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了解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及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38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正常内膜中的VEGF 、MMP-2、TGF-β的含量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VEGF、MMP-2、TGF-β在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而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MMP-2、TGF-β共同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这些因子的协同表达可能在于口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郭丽娜;李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探讨产科医疗纠纷的原因,为医院规范医疗活动提供管理信息,提出医疗纠纷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0年产科医疗纠纷52例,总结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结果:2006年~2010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例数与医院、患者、社会方面有关.结论:分析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和数量,有助于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医务人员在医疗技术服务中强化服务意识,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水平,恪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常规,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隗燕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氯雷他定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以2009年1月~ 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90例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治疗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氯雷他定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艳榆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乡镇企业职工的膳食营养状况,为开展膳食营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称重法对某乡镇企业职工的膳食进行调查.结果:企业职工油脂类摄入过量,奶类、水果类和鱼虾类类食物摄入不足;三大营养素达不到合理的供能比例.结论:乡镇企业职工膳食的食物种类和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应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平衡膳食.
作者:吴慧芳;孙仁权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死亡原因,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病治病意识,降低病死率,延长社区居民寿命.方法:对张堰社区212例死亡居民的死亡疾病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编码,录入电脑统计分析.结果:张堰社区2008年平均人口29007人,2008年死亡212人,死亡率为730.86/10万,其中男性116人(占54.72%),女性96人(占45.28%),肿瘤60人(占28.30%),循环系统疾病54人(占25.47%),呼吸系统疾病41人(占19.34%),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14人(占6.60%),消化系统疾病8人(占3.77%),其他35人(占16.52%).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社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尤以肿瘤为多,因此及早预防至关重要.
作者:朱凤激;孙仁权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电子阴道镜(EC)检查和HPV-DNA检测用于诊断宫颈人乳头瘤病毒亚临床感染(SPI)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CL-2000型EC检查SPI患者和实验室杂交捕获法测定其HPV-DNA及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结果.结果:共计354例SPI患者,其中症状为白带异常者122例,接触性出血者74例.宫颈外观光滑者71例,轻度糜烂者1 67例,中度糜烂者59例,重度糜烂者57例.宫颈糜烂者占比80%.宫颈SPI患者年龄20~ 29岁者占62.71% (222/354);30 ~ 39岁者占29.94% (106/354);40~ 52岁者占7.34%(26/354). EC诊断SPI阳性共354例(其中SPI患者252例,SPI+CIN患者102例),298例患者(84.18%)与实验室HPV-DNA诊断结果相符;239例患者(67.51%)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在HPV-DNA阳性患者中,HPV6/16感染占比62.75%,HPV16/18感染占比32.21%,混合感染占比5.03%.单纯SPI的211例HPV-DNA阳性患者中,HPV6/11型171例(81.04%),HPV16/18型29例(13.74%).而病理诊断为SPI合并CIN的HPV-DNA阳性患者中,HPV6/11型16例(18.39%),HPV16/18型67例(77.01%).结论:应用EC和HPV-DNA检测用于诊断宫颈SPI均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两者配合用于临床是早期诊断宫颈SPI的有效方法
作者:锁丙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结合常规疗法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效果.方法:观察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16例,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使用生化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中NO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胎盘中eNOS表达,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血浆中NO含量:两组患者治疗前NO含量没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而在治疗1周后,治疗组血中NO含量出现较明显的升高(P<0.05),而对照组的变化却不明显(P>0.05);②胎盘组织中eNOS表达;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治疗组eNO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两组间血浆NO和胎盘eNOS的变化,反映了阿魏酸钠结合常规疗法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有效性.
作者:王勇;齐新颖;邢宝恒;杨风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首先由Gasser于1955年报道,主要临床特征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典型的HUS住院见于婴儿和儿童,肾功能损害突出,原因是志贺毒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1].我科于2012年5月收治1例HUS患者,经过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芳;许婷;朱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临床上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具有典型脑梗塞症状的48例入院患者经核磁共振及头部CT证实脑大面积脑梗塞,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康复情况.结果:在这48例患者中伴有出血性脑梗塞10例(21%),死亡14例,病死率31%,33例致残,致残率98%,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预后较差.结论:对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应及早做出准确诊断,积极改善缺血及再灌注治疗,高压氧仓改善脑细胞缺氧,减轻损伤,对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极易出现出血性脑梗塞,临床上应极力尽早治疗,行必要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意义深远.
作者:夏烈新;冉文;陈立铭;吴慧芳;李知莲;涂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4%的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联征;并发症以肝脏损害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亦有相当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5.8%病例,是诊断IM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作者:金瑄;王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成,剧烈瘙痒可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甚至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1].肿瘤疾病尤其是晚期阶段往往治愈率低,其主要的治疗护理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命质量.我科于2011年11月5日收治1例肝癌晚期合并大面积慢性湿疹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丽梅;陈江敏;甄玉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评价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使用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抗凝组给予华法林口服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抗血小板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结果:抗凝组62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1.87~4.75mg/天,平均剂量(2.58±0.74)mg/天,INR平均(2.46±0.26).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的栓塞发生率分别是1.6%和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6.1%和5.7%,但是出血严重程度构成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维持INR 2.0~3.0,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高、用药安全.
作者:赵怀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我院实施能级对应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对骨病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12月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骨一科110例骨病患者为实验组,与同期实施岗位功能制护理的骨二科110例骨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在疾病知识知晓率、康复指导达标率、在院天数、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五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能级对应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明显提高骨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白连君;杨香芝;王爱新;唐娜;孙彩霞;吴月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设计一种适用于各种规格安瓿瓶,集消毒、切割、去微粒、掰折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开启装置.方法:该装置为硅胶材质的指套型结构,指套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在指套内壁上适当位置有一组砂轮及与砂轮位置呈90度角交叉的消毒棉贴.当需要开启安瓿瓶时,挤压套筒,消毒棉贴与刀具合拢,即可完成安瓿瓶颈的消毒、划启、去微粒、掰折步骤.结果:可实现安瓿瓶开启的规范化操作目标,在安瓿瓶开启过程药液不会被污染,同时也大程度地避免了伤人事件的发生.结论:该开启装置具有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易于维护等诸多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闫涛;李淑君;李海英;侯羿;武涧松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与评价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脑瘫患儿分为针剌结合运动疗法组(26例)、单纯针刺组(25例)和单纯运动疗法组(25例),进行治疗对照并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应用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标准评价康复效果.结果:针刺结合运动疗法组26例中,基本治愈(4例),显效(6例),有效(1 3例),总有效率为(88.4%).其他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0%和60.0%.针刺结合运动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雷胜龙;陈雪平;覃天;陈蕾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痛苦,避免邻近器官损伤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460例1天~3岁的患儿,做殷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观察组230例采用新的股静脉穿刘定位法,对照组230例采用扪及股动脉搏动的传统方法进行殷静脉穿刺定位法,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225例,出现淤血或小血肿5例,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18 5例,出现淤血或小血肿24例.结论:新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扪及股动脉搏动定位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
作者:李蓉;黄代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介绍作者医院改进后的术前访视表设计特点、应用方法和使用效果,提出一份设计完善、科学合理的术前访视表可以规范术前访视行为,规避手术护理风险,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护患双方的权益,希望本术前访视表能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作者:王巧萍;孙丽;董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对小儿水痘、腮腺灸、风疹、轮状病毒腹泻以及幼儿急疹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出现率进行分析.方法:患儿外周血进行常规检验及血涂片检查,对于异型淋巴细胞>5%者进行分型.结果:异型淋巴细胞出现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痘(79.17%,19/24),风疹(68.42%,26/38),轮状病毒腹泻(57.14%,11/21),腮腺炎(47.06%,40/85),幼儿急疹因病例数少暂时不作统计.结论:水痘、腮腺炎、风疹、轮状病毒腹泻、幼儿急疹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检出率达58.05%,应重视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异淋的显微镜检查.
作者:李琳;牛立军;李金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评价CT导引下125-Ⅰ粒子置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疗效.方法:32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29 ~ 82岁,中位年龄57岁.其中肝癌术后转移11例,胰腺癌术后转移7例,胃癌术后转移8例,结直肠癌术后转移6例.按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Ⅰ级5例,Ⅱ级16例,Ⅲ级11例;药物止痛效果欠佳.在CT导引下行125-Ⅰ粒子置入治疗.结果:32例疼痛患者中,1周有效率81.13%.1月有效率90.63%.3月有效率96.88%.6月有效率93.75%.32例腹膜后肿块患者中,1月有效率81.25%.3月有效率87.50%.6月有效率93.75%.结论:CT导引下125-Ⅰ粒子置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对控制疼痛症状及抑制肿瘤生长均有良好疗效.
作者:吴涛;李天晓;赵志军;刘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280例带状疱疹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根据皮损及疼痛的情况,提供相应的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80例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全部皮肤疱疹消退,皮肤痊愈出院,仅有19例患者遗留神经痛,但疼痛有明显减轻.结论: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及良好的护理治疗带状疱疹,可以达到增强疗效、缩短病程、减轻痛苦、防止继发感染和减少后遗神经痛的目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秋婷;刘丽华;万媛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