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

陈瑞新;郑泽霖

关键词:内镜,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意义.方法查阅国外有关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在内镜下或者以内镜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结论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颈部不残留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建立

    目的介绍三类制作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方法及采用该模型所开展的研究现状.方法综述国内外的进展.结果经左心室注射制作的骨转移模型应用广泛; 经局部注射制备骨转移模型简便,但与临床状况相差较大; 经外科原位接种制作骨转移模型为骨转移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工具.结论各种骨转移模型各有其应用价值,建立与人体乳腺癌骨转移过程完全相同的人乳腺癌动物模型是发展的方向.

    作者:蒋国勤;张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hGH对肝部分切除术后促进肝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寻求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有效药物.方法采用形态计量技术,3H-TdR活体掺入实验以及动脉血酮体比率的变化来观察重组生长激素(hGH)对肝再生的作用.结果实验组肝切除术后肝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细胞核体积密度、新生肝细胞数目密度、动脉血酮体比率及3H-TdR活体掺入实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GH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作者:周涌;吴言涛;贾乾斌;汪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前化疗的作用

    (摘自2001年5月美国旧金山ASCO会议)1 术前化疗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的概念已涉及到临床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研究,通过术前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增加了保留乳腺手术的比例,同时腋窝病理检查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比例增加.现在已从强调手术作为乳腺癌的唯一治疗发展到强调全身治疗,因此,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杨金巧;郑本波;陈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评价和应用前景

    1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提出及其意义几个世纪以来,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医学不发达年代,肿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当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被有效预防以后,恶性肿瘤则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进步可以说是从乳腺癌开始的,而对乳腺癌的治疗早期首先是手术治疗.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和变化集中反映了现代外科理念的进步和变化.早年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虽经全乳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达80%以上,而3年生存率仅5%.Halsted等首先注意到未处理淋巴结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手术效果不良的重要原因,并发现乳腺癌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从而在1894年创建了包括全部乳腺、胸大小肌和腋窝淋巴结整块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使乳腺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从80%降低到20%左右,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经典术式,一直为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Halsted提出的乳腺癌根治术建立了肿瘤与局部转移淋巴结整体切除的理论,同时也对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其它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乳腺外科乃至整个现代肿瘤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作者:姜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360例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其中施行Miles手术196例,双吻合器吻合96例,手术缝合30例,姑息性手术38例.发生并发症19例.结果 341例治愈出院,18例并发症患者经手术或相应处理治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直肠癌患者应根据肿瘤部位、恶性程度、Dukes分期而采用不同的术式,应注意从手术技巧的改进与提高上来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熊亮发;段体德;石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及TNM分期探讨

    目的探讨Ⅳ期乳腺癌的分期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并随访疗效. 结果对孤立的远处转移而局部病灶又能够切除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有锁骨上淋巴结以外的广泛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以及局部肿瘤已无法切除的晚期乳腺癌,行姑息性的减瘤术,清除创面,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化疗负荷.结论Ⅳ期乳腺癌的TNM分期应进一步分为Ⅳa期及Ⅳb期; Ⅳa期乳腺癌应选择根治性手术,Ⅳb期应采用姑息性手术.

    作者:李宏江;赵扬冰;敬静;朱精强;李志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比较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9例来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行近红外线扫描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后手术切除肿块病检,以病检结果为基础,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82 例乳腺增生性肿块近红外线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为94.0%,彩超为84.6%(P<0.01),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24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前者为91.7%,后者为83.3%,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59例纤维腺瘤的诊断两者基本一致.两项检查相结合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结论对乳腺增生性包块的诊断,近红外线扫描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对乳腺癌的诊断两种检查方法难分优劣,但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可明显提高对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张明满;高根五;余永康;邹建中;谢昭鹏;廖翠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DMBA)、B组[DMBA+三苯氧胺(TAM)]、C组(DMBA+槲皮素)及D组(空白对照).持续喂养28周,经光镜、电镜观察,抗PCNA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结果①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76.2%,明显高于B组(40.9%)、C组(45.5%)及D组(0%),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大鼠乳腺癌平均直径2.37cm,明显大于B组(1.82cm)及C组(1.71cm),P<0.05; 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H-ras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as基因活性、阻抑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林辉;吴凯南;孔令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硬变后细胞核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应用图像分析仪对肝硬变后肝细胞核的形态学进行了定量测定,以探讨其与肝功能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马克忠;张惠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雄性Wistar大鼠1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了肝脏缺血60分钟及再灌注1、3、6、12及24小时后血浆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ET-1、HA和ALT含量均显著增高,同时肝脏瘀血很明显; 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用山莨菪碱后,血浆HA和ALT含量明显降低,同时肝组织瘀血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可改善再灌注后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董满库;崔彦;陈昌玮;王平;肖广生;周立艳;李晓鸥;吉敏;刘子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

    目的探讨开展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意义.方法查阅国外有关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在内镜下或者以内镜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结论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颈部不残留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瑞新;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的临床意义(附150例报告)

    自1993年起,我院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150例,男47例,女103例,年龄23~69岁.术前诊断慢性胆囊炎3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7例,萎缩性胆囊炎21例,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结石9例,单纯性胆囊息肉24例,胆囊良性腺瘤12例,急性胆囊炎急诊手术31例.小切口完成胆囊切除手术142例,术中延长切口8例.其方法: 术前行B超检查确定胆囊位置,用于切口选择,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选择右肋缘下切口或右上腹直肌旁切口,长6~7cm,用特殊器械完成胆囊的切除.结果: 除8例因局部解剖关系不清延长切口外,余均行小切口切除胆囊,手术平均时间为70分钟,失血量平均80ml,住院时间平均4天(3~5天),术后伤口很少疼痛,未用镇痛剂.发生术中出血1例; 术后并发胆漏3例,切口感染5例; 胆总

    作者:刘忠诚;迟玉芹;宋同勋;腾世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乳腺良恶性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以及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行转移、腋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了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良性乳腺病和7例癌旁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乳癌组和癌旁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有血行转移或淋巴结转移组VEGF表达水平高于无转移组,而在其他预后因素中分布无差异.结论 VEGF表达水平对判定乳腺疾病良恶性及乳癌血行转移或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预示价值.

    作者:敬静;李宏江;朱炜炜;赵扬冰;张世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为了解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我们动态检测了急性轻型胰腺炎(MAP)和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外周血液TNFα水平,报告如下.

    作者:王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腹及感染1例报告

    患者,男,70岁,因无痛性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20天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 肝肋下3 cm,剑下8 cm,质中硬有触痛.血色素117 g/L,总胆红素217.7 μmol/L,直接胆红素195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 IU/L,总蛋白68.2 g/L,白蛋白34.1 g/L.B超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显示不清.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端梗阻,胰头可疑占位.X线胸片示右肺上叶纤维条索及结节影,考虑为既往结核所致及结核球改变.临床诊断为胆管下端癌,经积极准备后手术.术中见腹腔少量淡黄色腹水,轻度肝硬变,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癌,行胰十二指肠改良扩大根治术,清扫肝门、胰周、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旁等淋巴结,使血管骨骼化,行胰空肠端侧吻合、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及胃空肠端侧吻合,手术顺利,历时4小时15分,术中失血约300ml.术后病理报告为胆总管下段中分化腺癌,胆管残端,胃肠断端未见癌浸及,淋巴结未见癌累及.术后第5天患者感中上腹痛、腹胀,T 39.2℃,WBC 28.07×109/L,N 0.88.查体局部有压痛及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渗出液.行急诊剖腹探查,见腹腔内约2 500 ml黄白色稀薄脓液,反复检查各吻合口通畅,未见吻合口漏,吸尽腹水,以3000 ml盐水冲洗腹腔后分别于右上腹、左上腹置烟卷引流.术后因引流量大而将烟卷条换为血浆管,每日引流黄白色液1000~1500 ml,静置后分层,下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乳糜试验可疑阳性,脓细胞(+++); 血液、腹腔液及痰液多次送细菌培养均阴性; 口服美蓝后腹腔液无蓝染,腹腔液淀粉酶正常.考

    作者:罗志勇;严律南;田伯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75 NGFR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表达意义初探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P75 NGFR)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的分布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及9例对照组的胆总管进行检测. 结果丰富的 P75 NGFR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于正常胆总管外膜下,神经节细胞表现为 P75 NGFR染色强阳性;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 P75 NGFR 染色阳性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P75 NGFR 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异常分布可能与CCC的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郑练;黄杰雄;陈建中;谢斌;陈伦家;陈展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的建立及其形成条件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索建立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转入自杀基因诱导移植耐受的可行性.方法供体鼠脾细胞免疫受体鼠,再分离、纯化经供体鼠抗原刺激受体鼠T淋巴细胞,将其作有限稀释为单个T淋巴细胞,再分别以不同浓度饲养细胞、ConA、IL-2等条件,促使T淋巴细胞分裂、增殖,构建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结果①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稳定建立; ②不同免疫组间克隆生成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t0.05); 无或单纯饲养细胞孔无克隆生长; ConA刺激有少数克隆生成; 克隆生成率与IL-2刺激浓度可能相关.结论成熟T淋巴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发生分裂和增殖,形成克隆.通过供体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刺激,提示终筛选出的T淋巴细胞克隆具有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作者:周军;王磊;兰平;汪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3种包扎方法比较

    1997~1999年我院收治乳癌患者255例,年龄28~78岁,平均52岁.行根治术96例,简化根治术159例,术后均常规腋窝置多侧孔硅胶管引流.术后行U形加压包扎121例,传统加压包扎87例; 未加压仅持续双套管负压吸引47例.U形加压包扎方法为: 用数十块纱布团填充于术侧腋窝及胸前壁,纱布垫覆盖; 患者取坐位,第一卷绷带绕胸壁水平加压包扎,然后术者与助手各拿一卷绷带,助手绷带由胸前壁绕患侧肩至胸后壁,术者则水平缠绕绷带并固定助手绷带,助手绷带再由胸后壁绕患侧肩至胸前壁,术者仍水平缠绕并固定助手绷带.如此反复,从而牢固、均匀地加压包扎切口,助手应注意对患者锁骨下等部位加压.结果: 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U形法为6.67%,传统法为14.29%,负压吸引为31.25%; 简化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3种方法分别为

    作者:石光锋;王晓霜;崔庆;徐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p16、Rb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16、Rb蛋白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甲状腺癌中p16、Rb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甲状腺癌中,p16蛋白的表达随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而降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指数呈负相关.Rb蛋白在各型甲状腺癌中均呈阳性表达,p16、Rb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p16基因的异常表达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而Rb基因可能无作用.

    作者:王子良;王农;耿建利;战智勇;王太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方法检索有关乳腺癌微创治疗的新文献.结果电化学治疗、内窥镜、经皮微波凝固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及靶向治疗乳腺癌,具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 结论开展乳腺癌微创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趋势.

    作者:徐卫云;何生;赵扬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