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式脾切除19例体会

刘学刚;王炬

关键词:改良式,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胃结肠韧带, 切脾, 脾肿大, 术中大出血, 门脉高压症, 手术要点, 手术切除, 脾周韧带, 再处理, 病理性, 失血量, 脾动脉, 治疗, 瘀血, 危险, 术式, 脾蒂, 脾大
摘要:病理性脾肿大手术切除大的危险是术中大出血,为探讨安全的切脾方法,我们自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对传统术式进行了改进,治疗19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收到很好效果.本组19例均为男性,年龄23~63岁,平均43岁.肝功分级: A级11例,B级8例.切脾前门脉压测定:高4.8 kPa,低3.63 kPa,平均4.12 kPa.脾大小:大10 cm×20 cm×30 cm,小6 cm×12 cm×20 cm,平均8 cm×14 cm×21 cm大.病理结果均为瘀血性脾肿大.其手术要点: 进腹后,切断左侧胃结肠韧带及大部分胃脾韧带,在脾动脉的胰前段或门前段,分离出脾动、静脉主干或分支,先结扎,然后切断,脾蒂处理完后,再处理脾周韧带,切脾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平均失血量<100ml.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组织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CSA免疫组化方法,对94例乳腺癌组织进行CD44v6和nm23H1的mRNA检测. 结果 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呈正相关.乳腺癌中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结论 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基因,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转移、预后状态.

    作者:谷化平;倪灿荣;尚培中;詹溶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56例诊治体会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险恶,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我院自1983年8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8~81岁,平均年龄66.6岁,其中30~59岁40例.腹痛52例,有肝炎、肝硬变者18例;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及血压降低,Hb 5~9 g/L,20例收缩压低于80 mmHg(10.6 kPa),42例患者行肝功能检查,16例正常,余26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36例经剖腹探查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余20例行B超、AFP、CT及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癌.48例行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56例中行手术治疗42例: 左半肝切除5例,右前叶切除1例,右前叶楔行切除6例,右后叶楔行切除2例,缝合止血22例,肝动脉结扎缝合止血2例,大网膜填塞止血4例.行非手术治疗14例,其中6例采用介入治疗止血加灌注化疗.手术治疗组8例手术后行肝癌介入治疗.结果: 3个月内死亡32例,生存4~6个月8例,7~9个月6例,1年4例,1年半2例,2年2例,2例生存3年余仍健在.其中行左半肝切除的5例,3例生存1年以上; 术后行介入治疗的8例,5例生存1年以上,其中1例

    作者:李振峰;王新会;王峰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报告

    我院自1990~1999年共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 654例,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漏诊率为0.36%.本组男3例,女3例,年龄64~78岁,病史20天~3年.临床表现: 胆绞痛2例,上腹隐胀痛4例,呕吐4例,发烧1例; 右上腹压痛2例,莫菲氏征阳性2例.B超检查诊断胆囊结石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例.行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均为小切口手术,切口长度4~6cm.手术确诊胆囊结石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病理检查均为胆囊炎.6例中术后上腹持续胀痛2例,其余4例术后1~3个月出现腹部肿物、腹胀、腹泻、黄疸、腹水等症状体征,经CT检查或再手术证实为腹腔恶性肿瘤晚期.病种: 胃窦癌伴幽门不全梗阻2例,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1例,结肠癌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腹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周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建立

    目的介绍三类制作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方法及采用该模型所开展的研究现状.方法综述国内外的进展.结果经左心室注射制作的骨转移模型应用广泛; 经局部注射制备骨转移模型简便,但与临床状况相差较大; 经外科原位接种制作骨转移模型为骨转移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工具.结论各种骨转移模型各有其应用价值,建立与人体乳腺癌骨转移过程完全相同的人乳腺癌动物模型是发展的方向.

    作者:蒋国勤;张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急性肠扭转误诊原因分析(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扭转误诊原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本组12例因误诊而延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例均有肠坏死,其中广泛小肠坏死3例,死亡5例.早期误诊为腹痛待诊4例,急性胃肠炎伴肠痉挛3例,中毒性菌痢2例,中毒性休克麻痹性肠梗阻2例,中毒性肺炎1例.结论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与腹部体征的不一致性及腹部X线影像不典型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追踪观察、综合分析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作者:陈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硬变后细胞核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应用图像分析仪对肝硬变后肝细胞核的形态学进行了定量测定,以探讨其与肝功能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马克忠;张惠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综述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结果现已有30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用于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也有近10种.其中大部分还处于I期或II期临床试验,部分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已显示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高效、毒副作用少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结论乳腺癌的转移与复发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将成为乳腺癌防治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张国锋;王元和;王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DMBA)、B组[DMBA+三苯氧胺(TAM)]、C组(DMBA+槲皮素)及D组(空白对照).持续喂养28周,经光镜、电镜观察,抗PCNA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结果①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76.2%,明显高于B组(40.9%)、C组(45.5%)及D组(0%),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大鼠乳腺癌平均直径2.37cm,明显大于B组(1.82cm)及C组(1.71cm),P<0.05; 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H-ras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as基因活性、阻抑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林辉;吴凯南;孔令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方法检索有关乳腺癌微创治疗的新文献.结果电化学治疗、内窥镜、经皮微波凝固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及靶向治疗乳腺癌,具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 结论开展乳腺癌微创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趋势.

    作者:徐卫云;何生;赵扬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诊断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CNB)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8G Tru-cut针结合活检枪对88例患者的96个NPBL行B超引导下CNB,并与切除活检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NPBL大小4~23mm(平均13.1mm).在CNB中,86个为良性,2个为可疑恶性,6个为恶性,2个取材不良.在切除活检中9个为恶性,87个为良性.CNB可疑恶变的2个NPBL均为恶性,1个恶性NPBL误诊为乳腺腺病,取材不良的2个NPBL均为良性.本组NPBL中恶性病变占9.38%(9/96),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98.94%(93/94),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8.89%(8/9),特异性为100%(8/8),良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70%(85/87),取材不良为2.08%(2/96).结论 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曾健;陆云飞;林进令;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雄性Wistar大鼠1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了肝脏缺血60分钟及再灌注1、3、6、12及24小时后血浆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ET-1、HA和ALT含量均显著增高,同时肝脏瘀血很明显; 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用山莨菪碱后,血浆HA和ALT含量明显降低,同时肝组织瘀血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可改善再灌注后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董满库;崔彦;陈昌玮;王平;肖广生;周立艳;李晓鸥;吉敏;刘子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粘附分子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4%和41.4%; CD44v6表达阳性率与PTC 的侵袭和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E-cadherin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和转移呈负相关(P<0.01),且两种粘附分子在PTC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粘附分子表达与PTC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检测CD44v6和E-cadherin 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子奈;邱建龙;吴春林;李良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

    目的探讨开展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意义.方法查阅国外有关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在内镜下或者以内镜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结论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颈部不残留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瑞新;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几种常见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区别.方法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19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癌癌旁组织、21例甲状腺腺瘤、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13例正常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 结果 94.74%(18/19)的甲状腺癌表达出端粒酶活性,与癌旁组织(6.67%)、甲状腺腺瘤(4.67%)、结节性甲状腺肿(0%)及正常甲状腺组织(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端粒酶是甲状腺癌定性的良好标志物,且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兴桂;齐保庆;宋豫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及TNM分期探讨

    目的探讨Ⅳ期乳腺癌的分期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并随访疗效. 结果对孤立的远处转移而局部病灶又能够切除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有锁骨上淋巴结以外的广泛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以及局部肿瘤已无法切除的晚期乳腺癌,行姑息性的减瘤术,清除创面,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化疗负荷.结论Ⅳ期乳腺癌的TNM分期应进一步分为Ⅳa期及Ⅳb期; Ⅳa期乳腺癌应选择根治性手术,Ⅳb期应采用姑息性手术.

    作者:李宏江;赵扬冰;敬静;朱精强;李志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临床肝移植11例报道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原位肝移植7例及亲体部分肝移植(LRLT)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变5例,肝豆状核变性6例.对乙肝肝硬变者采用拉米呋啶加小剂量抗HBV-Ig治疗. 结果 10例康复出院,1例死于MODS.4例LRLT全部存活.术后并发症: 腹腔出血2例,ARDS 3例; 4例乙型肝炎肝硬变者术后HBV-DNA(-).6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铜氧化酶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活体供肝是解决我国供肝来源问题又一方向,外科技术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学浩;李相成;张峰;钱建民;孔连宝;张浩;孙倍成;成峰;王科;陆森;胡建平;汤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为了解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我们动态检测了急性轻型胰腺炎(MAP)和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外周血液TNFα水平,报告如下.

    作者:王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婴幼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162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指征、操作方法和中转手术的时机.方法对我院1993~1998年5年间在X线透视下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婴幼儿肠套叠1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位成功者148例,成功率为91.4%,其余14例中转手术治疗.随访1~5年,预后良好.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婴幼儿肠套叠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应谨慎把握其适应证,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不应轻易放弃而过早手术.但对病程较长,伴有腹膜炎体征或复位失败者,须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马毅;王爱勇;施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hGH对肝部分切除术后促进肝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寻求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有效药物.方法采用形态计量技术,3H-TdR活体掺入实验以及动脉血酮体比率的变化来观察重组生长激素(hGH)对肝再生的作用.结果实验组肝切除术后肝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细胞核体积密度、新生肝细胞数目密度、动脉血酮体比率及3H-TdR活体掺入实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GH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作者:周涌;吴言涛;贾乾斌;汪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如何从互联网上查询普通外科的有关资料

    国际互联网是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有关普通外科的资料十分丰富.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很快掌握国际上普通外科的新进展,了解热门课题的发展动态; 查询国际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权威著作的新观点; 可在网上和世界各地的外科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文章; 能和国内外任何一个专家教授通过E-mail进行实时通信或面对面咨询.因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普外科医师,学好互联网的使用技术,掌握一些普外科资料的查寻使用技巧,不但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有益,而且也应列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作者: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