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轮廓整形中的应用

田霞;李芸

关键词:脂肪颗粒, 移植, 面部轮廓
摘要:目的:探讨将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用于改善面部轮廓,恢复面部容积,改善面部衰老的方法和体会.方法:用肿胀法抽吸自体皮下脂肪,经过清洗、提纯后将超量30%脂肪颗粒注入额颞部、下颏、鼻部、鼻唇沟、皮下皱纹、面部凹陷、上睑凹陷、下睑沟.结果:用自体脂肪移植用于面部轮廓整形,填充面部凹陷1 87例,多数一次成形,无一例感染.与组织相容性好,面部轮廓及衰老得以改善,结果均满意.结论:利用自体脂肪改善面部轮廓,恢复面部容貌.手术易行,创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抑癌基因PTEN与皮肤疾病

    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具有双重磷酸酶活性,在细胞的生长、凋亡、分化、粘附、迁移等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研究表明,PTEN基因不仅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而且调控细胞的正常生长与发育,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发现PTEN在皮肤疾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近年来PTEN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一综述.

    作者:郭亮;桂思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葡萄糖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OPG、RANKL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以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HPDLF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受体活化剂配体(RANKL)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葡萄糖在牙槽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组织块法体外原代培养HPDLF并鉴定,选择4~8代的HPDLF作为实验的靶细胞,不同浓度的葡萄糖(0、5.5、11.1、16.7、22.2、33.3mmol/1)干预HPDLF,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PDLF中OPG、RANKL mRNA的表达.结果: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下调HPDLF中OPG mRN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可上调RANKL mRNA的表达,也呈剂量依赖性,且使RANKL/OPG mRNA的比值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结论:糖尿病时,牙周组织中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下调OPG的表达,上调RANKL的表达,使RANKL/OPG的比值升高,调节破骨细胞分化,刺激骨吸收,导致牙槽骨的破坏,加重牙周病的病情.

    作者:张兰;孙琳琳;丁岩;宋健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在颅面骨缺损修补中的整形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11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颅面骨缺损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修补,术前行头颅薄层CT扫描并分别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重建,其数据传送至厂家,制作出个性化三维植入体,修补颅面骨的缺损.结果: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于颅面骨缺损的整形修复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的头面部形状与生理状态接近,美容效果好.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修补颅面骨缺损可以获得很好的整形美容效果.

    作者:卓雷;汪春兰;赵宇;范新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自体髂骨复合PRF修复牙槽嵴裂的实验研究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应用于牙槽嵴裂植骨手术,验证其是否能够减少植骨术后的骨吸收.方法:8~12月龄犬8只,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制备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随机于两侧同期植入自体髂骨(对照组)及自体髂骨混合PRF(实验组).于术后当日、2个月、4个月时拍摄上颌骨CT,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测量植骨区体积,计算骨吸收率.结果:术后2个月、4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P<0.01.结论:将PRF加入自体髂骨进行骨移植修复犬的牙槽嵴裂,在术后4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可以减少术后的骨吸收.

    作者:周龙;封兴华;陆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基质血管成分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对移植脂肪成活的促进作用.方法:用手术方法切取家兔腹股沟脂肪,进行ASCs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ASCs分别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实验,CD29和CD31流式鉴定;制备SVF,进行CD29和CD31流式鉴定;脂肪移植裸鼠实验分为3组: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DMEM/F12),每组4只裸鼠,沿背部脊柱两侧对称部位4个移植位点,每组共1 6个注射移植位点,每点0.3ml脂肪颗粒(adipose granule,AG)+ 0.2ml细胞成分;术后4m时取材称重、固定行HE染色观察移植脂肪组织结构,行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及其密度.结果:家兔ASCs体外分离培养成功,为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成脂诱导实验油红0染色显示形成脂滴,成骨诱导实验茜素红染色显示形成钙化结节.流式鉴定显示SVF:CD29:17.0%,CD31:1.3%;ASCs:CD29:96.2%,CD31:3.8%.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各组移植脂肪成活量分别为0.2096±0.0024g,0.1798±0.0033g,0.1350±0.0020g,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E染色显示SVF组移植脂肪成活较好,组织结构完整,脂滴大小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间有丰富的血管存在;ASCs组移植脂肪成活尚可,组织结构尚完整,脂滴大小一般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有结缔组织纤维间隔和新生血管形成;空白对照组结缔组织纤维间隔明显增多,脂滴大小不一,有少量较大空泡形成.各组移植脂肪新生血管密度分别32.6±2.1条/mm2,29.3±1.6条/mm2,23.3±1.9条/mm2,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鲜的干细胞成分SVF比体外扩增的ASCs能更好的促进移植脂肪成活.

    作者:赵建辉;易成刚;邱璇;李龙;梁丽华;夏炜;苏映军;郭树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同纤维桩表面固位结构对粘结剂层的影响

    目的:比较3种不同固位结构的玻璃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后,在受到牙齿抗力时对其粘结剂层的影响.方法:选择3个月内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下颌第一前磨牙36颗,随机分成A、B、C三组,牙体预备后分别用3种纤维桩(A组:平滑外形玻璃纤维桩;B组:锯齿固位玻璃纤维桩;C组:锯齿加圆头固位玻璃纤维桩)及后牙树脂完成桩核修复,固定于万能材料测试机上加载直至标本发生折裂,记录标本开始松动(牙本质粘结面裂开)的瞬间力值及实验牙的折裂类型.实验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结果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破坏性力学试验的测试结果:A组(469.62±29.68)N、B组(286.25±28.11)N、C组(468.17±48.34)N.对各组样本的破坏性实验力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A组>B组:C组>B组(P<0.01)、A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锯齿固位结构在荷载力下会对粘结剂层造成破坏,圆头固位结构能够分散应力,有利于桩核的固位和稳定.

    作者:贾旭贝;谢伟丽;谢琪;周大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两种方法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反应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和不锈钢K锉根管预备术后的疼痛反应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200例牙髓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进行根管预备,对照组采用不锈钢K锉预备,术后3天复诊,记录术后疼痛情况包括肿痛,咬合痛和叩痛.采用Negm标准改良后进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反应程度和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能减少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反应的发生.

    作者:伍小臻;邱艳梅;王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切牙代偿情况研究

    目的:对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分析切牙代偿情况及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收集骨性Ⅱ类成人患者共200例,确定13项代表切牙倾斜度和凸度的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将结果与正常牙均值比较,然后依照SN/MP角和FH/MP角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共3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标在组间的差异.结果:代表上切牙唇倾度的大部分指标测量均值(U1/SN、U1/NA、U1/FH)与正常(牙合)均值基本一致,L1/GoMe、L1/NB(°,mm)明显大于正常牙均值;3组间比较,除U1/pp、U1/NA(°)及U1/NA(mm)外,其余的10项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上切牙相对颅部参考平面无明显的倾斜代偿但相对上颌基骨较为直立,下前牙唇向倾斜代偿特别明显;高角组上切牙直立,有一定舌向代偿,内收上前牙时要特别注意转矩控制;低角组下切牙唇倾度大,进一步正畸唇倾代偿的潜力小;随着下颌角平面的增高,上下切牙相对颏部的位置更加靠前,通过牙齿的代偿很难协调后缩的颏部.治疗中应结合Ⅱ类骨骼矢状不调程度和牙齿代偿在不同垂直骨型中的特点,明确牙齿进一步代偿或去代偿的潜力.

    作者:叶艳艳;丁寅;李娟;赵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皮肤光老化的光-电疗法

    1983年,Anderson和Parrish[1]提出了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对皮肤激光外科和光老化的治疗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基于皮肤光老化在生物学、组织学及临床表现上的改变,选择性光热解效应能对抗多种皮肤老化的症状的效果已被证实,这一概念对选择一个合理的光老化治疗手段是非常重要的.激光、强脉冲光(IPL)、发光二极管(LED)等对于特定的皮肤靶向治疗都是基于选择性光热解这一作用机制.起初,剥脱性的CO2激光和铒钇铝石榴石激光(Er:YAG)作为侵入式方法用于光老化的治疗,强脉冲光作为非侵入式治疗对于内在或外在因素引起的皮肤老化也被证明有效.自2000年以来,非剥脱性激光(NARF)被证实是通过局部刺激使胶原三维立体收缩来达到抗皮肤松弛的效果[2].

    作者:叶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应用皮下蒂旋转皮瓣修复老年型睑黄瘤切除后的缺损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老年型睑黄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皮下蒂旋转皮瓣修复老年型黄瘤切除后的创面,7例患者,14例皮瓣,同时行上睑松弛矫正术,重睑术.结果:术后均Ⅰ期愈合,随访1 ~24个月.睑黄瘤无复发,皮瓣及上睑形态自然,无明显畸形.结论:皮下蒂旋转皮瓣是修复老年型睑黄瘤切除后创面的一种有效合适的手术方法.

    作者:朱华锋;王健;胡玉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硅凝胶乳房假体隆乳的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硅凝胶乳房假体置入隆乳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测量胸乳距、乳房基底宽度、乳头至乳房下皱襞距离等数据确定选用的假体类型、容量;采用腋窝切口或乳晕切口,将假体置于胸大肌深面或浅面.结果:统计我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国产硅凝胶毛面假体隆乳术122例,其中置于胸大肌深面68例、置于浅面54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所有患者乳房外形逼真,手感真实柔软,出现轻度包膜挛缩1例,未见感染、血肿及假体扭曲等并发症.结论:硅凝胶乳房假体与身体组织相容性好,适当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可明显降低包膜挛缩率.

    作者:刘为廷;宋建星;寇静波;乔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上睑皮肤松弛患者的睑缘切口重睑术

    目的:探讨经上睑缘切口的重睑成形术,同期矫治上睑皮肤松弛的可行性及其设计要点方法:在术前估测拟祛除松弛皮肤的量及重睑线的位置,沿上睑缘上方1 ~ 1.5mm刀刃平行睫毛方向斜上切开上睑皮肤,向上分离至睑板上方,切除多余皮肤,在原设计基础上微调重睑线,并适量切除重睑线下方的眼轮匝肌,将提上睑肌腱膜或睑板与真皮层固定缝合3~5点,形成重睑褶皱,后缝合切口.结果: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用此术式共行上睑皮肤松弛患者的重睑成形术57例,术后上睑皮肤松弛均得以矫正,重睑形态美观,瘢痕隐蔽,求美者满意率高.结论:睑缘切口的重睑成形术,对上睑皮肤松弛的求美者能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且具有切口痕迹隐蔽的优点.

    作者:徐斌;曹思佳;朱洙玉;于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线性表皮疣状痣一例报道

    线性表皮疣状痣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体表肿瘤,局限型表皮痣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局部药物治疗、皮肤磨削、冷冻、激光及手术,而对于泛发型疣状痣目前并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12年3月收治1例线性表皮疣状痣,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玉娇;李强;李峰永;胡金天;周宇;丁健;谢林海;张思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术治疗先天性乳房发育不良

    目的:观察CAL技术治疗先天性乳房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肿胀麻醉下,50ml注射器负压抽吸身体赘积部位的脂肪,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静置后过滤除去液体和油状物,700rpm离心3min,弃上清.将其中半量的脂肪颗粒用来抽提富含ADSC的自体SVFs,并与剩余脂肪颗粒充分混合后,注射至乳房后间隙及皮下,每次单侧注射量100 ~ 150ml,间隔3~6个月.结果:采用CAL技术治疗先天性乳房发育不良36例,共72侧乳房.其中7例14侧填充1次,24例48侧填充2次,5例10侧填充3次,均达到理想效果.结论: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治疗先天性乳房发育不良受术者满意度好,效果理想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路曼君;郭丹凤;唐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颗粒脂肪体外处理方法对其存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是指通过吸脂手术将患者身体某部位多余的皮下脂肪组织吸出,经过纯化、药物等相关处理后选择完整的颗粒脂肪通过注射的方式移植到需要进行脂肪填充的部位,以治疗软组织缺损或组织容量不足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和形态不美,包括面部萎缩、乳房增大、丰唇等.而用自体颗粒脂肪填充软组织的缺损或者容量不足,较传统的填充物质如透明质酸化合物等更接近于人体,不但降低了感染率,避免了免疫反应及排异反应的发生,而且脂肪颗粒组织来源丰富,容易获得,手术创伤小,因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作者:陈苑雯;钟鸿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皮肤钙化上皮瘤3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38例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钙化上皮瘤青少年好发,多发生于面颈部、上肢,误诊率高.结论:皮肤钙化上皮瘤形态多样,易误诊;对皮肤移动度好的质硬结节临床上应首先考虑钙化上皮瘤,组织病理学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颉玉胜;宋维旭;刘卉;杨海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下颌侧切牙单根双根管尖牙双根双根管一例

    下颌侧切牙根管通常为单根单根管,下颌尖牙牙根为单根,形粗壮,根管通常为单根管[1].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下颌侧切牙双根管、尖牙双根双根管1例,临床上较少见,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某女,40岁,接修复科转诊.现病史:烤瓷冠修复3年,因美观问题,于修复科拆除.平时患牙无明显不适,转入牙体牙髓科检查.查:11、12、13、21、22、23均为预备体,探不敏,叩痛(-),不松,龈缘略红,无窦道.11、12、13、21、22电活力测无反应,23电活力测正常.

    作者:徐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胶原蛋白海绵人工真皮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胶原蛋白海绵人工真皮在修复鳞状细胞癌切除后深度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下胶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11例,均术前活检证实,术中按无瘤原则切除清创后,凿除外露骨皮质,将胶原蛋白海绵人工真皮覆盖缝合,外敷持续封闭式负压固定,3周后取自体薄皮片移植于其上,7天后更换负压装置并观察.结果:11例患者鳞癌切除后5例胫骨外露,3例肌腱外露,胶原蛋白海绵人工真皮覆盖后肉芽组织增生迅速,深部组织良好覆盖,均于首次术后21天左右行Ⅱ期植皮手术,创面愈合良好.结论:胶原蛋白海绵人工真皮应用于鳞状细胞癌切除后深度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操作简便,局部损伤小,愈后瘢痕增生轻微,利于肿瘤后期治疗,且不增加供皮区瘢痕.

    作者:郝岱峰;李涛;冯光;李善友;张新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联合下颌下缘骨切除术矫正骨性反(牙合)合并下颌骨过宽过长畸形

    目的:总结正颌外科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临床体会.方法:对12例下颌前突畸形合并下颌骨过宽过长患者同期进行了下颌升支矢状劈开下颌前突矫正术及下颌下缘骨切除术.结果:经术后1~2年随诊观察,1 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获得协调的上下颌关系,面下份形态轮廓恢复良好.结论:下颌前突畸形合并下颌骨过宽过长患者同期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下颌前突矫正术及下颌下缘骨切除术,配合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降低了术中意外和术后并发症,弥补了传统行SSRO的不足,使患者恢复咬合功能的同时充分改善面部形态轮廓,达到面部整形美学标准.

    作者:郭军;张强;常财旺;孟志兵;杨乐;黄锦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短蒂腹部交叉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短蒂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广泛适用性及改进方法.方法:通过改进皮瓣设计及闭蒂方式、采用短蒂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5例32处,手指19例(其中同侧双指3例、三指2例)、手背6例.皮肤缺损范围:小1.5cm × 2.0cm、大12cm×16cmo皮瓣范围:小1.8cm×2.5cm、大13cm×18cm.结果:所有皮瓣蒂部均一期闭合、术后一周蒂部干洁、皮瓣成活良好、质地外观佳,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大多无需设计皮管,改进皮瓣设计及闭蒂方式的短蒂腹部皮瓣即可达到封闭创面、减少渗出及感染机会,同时提高皮瓣利用率、减少副损伤、避免皮管臃肿、积血影响血供、促进血循环及感觉重建、可早期断蒂、利于功能恢复、外形更薄.

    作者:田恒;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潘俊博;张文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