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抑癌基因失活在多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生中的意义

张毅;姜军

关键词:抑癌基因,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 肿瘤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抑癌基因在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PMN)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近年来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常见的相关抑癌基因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目前在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研究中,研究较多的抑癌基因有p53、APC、p16、BRCA1、BRCA2、PTEN/MMAC1等基因,许多MPMN可检测出相同的抑癌基因突变.结论多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生与抑癌基因失活有重要关系,通过对抑癌基因在MPMN中作用的研究,可揭示出MPMN发生的某些共同规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胃平滑肌肉瘤26例报告

    我院1988~1998年10年间收治并经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胃平滑肌肉瘤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3~68岁,平均55.5岁.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者11例(占42.3%),有呕血或黑便者11例(占42.3%),无明显症状者8例系体检时通过辅助检查发现.

    作者:蒋建春;陈志新;胡建昆;陈佳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改出月刊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经腹肛拖出式直肠癌切除术后肠管坏死的预防(附46例报告)

    目的探讨行经腹肛拖出式直肠癌手术的同时,切断肛门括约肌和肛管直肠环,以防术后出现肠管坏死的可行性. 方法对46例直肠癌患者行经腹肛拖出式直肠癌手术的同时,切断肛门括约肌和肛管直肠环,并就其方法、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术后拖出肛门的肠管血液供应均良好,无1例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结论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和肛管直肠环法,是预防经腹肛拖出式直肠癌术后肠管坏死的有效方法,一般术后不会出现肛门长久性的大便失禁.

    作者:侍立志;胡钶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癌区域灌注化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目的评价区域灌注化疗对胰腺癌的效果并探讨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6例不能切除的胰腺癌行选择性动脉插管,并予5-氟脲嘧啶、阿霉素、顺铂(5-Fu、ADM、DDP)行区域灌注化疗.结果 31例患者接受65周期化疗,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5例,行胰十二指肠二步切除1例.平均生存9.3±4.2个月,发生各类并发症14例,死亡2例.结论胰腺癌区域灌注化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但也应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冯燮林;彭俊平;李桂芳;刘光中;张肇达;丁志;胡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区域性缺血对裸小鼠胰腺移植癌及癌周胰腺组织的影响

    目的为缺血疗法在胰腺癌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在建立人胰腺癌细胞株裸小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基础上,结扎荷瘤裸鼠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及背胰动脉,诱导胰腺右叶区域性缺血,观察缺血对裸小鼠胰腺移植癌生长、移植癌及癌周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缺血组移植癌生长缓慢,倍增时间延长,移植癌体积、癌细胞增殖指数及蛋白含量在术后第3、7、14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光镜下缺血组移植癌呈大片凝固坏死,周围有渐进性坏死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 癌周胰腺组织腺泡萎缩破坏,可见广泛纤维化及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区域性缺血对裸小鼠胰腺移植癌有确切的杀伤和抑制效应,癌周胰腺组织的缺血性改变可能不利于移植癌的生长.

    作者:郑树国;何振平;韩本立;李大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休克所致肠道非闭塞性急性缺血坏死2例报告

    病例1 男,18岁,左大腿刀刺伤1.5小时入院.无腹部外伤,无心脑血管病史.查体:血压为零,脉弱,148次/分,呼吸急促,烦燥,口唇苍白,四肢冷.腹软,无压痛.

    作者:陶站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早期胰头癌的诊断和治疗

    胰头癌是现代胰腺外科的重点和难点.说重点,是因为胰头癌在胰腺肿瘤病例中占70%以上,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说难点,是因为胰头癌早期诊断困难,进展迅速,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均低,疗效远不能尽如人意.

    作者:孙家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胆胰外科患者术后氮平衡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胆胰外科患者术后联合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TPN对其氮平衡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接受肝胆胰大手术和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GH+TPN,30例)和对照组(TPN,15例),分别于术后连续7天,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4u或生理盐水2 ml.结果术后氮平衡的恢复、血浆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的提高、体重和肌酐/身高指数的增加及降低血尿素氮的作用,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但对肱三头肌皮皱厚度的改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给予药理剂量的重组人生长激素能提高肝胆胰外科患者术后肠外营养的疗效.

    作者:李立;冉江华;张炳彦;王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技术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超导0.5 T, Vectra 2磁共振成像仪,快速自旋回波(FSE)重T2加权扫描及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图像,对4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作MRCP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结果各种病变的MRCP图像均有其特征性表达,MRCP对阻塞性黄疸的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为93.8%.结论 MRCP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蔡秀军;虞洪;宋向阳;王先法;黄迪宇;李君达;彭淑牖;DR.FANDRICH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探讨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采用静脉输注丹参、管喂/口服清胰汤煎剂等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SAP 63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全组属SAP Ⅰ级34例,Ⅱ级29例; 发生各类并发症19例次(30.16%),死亡3例(4.76%),并发胰腺脓肿中转手术4例.结论非手术治疗SAP应遵循根据病因和临床阶段决定治疗重点的个体化原则,及时发现需要中转手术的情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SAP效果优良.

    作者:雷正明;黎靖;陈光明;贺凯;甘永贵;郑思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创伤性胃肠道破裂62例诊治体会

    我院1990年至1998年收治胃肠道创伤性破裂62例,男50例,女12例,其中20~40岁49例(79.0%).致伤因素为锐器伤24例,车祸伤20例,坠落挤压伤18例.

    作者:杨正辉;蒋志宏;王宁川;徐永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保脾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附77例报告)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对77例外伤性脾破裂进行保脾手术治疗,按姜洪池脾损伤四级分类法: Ⅰ级8例,Ⅱ级41例,Ⅲ级18例,Ⅳ级10例.附加脾动脉结扎术6例.结果死亡4例; 2例并粘连性肠梗阻.获随访45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3年,仅4例儿童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无1例发生脾切除后凶险感染(OPSI).结论根据脾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采用两种以上的联合保脾术式,对控制伤脾出血及保留脾脏功能有重要价值.

    作者:侯昌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岛移植与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胰岛移植术后微循环的建立.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胰岛移植与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加以综述.结果移植后的胰岛再血管化在1周内开始出现,并于10~14天内完成,其微脉管系统的结构与胰腺的原位胰岛较相似,其血流灌注方向从β细胞→α细胞→δ细胞,并来源于宿主的微血管床.移植后胰岛的间质压力明显低于毛细血管压.同基因与异基因胰岛移植术后微循环建立是不同的,异基因移植可出现微循环衰竭现象.影响微循环建立的因素有: ①胰岛分离后的培养温度; ②胰岛培养天数及冻存方法; ③免疫抑制剂; ④血糖; ⑤促血管生存因子.结论移植后胰岛有足够的微血管血供对其移植的成功及其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有助于了解移植胰岛存活的机理.

    作者:陈创奇;兰平;詹文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胆囊结石患者血浆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的变化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是从恶性高血钙肿瘤患者的肿瘤中提取纯化的[1].近年来研究表明,PTHrP具有广泛生理效应,血循环中以多种形式片段存在[2].

    作者:周文;徐有奇;文亚渊;王代科;金世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异位胆囊的腹腔镜手术对策(附21例报告)

    目的探讨异位胆囊的腹腔镜手术对策.方法收集我院近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所遇21例异位胆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原则和技巧.结果肝右后叶胆囊1例; 全内脏反位,胆囊位于左肝下2例; 肝左外叶胆囊2例; 肝内胆囊16例.经必要的术前准备及术中相应处理,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异位胆囊给LC带来困难,应根据胆囊位置的具体变异,采取适当措施,从而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文军;周总光;舒晔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十二指肠腺瘤并大出血诊治体会(附2例报告)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腺瘤并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例十二指肠腺瘤并大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术前均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胃镜及肿块活检,但未确诊.2例均行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切除术而痊愈.结论十二指肠腺瘤早期多无临床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并发肠梗阻或肿瘤溃疡出血而出现相应症状; X线钡餐和胃镜可发现肿瘤,但难于确诊,经内窥镜或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

    作者:姚宏亮;周建平;李永国;梁青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抑癌基因失活在多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生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在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PMN)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近年来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常见的相关抑癌基因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目前在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研究中,研究较多的抑癌基因有p53、APC、p16、BRCA1、BRCA2、PTEN/MMAC1等基因,许多MPMN可检测出相同的抑癌基因突变.结论多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生与抑癌基因失活有重要关系,通过对抑癌基因在MPMN中作用的研究,可揭示出MPMN发生的某些共同规律.

    作者:张毅;姜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体外转流胆汁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体外转流胆汁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汁外转流术,并与同期25例行胆汁内引流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外转流组术后恢复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均较内引流组短; 术后生存时间较内引流组长; 术后并发症较内引流组少;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外转流胆汁术,具有胆汁内引流及外引流术的优点,同时具备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可经T管注药化疗等优点,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减黄方法.

    作者:冉江华;李立;王平荣;唐继红;李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癌诊治现状与展望

    胰腺癌是腹部外科常见且难治的一种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我国1990年至1995年20家医院统计调查,1990年收住入院的胰腺癌患者为163例,1995年上升到209例[1].

    作者:张圣道;王建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游走脾伴脾蒂扭转1例报告

    患者,女,13岁,因腹部隐痛1个多月,加重并发现左中下腹肿块26小时入院.

    作者:曹龙;杨文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