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满;高根五;余永康;邹建中;谢昭鹏;廖翠蓉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P75 NGFR)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的分布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及9例对照组的胆总管进行检测. 结果丰富的 P75 NGFR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于正常胆总管外膜下,神经节细胞表现为 P75 NGFR染色强阳性;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 P75 NGFR 染色阳性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P75 NGFR 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异常分布可能与CCC的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郑练;黄杰雄;陈建中;谢斌;陈伦家;陈展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103例正常乳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组织的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内皮细胞面积(MEA)进行CIAS定量测定,并分析p53及c-erb B-2与MEA的相关性. 结果在轻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组MEA(4 194.89±498.599 8)高于阴性组(3 216.94±803.939 4,t=2.302 4,P<0.05).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阳性组MEA(4 525.82±1 360.827 7)高于阴性组(3 564.61±687.064 6,t=2.179 4,P<0.05).c-erb B-2与MEA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张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开展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意义.方法查阅国外有关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在内镜下或者以内镜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结论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颈部不残留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瑞新;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急性胰腺炎(AP)模型中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的产生及意义. 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 EP组(3%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 NP组(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 TP组(3%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后半小时经股静脉注入乌司他丁组); CP组(0.9%生理盐水逆行胆胰管注射组); OP组(假手术组).分别于制模后3、6及24小时后处死动物,取血测定血淀粉酶和TAP水平,同时取胰腺标本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结果 NP组胰腺病变明显重于EP组.制模后3小时和6小时血浆TAP水平NP组分别为(4.798±0.169)nmol/L和(3.999±0.299)nmol/L,明显高于EP组的(2.416±0.148)nmol/L和(3.356±0.211)nmol/L; 在制模6小时后TP组血浆TAP水平为(1.611±0.113)nmol/L,比EP组的(3.356±0.211)nmol/L明显降低.EP组与NP组血浆TAP水平差异的出现早于两组间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差异的出现.结论血浆TAP水平与大鼠实验性AP的严重程度有关.血浆TAP水平可以作为早期预测实验性AP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高军;张淑文;李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p27在良恶性甲状腺滤泡状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了53例甲状腺滤泡状肿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27的表达. 结果 p27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甲状腺组织高,甲状腺滤泡状腺瘤次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低,其中甲状腺滤泡状腺癌微浸润型与广泛浸润型及转移型与非转移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27能有效地判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状腺癌(P=0.0048).结论 p27参与了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恶性转化,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转化可能与p27蛋白降低有关.p27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有助于甲状腺滤泡状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郭贵龙;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建立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转入自杀基因诱导移植耐受的可行性.方法供体鼠脾细胞免疫受体鼠,再分离、纯化经供体鼠抗原刺激受体鼠T淋巴细胞,将其作有限稀释为单个T淋巴细胞,再分别以不同浓度饲养细胞、ConA、IL-2等条件,促使T淋巴细胞分裂、增殖,构建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结果①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稳定建立; ②不同免疫组间克隆生成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t0.05); 无或单纯饲养细胞孔无克隆生长; ConA刺激有少数克隆生成; 克隆生成率与IL-2刺激浓度可能相关.结论成熟T淋巴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发生分裂和增殖,形成克隆.通过供体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刺激,提示终筛选出的T淋巴细胞克隆具有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作者:周军;王磊;兰平;汪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解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我们动态检测了急性轻型胰腺炎(MAP)和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外周血液TNFα水平,报告如下.
作者:王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几种常见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区别.方法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19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癌癌旁组织、21例甲状腺腺瘤、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13例正常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 结果 94.74%(18/19)的甲状腺癌表达出端粒酶活性,与癌旁组织(6.67%)、甲状腺腺瘤(4.67%)、结节性甲状腺肿(0%)及正常甲状腺组织(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端粒酶是甲状腺癌定性的良好标志物,且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兴桂;齐保庆;宋豫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以来收治的4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一手术的1例患者术后4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疗的2例患者术后6~13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化疗的1例患者术后至今已两年仍存活.结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系罕见的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术后易复发,预后差.早期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并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复发机率,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周晓红;李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360例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其中施行Miles手术196例,双吻合器吻合96例,手术缝合30例,姑息性手术38例.发生并发症19例.结果 341例治愈出院,18例并发症患者经手术或相应处理治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直肠癌患者应根据肿瘤部位、恶性程度、Dukes分期而采用不同的术式,应注意从手术技巧的改进与提高上来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熊亮发;段体德;石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Ⅳ期乳腺癌的分期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并随访疗效. 结果对孤立的远处转移而局部病灶又能够切除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有锁骨上淋巴结以外的广泛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以及局部肿瘤已无法切除的晚期乳腺癌,行姑息性的减瘤术,清除创面,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化疗负荷.结论Ⅳ期乳腺癌的TNM分期应进一步分为Ⅳa期及Ⅳb期; Ⅳa期乳腺癌应选择根治性手术,Ⅳb期应采用姑息性手术.
作者:李宏江;赵扬冰;敬静;朱精强;李志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1998~1999年共收治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4~76岁.右半结肠癌3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2例),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7例,结肠脾曲1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梗阻时间为4~72小时,均为完全性结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8例,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例,腹胀伴呕吐1例.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其余10例全身情况尚好.3例右半结肠癌梗阻患者常规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一期吻合.8例左半结肠癌梗阻患者采用术中肠道灌洗,灌洗管为尿管,从回肠末端或切除阑尾后从阑尾残端插入,引流管直径为3cm塑料管,插入近端结肠腔内,用粗线扎紧以防肠液漏出,如患者肠管积气积液不明显,则无需减压,仅从阑尾残端插入灌洗管; 如肠管积气积液明显,灌洗管则从回肠末端肠段插入,可通过此口减压.灌洗液用生理盐水(5 000ml以上)反复冲洗结肠,至冲洗液清亮,然后再灌入0.5%甲硝唑液200ml和加庆大霉素32万U的生理盐水1 000ml,待其引流干净后,拔除灌洗管和引流管,行结肠一期吻合.术毕于吻合口旁置一引流管,并经肛门置肛管引流,肛管上端
作者:王平;蒋小林;韩晓瑶;李建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乳腺良恶性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以及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行转移、腋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了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良性乳腺病和7例癌旁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乳癌组和癌旁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有血行转移或淋巴结转移组VEGF表达水平高于无转移组,而在其他预后因素中分布无差异.结论 VEGF表达水平对判定乳腺疾病良恶性及乳癌血行转移或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预示价值.
作者:敬静;李宏江;朱炜炜;赵扬冰;张世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理性脾肿大手术切除大的危险是术中大出血,为探讨安全的切脾方法,我们自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对传统术式进行了改进,治疗19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收到很好效果.本组19例均为男性,年龄23~63岁,平均43岁.肝功分级: A级11例,B级8例.切脾前门脉压测定:高4.8 kPa,低3.63 kPa,平均4.12 kPa.脾大小:大10 cm×20 cm×30 cm,小6 cm×12 cm×20 cm,平均8 cm×14 cm×21 cm大.病理结果均为瘀血性脾肿大.其手术要点: 进腹后,切断左侧胃结肠韧带及大部分胃脾韧带,在脾动脉的胰前段或门前段,分离出脾动、静脉主干或分支,先结扎,然后切断,脾蒂处理完后,再处理脾周韧带,切脾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平均失血量<100ml.
作者:刘学刚;王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对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从肿瘤组织分离培养的TIL,对2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及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结果经TIL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和NK细胞活性均明显增高,CD8、sIL-2R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TIL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李程;卢俊民;关心;刘剑勇;杨南武;张传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9例来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行近红外线扫描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后手术切除肿块病检,以病检结果为基础,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82 例乳腺增生性肿块近红外线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为94.0%,彩超为84.6%(P<0.01),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24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前者为91.7%,后者为83.3%,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59例纤维腺瘤的诊断两者基本一致.两项检查相结合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结论对乳腺增生性包块的诊断,近红外线扫描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对乳腺癌的诊断两种检查方法难分优劣,但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可明显提高对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张明满;高根五;余永康;邹建中;谢昭鹏;廖翠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CSA免疫组化方法,对94例乳腺癌组织进行CD44v6和nm23H1的mRNA检测. 结果 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呈正相关.乳腺癌中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结论 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基因,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转移、预后状态.
作者:谷化平;倪灿荣;尚培中;詹溶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CNB)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8G Tru-cut针结合活检枪对88例患者的96个NPBL行B超引导下CNB,并与切除活检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NPBL大小4~23mm(平均13.1mm).在CNB中,86个为良性,2个为可疑恶性,6个为恶性,2个取材不良.在切除活检中9个为恶性,87个为良性.CNB可疑恶变的2个NPBL均为恶性,1个恶性NPBL误诊为乳腺腺病,取材不良的2个NPBL均为良性.本组NPBL中恶性病变占9.38%(9/96),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98.94%(93/94),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8.89%(8/9),特异性为100%(8/8),良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70%(85/87),取材不良为2.08%(2/96).结论 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曾健;陆云飞;林进令;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介绍三类制作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方法及采用该模型所开展的研究现状.方法综述国内外的进展.结果经左心室注射制作的骨转移模型应用广泛; 经局部注射制备骨转移模型简便,但与临床状况相差较大; 经外科原位接种制作骨转移模型为骨转移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工具.结论各种骨转移模型各有其应用价值,建立与人体乳腺癌骨转移过程完全相同的人乳腺癌动物模型是发展的方向.
作者:蒋国勤;张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原位肝移植7例及亲体部分肝移植(LRLT)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变5例,肝豆状核变性6例.对乙肝肝硬变者采用拉米呋啶加小剂量抗HBV-Ig治疗. 结果 10例康复出院,1例死于MODS.4例LRLT全部存活.术后并发症: 腹腔出血2例,ARDS 3例; 4例乙型肝炎肝硬变者术后HBV-DNA(-).6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铜氧化酶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活体供肝是解决我国供肝来源问题又一方向,外科技术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学浩;李相成;张峰;钱建民;孔连宝;张浩;孙倍成;成峰;王科;陆森;胡建平;汤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