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受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王伟林;范上达

关键词:移植受体, 感染的危险因素, 肝移植, 终末期肝病, 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血管吻合, 免疫抑制, 感染率高, 常规手术, 存活率, 并发症, 医院, 选择, 死亡, 控制, 技巧, 国家, 出血
摘要:现在肝移植在很多国家的大医院中已成为一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手术.在出血的控制、血管吻合技巧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进展,并有较高的1年存活率(80%~90%).尽管如此,肝移植受体的感染率高达53%~83%[1~5],是继排异后的第2个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感染将导致死亡.所以分析肝移植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采取预防措施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68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

    我院1990~1997年间收治了68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患者,占同期收治急性胰腺炎的66%(68/103).男28例,女40例,男女之比1∶1.4,年龄31~80岁.68例均有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其胆囊结石或所伴的胆总管结石均经B超或CT或MRI检查确诊.68例中属轻型者52例,重型16例.患者入院后即按急性胰腺炎个体化疗法方案进行积极的保守治疗.

    作者:陈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巨大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根据肿瘤大小,将原发性肝癌分为: ①微小肝癌,肿瘤直径≤2.0 cm; ②小肝癌,肿瘤直径>2 cm,≤5 cm; ③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10 cm; ④巨大肝癌,肿瘤直径>10 cm[1].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病情已界入中、晚期,肿瘤已长得很大,属大肝癌或巨大肝癌.这类患者中80%以上合并有较明显的肝硬变,手术切除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很多医生不主张为此类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因此,国内原发性肝癌采用手术切除的病例相对较少,仅占40%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原发性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术.为此,我们采用较为积极的态度,在严格选择病例的条件下,对这类患者施行肝切除术.

    作者:陈孝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AFP阳性胃癌6例报告

    我院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收治215例胃癌中,93例术前作AFP检查,阳性者6例(>50 μg/L),均为男性,年龄58~72岁,其中胃窦部癌5例,贲门胃底癌1例.行B超检查,肝胆未见异常5例,发现多发性肝转移癌1例.有关临床资料见附表.

    作者:何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异位胆囊结石2例报告

    例1 男,36岁.右上腹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伴恶心、呕吐4小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T 38.8 ℃,P 102次/分,BP 18.4/10.7 kPa.一般状况尚可,痛苦病容.心肺未见异常.上腹及剑下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明显.未触及胆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正常.WBC 21.3×109/L, N 0.86, L 0.13.肝功正常.B超示胆囊10.5 cm×4.2 cm大,颈部结石嵌顿.急诊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肝正中裂及肝右叶下未见胆囊.镰状韧带左侧,肝圆韧带下炎性粘连,经剥离发现胆囊肿大11 cm×5 cm×5 cm大,位于左肝叶下.行减压后逆行胆囊切除.见胆囊颈部有一1.5 cm×1.2 cm×1 cm大结石嵌顿,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右侧.术后10天治愈出院.

    作者:艾可为;王华;马翔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对胆汁中胆汁酸影响的实验研究

    为研究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对胆汁中胆汁酸的影响及其在胆囊结石过程中可能的机理,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结石模型,对进食后1、2、3、4周组及对照组动物,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胆汁中胆汁酸,125I-LDL放免标记法测定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活性.结果: 高胆固醇膳食后2、3、4周组分别有4/10,6/10,7/10出现胆囊结石; 胆汁中甘氨胆酸明显降低(P<0.05);125I-LDL与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大结合力(Bmax)逐渐下降(P<0.05),解离常数(Kd)值逐渐升高(P<0.05).上述结果提示: 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下降,可能导致胆汁中甘氨胆酸减少,致成石性胆汁形成.

    作者:赵纪春;舒晔;侯彩芳;程南生;肖路加;朱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0例报告

    患者220例,男32例,女188例.大年龄72岁.其中胆囊息肉30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12例,过度肥胖者4例,余为胆囊结石合并不同程度炎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均康复出院.术中中转15例(7%),其中2例因术中腹肌紧张造成气腹效果不佳,术野显露差;4例为胆囊动脉出血; 1例因胆囊动脉增粗横跨于胆囊管前方,避免误伤中转; 其余8例均为三角区严重粘连.术后出现皮下气肿2例,2天后自行吸收; 术后2天内出现严重腹痛但无腹膜炎体征2例,经对症和静脉内普鲁卡因封闭治疗2天后症状消失,无1例死亡、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郭远求;蒋志宏;蒋朴;张胜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bcl-2蛋白在肝细胞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凋亡变化的关系

    为探讨肝细胞肝癌发生过程中bcl-2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与细胞凋亡变化的关系,运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保存的肝细胞肝癌组织(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肝硬变组织(liver cirrhosis,LC)和正常肝组织(normal liver, NL)中细胞凋亡发生率和bcl-2的表达.结果: 从NL、LC到HCC组织,细胞凋亡活性出现增强; bcl-2蛋白的表达逐渐下降,LC和HCC组比较,P<0.05.结论: bcl-2的表达可能与肝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在肝癌发生过程中,bcl-2表达下降可能是引起肝癌细胞凋亡增加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战培;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体外静脉转流下的肝叶切除术

    1 历史回顾中央型肝癌当其侵及肝后下腔静脉或主要肝静脉时,手术中可能损伤以上静脉,导致手术大出血及空气栓塞,长期以来成为肝脏手术的一大难题.

    作者: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乳房丝虫病误诊为乳腺癌1例报告

    患者,女,60岁,因右乳内侧包块渐进性增大1+月入院.查体:乳房表面无红肿,右乳内侧触及5 cm×4 cm×3 cm大包块,质硬,表面欠光滑,可推动,基底不固定,无压痛.右侧腋窝可扪及3枚肿大淋巴结.腹股沟及双下肢未见异常.以右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术中见肿块与胸大肌膜少许粘连,右侧腋窝7枚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右乳丝虫肉芽肿; 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行血液检查,未见微丝蚴.给予海群生及左旋咪唑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张献毅;王春燕;彭洪;李笑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加B超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5例报告

    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我科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EC)加B超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PEI)的方法,治疗5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65岁,病变位于肝右叶4例,肝左叶1例,均有肝区隐痛、腹胀、乏力、纳差及消瘦.查体:于右肋缘下或剑突下可扪及包块.

    作者:王华;李立春;李越华;李东平;张玉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5例报告

    我院1987~1996年9年间,在行胆囊切除时术中意外损伤肝外胆管共5例,男1例,女4例,年龄30~70岁.5例均因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而行择期胆囊切除术.其损伤肝外胆管原因为:①因胆囊区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及解剖变异致在钳夹组织中误伤胆管; ②过度牵拉胆囊而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予以横断; ③术中遇大出血时情急之下盲目钳夹止血致胆总管损伤.

    作者:艾建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自制HYD液低温保存大鼠肝脏方法的改进

    为探讨改进大鼠肝脏低温保存方法对鼠肝的影响,即将切取后的鼠肝灌入一定量的自制保存液(HYD液)后结扎进出肝脏的各血管.应用大鼠离体肝灌注模型,对传统保存法(对照组)和改进保存法(20%组、30%组及40%组)肝脏微循环指标(门静脉灌注压、流出液内皮素-1、台盼蓝分布时间及组织学改变)、流出液有关酶指标水平及分泌胆汁量进行了观察.结果: 20%组、30%组及40%组肝脏微循环指标及分泌胆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0%组肝脏有关酶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0%组的保存肝脏效果佳.本实验结果提示: 改进保存法保存鼠肝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保存法,故本法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工作借鉴.

    作者:孙备;姜洪池;乔海泉;孙金圣;朱世军;王孝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经皮胆囊镜下化学性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

    化学性胆囊切除术(chemical cholecystectomy)是Salomonovitz等[1]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代替手术胆囊切除的方法.1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存在着胆囊管及胆囊闭合不全的问题.笔者通过动物实验旨在探讨经皮胆囊镜下实施化学性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

    作者:田明国;曹化祥;王旭;程清香;霍景山;李华;张蔚;武广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细胞糖原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

    为了探讨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能否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本实验对3组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兔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肝脏酶学、组织ATP含量、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及胞浆内游离Ca2+浓度进行了观察.结果: 糖原含量高的肝脏,其细胞能量代谢旺盛,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强,胞浆内游离Ca2+浓度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及功能损伤轻.本实验结果提示: 缺血前增加肝脏糖原含量可显著地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王雨;李晓军;尹致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多乳腺症是乳腺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现就我科1987~1997年活检证实的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女35例(97.2%),男1例(2.8%).组织学变化(按阚秀等[1]标准进行统计)见附表.

    作者:杨海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供肝切取术

    自1989年7月Strong等[1]成功开展首例活体肝移植以来,这一手术有了迅猛的发展,至今总例数已近1 000例.由于该术式供肝来自健康人,对供体手术的安全性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初期曾有人预言,供肝切取术至少有1%~2%的死亡率,但几年来事实表明,至今已报道的数百例手术中,尚无1例直接因手术死亡,这与供肝的切取技术不无关系.由于肝为富含血管的器官,供肝的成功切取必须依赖于娴熟的肝脏外科技术,本文就此作一介绍.

    作者:管文贤;窦科峰;李开宗;高志清;付由池;史宪杰;张新海;Tanaka Koichi;Yamaoka Yoshio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我院1990年至1998年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AP)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28~70岁,平均48.7岁.其诱因:胆道疾病35例,酗酒暴食17例,严重创伤3例,大手术后1例.行非手术疗法41例,治愈40例,死于梗阻性胆管炎1例;行急诊手术7例,治愈3例,死于胰漏、感染休克、器官衰竭4例.非手术疗法加手术引流8例,治愈6例,死于严重感染和器官衰竭1例,术前后腹膜脓肿破溃1例.全组总治愈率87.5%,总死亡率为12.5%.

    作者:马小驹;徐海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癌变4例报告

    随着B超、CT及侵入性胆管造影技术的开展,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s病)的报道日见增多,对其癌变的诊断及治疗确较困难.我们近10年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良;齐兆生;冯延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邻近下腔静脉的肝癌切除术(附12例报告)

    邻近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肝癌,属特殊部位肝癌,即紧贴第2、3肝门的肝癌.以往该部位属肝手术禁区.近年来由于外科技巧的改进,围手术期处理的完善,使这类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我院1992~1997年共施行邻近下腔静脉肝癌切除术1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邵初晓;方基兴;朱景德;吕昕亮;留春元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邻近肝门的肝脏肿瘤和伴有大血管破裂的肝外伤,如不采取可控制全肝血流的有效措施,则难以切除肝肿瘤或抢救患者生命.我院1986~1997年间采用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及改良式无血切肝技术治疗10例肝肿瘤及肝外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荫山;朱善德;杜晓炬;杨捷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