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实验研究

林辉;吴凯南;孔令泉

关键词:槲皮素, 实验性乳腺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H-ras基因
摘要:目的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DMBA)、B组[DMBA+三苯氧胺(TAM)]、C组(DMBA+槲皮素)及D组(空白对照).持续喂养28周,经光镜、电镜观察,抗PCNA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结果①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76.2%,明显高于B组(40.9%)、C组(45.5%)及D组(0%),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大鼠乳腺癌平均直径2.37cm,明显大于B组(1.82cm)及C组(1.71cm),P<0.05; 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H-ras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as基因活性、阻抑细胞增殖有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根治术后3种包扎方法比较

    1997~1999年我院收治乳癌患者255例,年龄28~78岁,平均52岁.行根治术96例,简化根治术159例,术后均常规腋窝置多侧孔硅胶管引流.术后行U形加压包扎121例,传统加压包扎87例; 未加压仅持续双套管负压吸引47例.U形加压包扎方法为: 用数十块纱布团填充于术侧腋窝及胸前壁,纱布垫覆盖; 患者取坐位,第一卷绷带绕胸壁水平加压包扎,然后术者与助手各拿一卷绷带,助手绷带由胸前壁绕患侧肩至胸后壁,术者则水平缠绕绷带并固定助手绷带,助手绷带再由胸后壁绕患侧肩至胸前壁,术者仍水平缠绕并固定助手绷带.如此反复,从而牢固、均匀地加压包扎切口,助手应注意对患者锁骨下等部位加压.结果: 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U形法为6.67%,传统法为14.29%,负压吸引为31.25%; 简化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3种方法分别为

    作者:石光锋;王晓霜;崔庆;徐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报告

    我院自1990~1999年共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 654例,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漏诊率为0.36%.本组男3例,女3例,年龄64~78岁,病史20天~3年.临床表现: 胆绞痛2例,上腹隐胀痛4例,呕吐4例,发烧1例; 右上腹压痛2例,莫菲氏征阳性2例.B超检查诊断胆囊结石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例.行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均为小切口手术,切口长度4~6cm.手术确诊胆囊结石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病理检查均为胆囊炎.6例中术后上腹持续胀痛2例,其余4例术后1~3个月出现腹部肿物、腹胀、腹泻、黄疸、腹水等症状体征,经CT检查或再手术证实为腹腔恶性肿瘤晚期.病种: 胃窦癌伴幽门不全梗阻2例,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1例,结肠癌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腹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周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CSA免疫组化方法,对94例乳腺癌组织进行CD44v6和nm23H1的mRNA检测. 结果 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呈正相关.乳腺癌中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结论 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基因,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转移、预后状态.

    作者:谷化平;倪灿荣;尚培中;詹溶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建立

    目的介绍三类制作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方法及采用该模型所开展的研究现状.方法综述国内外的进展.结果经左心室注射制作的骨转移模型应用广泛; 经局部注射制备骨转移模型简便,但与临床状况相差较大; 经外科原位接种制作骨转移模型为骨转移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工具.结论各种骨转移模型各有其应用价值,建立与人体乳腺癌骨转移过程完全相同的人乳腺癌动物模型是发展的方向.

    作者:蒋国勤;张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乳腺良恶性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以及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行转移、腋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了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良性乳腺病和7例癌旁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乳癌组和癌旁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有血行转移或淋巴结转移组VEGF表达水平高于无转移组,而在其他预后因素中分布无差异.结论 VEGF表达水平对判定乳腺疾病良恶性及乳癌血行转移或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预示价值.

    作者:敬静;李宏江;朱炜炜;赵扬冰;张世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p16、Rb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16、Rb蛋白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甲状腺癌中p16、Rb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甲状腺癌中,p16蛋白的表达随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而降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指数呈负相关.Rb蛋白在各型甲状腺癌中均呈阳性表达,p16、Rb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p16基因的异常表达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而Rb基因可能无作用.

    作者:王子良;王农;耿建利;战智勇;王太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比较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9例来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行近红外线扫描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后手术切除肿块病检,以病检结果为基础,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82 例乳腺增生性肿块近红外线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为94.0%,彩超为84.6%(P<0.01),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24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前者为91.7%,后者为83.3%,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59例纤维腺瘤的诊断两者基本一致.两项检查相结合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结论对乳腺增生性包块的诊断,近红外线扫描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对乳腺癌的诊断两种检查方法难分优劣,但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可明显提高对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张明满;高根五;余永康;邹建中;谢昭鹏;廖翠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如何从互联网上查询普通外科的有关资料

    国际互联网是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有关普通外科的资料十分丰富.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很快掌握国际上普通外科的新进展,了解热门课题的发展动态; 查询国际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权威著作的新观点; 可在网上和世界各地的外科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文章; 能和国内外任何一个专家教授通过E-mail进行实时通信或面对面咨询.因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普外科医师,学好互联网的使用技术,掌握一些普外科资料的查寻使用技巧,不但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有益,而且也应列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作者: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hGH对肝部分切除术后促进肝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寻求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有效药物.方法采用形态计量技术,3H-TdR活体掺入实验以及动脉血酮体比率的变化来观察重组生长激素(hGH)对肝再生的作用.结果实验组肝切除术后肝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细胞核体积密度、新生肝细胞数目密度、动脉血酮体比率及3H-TdR活体掺入实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GH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作者:周涌;吴言涛;贾乾斌;汪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DMBA)、B组[DMBA+三苯氧胺(TAM)]、C组(DMBA+槲皮素)及D组(空白对照).持续喂养28周,经光镜、电镜观察,抗PCNA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结果①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76.2%,明显高于B组(40.9%)、C组(45.5%)及D组(0%),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大鼠乳腺癌平均直径2.37cm,明显大于B组(1.82cm)及C组(1.71cm),P<0.05; 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H-ras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as基因活性、阻抑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林辉;吴凯南;孔令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综述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结果现已有30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用于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也有近10种.其中大部分还处于I期或II期临床试验,部分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已显示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高效、毒副作用少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结论乳腺癌的转移与复发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将成为乳腺癌防治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张国锋;王元和;王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生成与p53、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103例正常乳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组织的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内皮细胞面积(MEA)进行CIAS定量测定,并分析p53及c-erb B-2与MEA的相关性. 结果在轻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组MEA(4 194.89±498.599 8)高于阴性组(3 216.94±803.939 4,t=2.302 4,P<0.05).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阳性组MEA(4 525.82±1 360.827 7)高于阴性组(3 564.61±687.064 6,t=2.179 4,P<0.05).c-erb B-2与MEA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张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急性肠扭转误诊原因分析(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扭转误诊原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本组12例因误诊而延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例均有肠坏死,其中广泛小肠坏死3例,死亡5例.早期误诊为腹痛待诊4例,急性胃肠炎伴肠痉挛3例,中毒性菌痢2例,中毒性休克麻痹性肠梗阻2例,中毒性肺炎1例.结论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与腹部体征的不一致性及腹部X线影像不典型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追踪观察、综合分析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作者:陈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前化疗的作用

    (摘自2001年5月美国旧金山ASCO会议)1 术前化疗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的概念已涉及到临床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研究,通过术前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增加了保留乳腺手术的比例,同时腋窝病理检查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比例增加.现在已从强调手术作为乳腺癌的唯一治疗发展到强调全身治疗,因此,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杨金巧;郑本波;陈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

    目的探讨开展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意义.方法查阅国外有关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在内镜下或者以内镜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结论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颈部不残留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瑞新;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改良式脾切除19例体会

    病理性脾肿大手术切除大的危险是术中大出血,为探讨安全的切脾方法,我们自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对传统术式进行了改进,治疗19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收到很好效果.本组19例均为男性,年龄23~63岁,平均43岁.肝功分级: A级11例,B级8例.切脾前门脉压测定:高4.8 kPa,低3.63 kPa,平均4.12 kPa.脾大小:大10 cm×20 cm×30 cm,小6 cm×12 cm×20 cm,平均8 cm×14 cm×21 cm大.病理结果均为瘀血性脾肿大.其手术要点: 进腹后,切断左侧胃结肠韧带及大部分胃脾韧带,在脾动脉的胰前段或门前段,分离出脾动、静脉主干或分支,先结扎,然后切断,脾蒂处理完后,再处理脾周韧带,切脾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平均失血量<100ml.

    作者:刘学刚;王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方法检索有关乳腺癌微创治疗的新文献.结果电化学治疗、内窥镜、经皮微波凝固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及靶向治疗乳腺癌,具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 结论开展乳腺癌微创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趋势.

    作者:徐卫云;何生;赵扬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27在甲状腺滤泡状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p27在良恶性甲状腺滤泡状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了53例甲状腺滤泡状肿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27的表达. 结果 p27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甲状腺组织高,甲状腺滤泡状腺瘤次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低,其中甲状腺滤泡状腺癌微浸润型与广泛浸润型及转移型与非转移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27能有效地判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状腺癌(P=0.0048).结论 p27参与了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恶性转化,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转化可能与p27蛋白降低有关.p27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有助于甲状腺滤泡状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郭贵龙;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的临床意义(附150例报告)

    自1993年起,我院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150例,男47例,女103例,年龄23~69岁.术前诊断慢性胆囊炎3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7例,萎缩性胆囊炎21例,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结石9例,单纯性胆囊息肉24例,胆囊良性腺瘤12例,急性胆囊炎急诊手术31例.小切口完成胆囊切除手术142例,术中延长切口8例.其方法: 术前行B超检查确定胆囊位置,用于切口选择,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选择右肋缘下切口或右上腹直肌旁切口,长6~7cm,用特殊器械完成胆囊的切除.结果: 除8例因局部解剖关系不清延长切口外,余均行小切口切除胆囊,手术平均时间为70分钟,失血量平均80ml,住院时间平均4天(3~5天),术后伤口很少疼痛,未用镇痛剂.发生术中出血1例; 术后并发胆漏3例,切口感染5例; 胆总

    作者:刘忠诚;迟玉芹;宋同勋;腾世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评价和应用前景

    1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提出及其意义几个世纪以来,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医学不发达年代,肿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当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被有效预防以后,恶性肿瘤则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进步可以说是从乳腺癌开始的,而对乳腺癌的治疗早期首先是手术治疗.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和变化集中反映了现代外科理念的进步和变化.早年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虽经全乳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达80%以上,而3年生存率仅5%.Halsted等首先注意到未处理淋巴结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手术效果不良的重要原因,并发现乳腺癌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从而在1894年创建了包括全部乳腺、胸大小肌和腋窝淋巴结整块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使乳腺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从80%降低到20%左右,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经典术式,一直为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Halsted提出的乳腺癌根治术建立了肿瘤与局部转移淋巴结整体切除的理论,同时也对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其它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乳腺外科乃至整个现代肿瘤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作者:姜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