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征象

郑劲松;付正;韩安勤;马莉;张建波

关键词:肺, 癌性淋巴管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及HRCT表现.结果 肺癌性淋巴管炎多见于右肺,35例均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为局限性非对称性分布,呈结节状或锯齿状改变;胸膜增厚26例,好发于叶间胸膜,病变程度轻,范围广;小叶间隔增厚25例;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25例;肺内小结节13例.结论 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小叶间隔结节状增厚是PLC较为特征的CT表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CT诊断肺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

    病例1,女,26岁,间断咯血5个月.患者咯鲜血,与月经周期有关,通常于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后1、2天结束,一般持续2~3天,咯血量与经量相关.2年前妊娠40余天行药物流产,之后行清宫手术,术中出血较多.2007年4月26日CT检查显示:右肺上叶后段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欠均匀,边界尚清(图1).CT诊断:肺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李如迅;时高峰;许茜;王琦;李月考;杨丽;田志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室间间期优化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室间间期(VVD)优化中的价值.方法 7例CRT患者行VVD优化,比较不同VVD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即刻差异.结果 7例中左心室优先优于右心室优先和双室同步起搏:左心室优先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右心室射血前期延迟(PETd)、左心室壁12节段收缩达峰速时间标准差(TS-12-SD)、左心室收缩后收缩(PSS)减小,左心室收缩期压力上升速率(dp/dt)、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VTIAV)增大(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室同步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VVD分布在10~30 ms,但个体差异明显.结论 超声心动图指导下CRT患者VV间期优化可使CRT患者获得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

    作者:骆志玲;郭涛;顾云;倪锐志;王钰;沈艳;陆永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DTI纤维追踪法定量分析90名正常国人脑白质老化

    目的 采用DTI纤维追踪法定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正常自愿者椎体束从大脑脚到中央前回部分(PRPT)FA值的差别及其意义.方法 将90名正常志愿者按年龄分为6组,进行基于纤维追踪的定量DTI研究,图像标准化后分析各组PRPT的FA值与年龄组老化的关系.结果 各年龄组双侧PRPT的FA值分布相似,低点在放射冠处,高峰为内囊后肢;各段FA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表明这些部位的纤维随年龄增长发生了老化,其中以额叶老化为明显;并发现额叶及大脑脚白质老化过程中存在突然变化.结论 DTI可以作为评价脑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和老化过程的敏感工具;额叶及大脑脚白质老化过程中存在突变是否为脑生理上老化的标志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宇;吴明祥;徐坚民;冯敢生;孙国平;龚静山;李莹;张景中;朱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灸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运用功能磁共振脑成像技术探究针灸机制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其中主要包括探讨穴位、经络与脑功能区的特定联系、针灸镇痛的磁共振脑功能研究、针灸方法和参数对激活脑功能区影响及针灸治疗药物成瘾,但是针灸效应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还不够深入,仍需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对磁功能脑成像技术在探究针灸机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程晓玲;马树华;王兆新;贾宝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MRS和MR-DTI对肝硬化诊断、分级效果的比较

    目的 测量并比较MRS及MR-DTI对肝硬化诊断、分级的效果.方法 分析87例MR-DTI、81例MRS受检者资料,结合临床诊断及Child分级资料,通过ROC曲线及界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独立指标FA、ADC、Cho、Glx的ROC曲线下面均大于0.5且P<0.05,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大,平行联合实验表明MR-DTI 的ROC曲线下面积要稍高于MRS;ADC值在对照组、Child A、B、C各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0、0.000),其他测量值在对照组和Child A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RS和MR-DTI在肝硬化的诊断和分级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MR-DTI效果更优.

    作者:张丽;胡道予;胡学梅;夏黎明;朱文珍;王承缘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胸腺上皮肿瘤MSCT影像与WHO组织学分型的对照分析

    目的 分析胸腺上皮肿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并与WHO组织学分型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术前MSCT表现,并将其与WHO组织学分型及其简化分型[低危胸腺瘤(A、AB、B1型)、高危胸腺瘤(B2、B3型)和胸腺癌(C型)]进行对比.结果 胸腺癌的长、短径均大于低、高危胸腺瘤(P均<0.05);边缘不规则或分叶状、非局限、对邻近结构的侵犯在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均较在低危胸腺瘤中更常见(P均<0.05).结论 MSCT能够反映胸腺上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预测其组织学类型和判断预后的潜力.

    作者:李英;于铁链;李东;曹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脉冲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附130例报告)

    自Mcdicken等提出组织多普勒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 DTI)技术以来,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心功能研究分析已十余年,为临床心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数据,已成为一种安全、简便、无创的监测手段.

    作者:吴朝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ER、C-erbB-2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征象和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C-erbB-2)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DC的主要超声表现与术后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的ER、C-erbB-2表达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在207例IDC中,ER阳性率为57.97%(120/207),超声显示肿块有边缘毛刺征、后方声衰减者肿块ER阳性率高于不具有上述征象者(P<0.05);② C-erbB-2过表达率为29.95%(62/207),有微钙化征象者肿块C-erbB-2过表达率高于无微钙化征象者(P<0.05).结论 IDC的主要超声征象中的边缘毛刺征、后方声衰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块ER的表达水平;微钙化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块C-erbB-2的过表达水平.

    作者:庞彩霞;李智贤;丁雪明;张莉;韦康来;黄克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基于自适应低通滤波的超声医学图像增强算法

    目的 介绍一种超声医学图像增强的有效算法.方法 基于自适应低通滤波器的超声图像增强算法,首先采用对数变换的方法将超声医学图像中存在的乘性噪声变为加性噪声;再通过低通滤波器将对数图像分为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对低频分量采用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处理,对高频分量进行加权;然后对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进行融合得到增强的对数图像;后对对数图像进行指数变换得到输出图像.结果 原超声医学图像得到有效增强,边缘细节得以保留.结论 该算法有效地实现了超声医学图像增强,突出了超声图像的细节,改善了视觉效果,并对噪声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绍波;郭业才;王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相位对比乳腺X线摄影系统

    现有乳腺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乳腺组织与病变的X线吸收系数的差别形成密度对比.但乳腺腺体组织与肿瘤组织间的X线吸收系数差别很小,单纯依赖吸收系数差别形成的密度对比对于高致密度乳腺来说是不够的.

    作者:蒋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Gd-DTPA剂量对延迟Gd-DTPA增强MR软骨成像的影响: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Gd-DTPA剂量对延迟Gd-DTPA增强MR软骨成像(dGEMRIC)的影响.方法 15个离体牛软骨经胰蛋白酶液处理后,各取5个分别浸泡于1 mmol/L、2 mmol/L和6 mmol/L的Gd-DTPA溶液中,在浸泡前(0 min)、浸泡后5、10、15、30、45、60、90和150 min时,利用快速自旋回波反转恢复系列测量软骨T1值(处理组).另外15个正常离体牛软骨作为对照组,浸泡于0.9%的生理盐水中4 h后也进行同样处理.结果 ①两组浸泡前(0 min)的软骨T1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浸泡后任意时间点,3种剂量软骨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浸泡150 min后,Gd-DTPA浓度为1 mmol/L和2 mmol/L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软骨T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浓度为6 mmol/L时,两者的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2 mmol/L的Gd-DTPA浓度在10 min时即可区分处理组和对照组软骨的T1值差异,1 mmol/L在90min时可区分,6 mmol/L则始终无法区分.结论 在dGEMRIC检查中,Gd-DTPA剂量显著影响软骨T1值,dGEMRIC的对比能力以及延迟时间.

    作者:郑卓肇;李选;尚瑶;许佳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对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认识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 DNT或DNET)是中枢神经系统极为少见的良性肿瘤[1],1988年由Daumas-Duport等提出.

    作者:陈敏;陈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左心室异常肌束致左心室流入、流出道血流动力学异常1例

    患者女,58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未予药物治疗.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室轻度扩大,右房室内径正常;室壁增厚,以室间隔为显著,室间隔厚约1.50 cm,左心室后壁厚度约1.20 cm,室壁回声未见明显异常,收缩运动基本协调,未见明显节段性异常;各瓣膜形态及启闭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贾化平;梁会泽;何薇薇;魏相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功能磁共振观察儿童文盲与非文盲语言加工相关脑区

    目的 利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儿童文盲和非文盲汉语加工相关脑区进行探讨.方法 分别对38名儿童(19名文盲和19名非文盲)进行汉字和简单图形判断的测试,同时采集其脑部的fMRI数据.使用基于Matlab7.0的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生成脑功能区激活图像,对组内和组间数据分别进行单样本和双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儿童汉字加工激活了由多个脑区构成的神经网络,与成人基本一致,其中非文盲组和文盲组的差异性脑区位于左侧额中回(BA46/9),左侧角回(BA39),左侧梭状回(BA37).结论 左侧额中回(BA46/9)、左侧角回(BA39)及左侧梭状回(BA37)与汉语语义加工密切相关,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言加工的神经网络联结模式.

    作者:刘娜;范国光;于兵;郭启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磁共振波谱对特发性震颤的病因学观察

    目的 用磁共振波谱(MRS)观察特发性震颤(ET)患者小脑皮质代谢物变化情况.方法 ET患者11例为病例组,健康人7名为对照组,对双侧小脑皮质进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计算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比值,并对每例患者进行临床评分(Fahn-Tolosa-Marin).结果 病例组同侧小脑皮质NAA/Cr较对照组减低(0.78±0.05,0.90±0.16;P=0.03).病例组双侧小脑皮质代谢物比值与症状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ET患者小脑皮质存在神经元的损伤或丢失,提示ET很可能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作者:刘佳;沈加林;许建荣;周滟;路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早期影响

    目的 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早期影响.方法 53例起搏器植入(均为RVAP)的患者和30位正常人,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心室16个心肌节段达收缩末小容积时间的差值(Tmsv 16-Dif) 和标准差(Tmsv 16-SD)作为同步性参数,同时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后Tmsv 16-Dif和Tmsv 16-SD 显著延长(P<0.001),20.75%~22.64%患者出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而LVEF呈减低趋势(P>0.05).Tmsv 16-Dif和Tmsv 16-SD与LVEF负相关(r=-0.40和r=-0.52).结论 RVAP早期即可导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且其可能是收缩功能减低的主要原因.RT3DE可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作者:马春燕;刘爽;任卫东;于波;唐力;陈昕;张立敏;李楠;王晓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放射性粒子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学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癌(NSCLS)的疗效.方法 在CT引导下对45例NSCLC患者行肿瘤内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植入治疗,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求出术中所需粒子的总活度及数量.粒子植入后2个月复查CT,分析病灶缓解情况及其和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2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28例,无变化(NC)3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88.89%.疗效和病理分级有关.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化学性粒子植入治疗NSCLC癌疗效确切,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作者:万娅敏;高剑波;周志刚;周建中;王振豫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创伤性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超声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创伤性挤压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ARF)及监测临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地震伤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超声检查与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单纯四肢骨折伤患者资料进行对照.结果 10例并ARF患者中,肌酐(Scr)水平及尿素氮(BUN)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双肾体积增大、动脉阻力指数增高(P<0.01),其中7例患者入院时人血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超声对挤压综合征患者肾功能评价及监测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钱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家猪体外胰蛋白酶消化关节软骨的7.0T磁共振T2弛豫时间图与量化分析

    目的 应用超高场7.0T磁共振T2加权成像技术、弛豫时间图和量化分析的方法评价体外胰蛋白酶消化与未消化家猪髌骨软骨T2弛豫时间的改变.方法 选择10头家猪,各取左、右侧髌骨.左侧髌骨10个为实验组,右侧髌骨10个为对照组,分别浸泡于含有胰蛋白酶的PBS溶液及PBS中,4 h后取出.利用7.0T磁共振机,分别采用多回波SE序列进行扫描,获得离体家猪髌骨关节软骨的T2加权图像.用自行编制的软件重构T2弛豫时间图,人工标注感兴趣区,分层定量测定关节软骨的T2值.结果 经酶诱导消化的离体家猪髌骨关节软骨T2W成像清晰,呈分层状表现,对比度好,无异常伪影.对照组与实验组关节软骨T2WI关节软骨未见局部信号异常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软骨全层、表层、中间层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的深层与钙化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胰蛋白酶诱导消化可引起退变软骨T2弛豫时间改变,在软骨的表层及中间层变化明显,提示T2弛豫时间是较敏感、特异的检测指标,可进一步应用于关节软骨退变的早期诊断.

    作者:周智洋;单鸿;邹学农;Steffen Ringgaard;邹立津;李海声;谢学斌;Hans Stφdkilde-Jφrgensen;Cody Bünger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PCM乳腺摄影系统与CR系统临床应用的初步比较

    目的 探讨相位对比乳腺X线摄影系统(PCM)与CR系统在乳腺实体成像质量上的差异.方法 24例患者,患侧乳腺在PCM系统或CR系统(随机选择)进行轴位(CC)或侧斜位(MLO)投照,在另一系统进行另一体位投照.30名正常体检者,一侧乳腺在PCM系统或CR系统上(随机选择)进行CC及MLO投照,另一侧乳腺在另一系统进行两个体位的投照.对所得影像进行解剖及病变细节显示情况的评分,分析PCM与CR系统对于乳腺实体摄影成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病变组:PCM系统在肿块边缘清晰度、内部结构显示及钙化边缘清晰度方面均明显优于CR系统(P=0.0003);正常体检组:正常乳腺双侧对照:PCM系统在锐利度、对比度和噪声方面均明显优于CR系统(P<0.05).结论 PCM系统与CR系统在乳腺实体成像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CM系统的图像基本质量及对病变细节的显示情况明显优于CR系统.

    作者:武春雪;秦乃姗;宛然;宋鲁新;蒋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