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静;李宏江;朱炜炜;赵扬冰;张世羽
目的探讨开展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意义.方法查阅国外有关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在内镜下或者以内镜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结论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颈部不残留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瑞新;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险恶,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我院自1983年8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8~81岁,平均年龄66.6岁,其中30~59岁40例.腹痛52例,有肝炎、肝硬变者18例;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及血压降低,Hb 5~9 g/L,20例收缩压低于80 mmHg(10.6 kPa),42例患者行肝功能检查,16例正常,余26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36例经剖腹探查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余20例行B超、AFP、CT及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癌.48例行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56例中行手术治疗42例: 左半肝切除5例,右前叶切除1例,右前叶楔行切除6例,右后叶楔行切除2例,缝合止血22例,肝动脉结扎缝合止血2例,大网膜填塞止血4例.行非手术治疗14例,其中6例采用介入治疗止血加灌注化疗.手术治疗组8例手术后行肝癌介入治疗.结果: 3个月内死亡32例,生存4~6个月8例,7~9个月6例,1年4例,1年半2例,2年2例,2例生存3年余仍健在.其中行左半肝切除的5例,3例生存1年以上; 术后行介入治疗的8例,5例生存1年以上,其中1例
作者:李振峰;王新会;王峰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7~1999年我院收治乳癌患者255例,年龄28~78岁,平均52岁.行根治术96例,简化根治术159例,术后均常规腋窝置多侧孔硅胶管引流.术后行U形加压包扎121例,传统加压包扎87例; 未加压仅持续双套管负压吸引47例.U形加压包扎方法为: 用数十块纱布团填充于术侧腋窝及胸前壁,纱布垫覆盖; 患者取坐位,第一卷绷带绕胸壁水平加压包扎,然后术者与助手各拿一卷绷带,助手绷带由胸前壁绕患侧肩至胸后壁,术者则水平缠绕绷带并固定助手绷带,助手绷带再由胸后壁绕患侧肩至胸前壁,术者仍水平缠绕并固定助手绷带.如此反复,从而牢固、均匀地加压包扎切口,助手应注意对患者锁骨下等部位加压.结果: 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U形法为6.67%,传统法为14.29%,负压吸引为31.25%; 简化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3种方法分别为
作者:石光锋;王晓霜;崔庆;徐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P75 NGFR)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的分布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及9例对照组的胆总管进行检测. 结果丰富的 P75 NGFR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于正常胆总管外膜下,神经节细胞表现为 P75 NGFR染色强阳性;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 P75 NGFR 染色阳性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P75 NGFR 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异常分布可能与CCC的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郑练;黄杰雄;陈建中;谢斌;陈伦家;陈展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4%和41.4%; CD44v6表达阳性率与PTC 的侵袭和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E-cadherin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和转移呈负相关(P<0.01),且两种粘附分子在PTC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粘附分子表达与PTC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检测CD44v6和E-cadherin 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子奈;邱建龙;吴春林;李良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介绍三类制作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方法及采用该模型所开展的研究现状.方法综述国内外的进展.结果经左心室注射制作的骨转移模型应用广泛; 经局部注射制备骨转移模型简便,但与临床状况相差较大; 经外科原位接种制作骨转移模型为骨转移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工具.结论各种骨转移模型各有其应用价值,建立与人体乳腺癌骨转移过程完全相同的人乳腺癌动物模型是发展的方向.
作者:蒋国勤;张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急性胰腺炎(AP)模型中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的产生及意义. 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 EP组(3%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 NP组(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 TP组(3%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后半小时经股静脉注入乌司他丁组); CP组(0.9%生理盐水逆行胆胰管注射组); OP组(假手术组).分别于制模后3、6及24小时后处死动物,取血测定血淀粉酶和TAP水平,同时取胰腺标本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结果 NP组胰腺病变明显重于EP组.制模后3小时和6小时血浆TAP水平NP组分别为(4.798±0.169)nmol/L和(3.999±0.299)nmol/L,明显高于EP组的(2.416±0.148)nmol/L和(3.356±0.211)nmol/L; 在制模6小时后TP组血浆TAP水平为(1.611±0.113)nmol/L,比EP组的(3.356±0.211)nmol/L明显降低.EP组与NP组血浆TAP水平差异的出现早于两组间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差异的出现.结论血浆TAP水平与大鼠实验性AP的严重程度有关.血浆TAP水平可以作为早期预测实验性AP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高军;张淑文;李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国际互联网是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有关普通外科的资料十分丰富.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很快掌握国际上普通外科的新进展,了解热门课题的发展动态; 查询国际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权威著作的新观点; 可在网上和世界各地的外科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文章; 能和国内外任何一个专家教授通过E-mail进行实时通信或面对面咨询.因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普外科医师,学好互联网的使用技术,掌握一些普外科资料的查寻使用技巧,不但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有益,而且也应列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作者: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乳腺良恶性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以及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行转移、腋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了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良性乳腺病和7例癌旁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乳癌组和癌旁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有血行转移或淋巴结转移组VEGF表达水平高于无转移组,而在其他预后因素中分布无差异.结论 VEGF表达水平对判定乳腺疾病良恶性及乳癌血行转移或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预示价值.
作者:敬静;李宏江;朱炜炜;赵扬冰;张世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理性脾肿大手术切除大的危险是术中大出血,为探讨安全的切脾方法,我们自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对传统术式进行了改进,治疗19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收到很好效果.本组19例均为男性,年龄23~63岁,平均43岁.肝功分级: A级11例,B级8例.切脾前门脉压测定:高4.8 kPa,低3.63 kPa,平均4.12 kPa.脾大小:大10 cm×20 cm×30 cm,小6 cm×12 cm×20 cm,平均8 cm×14 cm×21 cm大.病理结果均为瘀血性脾肿大.其手术要点: 进腹后,切断左侧胃结肠韧带及大部分胃脾韧带,在脾动脉的胰前段或门前段,分离出脾动、静脉主干或分支,先结扎,然后切断,脾蒂处理完后,再处理脾周韧带,切脾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平均失血量<100ml.
作者:刘学刚;王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DMBA)、B组[DMBA+三苯氧胺(TAM)]、C组(DMBA+槲皮素)及D组(空白对照).持续喂养28周,经光镜、电镜观察,抗PCNA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结果①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76.2%,明显高于B组(40.9%)、C组(45.5%)及D组(0%),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大鼠乳腺癌平均直径2.37cm,明显大于B组(1.82cm)及C组(1.71cm),P<0.05; 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H-ras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as基因活性、阻抑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林辉;吴凯南;孔令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CSA免疫组化方法,对94例乳腺癌组织进行CD44v6和nm23H1的mRNA检测. 结果 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呈正相关.乳腺癌中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结论 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基因,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转移、预后状态.
作者:谷化平;倪灿荣;尚培中;詹溶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原位肝移植7例及亲体部分肝移植(LRLT)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变5例,肝豆状核变性6例.对乙肝肝硬变者采用拉米呋啶加小剂量抗HBV-Ig治疗. 结果 10例康复出院,1例死于MODS.4例LRLT全部存活.术后并发症: 腹腔出血2例,ARDS 3例; 4例乙型肝炎肝硬变者术后HBV-DNA(-).6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铜氧化酶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活体供肝是解决我国供肝来源问题又一方向,外科技术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学浩;李相成;张峰;钱建民;孔连宝;张浩;孙倍成;成峰;王科;陆森;胡建平;汤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雄性Wistar大鼠1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了肝脏缺血60分钟及再灌注1、3、6、12及24小时后血浆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ET-1、HA和ALT含量均显著增高,同时肝脏瘀血很明显; 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用山莨菪碱后,血浆HA和ALT含量明显降低,同时肝组织瘀血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可改善再灌注后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董满库;崔彦;陈昌玮;王平;肖广生;周立艳;李晓鸥;吉敏;刘子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提出及其意义几个世纪以来,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医学不发达年代,肿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当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被有效预防以后,恶性肿瘤则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进步可以说是从乳腺癌开始的,而对乳腺癌的治疗早期首先是手术治疗.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和变化集中反映了现代外科理念的进步和变化.早年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虽经全乳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达80%以上,而3年生存率仅5%.Halsted等首先注意到未处理淋巴结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手术效果不良的重要原因,并发现乳腺癌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从而在1894年创建了包括全部乳腺、胸大小肌和腋窝淋巴结整块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使乳腺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从80%降低到20%左右,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经典术式,一直为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Halsted提出的乳腺癌根治术建立了肿瘤与局部转移淋巴结整体切除的理论,同时也对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其它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乳腺外科乃至整个现代肿瘤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作者:姜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3年起,我院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150例,男47例,女103例,年龄23~69岁.术前诊断慢性胆囊炎3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7例,萎缩性胆囊炎21例,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结石9例,单纯性胆囊息肉24例,胆囊良性腺瘤12例,急性胆囊炎急诊手术31例.小切口完成胆囊切除手术142例,术中延长切口8例.其方法: 术前行B超检查确定胆囊位置,用于切口选择,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选择右肋缘下切口或右上腹直肌旁切口,长6~7cm,用特殊器械完成胆囊的切除.结果: 除8例因局部解剖关系不清延长切口外,余均行小切口切除胆囊,手术平均时间为70分钟,失血量平均80ml,住院时间平均4天(3~5天),术后伤口很少疼痛,未用镇痛剂.发生术中出血1例; 术后并发胆漏3例,切口感染5例; 胆总
作者:刘忠诚;迟玉芹;宋同勋;腾世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360例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其中施行Miles手术196例,双吻合器吻合96例,手术缝合30例,姑息性手术38例.发生并发症19例.结果 341例治愈出院,18例并发症患者经手术或相应处理治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直肠癌患者应根据肿瘤部位、恶性程度、Dukes分期而采用不同的术式,应注意从手术技巧的改进与提高上来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熊亮发;段体德;石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0~1999年共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 654例,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漏诊率为0.36%.本组男3例,女3例,年龄64~78岁,病史20天~3年.临床表现: 胆绞痛2例,上腹隐胀痛4例,呕吐4例,发烧1例; 右上腹压痛2例,莫菲氏征阳性2例.B超检查诊断胆囊结石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例.行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均为小切口手术,切口长度4~6cm.手术确诊胆囊结石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病理检查均为胆囊炎.6例中术后上腹持续胀痛2例,其余4例术后1~3个月出现腹部肿物、腹胀、腹泻、黄疸、腹水等症状体征,经CT检查或再手术证实为腹腔恶性肿瘤晚期.病种: 胃窦癌伴幽门不全梗阻2例,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1例,结肠癌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腹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周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103例正常乳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组织的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内皮细胞面积(MEA)进行CIAS定量测定,并分析p53及c-erb B-2与MEA的相关性. 结果在轻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组MEA(4 194.89±498.599 8)高于阴性组(3 216.94±803.939 4,t=2.302 4,P<0.05).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阳性组MEA(4 525.82±1 360.827 7)高于阴性组(3 564.61±687.064 6,t=2.179 4,P<0.05).c-erb B-2与MEA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张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方法检索有关乳腺癌微创治疗的新文献.结果电化学治疗、内窥镜、经皮微波凝固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及靶向治疗乳腺癌,具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 结论开展乳腺癌微创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趋势.
作者:徐卫云;何生;赵扬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