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空心加压螺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

宋会新;负云飞;李向利;赵伟

关键词:距骨颈骨折, 空心钉, 钢板, 骨折内固定术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空心加压螺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8月,应用空心加压螺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24例闭合距骨颈骨折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19 ~ 52岁,平均35.3岁.所有患者均采取双入路.观察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功能情况.结果:24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7年.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3例患者距骨骨折获得愈合,1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以及骨折不愈合等术后并发症.发生创伤性踝关节炎2例,距骨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按Hawkins疗效评价标准:优11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9.2%.结论:空心加压螺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可使骨折固定更加坚固,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是治疗距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孵育时间对δ氨基酮戊酸诱导红色毛癣菌生成原卟啉Ⅸ的影响

    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Phot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以下简称PACT)是一种联合应用光敏(photosensitizer)及相应光源.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治疗技术[1],其原理基于Ⅱ型光动力反应[2].近十余年来,随着新一代光敏剂的研制和开发以及耐药病原微生物的出现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皮肤癣菌细胞壁含有较高浓度的负电荷的特点,让其容易透过δ氨基酮戊酸(ALA),ALA在真菌细胞线粒体内转化为PpⅨ,PpⅨ激光辐照后产生单态氧(ROS),直接损伤线粒体和细胞膜从而达到杀灭皮肤癣真菌的目的[3].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红色毛癣菌与ALA不同孵育时间下生成原卟啉Ⅸ的水平及ALA-PDT抑菌率,探讨PACT时杀灭红色毛癣菌佳孵育时间.

    作者:张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中西药结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带状疱疹的护理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带状疱疹的护理方法.方法:针对1 7例带状疱疹患者,我科采取中西药结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疱疹消退明显;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病程缩短.结论:中西药结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带状疱疹同时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刘晓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超声引导肘上PICC穿刺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结20例患者应用Site-RiteV型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肘上PICC置管中的护理经验.应用超声观察血管周围的结构,尽量避免与动脉和神经伴行处穿刺;送导丝时动作轻柔,遇阻力不可强行推送导丝.本组2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其中1次穿刺成功17例;2次穿刺成功2例;3次穿刺成功1例.穿刺过程中出血量少,B超检查颈静脉,均排除颈静脉异位,X片定位导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

    作者:都丽;王林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预防和护理

    本文报道CAS128例术后出现7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护理.指出术前评估患者是否有高灌注危险因素,确保脑灌注,积极完善术前各项准备工作,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术中、术后加强病情观察,保持血压稳定,加强监护及对症护理,能有效的预防和处理高灌注综合征.

    作者:林琳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对白癜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皮肤科门诊白癜风患者144例,分为头颈部组,背部组,胸腹腰部组,四肢组,采用NB-UVB治疗.结果:144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头颈部组皮损有效率与背部组,胸腹腰部组及四肢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背部组,胸腹腰部组与四肢组皮损比较;躯干皮损有效率显著优于四肢组(P<0.05).4组患者经紫外治疗,其起效的光能量,起效照射的次数,显效的光能量及显效的照射次数经卡方检验,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B-UVB治疗白癜风起效快,对头颈部白癜风效果较好,且较为安全.

    作者:王红燕;肖洁平;方俊华;董秀芹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感染性角膜炎400例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完成400例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各项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相关的护理指导.结果:患者住院期间控制感染率达到97%,出院时视力均有所提高.结论:细致、科学、规范的临床观察与专业性的护理有利于感染性角膜炎患者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燕芳;王亚妮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新生儿双侧唇裂26例的局麻手术探讨

    目的:通过总结新生儿双侧唇裂局麻手术的经验,探索双侧唇裂早期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优点.方法:在镇静及局麻下对26例双侧唇裂新生儿行修复术,改进手术技巧,术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术后追踪伤口愈合情况.结果:26例患儿手术顺利,伤口愈合佳,外形符合设计要求,家长满意.结论:在术前充分准备和镇静剂的配合下,有相当临床手术经验的医生,完全能够顺利完成双侧唇裂的早期手术,有利患儿的发育及早期功能的恢复,并适应我国的国情,具有可行性.

    作者:曾金表;杨春羚;张莹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处女膜修复术后再次破裂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处女膜修复术失败原因,提高处女膜修复术的手术成功率.方法: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破裂处女膜的位置、组织厚度及形态,分析破裂原因,选择二次修复手术方案,指导术后护理.结果:46例处女膜二次修复术求治者中42例处女膜经二次修复成功,4例二次修复失败,均于三次修复成功愈合,2例失访.结论:对于处女膜修复术后再次破裂原因的探究分析,能够提高处女膜修复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高艳丽;杨涛;李倩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断价值(附11例报告)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对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输尿管癌患者11例.所有患者常规行全尿路CT平扫及增强扫描,延迟8~ 120分钟行多次全尿路扫描,薄层重建数据应用AW4.3软件进行MPR、CPR、MIP及VR重建及三维成像,CPR选取动脉期、MIP及VR选取延迟期效果较好.结果:CT全部检出病灶.平扫显示病灶为输尿管腔内软组织肿块、管壁增厚及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可见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MPR从不同角度显示病变本身及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CPR通过动脉期重建对输尿管完整显示使病变整体形态范围变得更清晰.MIP、VR在延迟期能立体多方位显示输尿管充盈情况、局部梗阻形态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基本上对原发输尿管癌做出正确诊断,提高小病灶检出率,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赵瑞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关于继续再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对现在在职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胜任能力的了解和分析,发现护理中存在的缺陷,通过学习教育寻找解决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和培养团队管理能力.

    作者:王芳;王宁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预防针刺伤系统干预在临床护生带教中的应用

    针刺伤是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生的较常见的不良事件.护生进入临床生产实习前,医院感染、安全知识缺乏,防范针刺伤等不良事件意识淡薄.通过开展包括入院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岗前集中培训、制定专项带教计划、选择培训优秀带教老师、切实落实各项带教计划、加强行政管理干预等多项措施的预防针刺伤系统干预,实习护生在院感防控、规范护理操作、预防针刺伤等方面成效明显.院感防控工作是医院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运用预防针刺伤系统干预的方法可使护生多途径、多种方式提高认知程度,自觉培养防范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降低针刺伤不良事件发生率,维护患者及自身权益,提高临床生产实习效果,为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冯美静;张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循证护理在继发型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继发型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继发型肺结核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和疗效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继发型肺结核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爱民;胡丽萍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腰椎弓根钉固定后两种融合术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后路椎体间融合以及侧后方融合这两种方式的生物力学的差异,为腰椎重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小牛的腰椎作为实验标本.腰椎重建的方式分别为:①PSF和完整脊椎;②PSF和两侧关节中切除突关节的内侧;③PSF和两侧关节中将突关节全部切除;④PSF和以及椎间盘部分切除;⑤PSF、cage以及椎间盘中切除一部分.测试的方法:采用载荷为五牛每米的测试,测试方向前后屈曲,并对螺钉所产生的应变量以及固定锥间刚度值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从刚度上来分析,除了第四组之外,其他四个重建组都明显比完整的脊柱组要大,其中大的是第五组.从应变量来说,第四组获得了大的应变量,而应变量小的是第五组.结论:如果脊柱前方具备充足的承载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采用PSF侧后方融合这种途径所获得的力学稳定性是高的,但是如果缺乏一定的承载力,会降低脊柱的刚度,从而极大提高了螺钉应力.可以选择cage,其使用有利于提高重建脊柱稳定性能和降低应力.

    作者:黄占柱;陈为国;郭颖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ICU病房耐药性有改变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调查

    目的: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快速准确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的同源性,及时监测PA院内感染的发生和发展的情况,为指导临床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流行性病学调查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对ICU病房收集到的PA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从同一部位分离,间隔5天以上,且药物敏感性有改变的菌株并随机选出的5株PA做RAPD基因分型.结果:29株PA共分出9个基因型.1位患者为单一RAPD型PA菌株感染,且耐药性较稳定;其他患者的RAPD分型都有所改变,且存在基因型互变的可能.结论:耐药表型与RADP基因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单独的药敏不能确定交叉感染的存在;进行RAPD分型对于流行病学调查确定院内交叉感染或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贺永;吴丽丽;郑瑞娟;张淑青;李晓云;李宏芬;邹吉敏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重建技术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再现(VR)、多层面重建技术(MPR)重建在在颌面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 2011年12月我院采用螺旋CT检查的疑似颌面部骨折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SSD重建对下颌骨骨折的位置、范围、碎骨块的移位以及脱位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关系立体直观,显示脱位的空间位置明确,结果优于二维MPR图像;MPR在深处骨折显示上优于SSD;联合使用3种重建方法检查结果显示率为100%,明显优于单独一种重建方法;螺旋CT在骨折预后评价上明显优于X线平片.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海宾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孟鲁司特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50例分析

    目的:评价孟鲁司特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的疗效.方法:统计50例孟鲁司特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UACS(治疗组)与5 0例单用盐酸西替利嗪治疗UACS(对照组),比较两组控制咳嗽和鼻塞、流涕症状的疗效.结果:在控制咳嗽方面,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控制鼻塞、流涕方面,两组的治愈率无差异(P>0.05),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UACS疗效优于单用盐酸西替利嗪,尤其在控制咳嗽症状方面.

    作者:黄晓燕;何丽雅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我国医院传染病管理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各个方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多样化的传染病的出现不断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防治传染病成为医院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传染病的特点入手,对我国医院传染病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探讨了我医国院传染病管理的有效的改进措施.

    作者:夏玲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准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我国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准入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通过加强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对专业技能、带教能力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临床护理实习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作者:付春华;陈立英;张俊红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中药抗肿瘤及转移机制的研究

    目的: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本质的生物学特征.向躯体其他器官转移是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生物学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原发恶性肿瘤的自然病程,并且贯穿于转移灶的发生、发展、生长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本文目的在于探讨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对其抗肿瘤及抗转移机制做一个综述.方法:查阅PUBMED、中国生物医学网、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万方生物医学数据库等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全文,根据本文目的阅读相关文献,按其作用机制进行分类、总结.结论:中药主要通过抑制酶类的对基质降解、改变血液凝固性及血液流变学特性、影响粘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及抗转移作用.

    作者:穆喜术;李会;尹闪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多模式术后镇痛在腹腔镜胃部手术中的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镇痛药在腹腔镜胃部手术联合使用的使用效果.方法:择期胃部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3组.A组使用地佐辛行术后镇痛;B组使用地佐辛+氟比洛酚酯;C组使用氟比洛酚酯.记录术后4h、8h、12h、24h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VAS评分低于A、C组,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B组低于A、C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地佐辛+氟比洛酚酯可安全应用于腹腔镜胃部手术,不良反应低.

    作者:张延钧;刘洁;由成铭;郑鑫 刊期: 2012年第14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