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琨;刘武;欧伦;刘鹏飞;伏春华;朱传奇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手术相关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总结增加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2年9月-2006年7月,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完整的138例腰椎管狭窄初次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男44例,女94例;年龄56~78岁,平均66.7岁.采用单纯后路腰椎管减压术26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撑开Cage加横突间植骨54例,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后路减压横突间植骨32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Cage加横突间植骨26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23例,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15例.术中失血量通过吸引器和手术台上情况进行统计:估计失血量根据入院和终(术后第3天或第4天)的血色素水平、血容量及输血量进行计算.结果 术中估计失血量为(1 218.60 ±306.86)mL,明显多于术中失血量(485.51 ±143.7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种手术方法 的术中失血量和估计失 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估计失血量均大于未服用者(P<0.001);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估计失血量均大于未发生者(P<0.001);以上统计估计失血量均明显高于术中失血量(P<0.001).结论 腰椎管狭窄手术总失血量明显大于术中观察到的失血量.手术方法 的选择、术前使用阿司匹林、围手术期胃肠道出血为增加出血的因素.
作者:鞠洪斌;郭东明;蔡维山;刘恩志;钟波夫;严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PRP促进骨折修复的作用效果.方法 2007年1月-3月,将采用改良二次离心法制作的PRP用于治疗新鲜骨折29例(PRP组),并与采用常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0例新鲜骨折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PRP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18~57岁,平均43.6岁.骨折部位:股骨8例,胫腓骨12例,肱骨2例,尺桡骨3例,手足部2例,锁骨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2~57岁,平均35岁.骨折部位:股骨7例,胫腓骨9例,肱骨5例,尺桡骨7例,手足部1例,锁骨1例.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后24 h内入院,入院至手术时间24~48 h,平均36 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评价两组伤口炎性反应程度、伤口愈合等级及住院时间,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5 d,PRP组伤口炎性反应程度为无22例,轻6例,中1例;对照组为无17例,轻8例,中3例,重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RP组伤口均达甲级愈合,不良反应率为0.对照组甲级愈合29例;乙级愈合1例,伤口出现红肿并有少许渗液,经3 d换药后正常愈合;不良反应率为3.33%,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住院时间为(8.21±1.52)d,对照组为(11.67±1.4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X线片随访示,PRP组患者于术后6~8个月达骨性愈合,对照组于术后8~10个月达骨性愈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使用PRP后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可加快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但其在新鲜骨折中是否促进骨折愈合尚需进一步评估.
作者:仇建军;张长青;郭彦杰;袁霆;谢宗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MC3T3E1细胞在纤维蛋白凝胶(fibrin gel,FG)内的细胞形态学、细胞增殖和成骨细胞分化作用,为将FG应用于组织工程奠定基础.方法 将MC3T3E1细胞接种于3种不同浓度(20、10、5 mg/mL)的FG内,分别设为实验组A、B、C组,对照组(D组)采用无凝胶正常培养基培养.于不同时间点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凝胶内的形态学变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增殖状态,酶标仪和yon Kossa染色分析细胞ALP活性和钙盐沉积;培养14 d和21 d行RT-PCR检测ALP和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mRNA的表达.结果 MC3T3E1细胞在A、B、C组FG内培养至21 d,细胞具有较长突起且连接成网,而D组细胞呈纺锤形或立方形.D组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增高,至14 d达高,28 d降至低;A、B、C组细胞培养至28 d时荧光强度达高,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ALP活性逐渐升高,至28 d达高:A、B组培养21 d时ALP活性强,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各时间点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0.05).von Kossa染色示培养21、28 d,A组在细胞附近的凝胶区出现矿化结节,D组至28 d仍未见矿化结节形成.RT-PCR检测示培养后21 d,A组的ALPmRNA和BSPmRNA表达均较D组增强(P<0.05).结论 MC3T3E1细胞在FG内培养21 d后成骨细胞分化明显,细胞增殖维持活跃状态.
作者:陈莉;买霞;扎拉嘎胡;王英惠;陈小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自体鼻中隔软骨-硅胶复合体二期修复先天性单侧唇裂鼻畸形,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1年6月-2007年6月,收治单侧唇裂修复术后鼻畸形伴鼻中隔偏斜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4~23岁,平均17.6岁.其中左侧26例,右侧12例;完全性21例,不完全性17例.畸形主要为鼻小柱偏向健侧、鼻尖低平圆钝、鼻孔不对称及患侧鼻翼塌陷.均为二期修复.患者曾行手术1~4次,上次手术至此次手术时间3~10年,平均5.5年.术中根据鼻畸形取自体鼻中隔软骨1.8 cm×1.2 cm,植入鼻尖部假体表面以延长鼻小柱,抬高鼻尖,将多余的软骨植于塌陷鼻翼处,同时行鼻尖部脂肪结缔组织瓣移位,固定后将患侧鼻翼软骨和软组织复位至正常解剖位置.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供软骨区无并发症发生.鼻外形美观,鼻尖高度及形态自然、双鼻孔大小基本对称,鼻小柱居中,鼻尖扁平及鼻翼塌陷均不同程度矫正,鼻唇角生理弧度恢复.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12个月时患者满意30例(78.9%),较满意8例(21.1%).患者均无移植软骨移位及外露,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外形良好.结论 应用自体鼻中隔软骨-硅胶复合体移植是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李庆伟;盛遵启;唐胜建;杨彪炳;于潇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对玻璃化保存的大鼠异体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取3月龄雄性清洁级成年健康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 g,作为供体;3月龄雄性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96只,体重200~250 g,作为受体.取供体动物,切取双侧坐骨神经,制成15 mm神经段,按玻璃化保存液中TMP浓度不同随机分为A、B、C、D组,A组不含TMP,作为对照,B、C、D组玻璃化液中分别含100、200、400 mg/LTMP,作为实验组.-196℃液氮保存3周.取受体动物,制备右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24).取上述保存神经段复温后移植至相应组的受体.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术后16周取移植神经行透射电镜、电生理、轴突图像分析等检查.结果 术后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4周A、B组移植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术后8周A组粘连严重,其余各组逐渐减轻;术后12周A组仍有粘连,B组与周围组织部分粘连,C、D组无粘连.术后16周,A、B组再生神经远端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潜伏期及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单位面积髓鞘数、平均灰度值、单位面积髓鞘密度值及运动终板检测,均显著低于C、D组(P<0.01),A、B组间及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示C、D组有髓神经纤维粗,髓鞘较A、B组厚,板层结构清晰.结论 坐骨神经玻璃化保存液中加入200 mg/L TMP可改善大鼠异体神经再生效果.
作者:陈增刚;蒋电明;欧云生;黄英如;袁新;刘建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测量分析部分国人肩胛盂的三维解剖结构,为设计适合国人解剖特点的肩胛盂假体提供可靠的解剖数据.方法 重庆地区健康成年志愿者90名,男52名,女38名;年龄19~60岁,平均39.6岁.采用CT三维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及多平面重组测量双侧盂前后大径、盂前后曲率半径、盂上下大径、盂上下曲率半径和盂扭转角.每个参数测量2次,所测结果 分别进行左右侧、男女性别比较,分析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90名志愿者盂前后大径为(2.51±0.32)cm,盂前后曲率半径为(5.50±1.21)cm,盂上下大径为(3.45±0.29)cm,盂上下曲率半径为(3.98±0.55)cm,盂扭转角为(-0.03±4.66)°.以上参数左右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盂前后大径、盂上下大径、盂上下曲率半径、盂扭转角,男女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盂前后曲率半径男女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盂前后大径与对应的前后曲率半径间、盂前后大径与上下大径间、盂前后率半径与盂上下曲率半径间均存在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0.495及0.262.结论 所测肩胛盂参数及其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国人肩胛盂假体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汪华清;唐康来;龚继承;李锦青;陈伟;许建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BMSCs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mRNA表达情况,探讨长期应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另一病理机制.方法 取2007年3月-2008年3月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自愿捐赠的骨髓及股骨头骨组织35例(实验组)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自愿捐赠的骨髓及股骨头骨组织21例(对照组).两组男女比例均为4∶3;年龄41~70岁,其中实验组平均55.34岁,对照组平均55.33岁.实验组患者近2年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超过3周或大剂量冲击治疗超过1周,对照组患者从未接受超过1周的激素治疗.骨组织标本行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HE染色.所取骨髓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检测BMSCs OPG mRNA和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并计算OPG mRNA/RANKI,mRNA比值.结果 HE染色示实验组未见完整的骨小梁和骨单位,可见不连续骨碎片,碎片骨陷窝内骨细胞大部分消失,周围有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对照组可见完整骨单位由板层骨构成,板层骨连续完整,围绕血管呈同心圆排列,小梁骨陷窝内可见骨细胞.BMSCs RTQ-PCR检测:实验组OPGmRNA表达量为0.37±0.12,RANKLmRNA 1.12 ±0.39,OPGmRNA/RANKLmRNA比值为0.37±0.17;对照组OPG mRNA 0.47±0.13,RANKLmRNA0.84 ±0.24,OPG tuRNA/RANKLmRNA比值为0.61 ±0.2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致股骨头坏死可能与其调控BMSCs OPG和RANKL表达有关.
作者:王建忠;高鸿雁;王坤正;李伟;时志斌;张明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RI在颈椎管狭窄伴脊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8月-2008年5月收治的41例颈椎管狭窄伴脊髓损伤患者的MRI资料.其中男34例,女7例;年龄32~71岁,平均53.4岁,60岁以上患者27例.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19例,重物砸伤3例,其他伤1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h~3年.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脊髓中央综合征23例,Brown-Sequard综合征6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3~11分,平均6.6分.结果 患者术前MRI诊断显示:颈脊髓信号异常37例41个部位:前后纵韧带和椎间盘(anterior and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rits and discs,APLLD)损伤28例35处;椎前间隙软组织水肿血肿(edemas and hematoma signals in anterior surface ofcervical spines,EBC)信号34例36处.术中见颈椎后方软组织水肿血肿挫伤撕裂18例20处,附件骨折6例7处,明显EBC信号20例23处,APLLD损伤断裂34例44处,椎间有不稳定而无韧带和椎问盘破裂7例10处.MRI显示和术中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MRJ检查与术中发现不对应,MRI诊断有误差,不能对颈椎管狭窄伴脊髓损伤作出较全面准确诊断,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作者:曹家敏;王清;王高举;吕锋;钟德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人工韧带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2005年6月-2006年6月,对32例膝关节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术.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6~45岁,平均21岁.均为运动损伤.损伤至手术时问1~9个月,平均3.2个月.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肿胀、行走不稳;体检示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阳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45.30±1.31)分.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膝关节不稳症状消失,伸屈活动度为0~126°,屈曲115~135°.患者无关节疼痛、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术后前抽屉试验阴性31例,可疑阳性1例;Lachman试验阴性31例,阳性1例;轴移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85.60±2.2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明;董启榕;高志增;舒勇;韩智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在髋关节翻修中长柄全涂层股骨假体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1997年1月-2004年1月,收治20例非感染性股骨假体松动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58~77岁,平均65岁.均为单髋初次翻修.关节置换至该次翻修手术时间为3~18年,平均12年.股骨侧骨缺损按Paprosky骨缺损分类标准:Ⅱ型10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Ⅳ型1例.术中采用长柄全涂层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骨颗粒打压植骨12例,异体皮质骨结构植骨加打压植骨8例.颗粒骨植骨量5~35 g,平均20 g;异体骨板长度10~22 cm.结果 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1例于术后5 d脱位,经闭合复位牵引固定后未再脱位.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0.0 ±2.5)分,与术前(50.0 ±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3 mm透亮带;2例股骨假体分别下沉5 mm和7 mm;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处理.患者均未见骨溶解,颗粒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7例骨板于术后3年内与宿主骨融合,1例末次随访(术后48个月)仍未融合.结论 采用长柄全涂层股骨假体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下沉及假体周围骨折进行翻修,可实现假体初始稳定与远近端同时固定.中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作者:赵秀祥;于建华;卜延民;郑得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鼠供肾在不同冷保存时间,其肾小管近端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growth factor,CTGF)的表达.方法 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重230~250 g.采取原位灌注切取整块双侧肾脏,置于0~4℃高渗枸橼酸盐嘌呤肾保存液中保存.根据保存时间不同,分为0、12、24、36、48h组(n=8).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 分别检测肾小管近端上皮细胞CTGF表达水平.结果 在0、12 h组大鼠供肾肾小管近端上皮细胞中CTGF极少表达,经图像分析两组CTGF蛋白阳性单位值(positive unit,PU)分别为5.91±2.30、5.57±2.40:CTGF mRNAPU值分别6.24±2.79、6.51±2.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冷缺血时间延长,24、36、48 h组CTGF蛋白和CTGF mRNA表达均逐渐增加,24h组PU值分别为10.25±2.92、15.24±3.95;36 h组分别为14.31±2.83、19.20±4.73;48 h组分别为18.11±3.94、23.09±4.40;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12 h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缺血损伤促进大鼠肾脏CTGF表达增加,可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何文芳;丁泓文;苏泽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陈旧性跖跗关节脱位足弓重建的治疗方法 及效果.方法 2004年9月-2008年1月,收治陈旧性跖跗关节骨折脱位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8.4岁.交通伤8例,重物砸伤10例,高处坠落伤8例.根据Myerson分类法的X线分型:A型6例,B型5例,C型2例,D型6例,E型3例,F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周~9个月,平均9周.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例,足弓重建跖跗关节原位融合术17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4例术后5个月发生足部转移性疼痛,应用足弓垫治疗,2例1年后疼痛缓解,2例扩大关节融合后疼痛缓解.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测定:优5例,良17例,可4例;优良率84.6%.关节融合全部愈合.结论 伤后4~6周的陈旧性跖跗关节脱位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效满意;6周以上陈旧性跖跗关节脱位,宜行足弓重建跖跗关节原位融合术.
作者:赵敦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隐匿阴茎分型,以提高对其认识和临床治疗效果,选择合适的手术矫治方法.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4月,收治196例隐匿阴茎患儿(患者).年龄1岁4个月~44岁.临床症状均表现为阴茎外观短小,外显异常,呈圆锥状皮肤堆积或阴茎体隐匿.4例合并尿道下裂,为阴茎头型;3例合并尿道上裂,为阴茎型.根据阴茎外显程度分为轻、中、重型,其中轻型49例,中型109例,重型38例.根据不同程度的解剖特征采取相应的手术矫治.结果 术毕阴茎外显明显改善,排尿功能正常,无皮瓣感染和坏死.术后患儿(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1例中型和1例重型阴茎轻度回缩,无阴茎弯曲、扭转,无束缚包茎,未见明显瘢痕挛缩.1例中型术后3个月复发,包皮口缩窄、阴茎回缩,术后5个月再次行手术矫治,1年随访外观满意.其余患儿(患者)阴茎外显满意,阴茎头外露,外观与包皮环切患者外观相似.结论 根据严重程度对隐匿阴茎进行分型,有助于深入认识该病,并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提高其治疗效果.
作者:武鹏;王坤杰;唐耘熳;陈绍基;王明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valved bovine jugular vein conduit,BJVC)和带瓣牛颈静脉片(valved bovine iugular vein patch,VBJV-P)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炎性反应及生物组织相容性.方法 2007年12月-2008年3月,收治16例复杂CHD患儿.BJVC组男3例,女3例;年龄(5.6±3.6)岁.分别为永存动脉干Ⅰ型1例,永存动脉干Ⅰ型合并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1例,先天性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法洛四联症3例.对照组男5例,女5例;年龄(4.3±3.1)岁.均为法洛四联症患儿.BJVC组6例采用BJVC以及VBJV-P行右心室-肺动脉连接及右心室流出道补片加宽,对照组10例行自体心包加宽右心室流出道.两组分别于术中及术后6个固定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IL-6、IL-10和TNF-α水平,同期记录两组患儿手术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BYVC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TNF-α、IL-6水平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7±5.0)pg/mL及(19.5±4.7)pg/mL,P<0.05].BWC组组内比较,IL-6、IL-10水平于术后1周与麻醉前诱导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0±1.6)pg/mL及(82.9±1.3)pg/mL,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IL-6、IL-10水平于术后1周与麻醉前诱导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6±3.4)pg/mL及(83.1±1.9)pg/mL,P<0.05].两组WBC计数及体温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胸片比较均无明显异常;对照组患儿手术前后肝肾功能无异常,BJVC组2例患儿肝功能异常.结论 BJVC在复杂CHD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作者:房渝;胡建国;吴忠仕;蒲大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SD大鼠骨骼肌脱细胞的优化处理方法.方法 SD大鼠16只,雌雄不限,体重180~200 g.取其中10只大鼠36条骨骼肌肌束,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A组,n=4):不作脱细胞处理;时间组(T组)及浓度组(C组)按照低渗.去垢剂方法 进行脱细胞处理(n=16),其中T组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浓度均为1.0%,根据处理时间不同(24、48、72、96 h),分为T1、T2、T3、T4组(n=4);C组处理时间均为48 h,根据SDS浓度不同(0.5%、1.0.%、1.5%、2.0%)分为C1、C2、C3、C4组(n=4).取各组材料行HE染色观察及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并根据结果 筛选优脱细胞处理条件.另取6只SD大鼠14条完整肌束,随机取7条按照优条件进行脱细胞处理(实验组),余7条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对肌束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HE染色显示T1、T2、C1、C2、C3组肌纤维与A组无差异;CA组肌纤维部分脱除:T3组肌纤维完全脱除且基膜结构保留完整;T4组肌纤维完全脱除但基膜结构部分被破坏.羟脯氨酸含量检测:A组与C1、C2、C3、T1及T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A、T3和T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组与T3、T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组和T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E染色及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实验结果 筛选出优脱细胞处理条件为4℃、1.0%SDS、72 h.大体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肌束颜色变浅,呈半透明状,且结构相对较松散.Masson染色观察:实验组胶原纤维连续性良好,较对照组结构疏松.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组及对照组大破坏载荷分别为(1.38±0.35)N及(1.98±0.77)N,大拉伸位移分别为(3.19±3.23)mm及(3.56±2.17)mm,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1.0%SDS,于4℃条件下对大鼠骨骼肌经震荡处理72 h可得到完全去除肌纤维且ECM保留完好的脱细胞基质.
作者:卿泉;秦廷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12月,应用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ACL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9~56岁,平均33岁.左膝19例,右膝11例.运动伤19例,车祸伤8例,摔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35 d,平均12.6 d.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膝关节不稳及无力症状消失.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由术前(23.62±10.85)分升至术后(88.00±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ACL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无需二次手术.
作者:米琨;刘武;欧伦;刘鹏飞;伏春华;朱传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综述髓核细胞修复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髓核细胞修复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结果 椎间盘髓核细胞不仅是残留脊索细胞,其对于整个椎间盘功能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生物治疗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一方面试图改善髓核细胞的生存微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补充髓核细胞数量,包括移植干细胞分化为类髓核细胞来缓解椎间盘退行性变.结论 基于髓核细胞或干细胞来源类髓核细胞的细胞移植技术为扭转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了可能.
作者:王锋;王运涛;吴小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SPIO)颗粒标记兔BMSCs的标记率和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及MRI成像显示磁标记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成年家兔10只,体重2.5~3.0kg,取髂骨骨髓常规培养BMSCs.将SPIO-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按不同比例与DMEM培养基混合,使Fe2+终浓度分别为150、100、50、25μg/mL,依次定为A、B、C、D组,加入第3代BMSCs培养液中进行标记;以未标记细胞作为对照E组.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细胞内Fe2+的标记率,并检测标记后的细胞活力.应用1.5T MRI系统行磁标记干细胞成像,检测各组T1WI和T2WI图像信号强度.结果 A~D组标记细胞胞质内均可见普鲁士蓝染色颗粒,随浓度增加蓝染颗粒增多;E组染色呈阴性.A~E组细胞活力分别为69.20%±6.11%、80.41%±2.42%、94.32%±0.67%、96.24%±0.34%和97.43%±0.33%,A、B组细胞活力与C、D、E组比较,及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E组比较,及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图像各组间无明确信号差异;T2WI图像A、B、C组信号均有明显下降,D组信号略下降,E组信号改变不明显.A~E组T2WI信号强度分别为23.37±6.21、26.73±3.60、29.63±2.82、45.03±6.76和783.15±7.38,A~D组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IO可简便标记BMSCs,在20~50μg/mL的Fe<2+>标记浓度下对细胞活力无影响,可为BMSCs移植的MRJ活体内示踪奠定基础.
作者:张瑞平;刘强;李健丁;张琨;李晶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c-kit在人自体移植中厚皮片中与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c-kit在自体移植皮片色素沉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患者自愿捐赠面颈部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术后1年的色素沉着皮片16例,以自体移植皮片受区周围及原供区皮肤作为对照.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kit在各皮片的表达与分布;使用医学图像定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各标本中c-kit蛋白的阳性染色指数(positive index,PI).结果 c-kit的表达定位于表皮基底部黑素细胞、角朊细胞胞浆或细胞膜表面及真皮中的腺体上皮细胞.c-kit在大部分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呈强阳性表达,在表皮基底层处形成棕褐色条带;在受区周围正常皮肤及原供区周围皮肤中有局灶性阳性表达.c-kit在自体移植中厚皮片、受区周围及原供区周围正常皮肤中的PI值分别为131 216±19 130、92 958±16 208、91 306±8 135,自体移植中厚皮片c-kit表达与周围皮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it在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的表达较自体正常皮肤中显著增高,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作者:曹芳;薛春雨;邢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重建股骨距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113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复位固定股骨大、小粗隆,修复稳定股骨近端,重建股骨距结合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58例(修复组);采用切开复位γ钉内固定术治疗55例(对照组).修复组:男21例,女37例;平均年龄75岁.骨折按Evans-Jenson分型:ⅢA型10例,ⅢB型16例,Ⅳ型32例.对照组:男17例,女38例;平均年龄72.5岁.骨折按Evans-Jenson分型:ⅢA型13例,ⅢB型14例,Ⅳ型28例.两组均为摔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h~7.5 d,平均1.4 d.两组均合并骨质疏松,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的1种或几种;无其他部位骨折.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12个月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对照组为1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Harris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修复组优良率93.1%,对照组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稳定近端、重建及修复股骨距是手术关键.
作者:董立明;廖文波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