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红;李真华
目的探讨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103例正常乳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组织的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内皮细胞面积(MEA)进行CIAS定量测定,并分析p53及c-erb B-2与MEA的相关性. 结果在轻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组MEA(4 194.89±498.599 8)高于阴性组(3 216.94±803.939 4,t=2.302 4,P<0.05).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阳性组MEA(4 525.82±1 360.827 7)高于阴性组(3 564.61±687.064 6,t=2.179 4,P<0.05).c-erb B-2与MEA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张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DMBA)、B组[DMBA+三苯氧胺(TAM)]、C组(DMBA+槲皮素)及D组(空白对照).持续喂养28周,经光镜、电镜观察,抗PCNA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结果①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76.2%,明显高于B组(40.9%)、C组(45.5%)及D组(0%),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大鼠乳腺癌平均直径2.37cm,明显大于B组(1.82cm)及C组(1.71cm),P<0.05; 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H-ras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as基因活性、阻抑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林辉;吴凯南;孔令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1998~1999年共收治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4~76岁.右半结肠癌3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2例),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7例,结肠脾曲1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梗阻时间为4~72小时,均为完全性结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8例,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例,腹胀伴呕吐1例.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其余10例全身情况尚好.3例右半结肠癌梗阻患者常规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一期吻合.8例左半结肠癌梗阻患者采用术中肠道灌洗,灌洗管为尿管,从回肠末端或切除阑尾后从阑尾残端插入,引流管直径为3cm塑料管,插入近端结肠腔内,用粗线扎紧以防肠液漏出,如患者肠管积气积液不明显,则无需减压,仅从阑尾残端插入灌洗管; 如肠管积气积液明显,灌洗管则从回肠末端肠段插入,可通过此口减压.灌洗液用生理盐水(5 000ml以上)反复冲洗结肠,至冲洗液清亮,然后再灌入0.5%甲硝唑液200ml和加庆大霉素32万U的生理盐水1 000ml,待其引流干净后,拔除灌洗管和引流管,行结肠一期吻合.术毕于吻合口旁置一引流管,并经肛门置肛管引流,肛管上端
作者:王平;蒋小林;韩晓瑶;李建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p27在良恶性甲状腺滤泡状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了53例甲状腺滤泡状肿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27的表达. 结果 p27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甲状腺组织高,甲状腺滤泡状腺瘤次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低,其中甲状腺滤泡状腺癌微浸润型与广泛浸润型及转移型与非转移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27能有效地判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状腺癌(P=0.0048).结论 p27参与了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恶性转化,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转化可能与p27蛋白降低有关.p27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有助于甲状腺滤泡状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郭贵龙;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P75 NGFR)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的分布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及9例对照组的胆总管进行检测. 结果丰富的 P75 NGFR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于正常胆总管外膜下,神经节细胞表现为 P75 NGFR染色强阳性;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 P75 NGFR 染色阳性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P75 NGFR 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异常分布可能与CCC的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郑练;黄杰雄;陈建中;谢斌;陈伦家;陈展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方法检索有关乳腺癌微创治疗的新文献.结果电化学治疗、内窥镜、经皮微波凝固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及靶向治疗乳腺癌,具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 结论开展乳腺癌微创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趋势.
作者:徐卫云;何生;赵扬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几种常见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区别.方法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19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癌癌旁组织、21例甲状腺腺瘤、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13例正常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 结果 94.74%(18/19)的甲状腺癌表达出端粒酶活性,与癌旁组织(6.67%)、甲状腺腺瘤(4.67%)、结节性甲状腺肿(0%)及正常甲状腺组织(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端粒酶是甲状腺癌定性的良好标志物,且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兴桂;齐保庆;宋豫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0~1999年共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 654例,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漏诊率为0.36%.本组男3例,女3例,年龄64~78岁,病史20天~3年.临床表现: 胆绞痛2例,上腹隐胀痛4例,呕吐4例,发烧1例; 右上腹压痛2例,莫菲氏征阳性2例.B超检查诊断胆囊结石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例.行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均为小切口手术,切口长度4~6cm.手术确诊胆囊结石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病理检查均为胆囊炎.6例中术后上腹持续胀痛2例,其余4例术后1~3个月出现腹部肿物、腹胀、腹泻、黄疸、腹水等症状体征,经CT检查或再手术证实为腹腔恶性肿瘤晚期.病种: 胃窦癌伴幽门不全梗阻2例,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1例,结肠癌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腹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周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360例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其中施行Miles手术196例,双吻合器吻合96例,手术缝合30例,姑息性手术38例.发生并发症19例.结果 341例治愈出院,18例并发症患者经手术或相应处理治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直肠癌患者应根据肿瘤部位、恶性程度、Dukes分期而采用不同的术式,应注意从手术技巧的改进与提高上来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熊亮发;段体德;石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扭转误诊原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本组12例因误诊而延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例均有肠坏死,其中广泛小肠坏死3例,死亡5例.早期误诊为腹痛待诊4例,急性胃肠炎伴肠痉挛3例,中毒性菌痢2例,中毒性休克麻痹性肠梗阻2例,中毒性肺炎1例.结论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与腹部体征的不一致性及腹部X线影像不典型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追踪观察、综合分析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作者:陈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建立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转入自杀基因诱导移植耐受的可行性.方法供体鼠脾细胞免疫受体鼠,再分离、纯化经供体鼠抗原刺激受体鼠T淋巴细胞,将其作有限稀释为单个T淋巴细胞,再分别以不同浓度饲养细胞、ConA、IL-2等条件,促使T淋巴细胞分裂、增殖,构建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结果①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稳定建立; ②不同免疫组间克隆生成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t0.05); 无或单纯饲养细胞孔无克隆生长; ConA刺激有少数克隆生成; 克隆生成率与IL-2刺激浓度可能相关.结论成熟T淋巴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发生分裂和增殖,形成克隆.通过供体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刺激,提示终筛选出的T淋巴细胞克隆具有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作者:周军;王磊;兰平;汪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CNB)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8G Tru-cut针结合活检枪对88例患者的96个NPBL行B超引导下CNB,并与切除活检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NPBL大小4~23mm(平均13.1mm).在CNB中,86个为良性,2个为可疑恶性,6个为恶性,2个取材不良.在切除活检中9个为恶性,87个为良性.CNB可疑恶变的2个NPBL均为恶性,1个恶性NPBL误诊为乳腺腺病,取材不良的2个NPBL均为良性.本组NPBL中恶性病变占9.38%(9/96),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98.94%(93/94),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8.89%(8/9),特异性为100%(8/8),良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70%(85/87),取材不良为2.08%(2/96).结论 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曾健;陆云飞;林进令;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开展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意义.方法查阅国外有关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在内镜下或者以内镜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结论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颈部不残留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瑞新;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Ⅳ期乳腺癌的分期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并随访疗效. 结果对孤立的远处转移而局部病灶又能够切除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有锁骨上淋巴结以外的广泛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以及局部肿瘤已无法切除的晚期乳腺癌,行姑息性的减瘤术,清除创面,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化疗负荷.结论Ⅳ期乳腺癌的TNM分期应进一步分为Ⅳa期及Ⅳb期; Ⅳa期乳腺癌应选择根治性手术,Ⅳb期应采用姑息性手术.
作者:李宏江;赵扬冰;敬静;朱精强;李志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解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我们动态检测了急性轻型胰腺炎(MAP)和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外周血液TNFα水平,报告如下.
作者:王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国际互联网是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有关普通外科的资料十分丰富.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很快掌握国际上普通外科的新进展,了解热门课题的发展动态; 查询国际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权威著作的新观点; 可在网上和世界各地的外科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文章; 能和国内外任何一个专家教授通过E-mail进行实时通信或面对面咨询.因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普外科医师,学好互联网的使用技术,掌握一些普外科资料的查寻使用技巧,不但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有益,而且也应列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作者: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理性脾肿大手术切除大的危险是术中大出血,为探讨安全的切脾方法,我们自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对传统术式进行了改进,治疗19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收到很好效果.本组19例均为男性,年龄23~63岁,平均43岁.肝功分级: A级11例,B级8例.切脾前门脉压测定:高4.8 kPa,低3.63 kPa,平均4.12 kPa.脾大小:大10 cm×20 cm×30 cm,小6 cm×12 cm×20 cm,平均8 cm×14 cm×21 cm大.病理结果均为瘀血性脾肿大.其手术要点: 进腹后,切断左侧胃结肠韧带及大部分胃脾韧带,在脾动脉的胰前段或门前段,分离出脾动、静脉主干或分支,先结扎,然后切断,脾蒂处理完后,再处理脾周韧带,切脾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平均失血量<100ml.
作者:刘学刚;王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研究应用图像分析仪对肝硬变后肝细胞核的形态学进行了定量测定,以探讨其与肝功能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马克忠;张惠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险恶,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我院自1983年8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8~81岁,平均年龄66.6岁,其中30~59岁40例.腹痛52例,有肝炎、肝硬变者18例;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及血压降低,Hb 5~9 g/L,20例收缩压低于80 mmHg(10.6 kPa),42例患者行肝功能检查,16例正常,余26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36例经剖腹探查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余20例行B超、AFP、CT及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癌.48例行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56例中行手术治疗42例: 左半肝切除5例,右前叶切除1例,右前叶楔行切除6例,右后叶楔行切除2例,缝合止血22例,肝动脉结扎缝合止血2例,大网膜填塞止血4例.行非手术治疗14例,其中6例采用介入治疗止血加灌注化疗.手术治疗组8例手术后行肝癌介入治疗.结果: 3个月内死亡32例,生存4~6个月8例,7~9个月6例,1年4例,1年半2例,2年2例,2例生存3年余仍健在.其中行左半肝切除的5例,3例生存1年以上; 术后行介入治疗的8例,5例生存1年以上,其中1例
作者:李振峰;王新会;王峰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CSA免疫组化方法,对94例乳腺癌组织进行CD44v6和nm23H1的mRNA检测. 结果 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呈正相关.乳腺癌中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结论 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基因,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转移、预后状态.
作者:谷化平;倪灿荣;尚培中;詹溶洲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