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评价和应用前景

姜军

关键词:乳腺癌, 扩大根治术
摘要:1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提出及其意义几个世纪以来,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医学不发达年代,肿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当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被有效预防以后,恶性肿瘤则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进步可以说是从乳腺癌开始的,而对乳腺癌的治疗早期首先是手术治疗.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和变化集中反映了现代外科理念的进步和变化.早年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虽经全乳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达80%以上,而3年生存率仅5%.Halsted等首先注意到未处理淋巴结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手术效果不良的重要原因,并发现乳腺癌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从而在1894年创建了包括全部乳腺、胸大小肌和腋窝淋巴结整块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使乳腺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从80%降低到20%左右,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经典术式,一直为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Halsted提出的乳腺癌根治术建立了肿瘤与局部转移淋巴结整体切除的理论,同时也对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其它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乳腺外科乃至整个现代肿瘤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急性肠扭转误诊原因分析(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扭转误诊原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本组12例因误诊而延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例均有肠坏死,其中广泛小肠坏死3例,死亡5例.早期误诊为腹痛待诊4例,急性胃肠炎伴肠痉挛3例,中毒性菌痢2例,中毒性休克麻痹性肠梗阻2例,中毒性肺炎1例.结论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与腹部体征的不一致性及腹部X线影像不典型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追踪观察、综合分析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作者:陈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360例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其中施行Miles手术196例,双吻合器吻合96例,手术缝合30例,姑息性手术38例.发生并发症19例.结果 341例治愈出院,18例并发症患者经手术或相应处理治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直肠癌患者应根据肿瘤部位、恶性程度、Dukes分期而采用不同的术式,应注意从手术技巧的改进与提高上来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熊亮发;段体德;石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4例报告

    目的探讨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以来收治的4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一手术的1例患者术后4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疗的2例患者术后6~13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化疗的1例患者术后至今已两年仍存活.结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系罕见的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术后易复发,预后差.早期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并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复发机率,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周晓红;李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3种包扎方法比较

    1997~1999年我院收治乳癌患者255例,年龄28~78岁,平均52岁.行根治术96例,简化根治术159例,术后均常规腋窝置多侧孔硅胶管引流.术后行U形加压包扎121例,传统加压包扎87例; 未加压仅持续双套管负压吸引47例.U形加压包扎方法为: 用数十块纱布团填充于术侧腋窝及胸前壁,纱布垫覆盖; 患者取坐位,第一卷绷带绕胸壁水平加压包扎,然后术者与助手各拿一卷绷带,助手绷带由胸前壁绕患侧肩至胸后壁,术者则水平缠绕绷带并固定助手绷带,助手绷带再由胸后壁绕患侧肩至胸前壁,术者仍水平缠绕并固定助手绷带.如此反复,从而牢固、均匀地加压包扎切口,助手应注意对患者锁骨下等部位加压.结果: 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U形法为6.67%,传统法为14.29%,负压吸引为31.25%; 简化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3种方法分别为

    作者:石光锋;王晓霜;崔庆;徐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临床肝移植11例报道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原位肝移植7例及亲体部分肝移植(LRLT)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变5例,肝豆状核变性6例.对乙肝肝硬变者采用拉米呋啶加小剂量抗HBV-Ig治疗. 结果 10例康复出院,1例死于MODS.4例LRLT全部存活.术后并发症: 腹腔出血2例,ARDS 3例; 4例乙型肝炎肝硬变者术后HBV-DNA(-).6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铜氧化酶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活体供肝是解决我国供肝来源问题又一方向,外科技术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学浩;李相成;张峰;钱建民;孔连宝;张浩;孙倍成;成峰;王科;陆森;胡建平;汤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手术治疗11例报告

    我院1998~1999年共收治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4~76岁.右半结肠癌3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2例),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7例,结肠脾曲1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梗阻时间为4~72小时,均为完全性结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8例,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例,腹胀伴呕吐1例.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其余10例全身情况尚好.3例右半结肠癌梗阻患者常规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一期吻合.8例左半结肠癌梗阻患者采用术中肠道灌洗,灌洗管为尿管,从回肠末端或切除阑尾后从阑尾残端插入,引流管直径为3cm塑料管,插入近端结肠腔内,用粗线扎紧以防肠液漏出,如患者肠管积气积液不明显,则无需减压,仅从阑尾残端插入灌洗管; 如肠管积气积液明显,灌洗管则从回肠末端肠段插入,可通过此口减压.灌洗液用生理盐水(5 000ml以上)反复冲洗结肠,至冲洗液清亮,然后再灌入0.5%甲硝唑液200ml和加庆大霉素32万U的生理盐水1 000ml,待其引流干净后,拔除灌洗管和引流管,行结肠一期吻合.术毕于吻合口旁置一引流管,并经肛门置肛管引流,肛管上端

    作者:王平;蒋小林;韩晓瑶;李建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与纤维肉瘤中cyclin D1及p5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yclin D1和p53 蛋白在实验性大鼠同时性乳腺癌与纤维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通过改良给药的方法复制大鼠同时性乳腺癌与纤维肉瘤动物模型,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yclin D1和p53蛋白在乳腺癌、纤维肉瘤及瘤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无cyclin D1和p53蛋白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乳腺组织中7/14有cyclin D1表达,8/18的乳腺癌与9/14的纤维肉瘤中有cyclin D1的表达,7/18的乳腺癌与5/14的纤维肉瘤中有p53蛋白的过度表达; 肉瘤旁组织中无cyclin D1和p53蛋白表达.cyclin D1和p5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和纤维肉瘤组织学分级有关,同时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在大鼠同时性乳腺癌与纤维肉瘤中有cyclin D1和p53蛋白过度表达,cyclin D1蛋白可能参与肿瘤发生过程,而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作者:张毅;姜军;韩晓蓉;刘丽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粘附分子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4%和41.4%; CD44v6表达阳性率与PTC 的侵袭和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E-cadherin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和转移呈负相关(P<0.01),且两种粘附分子在PTC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粘附分子表达与PTC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检测CD44v6和E-cadherin 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子奈;邱建龙;吴春林;李良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腹及感染1例报告

    患者,男,70岁,因无痛性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20天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 肝肋下3 cm,剑下8 cm,质中硬有触痛.血色素117 g/L,总胆红素217.7 μmol/L,直接胆红素195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 IU/L,总蛋白68.2 g/L,白蛋白34.1 g/L.B超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显示不清.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端梗阻,胰头可疑占位.X线胸片示右肺上叶纤维条索及结节影,考虑为既往结核所致及结核球改变.临床诊断为胆管下端癌,经积极准备后手术.术中见腹腔少量淡黄色腹水,轻度肝硬变,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癌,行胰十二指肠改良扩大根治术,清扫肝门、胰周、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旁等淋巴结,使血管骨骼化,行胰空肠端侧吻合、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及胃空肠端侧吻合,手术顺利,历时4小时15分,术中失血约300ml.术后病理报告为胆总管下段中分化腺癌,胆管残端,胃肠断端未见癌浸及,淋巴结未见癌累及.术后第5天患者感中上腹痛、腹胀,T 39.2℃,WBC 28.07×109/L,N 0.88.查体局部有压痛及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渗出液.行急诊剖腹探查,见腹腔内约2 500 ml黄白色稀薄脓液,反复检查各吻合口通畅,未见吻合口漏,吸尽腹水,以3000 ml盐水冲洗腹腔后分别于右上腹、左上腹置烟卷引流.术后因引流量大而将烟卷条换为血浆管,每日引流黄白色液1000~1500 ml,静置后分层,下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乳糜试验可疑阳性,脓细胞(+++); 血液、腹腔液及痰液多次送细菌培养均阴性; 口服美蓝后腹腔液无蓝染,腹腔液淀粉酶正常.考

    作者:罗志勇;严律南;田伯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为了解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我们动态检测了急性轻型胰腺炎(MAP)和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外周血液TNFα水平,报告如下.

    作者:王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报告

    我院自1990~1999年共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 654例,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漏诊率为0.36%.本组男3例,女3例,年龄64~78岁,病史20天~3年.临床表现: 胆绞痛2例,上腹隐胀痛4例,呕吐4例,发烧1例; 右上腹压痛2例,莫菲氏征阳性2例.B超检查诊断胆囊结石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例.行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均为小切口手术,切口长度4~6cm.手术确诊胆囊结石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病理检查均为胆囊炎.6例中术后上腹持续胀痛2例,其余4例术后1~3个月出现腹部肿物、腹胀、腹泻、黄疸、腹水等症状体征,经CT检查或再手术证实为腹腔恶性肿瘤晚期.病种: 胃窦癌伴幽门不全梗阻2例,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1例,结肠癌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腹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周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生成与p53、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103例正常乳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组织的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内皮细胞面积(MEA)进行CIAS定量测定,并分析p53及c-erb B-2与MEA的相关性. 结果在轻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组MEA(4 194.89±498.599 8)高于阴性组(3 216.94±803.939 4,t=2.302 4,P<0.05).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阳性组MEA(4 525.82±1 360.827 7)高于阴性组(3 564.61±687.064 6,t=2.179 4,P<0.05).c-erb B-2与MEA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张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hGH对肝部分切除术后促进肝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寻求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有效药物.方法采用形态计量技术,3H-TdR活体掺入实验以及动脉血酮体比率的变化来观察重组生长激素(hGH)对肝再生的作用.结果实验组肝切除术后肝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细胞核体积密度、新生肝细胞数目密度、动脉血酮体比率及3H-TdR活体掺入实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GH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作者:周涌;吴言涛;贾乾斌;汪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对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对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从肿瘤组织分离培养的TIL,对2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及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结果经TIL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和NK细胞活性均明显增高,CD8、sIL-2R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TIL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李程;卢俊民;关心;刘剑勇;杨南武;张传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前化疗的作用

    (摘自2001年5月美国旧金山ASCO会议)1 术前化疗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的概念已涉及到临床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研究,通过术前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增加了保留乳腺手术的比例,同时腋窝病理检查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比例增加.现在已从强调手术作为乳腺癌的唯一治疗发展到强调全身治疗,因此,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杨金巧;郑本波;陈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建立

    目的介绍三类制作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方法及采用该模型所开展的研究现状.方法综述国内外的进展.结果经左心室注射制作的骨转移模型应用广泛; 经局部注射制备骨转移模型简便,但与临床状况相差较大; 经外科原位接种制作骨转移模型为骨转移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工具.结论各种骨转移模型各有其应用价值,建立与人体乳腺癌骨转移过程完全相同的人乳腺癌动物模型是发展的方向.

    作者:蒋国勤;张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几种常见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区别.方法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19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癌癌旁组织、21例甲状腺腺瘤、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13例正常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 结果 94.74%(18/19)的甲状腺癌表达出端粒酶活性,与癌旁组织(6.67%)、甲状腺腺瘤(4.67%)、结节性甲状腺肿(0%)及正常甲状腺组织(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端粒酶是甲状腺癌定性的良好标志物,且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兴桂;齐保庆;宋豫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56例诊治体会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险恶,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我院自1983年8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8~81岁,平均年龄66.6岁,其中30~59岁40例.腹痛52例,有肝炎、肝硬变者18例;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及血压降低,Hb 5~9 g/L,20例收缩压低于80 mmHg(10.6 kPa),42例患者行肝功能检查,16例正常,余26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36例经剖腹探查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余20例行B超、AFP、CT及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癌.48例行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56例中行手术治疗42例: 左半肝切除5例,右前叶切除1例,右前叶楔行切除6例,右后叶楔行切除2例,缝合止血22例,肝动脉结扎缝合止血2例,大网膜填塞止血4例.行非手术治疗14例,其中6例采用介入治疗止血加灌注化疗.手术治疗组8例手术后行肝癌介入治疗.结果: 3个月内死亡32例,生存4~6个月8例,7~9个月6例,1年4例,1年半2例,2年2例,2例生存3年余仍健在.其中行左半肝切除的5例,3例生存1年以上; 术后行介入治疗的8例,5例生存1年以上,其中1例

    作者:李振峰;王新会;王峰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综述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结果现已有30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用于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也有近10种.其中大部分还处于I期或II期临床试验,部分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已显示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高效、毒副作用少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结论乳腺癌的转移与复发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将成为乳腺癌防治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张国锋;王元和;王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的建立及其形成条件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索建立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转入自杀基因诱导移植耐受的可行性.方法供体鼠脾细胞免疫受体鼠,再分离、纯化经供体鼠抗原刺激受体鼠T淋巴细胞,将其作有限稀释为单个T淋巴细胞,再分别以不同浓度饲养细胞、ConA、IL-2等条件,促使T淋巴细胞分裂、增殖,构建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结果①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稳定建立; ②不同免疫组间克隆生成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t0.05); 无或单纯饲养细胞孔无克隆生长; ConA刺激有少数克隆生成; 克隆生成率与IL-2刺激浓度可能相关.结论成熟T淋巴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发生分裂和增殖,形成克隆.通过供体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刺激,提示终筛选出的T淋巴细胞克隆具有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作者:周军;王磊;兰平;汪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