA4-Ig通过阻断CD28介导的共刺激通路,使胰岛移植物在受者体内长期存活.结论通过对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移植胰岛存活的免疫机理.
作者:赵高平;周总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肠梗阻常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率高达90%[1],在引起肠梗阻的因素中约40%是由于术后肠粘连引起,因此探索能有效预防术后肠粘连的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刚;蒲永东;杨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