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

徐卫云;何生;赵扬冰

关键词:微创外科, 乳腺癌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方法检索有关乳腺癌微创治疗的新文献.结果电化学治疗、内窥镜、经皮微波凝固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及靶向治疗乳腺癌,具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 结论开展乳腺癌微创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趋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肝移植11例报道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原位肝移植7例及亲体部分肝移植(LRLT)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变5例,肝豆状核变性6例.对乙肝肝硬变者采用拉米呋啶加小剂量抗HBV-Ig治疗. 结果 10例康复出院,1例死于MODS.4例LRLT全部存活.术后并发症: 腹腔出血2例,ARDS 3例; 4例乙型肝炎肝硬变者术后HBV-DNA(-).6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铜氧化酶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活体供肝是解决我国供肝来源问题又一方向,外科技术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学浩;李相成;张峰;钱建民;孔连宝;张浩;孙倍成;成峰;王科;陆森;胡建平;汤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评价和应用前景

    1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提出及其意义几个世纪以来,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医学不发达年代,肿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当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被有效预防以后,恶性肿瘤则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进步可以说是从乳腺癌开始的,而对乳腺癌的治疗早期首先是手术治疗.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和变化集中反映了现代外科理念的进步和变化.早年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虽经全乳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达80%以上,而3年生存率仅5%.Halsted等首先注意到未处理淋巴结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手术效果不良的重要原因,并发现乳腺癌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从而在1894年创建了包括全部乳腺、胸大小肌和腋窝淋巴结整块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使乳腺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从80%降低到20%左右,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经典术式,一直为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Halsted提出的乳腺癌根治术建立了肿瘤与局部转移淋巴结整体切除的理论,同时也对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其它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乳腺外科乃至整个现代肿瘤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作者:姜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急性肠扭转误诊原因分析(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扭转误诊原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本组12例因误诊而延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例均有肠坏死,其中广泛小肠坏死3例,死亡5例.早期误诊为腹痛待诊4例,急性胃肠炎伴肠痉挛3例,中毒性菌痢2例,中毒性休克麻痹性肠梗阻2例,中毒性肺炎1例.结论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与腹部体征的不一致性及腹部X线影像不典型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追踪观察、综合分析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作者:陈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75 NGFR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表达意义初探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P75 NGFR)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的分布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及9例对照组的胆总管进行检测. 结果丰富的 P75 NGFR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于正常胆总管外膜下,神经节细胞表现为 P75 NGFR染色强阳性;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 P75 NGFR 染色阳性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P75 NGFR 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异常分布可能与CCC的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郑练;黄杰雄;陈建中;谢斌;陈伦家;陈展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27在甲状腺滤泡状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p27在良恶性甲状腺滤泡状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了53例甲状腺滤泡状肿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27的表达. 结果 p27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甲状腺组织高,甲状腺滤泡状腺瘤次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低,其中甲状腺滤泡状腺癌微浸润型与广泛浸润型及转移型与非转移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27能有效地判别甲状腺腺瘤与滤泡状腺癌(P=0.0048).结论 p27参与了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恶性转化,甲状腺滤泡状上皮的转化可能与p27蛋白降低有关.p27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有助于甲状腺滤泡状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郭贵龙;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婴幼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162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指征、操作方法和中转手术的时机.方法对我院1993~1998年5年间在X线透视下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婴幼儿肠套叠1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位成功者148例,成功率为91.4%,其余14例中转手术治疗.随访1~5年,预后良好.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婴幼儿肠套叠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应谨慎把握其适应证,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不应轻易放弃而过早手术.但对病程较长,伴有腹膜炎体征或复位失败者,须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马毅;王爱勇;施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手术治疗11例报告

    我院1998~1999年共收治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4~76岁.右半结肠癌3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2例),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7例,结肠脾曲1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梗阻时间为4~72小时,均为完全性结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8例,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例,腹胀伴呕吐1例.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其余10例全身情况尚好.3例右半结肠癌梗阻患者常规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一期吻合.8例左半结肠癌梗阻患者采用术中肠道灌洗,灌洗管为尿管,从回肠末端或切除阑尾后从阑尾残端插入,引流管直径为3cm塑料管,插入近端结肠腔内,用粗线扎紧以防肠液漏出,如患者肠管积气积液不明显,则无需减压,仅从阑尾残端插入灌洗管; 如肠管积气积液明显,灌洗管则从回肠末端肠段插入,可通过此口减压.灌洗液用生理盐水(5 000ml以上)反复冲洗结肠,至冲洗液清亮,然后再灌入0.5%甲硝唑液200ml和加庆大霉素32万U的生理盐水1 000ml,待其引流干净后,拔除灌洗管和引流管,行结肠一期吻合.术毕于吻合口旁置一引流管,并经肛门置肛管引流,肛管上端

    作者:王平;蒋小林;韩晓瑶;李建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生成与p53、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103例正常乳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组织的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内皮细胞面积(MEA)进行CIAS定量测定,并分析p53及c-erb B-2与MEA的相关性. 结果在轻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组MEA(4 194.89±498.599 8)高于阴性组(3 216.94±803.939 4,t=2.302 4,P<0.05).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阳性组MEA(4 525.82±1 360.827 7)高于阴性组(3 564.61±687.064 6,t=2.179 4,P<0.05).c-erb B-2与MEA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张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诊断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CNB)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8G Tru-cut针结合活检枪对88例患者的96个NPBL行B超引导下CNB,并与切除活检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NPBL大小4~23mm(平均13.1mm).在CNB中,86个为良性,2个为可疑恶性,6个为恶性,2个取材不良.在切除活检中9个为恶性,87个为良性.CNB可疑恶变的2个NPBL均为恶性,1个恶性NPBL误诊为乳腺腺病,取材不良的2个NPBL均为良性.本组NPBL中恶性病变占9.38%(9/96),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98.94%(93/94),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8.89%(8/9),特异性为100%(8/8),良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70%(85/87),取材不良为2.08%(2/96).结论 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曾健;陆云飞;林进令;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前化疗的作用

    (摘自2001年5月美国旧金山ASCO会议)1 术前化疗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的概念已涉及到临床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研究,通过术前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增加了保留乳腺手术的比例,同时腋窝病理检查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比例增加.现在已从强调手术作为乳腺癌的唯一治疗发展到强调全身治疗,因此,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杨金巧;郑本波;陈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3种包扎方法比较

    1997~1999年我院收治乳癌患者255例,年龄28~78岁,平均52岁.行根治术96例,简化根治术159例,术后均常规腋窝置多侧孔硅胶管引流.术后行U形加压包扎121例,传统加压包扎87例; 未加压仅持续双套管负压吸引47例.U形加压包扎方法为: 用数十块纱布团填充于术侧腋窝及胸前壁,纱布垫覆盖; 患者取坐位,第一卷绷带绕胸壁水平加压包扎,然后术者与助手各拿一卷绷带,助手绷带由胸前壁绕患侧肩至胸后壁,术者则水平缠绕绷带并固定助手绷带,助手绷带再由胸后壁绕患侧肩至胸前壁,术者仍水平缠绕并固定助手绷带.如此反复,从而牢固、均匀地加压包扎切口,助手应注意对患者锁骨下等部位加压.结果: 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U形法为6.67%,传统法为14.29%,负压吸引为31.25%; 简化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3种方法分别为

    作者:石光锋;王晓霜;崔庆;徐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几种常见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区别.方法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19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癌癌旁组织、21例甲状腺腺瘤、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13例正常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 结果 94.74%(18/19)的甲状腺癌表达出端粒酶活性,与癌旁组织(6.67%)、甲状腺腺瘤(4.67%)、结节性甲状腺肿(0%)及正常甲状腺组织(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端粒酶是甲状腺癌定性的良好标志物,且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兴桂;齐保庆;宋豫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如何从互联网上查询普通外科的有关资料

    国际互联网是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有关普通外科的资料十分丰富.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很快掌握国际上普通外科的新进展,了解热门课题的发展动态; 查询国际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权威著作的新观点; 可在网上和世界各地的外科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文章; 能和国内外任何一个专家教授通过E-mail进行实时通信或面对面咨询.因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普外科医师,学好互联网的使用技术,掌握一些普外科资料的查寻使用技巧,不但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有益,而且也应列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作者: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及TNM分期探讨

    目的探讨Ⅳ期乳腺癌的分期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并随访疗效. 结果对孤立的远处转移而局部病灶又能够切除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有锁骨上淋巴结以外的广泛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以及局部肿瘤已无法切除的晚期乳腺癌,行姑息性的减瘤术,清除创面,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化疗负荷.结论Ⅳ期乳腺癌的TNM分期应进一步分为Ⅳa期及Ⅳb期; Ⅳa期乳腺癌应选择根治性手术,Ⅳb期应采用姑息性手术.

    作者:李宏江;赵扬冰;敬静;朱精强;李志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改良式脾切除19例体会

    病理性脾肿大手术切除大的危险是术中大出血,为探讨安全的切脾方法,我们自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对传统术式进行了改进,治疗19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收到很好效果.本组19例均为男性,年龄23~63岁,平均43岁.肝功分级: A级11例,B级8例.切脾前门脉压测定:高4.8 kPa,低3.63 kPa,平均4.12 kPa.脾大小:大10 cm×20 cm×30 cm,小6 cm×12 cm×20 cm,平均8 cm×14 cm×21 cm大.病理结果均为瘀血性脾肿大.其手术要点: 进腹后,切断左侧胃结肠韧带及大部分胃脾韧带,在脾动脉的胰前段或门前段,分离出脾动、静脉主干或分支,先结扎,然后切断,脾蒂处理完后,再处理脾周韧带,切脾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平均失血量<100ml.

    作者:刘学刚;王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肿瘤标志物TSGF及CEA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比较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癌胚抗原(CEA)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患者分成恶性肿瘤组和非恶性肿瘤组两组,非恶性肿瘤又分为炎症组和非炎症组; 检测各组血清TSGF及CEA水平. 结果 TSGF和CEA在恶性肿瘤、非恶性肿瘤、炎症及非炎症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7.41%和38.84%、24.56%和2.63%、32.35%和5.88%及18.25%和0%,二者在恶性肿瘤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P<0.005); 在恶性肿瘤组中,TSGF的阳性率高于CEA(P<0.005).结论血清TSGF的检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肿瘤检测手段,它具有敏感性高及广谱性的优点.CEA对肿瘤检测的特异性较TSGF高.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的诊断率.

    作者:薛绮萍;仇晓华;王晓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为了解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我们动态检测了急性轻型胰腺炎(MAP)和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外周血液TNFα水平,报告如下.

    作者:王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4例报告

    目的探讨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以来收治的4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一手术的1例患者术后4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疗的2例患者术后6~13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化疗的1例患者术后至今已两年仍存活.结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系罕见的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术后易复发,预后差.早期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并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复发机率,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周晓红;李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创治疗新进展.方法检索有关乳腺癌微创治疗的新文献.结果电化学治疗、内窥镜、经皮微波凝固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及靶向治疗乳腺癌,具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 结论开展乳腺癌微创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趋势.

    作者:徐卫云;何生;赵扬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CSA免疫组化方法,对94例乳腺癌组织进行CD44v6和nm23H1的mRNA检测. 结果 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呈正相关.乳腺癌中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CD44v6 mRNA阳性表达及nm23H1 mRNA阴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结论 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基因,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转移、预后状态.

    作者:谷化平;倪灿荣;尚培中;詹溶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