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黄良库;许玉本;李鹏;夏雷;田钊;陆梦;徐涛

关键词:桡动脉掌浅支, 穿支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6月,采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10例(10指)手指软组织缺损.男8例,女2例;年龄23~42岁,平均29.8岁.致伤原因:电锯切割伤6例,机器挤压伤2例,玻璃划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8h,平均3h.损伤部位:示指中节掌侧3例,示指末节掌侧1例,中指末节掌侧3例,环指远指间关节尺侧1例,小指末节掌侧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8 cm×0.9 cm~ 2.8 cm×2.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0 cm~ 3.0 cm×2.3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痛觉、温觉、触觉均恢复较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3 mm,平均7.5 mm.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例,良2例.腕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供区隐蔽、创伤小,皮瓣切取简便、吻合容易,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30例采用传统TKA术式(传统组),30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手术(3D打印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d患者血红蛋白值,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采用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伸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同时与30例正常成人(<60岁)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3d血红蛋白值较高,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3个月.两组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S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3D打印组KSS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膝关节运动学分析示,术前两组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活动范围均大于正常成人(P<0.05),屈伸角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与正常成人相似(P>0.05).术后3个月,与正常成人相比,传统组内外翻角活动范围增加、屈伸角活动范围减小(P<0.05);两组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其余自由度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结论 与传统TKA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作者:刘德健;李彦林;蔡国锋;贾笛;毛健宇;蒙旭晗;王国梁;何川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虚拟手术计划及术中导航辅助的下颌骨重建——从精确走向微创

    下颌骨重建应同时恢复功能和外形,并根据缺损的原因、部位、范围和类型选择重建方法.血管化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下颌骨重建方法,腓骨是常用的供区,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能够克服单层腓骨重建下颌骨后高度不足的问题.应用虚拟手术计划和术中导航辅助下颌骨重建,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创伤、降低了供区并发症,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而口内入路手术和口内显微血管吻合则将推动下颌骨重建向微创的方向发展.

    作者:孙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骨延长治疗近期关注热点

    骨延长技术是目前骨骼延长和骨骼重建手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被广泛用于骨不连、骨缺损、骨感染、先天性或创伤后肢体长度差异及手足部畸形矫正的治疗.骨延长技术从开始到发展再到今天,手术技术及器械在不断地完善、改进,其目的是提高治疗质量和减少并发症.但是,骨延长技术有别于骨科其他疾病的治疗,具有以下特点:治疗分为多个环节、治疗周期较长、外固定架固定.该文将总结近年来骨延长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6月,采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10例(10指)手指软组织缺损.男8例,女2例;年龄23~42岁,平均29.8岁.致伤原因:电锯切割伤6例,机器挤压伤2例,玻璃划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8h,平均3h.损伤部位:示指中节掌侧3例,示指末节掌侧1例,中指末节掌侧3例,环指远指间关节尺侧1例,小指末节掌侧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8 cm×0.9 cm~ 2.8 cm×2.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0 cm~ 3.0 cm×2.3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痛觉、温觉、触觉均恢复较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3 mm,平均7.5 mm.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例,良2例.腕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供区隐蔽、创伤小,皮瓣切取简便、吻合容易,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黄良库;许玉本;李鹏;夏雷;田钊;陆梦;徐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慢病毒介导小干扰RNA干扰促分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1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 探讨促分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1 (mitogen-and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SK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120只(体质量220~250 g),取其中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n=35),脊髓损伤组按照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造模后8、12h及1、2、3、5、7d取材(n=5)行Western blot检测MSK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变化.另取20只SD大鼠同上法分组(n=10),于脊髓T10水平背侧深约0.8 mm处注射阴性对照慢病毒LV3NC稀释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3、5、7、14 d的转染效果,确定病毒佳转染时间.将剩余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A组)、脊髓损伤后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LV3NC组(B组)和脊髓损伤后转染MSK1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组(C组),每组10只.于术后1、3、5、7、14d行大鼠后肢功能BBB评分;于病毒佳转染时间点取材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MSK1及PCNA蛋白表达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K1及PCNA在脊髓中的定位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示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的MSK1及PCNA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脊髓损伤组MSK1蛋白表达于伤后8h开始逐渐下降,至伤后3d降至低,而后逐渐上升;PCNA蛋白表达与MSK1表达趋势相反.脊髓损伤组伤后1、2、3、5 d MSK1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伤后8h及1、2、3、5、7 d PCN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在慢病毒转染后各时间点均有较强的荧光表达,转染7d内荧光强度与时间成正相关,7d时达高峰.随术后时间延长,A、B、C组BBB评分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术后5、7、14dC组BBB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慢病毒转染7d后,Western blot检测示C组MSK1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A、B组,PCN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SK1在脊髓表达并存在于细胞核中,并与绿色荧光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共定位.免疫荧光染色示,C组MSK1阳性细胞相对表达面积显著高于B组,PCNA、GFAP阳性细胞相对表达面积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病毒介导MSK1siRNA转染大鼠脊髓组织,能够有效沉默MSK1的表达,MSK1可能通过调控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在大鼠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钟泽祥;周亦楠;冯思思;黄宇;陈宣维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成人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治疗的策略及探讨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常见病,好发于中青年人.因人工关节假体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且髋关节翻修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并发症较多,所以保留髋关节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保髋手术方法较多,但疗效不确切.关于如何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明确ONFH病理发展过程有助于选择恰当的ONFH保髋手术方式.早期的髓芯减压术与打压植骨术方法简便,可减轻股骨头内压力、缓解疼痛,但无法彻底清除坏死骨,仅应用于早期ONFH.血管化骨移植术的应用填补了前者缺陷,不仅能够彻底清除坏死骨,还可以为股骨头提供有滋养血管的移植骨,有利于股骨头内骨结构的重建.钽棒的应用为股骨头提供了力学支撑,具有预防股骨头塌陷的作用.近十年来,保留髋关节手术开展越来越多,临床疗效也不断得到改善,多种术式相互结合为ONFH保髋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无论采用何种术式,保髋手术的理念始终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手术创伤小、方法简便、对髋关节骨结构损伤不大的手术方案.

    作者:赵德伟;谢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治疗的新进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及神经病变而引起足部改变,形成的创面可经久不愈,严重者可导致骨髓感染、骨质破坏,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目前对于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均是在内科控制血糖、抗感染、降血脂、改善微循坏、营养神经基础上,采取外科方法治疗,包括对于严重感染的慢性创面采取短时间内坏死组织清创,防止感染扩散致使下肢感染平面上移;蛆虫生物清创技术及臭氧化学清创技术将在控制感染的同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针对感染控制后的难愈合创面采取植皮、皮瓣移植、皮肤牵张闭合器修复软组织缺损,或者应用脂肪移植、富血小板血浆及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等进行组织修复.针对下肢血管病变的糖尿病足患者,重建下肢血供有利于慢性缺血创面恢复,可行介入治疗改善患者下肢血供,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改善血供,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改善下肢周围血管微循环灌注,下肢血管体外循环加压灌注疗法进行血管网扩增,胫骨横向搬移技术行下肢微循环重建;对于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形成的溃疡创面,如夏克足,则应用外固定架技术、全接触石膏技术行患足减负治疗以促进愈合;矫形鞋具的制备对于糖尿病足创面愈合后复发可以起到大限度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江宁;高磊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

    目的 探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持续时间4~23年,平均9年.合并手关节僵硬3例,伴肌腱外露2例,肌腱合并神经外露2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4.0 cm ~ 8.0 cm×6.0 cm.皮瓣血管蒂长7~8cm,平均7.5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2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肤感觉恢复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为S4级5例,S3+级2例,S3级2例;两点辨别觉6.0~ 10.0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供足(足母)趾外展及屈曲活动均未受影响,植皮区稍有色素沉着.结论 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不破坏(足母)展肌,供区损伤小,提高了植皮成活率,供足功能不受影响.

    作者:张子阳;唐修俊;魏在荣;金文虎;孙广峰;邓呈亮;李海;李书俊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氨酯复合材料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 hydrox-yapatite,n-HA)/聚氨酯(polyurethane,PU)复合材料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中骨修复的效果.方法 合成一种新型载左氧氟沙星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levofloxacin@mesoporous silica microspheres,Lev@MSNs)/n-HA/PU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结构.取50只成年雌性新西兰兔,采用Norden的方法用3× 107 CFU/m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制备右侧胫骨慢性骨髓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5只动物随机分为4组,于右胫骨皮质开窗,空白对照组(A组,n=9)仅行彻底清创术;B、C、D组(n=12)彻底清创后分别植入材料5 mg Lev@PMMA、1 mg Lev@MSNs/n-HA/PU、5 mgLev@MSNs/n-HA/PU.术后12周行胫骨X线片观察,然后处死动物后行胫骨大体形态观察、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组织学观察、植入物-骨界面扫描电镜观察(B、C、D组)及生物力学试验(检测大压缩力).结果 X线片观察示,A组炎症感染较术前加重,而D组较术前炎症感染控制显著,骨愈合良好.大体观察示,A组见胫骨广泛骨质破坏,B、C组见材料-骨间隙明显,而D组见骨组织与材料紧密结合,骨修复良好.组织学观察示,B、C组材料周围无明显新生骨,而D组材料外周有大量新生骨包绕,孔隙内有新生骨长入,骨重建活跃.植入物-骨界面扫描电镜观察示,B、C组植入物-骨界面无新生骨,而D组植入物与宿主骨间形成骨性连接,界限模糊.生物力学检测示,B、D组大压缩力显著高于A、C组(P<0.05),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Lev@MSNs/n-HA/PU复合材料具有抗感染、促进成骨及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应用于治疗兔慢性骨髓炎效果良好.

    作者:张东力;刘文;吴向东;何小强;林枭;黄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植物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 观察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移植物组织学表现特点,总结ACL移植物组织学转归规律.方法 以2017年3月-12月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单束重建ACL术后4年以上、因移除胫骨端内固定物行二次关节镜探查,并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关节镜下对移植物滑膜及血管覆盖、移植物张力、移植物容量及纤维再撕裂情况评分,将患者分为塑形良好组(good remodeling group,GRG),总分为4~6分;塑形不良组(poor remodeling group,PRG),总分为1~3分.镜下取移植物体部中央标本,分别行光镜观察(细胞形态、血管分布)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合成代谢、胶原纤维分布)并评分.以同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且年龄<60岁患者的正常ACL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共18例二次关节镜探查患者纳入研究,关节镜下移植物评分为2~6分,平均4.7分;其中GRG组11例、PRG组7例.对照组9例.光镜下观察示,PRG组血管分布及细胞形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GRG组(P<0.05);GRG组与对照组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PRG组胶原纤维分布评分较对照组及GRG组明显降低,但细胞合成代谢评分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G组细胞合成代谢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胶原纤维分布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L重建术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塑形稳定期,关节镜下评估为塑形良好的移植物在光镜下其组织学结构更接近于正常ACL,但其超微结构特点与正常ACL仍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吴冰;丘志河;李盛;梁达强;许鉴;钟名金;陆伟;王大平;柳海峰;朱伟民;欧阳侃;李皓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历史回顾

    1963年断指再植的成功开创了我国显微重建外科新纪元,使通过吻合血管移植组织和器官成为可能,从而改变了组织修复重建的传统观念,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各学科的发展,催生了许多边缘学科与新的专业.三十年前,修复重建外科在显微外科发展的新潮流中诞生.1987年2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涤生教授主持召开了修复重建外科研究会筹备会,会后由张涤生、高学书、王炜、杨志明、高景恒、王望生、陈杭等发出倡议创办《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并成立修复重建外科研究会.1988年5月在四川省峨眉县召开第1届全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交流会.

    作者:侯春林;曹谊林;徐永清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经Watson-Jones入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

    目的 探讨经Watson-Jones入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可行性,评估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月采用经Watson-Jones入路PFNA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的38例股骨近端良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5~57岁,平均28岁.病理类型:纤维结构不良20例,骨囊肿7例,动脉瘤样骨囊肿5例,骨巨细胞瘤3例,内生软骨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临床表现:髋关节疼痛19例,病理性骨折12例,肢体短缩、髋关节内翻畸形4例,出现原有病灶复发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随访摄X线片及三维CT,了解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物位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93)评分标准评估下肢功能,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为130~ 280 min,平均182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mL,平均764mL.术后3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均经正规换药顺利愈合,未造成深部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周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 ~ 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影像学检查提示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8~18个月,平均11.4个月.随访期间无病理性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脱位、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末次随访时,VAS评分、MSTS93评分和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Watson-Jones入路刮除植骨后联合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能够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获良好力学稳定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宏远;熊燕;方向;段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不同入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 比较前、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12月治疗的37例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根据腰大肌脓肿清除的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1例,行后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和B组(16例,行前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术前C反应蛋白、腰大肌脓肿侧别、腰大肌脓肿大横径及纵径、伴随脓肿、脓腔分隔情况、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病变节段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价脊髓神经功能.结果 除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A组(t=-2.985,P=0.005)外,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 ~ 47个月,平均31.1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A组4例二次行前方脓肿清除置管化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脓肿均吸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正常.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病变节段Cobb角以及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中,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结论 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特殊情况下仍需行前路脓肿清除.

    作者:彭琪琪;欧云生;朱勇;赵增辉;罗伟;杜兴;李剑箫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中国颅颌面外科近三十年的发展和现况

    该文对近三十年来中国颅颌面外科的发展和现况作了全面述评,重点总结了先天性颅面畸形的手术改进和微创化、先天性颅面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3D打印和手术模板导航等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牵引成骨技术以及种植赝复体修复重建技术对学科发展的促进等.后对颅颌面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作者:杨斌;祁佐良;韦敏;穆雄铮;滕利;张智勇;靳小雷;陶凯;沈卫民;吴国平;韩正学;舒茂国;陈小平;鲍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近十年面部年轻化治疗进展

    面部老化由皮肤、其深方软组织(包括脂肪、肌肉、筋膜韧带等)及骨骼等因素导致.在皮肤方面主要表现为皱纹加深,皮肤干燥、粗糙、颜色加深等;深方软组织表现为容积丢失和重力所致松垂;骨骼方面主要表现为骨质的选择性吸收.目前,对抗不同原因所致的面部老化,应采取针对原因的综合治疗方法,如手术、埋线提升(线雕)、自体脂肪移植、透明质酸、肉毒素注射及光-电技术等.

    作者:冉维志;高崧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中国再植再造发展与现状

    我国断指(肢)再植及拇、手指再造事业起步自上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再植及再造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断指(肢)再植的成活率已不是问题,再植肢体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特殊类型的断指再植领域的重大突破,拓宽了断指再植的适应证.再造方面,不仅我国拇指再造积累了应对不同类型拇指缺损的大量经验,再造也逐渐向微创化、减少供区损伤的方向发展.

    作者:柴益民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骨肿瘤外科修复重建进展

    骨肿瘤外科主要任务涉及两个方面:切除与重建.近十年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骨肿瘤切除后骨关节缺损的重建取得长足进步.依照重建方法不同分为生物性重建和机械性重建.此外,新兴的3D打印技术在肿瘤性缺损重建的临床应用正在展开,短期效果可靠,然而远期功能结果和并发症少有报道.

    作者:李靖;王臻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足踝外科新进展

    对足踝外科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术后结果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革新进展.诊断、评价方法更趋向准确、简便易行和经济.手术的精准性和疗效的确切性以及微创术式成为更流行和重要的主题.新的治疗方法和基础学研究也有突破性进展.

    作者:朱敏;冯凡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同种异体骨Cage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同种异体骨Cage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的融合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使用同种异体骨Cage行TLIF的30例患者(38个节段)临床资料.男25例,女5例;年龄44 ~ 72岁,平均56.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腰椎滑脱7例,腰椎管狭窄3例.手术节段:单节段22例,L3、44例,L4、513例,L5、S15例;双节段8例,L4、5~L5、S16例,L3、4~L4、52例.病程6~3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6个月摄正侧位X线片及行CT三维重建评估融合率;术前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分别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结果 手术时间2.1~4.3 h,平均3.1h;术中出血量150~820mL,平均407.5 mL.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5个月,平均16.4个月.1例术后6个月出现Cage下缘碎裂,不伴Cage移动,无神经症状;其余患者均无Cage脱出、位移、碎裂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或感染征象,随访期间无神经压迫、受损症状.30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显著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示,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分别为55.3%(21/38)、92.1% (35/38)、100% (38/38).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椎间隙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Cage在腰椎TLIF术后可提供早期稳定性和较高融合率.

    作者:郜德龙;方忠;孙允龙;李锋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耻骨上区瘢痕疙瘩的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耻骨上区瘢痕疙瘩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21例耻骨上区瘢痕疙瘩患者.男6例,女15例;年龄11 ~ 69岁,中位年龄39岁.病因:会阴部毛囊炎迁延刺激形成瘢痕疙瘩16例,外伤或者腹部手术后增生5例.病程8个月~21年,中位时间3.5年.7例为复发患者.15例瘢痕疙瘩伴感染病灶.瘢痕疙瘩范围为6.0 cm×3.5 cm ~ 14.0 cm×7.0 cm.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后,切取大小为8 cm×5 cm~ 16 cm×8 cm的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创面;术后联合电子射线治疗(连续3d,总剂量15 Gy).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1例供区愈合不佳,经换药2周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4例复发,治愈率为81%.复发患者中,2例为初次治疗患者,2例为再次复发;复发患者经长期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后不同程度萎缩,并得到控制.结论 对于耻骨上区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采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具有手术操作简便且供区切口隐蔽的优点;结合术后早期电子射线照射可以有效降低瘢痕疙瘩的复发率.

    作者:刘勇;刘晓雪;肖海涛;伍俊良;岑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