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腹及感染1例报告

罗志勇;严律南;田伯乐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 切除术后, 乳糜腹, 感染, 腹腔液, 端侧吻合, 胆总管下段癌, 体表淋巴结, 胆管扩张,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改良扩大根治术, 引流, 吻合口, 肝总管空肠, 肝内外, 白色, 中分化腺癌, 直接胆红素, 腹主动脉旁, 淀粉酶正常
摘要:患者,男,70岁,因无痛性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20天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 肝肋下3 cm,剑下8 cm,质中硬有触痛.血色素117 g/L,总胆红素217.7 μmol/L,直接胆红素195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 IU/L,总蛋白68.2 g/L,白蛋白34.1 g/L.B超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显示不清.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端梗阻,胰头可疑占位.X线胸片示右肺上叶纤维条索及结节影,考虑为既往结核所致及结核球改变.临床诊断为胆管下端癌,经积极准备后手术.术中见腹腔少量淡黄色腹水,轻度肝硬变,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癌,行胰十二指肠改良扩大根治术,清扫肝门、胰周、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旁等淋巴结,使血管骨骼化,行胰空肠端侧吻合、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及胃空肠端侧吻合,手术顺利,历时4小时15分,术中失血约300ml.术后病理报告为胆总管下段中分化腺癌,胆管残端,胃肠断端未见癌浸及,淋巴结未见癌累及.术后第5天患者感中上腹痛、腹胀,T 39.2℃,WBC 28.07×109/L,N 0.88.查体局部有压痛及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渗出液.行急诊剖腹探查,见腹腔内约2 500 ml黄白色稀薄脓液,反复检查各吻合口通畅,未见吻合口漏,吸尽腹水,以3000 ml盐水冲洗腹腔后分别于右上腹、左上腹置烟卷引流.术后因引流量大而将烟卷条换为血浆管,每日引流黄白色液1000~1500 ml,静置后分层,下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乳糜试验可疑阳性,脓细胞(+++); 血液、腹腔液及痰液多次送细菌培养均阴性; 口服美蓝后腹腔液无蓝染,腹腔液淀粉酶正常.考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56例诊治体会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险恶,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我院自1983年8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8~81岁,平均年龄66.6岁,其中30~59岁40例.腹痛52例,有肝炎、肝硬变者18例;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及血压降低,Hb 5~9 g/L,20例收缩压低于80 mmHg(10.6 kPa),42例患者行肝功能检查,16例正常,余26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36例经剖腹探查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余20例行B超、AFP、CT及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癌.48例行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56例中行手术治疗42例: 左半肝切除5例,右前叶切除1例,右前叶楔行切除6例,右后叶楔行切除2例,缝合止血22例,肝动脉结扎缝合止血2例,大网膜填塞止血4例.行非手术治疗14例,其中6例采用介入治疗止血加灌注化疗.手术治疗组8例手术后行肝癌介入治疗.结果: 3个月内死亡32例,生存4~6个月8例,7~9个月6例,1年4例,1年半2例,2年2例,2例生存3年余仍健在.其中行左半肝切除的5例,3例生存1年以上; 术后行介入治疗的8例,5例生存1年以上,其中1例

    作者:李振峰;王新会;王峰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生成与p53、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103例正常乳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组织的p53及c-erb B-2癌基因蛋白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内皮细胞面积(MEA)进行CIAS定量测定,并分析p53及c-erb B-2与MEA的相关性. 结果在轻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组MEA(4 194.89±498.599 8)高于阴性组(3 216.94±803.939 4,t=2.302 4,P<0.05).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阳性组MEA(4 525.82±1 360.827 7)高于阴性组(3 564.61±687.064 6,t=2.179 4,P<0.05).c-erb B-2与MEA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张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的建立及其形成条件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索建立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转入自杀基因诱导移植耐受的可行性.方法供体鼠脾细胞免疫受体鼠,再分离、纯化经供体鼠抗原刺激受体鼠T淋巴细胞,将其作有限稀释为单个T淋巴细胞,再分别以不同浓度饲养细胞、ConA、IL-2等条件,促使T淋巴细胞分裂、增殖,构建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结果①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稳定建立; ②不同免疫组间克隆生成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t0.05); 无或单纯饲养细胞孔无克隆生长; ConA刺激有少数克隆生成; 克隆生成率与IL-2刺激浓度可能相关.结论成熟T淋巴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发生分裂和增殖,形成克隆.通过供体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刺激,提示终筛选出的T淋巴细胞克隆具有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作者:周军;王磊;兰平;汪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hGH对肝部分切除术后促进肝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寻求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有效药物.方法采用形态计量技术,3H-TdR活体掺入实验以及动脉血酮体比率的变化来观察重组生长激素(hGH)对肝再生的作用.结果实验组肝切除术后肝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细胞核体积密度、新生肝细胞数目密度、动脉血酮体比率及3H-TdR活体掺入实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GH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作者:周涌;吴言涛;贾乾斌;汪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雄性Wistar大鼠1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了肝脏缺血60分钟及再灌注1、3、6、12及24小时后血浆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ET-1、HA和ALT含量均显著增高,同时肝脏瘀血很明显; 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用山莨菪碱后,血浆HA和ALT含量明显降低,同时肝组织瘀血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可改善再灌注后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董满库;崔彦;陈昌玮;王平;肖广生;周立艳;李晓鸥;吉敏;刘子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

    目的探讨开展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意义.方法查阅国外有关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在内镜下或者以内镜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结论内镜下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颈部不残留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瑞新;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诊断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核心针活检术(CNB)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8G Tru-cut针结合活检枪对88例患者的96个NPBL行B超引导下CNB,并与切除活检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NPBL大小4~23mm(平均13.1mm).在CNB中,86个为良性,2个为可疑恶性,6个为恶性,2个取材不良.在切除活检中9个为恶性,87个为良性.CNB可疑恶变的2个NPBL均为恶性,1个恶性NPBL误诊为乳腺腺病,取材不良的2个NPBL均为良性.本组NPBL中恶性病变占9.38%(9/96),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98.94%(93/94),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8.89%(8/9),特异性为100%(8/8),良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70%(85/87),取材不良为2.08%(2/96).结论 B超引导下CNB对NPBL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曾健;陆云飞;林进令;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如何从互联网上查询普通外科的有关资料

    国际互联网是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有关普通外科的资料十分丰富.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很快掌握国际上普通外科的新进展,了解热门课题的发展动态; 查询国际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权威著作的新观点; 可在网上和世界各地的外科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文章; 能和国内外任何一个专家教授通过E-mail进行实时通信或面对面咨询.因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普外科医师,学好互联网的使用技术,掌握一些普外科资料的查寻使用技巧,不但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有益,而且也应列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作者: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4例报告

    目的探讨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以来收治的4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一手术的1例患者术后4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疗的2例患者术后6~13个月死亡; 手术加放、化疗的1例患者术后至今已两年仍存活.结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系罕见的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术后易复发,预后差.早期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并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复发机率,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周晓红;李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DMBA)、B组[DMBA+三苯氧胺(TAM)]、C组(DMBA+槲皮素)及D组(空白对照).持续喂养28周,经光镜、电镜观察,抗PCNA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结果①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76.2%,明显高于B组(40.9%)、C组(45.5%)及D组(0%),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大鼠乳腺癌平均直径2.37cm,明显大于B组(1.82cm)及C组(1.71cm),P<0.05; 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H-ras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as基因活性、阻抑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林辉;吴凯南;孔令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及TNM分期探讨

    目的探讨Ⅳ期乳腺癌的分期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Ⅳ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并随访疗效. 结果对孤立的远处转移而局部病灶又能够切除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有锁骨上淋巴结以外的广泛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以及局部肿瘤已无法切除的晚期乳腺癌,行姑息性的减瘤术,清除创面,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化疗负荷.结论Ⅳ期乳腺癌的TNM分期应进一步分为Ⅳa期及Ⅳb期; Ⅳa期乳腺癌应选择根治性手术,Ⅳb期应采用姑息性手术.

    作者:李宏江;赵扬冰;敬静;朱精强;李志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评价和应用前景

    1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提出及其意义几个世纪以来,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医学不发达年代,肿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当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被有效预防以后,恶性肿瘤则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进步可以说是从乳腺癌开始的,而对乳腺癌的治疗早期首先是手术治疗.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和变化集中反映了现代外科理念的进步和变化.早年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虽经全乳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达80%以上,而3年生存率仅5%.Halsted等首先注意到未处理淋巴结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手术效果不良的重要原因,并发现乳腺癌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从而在1894年创建了包括全部乳腺、胸大小肌和腋窝淋巴结整块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使乳腺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从80%降低到20%左右,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成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经典术式,一直为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Halsted提出的乳腺癌根治术建立了肿瘤与局部转移淋巴结整体切除的理论,同时也对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其它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乳腺外科乃至整个现代肿瘤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作者:姜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建立

    目的介绍三类制作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方法及采用该模型所开展的研究现状.方法综述国内外的进展.结果经左心室注射制作的骨转移模型应用广泛; 经局部注射制备骨转移模型简便,但与临床状况相差较大; 经外科原位接种制作骨转移模型为骨转移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工具.结论各种骨转移模型各有其应用价值,建立与人体乳腺癌骨转移过程完全相同的人乳腺癌动物模型是发展的方向.

    作者:蒋国勤;张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比较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9例来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行近红外线扫描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后手术切除肿块病检,以病检结果为基础,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82 例乳腺增生性肿块近红外线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为94.0%,彩超为84.6%(P<0.01),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24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前者为91.7%,后者为83.3%,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59例纤维腺瘤的诊断两者基本一致.两项检查相结合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结论对乳腺增生性包块的诊断,近红外线扫描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对乳腺癌的诊断两种检查方法难分优劣,但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可明显提高对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张明满;高根五;余永康;邹建中;谢昭鹏;廖翠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报告

    我院自1990~1999年共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 654例,漏诊腹腔恶性肿瘤6例,漏诊率为0.36%.本组男3例,女3例,年龄64~78岁,病史20天~3年.临床表现: 胆绞痛2例,上腹隐胀痛4例,呕吐4例,发烧1例; 右上腹压痛2例,莫菲氏征阳性2例.B超检查诊断胆囊结石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例.行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均为小切口手术,切口长度4~6cm.手术确诊胆囊结石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病理检查均为胆囊炎.6例中术后上腹持续胀痛2例,其余4例术后1~3个月出现腹部肿物、腹胀、腹泻、黄疸、腹水等症状体征,经CT检查或再手术证实为腹腔恶性肿瘤晚期.病种: 胃窦癌伴幽门不全梗阻2例,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1例,结肠癌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腹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周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前化疗的作用

    (摘自2001年5月美国旧金山ASCO会议)1 术前化疗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的概念已涉及到临床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研究,通过术前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增加了保留乳腺手术的比例,同时腋窝病理检查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比例增加.现在已从强调手术作为乳腺癌的唯一治疗发展到强调全身治疗,因此,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杨金巧;郑本波;陈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手术治疗11例报告

    我院1998~1999年共收治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4~76岁.右半结肠癌3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2例),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7例,结肠脾曲1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梗阻时间为4~72小时,均为完全性结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8例,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例,腹胀伴呕吐1例.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其余10例全身情况尚好.3例右半结肠癌梗阻患者常规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一期吻合.8例左半结肠癌梗阻患者采用术中肠道灌洗,灌洗管为尿管,从回肠末端或切除阑尾后从阑尾残端插入,引流管直径为3cm塑料管,插入近端结肠腔内,用粗线扎紧以防肠液漏出,如患者肠管积气积液不明显,则无需减压,仅从阑尾残端插入灌洗管; 如肠管积气积液明显,灌洗管则从回肠末端肠段插入,可通过此口减压.灌洗液用生理盐水(5 000ml以上)反复冲洗结肠,至冲洗液清亮,然后再灌入0.5%甲硝唑液200ml和加庆大霉素32万U的生理盐水1 000ml,待其引流干净后,拔除灌洗管和引流管,行结肠一期吻合.术毕于吻合口旁置一引流管,并经肛门置肛管引流,肛管上端

    作者:王平;蒋小林;韩晓瑶;李建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临床肝移植11例报道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原位肝移植7例及亲体部分肝移植(LRLT)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变5例,肝豆状核变性6例.对乙肝肝硬变者采用拉米呋啶加小剂量抗HBV-Ig治疗. 结果 10例康复出院,1例死于MODS.4例LRLT全部存活.术后并发症: 腹腔出血2例,ARDS 3例; 4例乙型肝炎肝硬变者术后HBV-DNA(-).6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铜氧化酶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活体供肝是解决我国供肝来源问题又一方向,外科技术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学浩;李相成;张峰;钱建民;孔连宝;张浩;孙倍成;成峰;王科;陆森;胡建平;汤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婴幼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162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指征、操作方法和中转手术的时机.方法对我院1993~1998年5年间在X线透视下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婴幼儿肠套叠1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位成功者148例,成功率为91.4%,其余14例中转手术治疗.随访1~5年,预后良好.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婴幼儿肠套叠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应谨慎把握其适应证,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不应轻易放弃而过早手术.但对病程较长,伴有腹膜炎体征或复位失败者,须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马毅;王爱勇;施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p16、Rb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16、Rb蛋白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甲状腺癌中p16、Rb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甲状腺癌中,p16蛋白的表达随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而降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指数呈负相关.Rb蛋白在各型甲状腺癌中均呈阳性表达,p16、Rb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p16基因的异常表达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而Rb基因可能无作用.

    作者:王子良;王农;耿建利;战智勇;王太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