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颂;DAI Feng;高歌军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均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指数(FA)在鉴别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组织、水肿及正常脑组织,以及探讨ADC值及FA值在对肿瘤浸润范围中的作用.方法 14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DTI), 在T1WI增强、T2WI上确定肿瘤组织、水肿及正常脑组织,在ADC图和FA图上测量这些区域的FA值及ADC值,用方差分析评定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肿瘤囊变区的ADC值(2.07±0.631)×10-3 mm2/s高,其次为水肿区(1.39±0.164)×10-3 mm2/s、肿瘤强化中心(1.13±0.187)×10-3 mm2/s、肿瘤强化边缘(1.04±0.254)×10-3 mm2/s、瘤周正常白质区(0.779±0.088)×10-3 mm2/s、对侧正常白质(0.748±0.082)×10-3 mm2/s.对侧正常白质FA值高(0.538±0.084)×10-3mm2/s,肿瘤囊变区低(0.09±0.028)×10-3mm2/s.肿瘤强化边缘与囊变坏死区、水肿区、瘤周正常白质以及对侧正常白质ADC值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瘤周正常白质区与对侧正常白质区ADC值无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强化边缘与囊变坏死区、瘤周正常白质区、对侧正常白质区FA值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瘤周正常白质区与对侧正常白质区FA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强化边缘FA值与水肿区FA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DC值可用于区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正常脑白质、水肿和肿瘤强化边缘,FA值对于组织学鉴别无明显意义,FA值对肿瘤浸润范围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静;DAI Jian-ping;江涛;LI Shao-wu;高培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女,50岁,反复上腹痛3个月余.超声提示:胃小弯侧胃外胰腺上方可见大小3.0 cm×2.8 cm极低回声团,边界清楚,与胰体无分界.
作者:高伟民;GUAN Zhuo;吴云军;阎海波;姜一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生化、超声、CT、1H MRS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用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加酒精饮料建立不同程度脂肪肝模型,应用生化、超声、CT及1H MRS多种临床诊断手段,观测多个变量指标,并进行对照研究.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相关性采用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在所选择的18个观测指标中,血清谷草转氨酶、胆固醇、甘油三脂、超声衰减系数、肝CT值、肝/竖脊肌密度比率、1H MRS脂肪峰值、脂肪波峰下面积、脂/水波峰下面积比率、脂肪百分比等10个指标存在组间差异性,且与脂肪肝分级具有显著性相关,其中血清胆固醇、超声衰减系数、肝CT值和1H MRS脂肪曲线下面积分别是生化、超声、CT、MRS诊断方法中与脂肪肝分级相关系数高的观测指标,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0.483、-0.764、0.558.结论 在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中,生化、CT检查的应用价值高于超声波和1H MRS检查.
作者:SU Zhong-zhen;单鸿;HE Bing-jun;吕文天;MENG Xiao-chun;王劲;ZHU Kang-shun;杨扬;CHEN Gui-hua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女,23岁.左下肢稍弯曲畸形17年,进行性加重10年.查体发现:左下肢向外后侧弯曲,以下段为明显,左足明显外翻,左下肢较右下肢短约2 cm,跛行.患者身高适龄,智力正常.家族中无类似病例.X线表现: 左侧胫骨粗大,中下1/3处可见向外后侧弯曲,弯曲处骨皮质增厚,左侧腓骨细小并中下段部分缺如,左侧踝关节关系欠佳,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图1、2).右侧胫腓骨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徐春生;YAN Yu-ming;唐业斌;徐允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女,37岁,右腰部不适2个月.超声检查:右肾上极及右肾中极分别可见大小约2.5 cm×1.6 cm和0.9 cm×1.3 cm强回声团块,边界尚清晰.
作者:LI Zhi-jun;赵碧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自行恢复与神经可塑性及运动皮层功能重组有关.以BOLD-fMRI为主的功能磁共振技术在卒中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文就卒中后神经可塑性和运动皮层功能重组机制、BOLD-fMRI在卒中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研究中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文颂;DAI Feng;高歌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及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结果 11例中肿瘤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4例,骶椎1例.CT表现为椎体和/或附件溶骨性破坏区;内见不规则骨嵴分隔;椎旁软组织肿块内部或周边见线样高密度钙化影.MRI信号表现具有多样性,T1WI呈等/低信号;T2WI和STIR上肿瘤实性部分呈中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和出血区呈高信号;1例可见液-液平面.结论 脊椎骨巨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I表现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临床分期、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处理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海涛;WANG Ren-fa;宋少辉;WANG Min;张海栋;XIA Li-ming;王承缘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女,42岁,反复胸闷,活动后气促3个月,行超声引导下右侧胸腔穿刺引流术.坐位背部超声检查见:右侧胸腔内均为实质性结构,相当于第10后肋水平以上,胸腔内为实质性稍强回声(图1),第10后肋以下至膈肌为混合回声(图2).
作者:SONG Jie;肖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女,65岁,右上腹疼痛40余天.血常规:WBC 8.5×109/L,中性粒细胞 58.2%, 嗜酸性粒细胞21.9%,淋巴细胞14.2%.超声检查: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实质回声尚可,于肝右前叶中部、第一肝门部及肝右前叶下段可见3.2 cm×2.8 cm、2.4 cm×1.5 cm、3.3 cm×1.7 cm偏低回声团块(图1),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CDFI示团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作者:邱璇;ZHANG Yun-shan;贺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对不同病理类型老年肺癌患者的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对318例肺癌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表现为脊柱孤立性浓聚灶的35例加行断层显像.结果 ①318例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74例,转移率23.3%.骨转移部位以胸部为多见(58例),其次为中轴骨(46例),再者为骨盆、四肢骨、颅骨.胸部与中轴骨的转移率高于其他部位(P<0.05).②腺癌135例,鳞癌122例,其他61例,腺癌的骨转移率显著高于鳞癌(P<0.001).③112例行全身骨显像随访,随访期间19例出现骨转移.④病程1~3个月时发现骨转移的患者(52例)显著多于其他时间段(P<0.001).结论 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肺癌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疗效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袁瑛;顾兆祥;TANG Xi;姜建隽;ZHANG Rong;何薇;JIANG Mao-so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不同CT分型及门静脉病变范围的侧支循环特征.方法 收集门静脉海绵样变性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其中40例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分别行VR、MIP和MPR重组.Ⅰ型:门静脉原因不明的管腔狭窄或消失;Ⅱ型:门静脉管腔正常或增粗,内可见栓子形成;Ⅲ型:门静脉走行区病变推挤侵犯门静脉,门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观察CTPV侧支血管的CT表现,对比分析不同CT分型的年龄及门静脉不同病变范围侧支血管的特点.结果 Ⅰ型与Ⅱ型和Ⅲ型的年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肝内门静脉病变比较,肝内外门静脉病变的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的显示率高(P<0.05).CTPV中的胆支、胃支是参与门-门短路和门体分流的常见的侧支血管,显示率分别为100%、81.9%.73.5%胆支、8.4%胃支、18.1%胆支和胃支共同参与门-门短路的侧支循环.结论 不同CT分型的CTPV,Ⅰ型患者年龄小于Ⅱ型和Ⅲ型.门静脉病变范围广的CTPV中,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的显示率高.胆支是构成CTPV门-门短路的主要侧支血管,部分胃支也形成侧支参与门-门短路侧支循环.
作者:梁颖;JIANG Tao;王亚杰;ZHAI Xiao-li;翟仁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基波成像和组织谐波成像在诊断膀胱癌及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所用仪器为GE Voluson 730 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75 MHz,配有组织谐波显像技术,谐波频率为4.8 MHz.本组资料来源于2006至2007年间76例疑似膀胱癌的病人,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基波成像、谐波成像对膀胱癌的诊断符合率、术前分期、对膀胱癌膀胱局部情况及膀胱外转移情况检出率分别为89.4%和96.1%;60.3%和89.7%;44.8%和89.7%.二者比较,经统计学χ2检验P<0.01,差异显著.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对膀胱癌诊断、术前分期及膀胱癌膀胱局部情况及膀胱外转移情况检出方面,组织谐波成像优于基波成像.
作者:石惠杰;WU Chang-jun;郑淼;ZHANG Rui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肺部持续存在的局限性磨玻璃密度影(fGGO)的影像病理分析,探讨MSCT诊断价值.方法 2004年4月至2007年10月间在MSCT进行胸部检查的病例中,发现30例直径≤20 mm的fGGO病例,经治疗或观察1.5~2个月后MSCT随访,23例病变持续存在.其中17例进行了胸腔镜活检或手术肺叶切除后送病理诊断,2例进行了血液检查确诊,4例仍在追踪复查中.结果 23例持续存在的fGGO,经确诊支气管肺泡癌(BAC)9例,腺癌5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例,局灶性机化性肺炎2例,支原体、衣原体抗体阳性2例,4例复查病例中有1例高度建议手术,余3例病灶范围逐渐缩小或无变化,仍在随访观察中.对确诊19例fGGO进行CT大小测量和分型,14例恶性病例中,13例病灶≥10 mm占92.86%(13/14),磨玻璃密度影成分>25%有10例占71.43%(10/14),有1例磨玻璃密度影成分<25%的发现远处脏器转移.说明持续存在的fGGO的大小、磨玻璃密度影成分量化与病变良、恶性及其预后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肺部持续存在的fGGO是早期腺癌或癌前病变的CT表现,MSCT确能早期正确诊断并能指导临床诊治方案的制定.
作者:高建华;赵相胜;ZHANG Chao-tong;唐运成;ZHANG Rui-pi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肿瘤细胞如正常组织一样,存活需要氧气和代谢, 而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生长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新生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相比有独特的特点:新生肿瘤血管结构排列紊乱,扭曲并且扩张,它们在其内膜的表面表达特异性标记物,可以利用其表面的特异性标记物选择性靶向肿瘤血管.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特异性靶向肿瘤血管的多肽显像,尤其对三肽序列精氨酸-精氨酸-亮氨酸(Arg-Arg-Leu, RRL)进行详细的介绍.
作者:于明明;WANG Rong-fu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AMM)径向应变率(SR)检测,评价正常人左室短轴局部心功能.方法 获取31例健康志愿者左室短轴乳头肌平面6个室壁节段的解剖M型曲线,将曲线图像输入改进的解剖M型后处理系统,该系统可提取各室壁内、外膜的峰值运动速度.径向应变率=(内膜速度-外膜速度)/室壁厚度.结果 正常人左室乳头肌平面各室壁节段舒张早期峰值径向应变率略高于收缩期,其中在下、后壁的差异显著(P<0.05);下壁、后壁、侧壁的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径向高于间隔侧及前壁.结论 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径向应变率检测可用于评价左室短轴各节段的局部心功能;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径向应变率不是均匀一致的,可能与心肌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作者:张筠;LI Yue;李蕾;CHAI Lia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S早期阶段即CIS是否已存在可被DTI发现的异常改变及其严重程度,揭示其可能反映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状态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认识CIS与MS的关系.方法 选择19例CIS患者、19例临床确诊的RRMS患者和19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采集数据,包括常规T1WI、T2WI、DTI,经后处理得到:T2WI上病灶的体积、平均弥散率及各向异性分数,全脑(WB)、表现正常脑组织(NABT)的平均弥散率、各向异性分数直方图,其中提取出下列指标:平均值、直方图峰高和峰位置.应用社会统计软件包(SPSS 11.5)对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IS与RRMS患者病灶体积、平均弥散率、平均各向异性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WB及NABT平均弥散率正常对照组、CIS组、RRMS组依次增高,平均各向异性分数正常,对照组、CIS组、RRMS组依次减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ABT平均弥散率图峰高正常对照组、CIS组、RRMS组依次降低,平均各向异性分数图峰位置正常,对照组、CIS组、RRMS组依次左移,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IS患者各项DTI指标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相关.RRMS患者病灶平均分数各向异性(r=-0.566,P=0.012)、WB的平均弥散率(r=0.497,P=0.030)、NABT的平均弥散率(r=0.692,P=0.001)与EDSS评分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 本研究表明DTI可以敏感的显示CIS及MS全脑病变,作为MS早期表现的CIS患者全脑包括病灶、NABT均已发生了病理改变,但其病灶与M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NABT的严重程度较MS轻微.
作者:LIU Ya-ou;于春水;LI Kun-cheng;林富春;DUAN Yun-yun;秦文;WANG Hui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SWI技术在对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急性和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在3.0T MR成像系统上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 DWI)、MRA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11例同时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7例行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1H MRS检查.SWI采用新的高分辨率3D-GRASS序列, 图像后处理采用GE公司Advantage workstations AW4.2工作站和小密度投影,获得脑静脉血管图.结果 18例脑梗死病变在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16例MRA可见脑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包括1例颈内动脉闭塞).11例PWI显示梗死区脑血流灌注异常,9例灌注减低,2例灌注增高.SWI见10例梗死区静脉血管减少,2例完全缺失,5例静脉血管分布正常,1例增多;其中3例合并出血,1例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内血栓,与MRA图像动脉阻断区位置一致.结论 磁共振SWI技术在急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SWI在急性期脑出血检测和潜在的评价脑组织可存活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GAO Ming-yong;谭湘萍;LU Rui-lia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女,19岁.腰背部及上腹部胀痛不适、乏力、纳差、间歇性发热1个月.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血乳酸脱氢酶(LDH)644 U/L,血α-羟丁酸脱氢酶(HBDH)640 U/L,碱性磷酸酶68 U/L,血钙3.86 mmol/L.
作者:郑生喜;DENG Sheng-de;屠松;魏铭;牛世杰;杨长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多排螺旋CT不同成像参数对图像噪声、纵(Z)轴分辨率或断层灵敏度曲线(SSP)的影响,确定多排螺旋CT成像质量影响因素及其优化匹配关系.方法 采用标准头部和腹部扫描条件,选取不同的重建层厚、准直器宽度、螺距、卷积重建算法对不同测试体模进行扫描,比较不同参数对断层灵敏度曲线和图像噪声的影响.结果 ①SSP测试结果:当螺距和重建层厚保持不变,使用三种卷积重建算法重建测量得到的SSP曲线的半高宽(FWHM),即有效层厚基本保持不变.对于相同的重建层厚,改变螺距时SSP的FWHM基本保持不变.②图像噪声测试结果:准直器宽度、螺距相同时,随着层厚的增大,图像噪声有明显降低;层厚、螺距相同时,准直器宽度减小,图像噪声降低(P<0.05).对于相同的准直器宽度,螺距改变时,图像噪声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对于多排螺旋CT,卷积重建算法、螺距和准直器宽度的变化对SSP的影响很小.螺距的变化对噪声的影响不大,而层厚和准直器宽度的选择对图像噪声影响明显.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图像质量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佳方案.
作者:白玫;LIU Bin;郑钧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用HRCT测量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支气管管壁厚度,并评价两者的支气管壁厚度变化,初步探讨支气管哮喘和COPD患者气道重构的差异.方法 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支气管哮喘患者35例,COPD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测量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壁横截面的外径D和内径L,通过公式计算出支气管管壁厚度与外径比值(T/D)、管腔面积(Al)、气道壁面积(WA)及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截面积百分比(WA%).用统计软件SPSS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三组之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和COPD组的支气管壁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厚,T/D、WA、WA%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支气管哮喘组支气管管腔较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P>0.05),而COPD组支气管管腔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支气管哮喘组与COPD组比较,T/D、W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W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较支气管哮喘组管腔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哮喘患者气道管壁面积增大而管腔面积不减小,而COPD患者气道管壁面积增大且同时管腔面积减小.不同的重构模式可反映哮喘和COPD患者炎症发展进程的根本区别.
作者:辛小燕;HE Wen;谭春婷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