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GH对肝部分切除术后促进肝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周涌;吴言涛;贾乾斌;汪静

关键词:肝细胞再生, 重组生长激素, 动脉血酮体比率
摘要:目的寻求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有效药物.方法采用形态计量技术,3H-TdR活体掺入实验以及动脉血酮体比率的变化来观察重组生长激素(hGH)对肝再生的作用.结果实验组肝切除术后肝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细胞核体积密度、新生肝细胞数目密度、动脉血酮体比率及3H-TdR活体掺入实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GH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方法检索有关乳腺癌微创治疗的新文献.结果电化学治疗、内窥镜、经皮微波凝固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及靶向治疗乳腺癌,具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 结论开展乳腺癌微创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趋势.

    作者:徐卫云;何生;赵扬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硬变后细胞核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应用图像分析仪对肝硬变后肝细胞核的形态学进行了定量测定,以探讨其与肝功能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马克忠;张惠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诊断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CNB)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8G Tru-cut针结合活检枪对88例患者的96个NPBL行B超引导下CNB,并与切除活检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NPBL大小4~23mm(平均13.1mm).在CNB中,86个为良性,2个为可疑恶性,6个为恶性,2个取材不良.在切除活检中9个为恶性,87个为良性.CNB可疑恶变的2个NPBL均为恶性,1个恶性NPBL误诊为乳腺腺病,取材不良的2个NPBL均为良性.本组NPBL中恶性病变占9.38%(9/96),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98.94%(93/94),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8.89%(8/9),特异性为100%(8/8),良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70%(85/87),取材不良为2.08%(2/96).结论 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曾健;陆云飞;林进令;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4例报告

    目的探讨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以来收治的4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一手术的1例患者术后4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疗的2例患者术后6~13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化疗的1例患者术后至今已两年仍存活.结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系罕见的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术后易复发,预后差.早期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并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复发机率,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周晓红;李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27在甲状腺滤泡状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p27在良恶性甲状腺滤泡状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了53例甲状腺滤泡状肿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27的表达. 结果 p27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甲状腺组织高,甲状腺滤泡状腺瘤次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低,其中甲状腺滤泡状腺癌微浸润型与广泛浸润型及转移型与非转移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27能有效地判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状腺癌(P=0.0048).结论 p27参与了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恶性转化,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转化可能与p27蛋白降低有关.p27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有助于甲状腺滤泡状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郭贵龙;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报告

    我院自1990~1999年共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 654例,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漏诊率为0.36%.本组男3例,女3例,年龄64~78岁,病史20天~3年.临床表现: 胆绞痛2例,上腹隐胀痛4例,呕吐4例,发烧1例; 右上腹压痛2例,莫菲氏征阳性2例.B超检查诊断胆囊结石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例.行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均为小切口手术,切口长度4~6cm.手术确诊胆囊结石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病理检查均为胆囊炎.6例中术后上腹持续胀痛2例,其余4例术后1~3个月出现腹部肿物、腹胀、腹泻、黄疸、腹水等症状体征,经CT检查或再手术证实为腹腔恶性肿瘤晚期.病种: 胃窦癌伴幽门不全梗阻2例,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1例,结肠癌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腹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周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CSA免疫组化方法,对94例乳腺癌组织进行CD44v6和nm23H1的mRNA检测. 结果 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呈正相关.乳腺癌中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结论 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基因,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转移、预后状态.

    作者:谷化平;倪灿荣;尚培中;詹溶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腹及感染1例报告

    患者,男,70岁,因无痛性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20天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 肝肋下3 cm,剑下8 cm,质中硬有触痛.血色素117 g/L,总胆红素217.7 μmol/L,直接胆红素195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 IU/L,总蛋白68.2 g/L,白蛋白34.1 g/L.B超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显示不清.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端梗阻,胰头可疑占位.X线胸片示右肺上叶纤维条索及结节影,考虑为既往结核所致及结核球改变.临床诊断为胆管下端癌,经积极准备后手术.术中见腹腔少量淡黄色腹水,轻度肝硬变,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癌,行胰十二指肠改良扩大根治术,清扫肝门、胰周、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旁等淋巴结,使血管骨骼化,行胰空肠端侧吻合、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及胃空肠端侧吻合,手术顺利,历时4小时15分,术中失血约300ml.术后病理报告为胆总管下段中分化腺癌,胆管残端,胃肠断端未见癌浸及,淋巴结未见癌累及.术后第5天患者感中上腹痛、腹胀,T 39.2℃,WBC 28.07×109/L,N 0.88.查体局部有压痛及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渗出液.行急诊剖腹探查,见腹腔内约2 500 ml黄白色稀薄脓液,反复检查各吻合口通畅,未见吻合口漏,吸尽腹水,以3000 ml盐水冲洗腹腔后分别于右上腹、左上腹置烟卷引流.术后因引流量大而将烟卷条换为血浆管,每日引流黄白色液1000~1500 ml,静置后分层,下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乳糜试验可疑阳性,脓细胞(+++); 血液、腹腔液及痰液多次送细菌培养均阴性; 口服美蓝后腹腔液无蓝染,腹腔液淀粉酶正常.考

    作者:罗志勇;严律南;田伯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肿瘤标志物TSGF及CEA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比较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癌胚抗原(CEA)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患者分成恶性肿瘤组和非恶性肿瘤组两组,非恶性肿瘤又分为炎症组和非炎症组; 检测各组血清TSGF及CEA水平. 结果 TSGF和CEA在恶性肿瘤、非恶性肿瘤、炎症及非炎症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7.41%和38.84%、24.56%和2.63%、32.35%和5.88%及18.25%和0%,二者在恶性肿瘤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P<0.005); 在恶性肿瘤组中,TSGF的阳性率高于CEA(P<0.005).结论血清TSGF的检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肿瘤检测手段,它具有敏感性高及广谱性的优点.CEA对肿瘤检测的特异性较TSGF高.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的诊断率.

    作者:薛绮萍;仇晓华;王晓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评价和应用前景

    1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提出及其意义几个世纪以来,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医学不发达年代,肿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当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被有效预防以后,恶性肿瘤则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进步可以说是从乳腺癌开始的,而对乳腺癌的治疗早期首先是手术治疗.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和变化集中反映了现代外科理念的进步和变化.早年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虽经全乳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达80%以上,而3年生存率仅5%.Halsted等首先注意到未处理淋巴结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手术效果不良的重要原因,并发现乳腺癌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从而在1894年创建了包括全部乳腺、胸大小肌和腋窝淋巴结整块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使乳腺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从80%降低到20%左右,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经典术式,一直为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Halsted提出的乳腺癌根治术建立了肿瘤与局部转移淋巴结整体切除的理论,同时也对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其它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乳腺外科乃至整个现代肿瘤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作者:姜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的临床意义(附150例报告)

    自1993年起,我院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150例,男47例,女103例,年龄23~69岁.术前诊断慢性胆囊炎3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7例,萎缩性胆囊炎21例,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结石9例,单纯性胆囊息肉24例,胆囊良性腺瘤12例,急性胆囊炎急诊手术31例.小切口完成胆囊切除手术142例,术中延长切口8例.其方法: 术前行B超检查确定胆囊位置,用于切口选择,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选择右肋缘下切口或右上腹直肌旁切口,长6~7cm,用特殊器械完成胆囊的切除.结果: 除8例因局部解剖关系不清延长切口外,余均行小切口切除胆囊,手术平均时间为70分钟,失血量平均80ml,住院时间平均4天(3~5天),术后伤口很少疼痛,未用镇痛剂.发生术中出血1例; 术后并发胆漏3例,切口感染5例; 胆总

    作者:刘忠诚;迟玉芹;宋同勋;腾世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比较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9例来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行近红外线扫描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后手术切除肿块病检,以病检结果为基础,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82 例乳腺增生性肿块近红外线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为94.0%,彩超为84.6%(P<0.01),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24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前者为91.7%,后者为83.3%,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59例纤维腺瘤的诊断两者基本一致.两项检查相结合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结论对乳腺增生性包块的诊断,近红外线扫描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对乳腺癌的诊断两种检查方法难分优劣,但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可明显提高对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张明满;高根五;余永康;邹建中;谢昭鹏;廖翠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

    目的探讨开展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意义.方法查阅国外有关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在内镜下或者以内镜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结论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颈部不残留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瑞新;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360例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其中施行Miles手术196例,双吻合器吻合96例,手术缝合30例,姑息性手术38例.发生并发症19例.结果 341例治愈出院,18例并发症患者经手术或相应处理治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直肠癌患者应根据肿瘤部位、恶性程度、Dukes分期而采用不同的术式,应注意从手术技巧的改进与提高上来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熊亮发;段体德;石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生成与p53、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103例正常乳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组织的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内皮细胞面积(MEA)进行CIAS定量测定,并分析p53及c-erb B-2与MEA的相关性. 结果在轻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组MEA(4 194.89±498.599 8)高于阴性组(3 216.94±803.939 4,t=2.302 4,P<0.05).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阳性组MEA(4 525.82±1 360.827 7)高于阴性组(3 564.61±687.064 6,t=2.179 4,P<0.05).c-erb B-2与MEA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张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乳腺良恶性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以及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行转移、腋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了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良性乳腺病和7例癌旁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乳癌组和癌旁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有血行转移或淋巴结转移组VEGF表达水平高于无转移组,而在其他预后因素中分布无差异.结论 VEGF表达水平对判定乳腺疾病良恶性及乳癌血行转移或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预示价值.

    作者:敬静;李宏江;朱炜炜;赵扬冰;张世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为了解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我们动态检测了急性轻型胰腺炎(MAP)和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外周血液TNFα水平,报告如下.

    作者:王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与纤维肉瘤中cyclin D1及p5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yclin D1和p53 蛋白在实验性大鼠同时性乳腺癌与纤维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通过改良给药的方法复制大鼠同时性乳腺癌与纤维肉瘤动物模型,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yclin D1和p53蛋白在乳腺癌、纤维肉瘤及瘤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无cyclin D1和p53蛋白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乳腺组织中7/14有cyclin D1表达,8/18的乳腺癌与9/14的纤维肉瘤中有cyclin D1的表达,7/18的乳腺癌与5/14的纤维肉瘤中有p53蛋白的过度表达; 肉瘤旁组织中无cyclin D1和p53蛋白表达.cyclin D1和p5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和纤维肉瘤组织学分级有关,同时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在大鼠同时性乳腺癌与纤维肉瘤中有cyclin D1和p53蛋白过度表达,cyclin D1蛋白可能参与肿瘤发生过程,而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作者:张毅;姜军;韩晓蓉;刘丽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前化疗的作用

    (摘自2001年5月美国旧金山ASCO会议)1 术前化疗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的概念已涉及到临床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研究,通过术前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增加了保留乳腺手术的比例,同时腋窝病理检查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比例增加.现在已从强调手术作为乳腺癌的唯一治疗发展到强调全身治疗,因此,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杨金巧;郑本波;陈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手术治疗11例报告

    我院1998~1999年共收治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4~76岁.右半结肠癌3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2例),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7例,结肠脾曲1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梗阻时间为4~72小时,均为完全性结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8例,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例,腹胀伴呕吐1例.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其余10例全身情况尚好.3例右半结肠癌梗阻患者常规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一期吻合.8例左半结肠癌梗阻患者采用术中肠道灌洗,灌洗管为尿管,从回肠末端或切除阑尾后从阑尾残端插入,引流管直径为3cm塑料管,插入近端结肠腔内,用粗线扎紧以防肠液漏出,如患者肠管积气积液不明显,则无需减压,仅从阑尾残端插入灌洗管; 如肠管积气积液明显,灌洗管则从回肠末端肠段插入,可通过此口减压.灌洗液用生理盐水(5 000ml以上)反复冲洗结肠,至冲洗液清亮,然后再灌入0.5%甲硝唑液200ml和加庆大霉素32万U的生理盐水1 000ml,待其引流干净后,拔除灌洗管和引流管,行结肠一期吻合.术毕于吻合口旁置一引流管,并经肛门置肛管引流,肛管上端

    作者:王平;蒋小林;韩晓瑶;李建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