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顺武;宋广滨;徐学武;刘国锋
老年性血管瘤(senile angioma)是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良性血管瘤,好发于30岁以后,部分出现在青春期或大于60岁的老年人.病因不明,可能与内分泌改变有关.皮疹早期为针尖至针头大瘀点,后逐渐发展成鲜红色、圆顶状或息肉样丘疹,多分布在躯干及上肢,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多[1].以往,主要靠临床医师主观判断,随着皮肤镜深入的研究和广泛应用,皮肤镜能对其提供有效且客观的诊断[2].老年性血管瘤平时无症状,外伤时可能出血,患者常因影响美观而就诊,主要的治疗方式为电烧、冷冻及激光等.以往治疗方法很多,但治疗时会有疼痛、伤口恢复期、凹陷性瘢痕、色素沉着、色素脱失等不良反应发生[1,3].2011年1月~2011年9月,笔者科室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老年性血管瘤52例(共156处),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将患者分为三组不同能量或光斑,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作者:林孟盈;胡倩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硒化壳聚糖软膏促浅Ⅱ度烫伤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147只昆明种小鼠随机 分为硒化壳聚糖软膏治疗组、基质治疗组和京万红治疗组,每组49只,采用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6s的方法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 度烫伤模型,伤情经病理切片证实.各组创面分别用硒化壳聚糖软膏纱布(1ml/cm2)、基质纱布(1ml/cm2)、京万红纱 布(1ml/cm2)覆盖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饲养,换药1次/天,观察愈合时间,于伤后12h,第1、3、5、7和9天,分别处死各组小鼠7只,检 测含水量、羟脯氨酸、TNF、NO、ALT,另取7只做为正常对照.结果:①创面愈合时间:硒化壳聚糖软膏组为(12.9±2.9)天、基 质组为(16.3±2.1)天、京万红组为(11.8±2.4)天,硒化壳聚糖软膏组比基质组明显缩短(P<0.05);②创面含水量:伤后第1、3、5天 硒化壳聚糖软膏组[(86.3±3.5)%、(77.8±3.9)%、(72.3±2.7)%]创面含水量显著低于基质组[(92.8±3.2)%、(84.9±4.2)%、(77.2±2.8)%,(P<0.05)],伤后7~9天,各组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③创面TNF-α水平:伤后12h至1天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伤后第5天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12h、1天、3天、5天,硒化壳聚糖软膏组和京万红组TNF水平明显低于基 质组(P<0.05);④创面组织NO含量:伤后12h各烫伤组NO含量达高峰,随后下降,至伤后第9天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 12h、1天,硒化壳聚糖软膏组和京万红组NO含量明显低于基质组(P<0.05);⑤创面羟脯氨酸含量:伤后5、7、9天硒化壳聚 糖软膏组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基质组和京万红组(P<0.05).结论:硒化壳聚糖软膏能有效减少烫伤后早期创面组 织NO和TNF-α释放,减少渗出和水肿,晚期通过增强创面胶原合成来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邓守恒;柯贤柱;杨敬宁;李芳;喻雄杰;陈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应用强脉冲光及Nd:YAG (1064nm)激光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并 随访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笔者科室采用强脉冲光及Nd:YAG (1064nm)激光治疗的476例皮肤血管瘤患者,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年,皮肤浅表血管瘤治愈率为88.4%,有效率为10.7%,深浅混合血管瘤联合药物注射治疗的治愈率为78.4%、有效率 为17.6%,副作用轻微.结论:强脉冲光及Nd:YAG(1064nm)激光治疗皮肤血管瘤疗效好、治疗次数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为儒;林湘群;肖学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口腔正畸学是研究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预防及其治疗的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学科,属于大学本科毕业后教育,所以口腔正畸医师一直是通过研究生教育或进修生教育的方式来培养的.由于国内招收正畸专业研究生的院校较少,大多数口腔科医师都需要到院校进修来学习正畸专业技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追求也日益增长,面对需求量日益扩大的市场,许多口腔科医师都希望通过进修掌握正畸临床技术,所以口腔正畸科进修医师的培养成为基层正畸医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口腔正畸科进修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口腔正畸临床医疗水平.口腔正畸科进修医师学习时间短,通常仅有一年,如何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正畸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基本技能,又具自较强的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的分析思维能力,一直是正畸临床教学的难点.笔者总结了在口腔正畸科进修医师培养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红;丁寅;金作林;冯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高分子材料学的快速发展,使干细胞技术运用于临床成为可能,再生医学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将干细胞发育成组织并应用这种潜能进行组织替代疗法,从而恢复受损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1].再生医学的研究,都是围绕干细胞而展开的,其中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分离培养简便,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等优点,受到了多的关注.早在1966年,Friedenstein[2]首次描述了使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中进行培养.之后Caplan[3]发现这种细胞在各间质谱系中具有分化潜能,并将这类细胞命名为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血液、骨、软骨、脂肪、肌肉、表皮、上皮、神经等组织的潜能,在组织再生和创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再生医学研究中重要的种子细胞[4].在干细胞研究中,细胞体外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其中细胞微环境是影响其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培养所需的适氧张力被认为是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氧张力在不同的组织中各不市相同,在血液中约为12%,而在深部的软骨组织低至1%[5],在骨髓中氧的张力被认为在4%~7%[6]之间或者低至1%~2%[7 8].
作者:尚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黄褐斑是面部常见的难治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以女性多见,有碍于容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方法很多,如皮肤磨削术、脱色剂、激光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有治疗后色素沉着、或遗留瘢痕,或复发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2006年1月~2010年1月,笔者科室采用强脉冲光配合中成药治疗黄褐斑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烈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超在单侧唇裂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B超对36例单侧唇裂术后患者 的上唇进行探测,在B超下测量口轮匝肌瘢痕的宽度、厚度.测量6项唇部术后外观评价指标,分析口轮匝肌修复重建效果,瘢痕愈合情 况与外观评价的关系.结果:6项外观评价指标与瘢痕宽度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口轮匝肌重建修复效果好,瘢痕宽度小的,外 观评价优良;口轮匝肌重建修复效果差,瘢痕宽度宽的,外观评价较差.结论:B超观察唇裂术后口轮匝肌修复重建效果和检测 瘢痕宽度可作为一项评价单侧唇裂术后疗效评估的客观量化指标.
作者:陈宝峰;韦强;莫春玲;廖新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出现并发症后的有效清除路经和治疗方法.方法:乳房 皱襞外下方设计小切口,直视下全层切开注射物外层包膜,先挤出后冲洗,然后手指腔内探查并引导器械清除残留注射物.结果:21例患 者均一次取出成功,包括11人即刻假体隆乳患者,创面一期愈合,未见并发症.结论:低位小切口直视包膜入路法具有:微创 、好操作、易引流、愈合快、能较好地保护乳房形态等优点.
作者:曹士华;张金亮;周其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胸大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对于缓解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对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83例病例进行随机分成两组,注射组43例,在隆乳术中行双侧胸大肌下半部分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 总计100U;对照组40例,术中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完成手术.应用数字评分法(NRS)对两组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统 计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注射组较对照组疼痛发生率,疼痛程度及疼痛时间均有明显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中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胸大肌,对于隆乳术后疼痛缓解,安全、有效.
作者:王跃星;刘庆阳;王嵘;潘舒亚;杨洪波;叶丽萍;彭才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颧骨缩小手术在面部改型方面的临床实践应用,探讨总结手术经验,进一步提高手 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颧骨缩小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月,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颧骨缩小程度、面部轮廓改善满 意.结论:颧骨缩小手术对面部改型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勇;金东一;何东镐;朱灿;张华彬;安栋显;张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部位、不同植入时间微小种植体支抗的脱落的情况,寻找导致微小种植体 脱落的可能原因,以利于临床工作需要.方法:记录176例患者植入的349枚微小种植体植入部位、植入时间及其中脱落的29枚微小种植体 的植入部位、植入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植入总成功率为91.6%.植入在腭侧的19枚,及植入在上下颌两侧第二前 磨牙近中区域的28枚微小种植体均未见脱落;微小种植体上下颌脱落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份微小种植体脱落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植入手术操作是影响微小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刘岚;郭丹;刘鑫;刘瑶;高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阴道后壁膨出是已育妇女的常见疾病,造成患者反复感染阴道炎、阴道松驰、性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出现尿失禁、排便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传统的阴道后壁修补术仅切除阴道后壁部分粘膜后再予以缝合,复发率高.我科在进行阴道后壁修补术的同时行阴道缩紧并重建会阴体,可以同时治疗合并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陈旧性会阴裂伤、阴道口松弛,对部分阴道顺应性下降有意愿达到更好的性生活质量的患者更具针对性.
作者:单晶;陈玉红;王艳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索舌系带短缩畸形手术整复的佳方法和佳时机.方法:回顾2007年04月~2011 年01月接受舌系带短缩治疗的516例患儿,通过分析治疗效果、治疗过程等各项目,以探讨其治疗方法、治疗时机的合理性.结果:绝 大多数患儿(94.4%)术后随访6个月~4年,舌活动良好,发音清晰.结论:舌系带短缩畸形应早期及时治疗,早期门诊行系带 延长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汪城河;苏振民;林文雄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与包皮环扎和传统包皮环切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对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分别采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环切术、包皮环扎术、传统包皮环切术,并对其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进行比 较.结果: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环切术除价格相对较贵外,其它方面都优于包皮环扎术和传统包皮环切术.结论:一次性包皮环 切吻合器环切术简单、安全、无需缝合、外观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友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银屑病较少累及面部,但是仍有不少患者会出现面部皮疹[1-2],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形象,给其生活造成困扰,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对于面部银屑病的患者,美容问题是治疗重点之一.近年来,笔者总结2009年1月~201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687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累及面部的病例,探讨其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启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面部浅表皮损(如瘢痕、色素痣、囊肿等)切除术为整形美容外科常见手术.以往多采用不可吸收及可吸收带针缝合线作为缝合材料,从2010年1月开始,笔者应用Dermabond进行切口闭合11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共进行面部浅表皮损切除术共2376例,年龄4个月~68岁.根据入选标准,其中采用Dermabond切口粘合113例(瘢痕35例、色素痣21例、文身2例、表皮样囊肿11例、皮样囊肿7例、脂肪瘤23例、皮脂腺囊肿14例),其余采用吸收或不可吸收缝线缝合.
作者:郭佳;毕胜;胡晓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利用(牙合)垫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采用热凝塑 料(牙合)垫或全牙弓软塑胶牙(牙合)垫治疗65例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张口度、颔面部疼痛和关节弹响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 65例患者中关节弹响51例,张口受限14例,疼痛伴关节弹响24例,疼痛伴张口受限12例,治疗后疼痛及张口受限均得到缓解, 缓解率为100%,弹响消失38例,27例弹响减轻.结论:(牙合)垫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改 善作用.
作者:王春风;张亚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痤疮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好发于青少年颜面部,特别是中重度痤疮,影响容貌,给患者在社会、心理、情绪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对中重度痤疮的治疗,目前主要以口服和外用抗生素及维A酸类药物为主,但由于治疗时间长,且疗效不确定,副作用较大,造成许多患者对药物产生抵触心理而放弃治疗,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为了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5月,笔者科室使用高频电场皮肤治疗仪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介绍改良双环法行乳房悬吊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采用传统的双环法环乳晕切口,切 除双环间表皮,在皮肤与上半乳腺的腺体表面之间剥离,去除上半腺体后松弛的浅筋膜深层,上提腺体至正常位置并固定于深筋膜,同时进 行腺体的适当折叠塑形或置入乳房假体增加丰满程度.结果:共行轻、中度下垂28例(4例为单侧下垂),其中悬吊加假体隆 乳9例;腺体瓣交叉缝合悬吊塑形19例.术后乳房外形改善满意,乳头、乳晕感觉良好,效果持久.结论:本手术方法安全易行, 组织损伤小,瘢痕不明显,是矫治轻、中度乳房下垂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琦;谢群;刘丹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锥形束CT三维影像数据的构建方法及在正畸科头影测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通 过IP SAN技术实现锥形束CT图像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并利用Invivo 5.0软件实现影像的三维构建和头影测量.结果:IP SAN技术用于锥形 束CT图像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具有可行性,结合Invivo 5.0软件可以实现影像数据的三维构建并用于正畸科临床.结论:IP SAN技术是一种成熟可靠和相对价廉的锥形束CT影像存储和传输技术,Invivo 5.0软件在正畸科头影测量方面具有较好的临 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者:吴海苗;陈栋;潘杰;陈骊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