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蒂空肠移位修复小儿食管狭窄一例

张双元;窦拉加

关键词:食管狭窄, 带蒂空肠, 移位, 修复
摘要:1 病例介绍患儿女,4岁5个月.于1998年3月误服强碱溶液致食管化学烧伤,伤后能进少量流质食物,未行胃造瘘手术.钡餐检查示下段食管明显狭窄,上段食管扩张.1998年7月入院,经补液,调整电解质,改善营养状况,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胸骨后带蒂空肠移植重建食管术.术后5天进流质饮食,15天恢复正常饮食,无手术并发症.随访5年,进食和生长发育均正常.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异体长骨干移植修复四肢骨囊肿合并病理性骨折

    目的观察移植异体长骨干、骨板及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囊肿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1996年1月~2002年4月,临床共收治12例四肢骨囊肿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囊肿4 cm×6 cm~3 cm×13 cm,平均3.6 cm×8.1 cm.切除囊肿前壁,刮除囊膜,植入经脱脂、脱蛋白的异体腓骨干或尺、桡骨干,用钢板或加对侧皮质贴附骨板,将自体骨、异体骨连成一体固定;术后外固定3周. 结果 12例术后伤口无红肿及渗液发生,均Ⅰ期愈合.随访1~4年,平均2.7年.骨囊腔愈合情况根据Capanna等评定标准进行评估,愈合9例,基本愈合3例;无复发,无不良反应发生.2例肱骨上段骨囊肿术后肩关节功能轻度受限,余10例患肢功能均恢复正常. 结论异体长骨干移植是修复四肢骨囊肿合并病理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丁真奇;陈长青;翟文亮;康两期;林坤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中黄韧带不同切除对硬脊膜保护效果观察

    2000年8月~2003年9月,我们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中运用经黄韧带游离缘切除黄韧带91例(观察组)同期运用传统方法切除黄韧带300例(对照组)观察不同切除法对硬脊膜的保护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建文;彭京;陈锋;李寿斌;黄有荣;胡钢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

    2002年3月~2003年12月,我们采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修复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37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立群;徐启文;徐祗邰;林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构建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真核表达质粒,研究其在体内外的表达.方法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并大量制备pcDNA3.1/myc-His(-)-bFGF真核表达体系,RT-PCR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体外瞬时表达情况;直流电脉冲介导重组质粒pcDNA3.1/myc-His(-)-bFGF和pCD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21)在兔颈部肌肉瓣内转移并表达,测定其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结果构建的pcDNA3.1/myc-His(-)-bFGF真核表达体系成功转染体外培养HeLa细胞,目的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pcDNA3.1/myc-His(-)-bFGF和pCD2-VEGF121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在体肌瓣,获得外源基因高水平表达.转基因肌肉发生血管增生、血流增强的生物学效应.结论构建了人bFGF真核表达质粒,并可在体内外顺利表达,为进一步组织移植或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启旭;周刚;陆佳韵;刘芝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置钉研究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20具颈椎尸体标本,模拟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椎后弓后缘表面,经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纵垂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下方3 mm水平线的交点作为进钉点,按内斜10度、上斜5度钻孔,经寰椎椎弓根置入直径3.5 mm的皮质骨螺钉.测量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中线平面的距离、螺钉大进钉深度、螺钉内斜角度和螺钉上斜角度等解剖指标,观察螺钉是否突破椎弓根和侧块骨皮质,以及椎动脉、硬膜、脊髓是否损伤等. 结果共放置4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测得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中线的平均距离为(2.20±0.42) mm,螺钉大进钉深度平均(30.51±1.59) mm,螺钉内斜角度平均(9.70±0.67)度,上斜角(4.60±0.59)度.其中1枚螺钉因上斜角度过大穿破椎弓根上缘,8枚因后弓高度过小而突破椎弓根下缘,5枚进钉过深突破寰椎侧块前缘皮质,但均未对脊髓和椎动脉造成损伤. 结论经后路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但应注意进钉角度和深度.

    作者:马向阳;钟世镇;刘景发;尹庆水;徐达传;丁自海;李忠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临床回顾与分析

    目的评价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价值,分析导致翻修的原因、术中常见的困难及处理办法. 方法对1998年6月~2002年1月行全髋翻修术的15例15个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特点.翻修的原因主要为:初次手术技术失误,假体松动下沉,假体位移,髋臼磨损下陷、上移,股骨假体柄断裂等.翻修术的主要难点为:患者年龄偏高,全身情况差;初次置换假体取出以及骨水泥取出较为困难;常有骨缺失,处理有一定难度.提出髓腔内断裂假体取出的办法. 结果 15例翻修术获8个月~4年10个月随访,平均2.4年.2例术后3年因心、脑血管病死亡.其余效果良好,未出现感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功能满意.翻修术后效果好的原因主要与其病情较轻,无严重的骨缺失,初次手术多为股骨头置换等有关. 结论随着人口老龄化,临床上对翻修术的要求日趋增多.因手术难度较大,需一定的技术、经验、特殊器械及设备,术者应有充分的准备,方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于进祥;孙剑平;杜东鹏;雷林革;张义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颗粒骨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目的回顾近阶段国内外关于颗粒骨的临床应用与相关实验研究的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颗粒骨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的文献,综述颗粒骨的应用方法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结果颗粒骨在临床应用中,特别是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表明颗粒骨有很多优点. 结论颗粒骨应用效果良好,虽然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必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夏景君;闫景龙;张志鹏;汪宇;吴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舟骨环形征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明确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及断裂后桡腕关节面应力的改变,阐明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 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分别通过5侧上肢标本的解剖学观察,确定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及桡侧、尺侧伸腕肌腱,垂直加载12 kg负荷5分钟,应用压敏薄膜及FPD-305E、FPD-306E系统,分别测量腕关节中立、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时,正常及韧带断裂后舟骨窝、月骨窝应力的变化. 结果解剖学观察发现,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为: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及舟月骨间韧带,其中长桡月韧带和舟月骨间韧带起到限制舟骨近极向背侧移位的作用.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断裂后,背伸位时,舟骨窝桡侧亚区应力(0.90±0.43)与正常(0.85±0.15)无差异,但掌侧(0.59±0.20)、尺侧(0.52±0.05)及背侧亚区(0.58±0.23)应力较正常(相对应力为0.77±0.13、0.75±0.08、0.68±0.09)减小;中立、掌屈、桡偏及尺偏位时,舟骨窝内各亚区应力与正常相比增大或无差异;而月骨窝在中立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增大;掌屈、背伸、桡偏及尺偏位时,各亚区的应力减小或无差异. 结论在月骨无菌性坏死ⅢB期,舟骨窝承受的负荷增加,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矫正舟骨的旋转半脱位,防止后期出现桡舟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作者:宫旭;路来金;王克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大网膜游离移植一期修复全头皮撕脱伤一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16岁.长发不慎被卷入砖瓦机致全头皮撕脱,9小时入院.检查:急重病容,血压14/11kPa,头皮撕脱28cm×16cm,颅骨外板两处缺损,板障层外露,分别为8cm×4cm和8cm×6cm,伤口污染较重.头皮、血管挫伤严重,无再植条件.

    作者:周礼荣;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实验性腰椎管狭窄马尾神经动态负荷下血流量的变化

    目的研究高频率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及压迫追加的动态负荷下双节段受压马尾神经血流量的变化,探讨神经源性间歇跛行的发病机制. 方法 SD大鼠30只,分成5组,每组6只.均行单纯L5椎板切除,检测血流量1小时后,将4个实验组制成L4及L6节段30%的双节段狭窄.施加静态压迫2小时后,实验1组不施加动态负荷(dynamic burden, DB);实验2组只施加HFS 6分钟;实验3组同时施加HFS和压迫追加6分钟;实验4组只行压迫追加6分钟;对照组为单纯L5椎板切除及HFS 6分钟.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马尾神经血流量. 结果对照组马尾神经血流量在初2小时无显著变化,施加HFS时显著升高至初始值的186.4%±31.5% (P<0.05).实验1组血流量为110.4%±7.5%(与初始值比较,P>0.05);实验2组血流量无显著变化111.6%±17.6%(与初始值比较,P>0.05);实验3组血流量降至初始值的65.3%±10.7%(P<0.05);实验4组血流量降至初始值的60.1%±9.2% (P<0.01),与实验3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神经电活动增加时,马尾神经双节段压迫可造成其相对缺血;若压迫程度同时增加,马尾神经血流量显著降低,造成绝对缺血.

    作者:刘学勇;王欢;吉士俊;玉置哲也;王海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Halo-vest在重建上颈椎稳定性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应用Halo-vest在重建上颈椎稳定性中的疗效. 方法总结1997年3月~2002年10月收治上颈椎疾患16例,年龄14~53岁.单纯Jefferson骨折3例,单纯Hangman骨折4例,AndersonⅡ型骨折1例,以上均采用Halo-vest固定3~4个半月.齿状突陈旧性骨折伴脱位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3例,C2、3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1例,C1恶性肿瘤行后路肿瘤切除枕颈内固定1例,C2恶性肿瘤行前路肿瘤切除植骨内固定2例,颈椎管肿瘤行C2~7全椎板切除术后鹅颈畸形行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螺钉内固定1例,以上均采用Halo-vest术中固定,其中2例术后继续应用3个月.16例中有脊髓功能障碍者8例. 结果术后15例获6个月~5年随访.其中1例Jefferson骨折后弓愈合,前弓未愈合,拆除支架后未出现不适,颈椎活动正常;1例C2肿瘤术后8个月复发;其余均得到骨性愈合.8例脊髓功能障碍者术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 Halo-vest对上颈椎失稳的固定效果可靠,可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上颈椎稳定性重建,也是保守治疗可选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吉兴;金大地;姚军;陈建庭;江建明;瞿东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根不同程度慢性嵌压伤的恢复过程与诱发电位表现

    目的研究神经根在不同程度慢性损伤状态下的恢复过程与机制,确定反映具有不可逆性损伤的诱发电位警界指标,为临床选择治疗时机、方法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家猫30只,体重3~5 kg,雌雄不限.在右侧C7~8和C8~T1两个椎间孔内植入自体松质骨,造成脊神经根慢性损伤的病理模型,左侧为自身对照.通过24周观察和诱发电位动态监测,确定神经损伤程度, 并分为损伤程度Ⅰ~Ⅴ度5组.再分别解除神经根嵌压,此后的32周内,每周行诱发电位检测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各损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Ⅰ、Ⅱ度神经损伤,在2~6周内组织形态和神经功能恢复正常.Ⅲ度损伤,神经恢复早出现在第4周,至12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Ⅳ度损伤恢复过程缓慢,6只动物中仅有3只可完全恢复,2只部分功能改善,1只未恢复.Ⅴ度损伤,神经根传导功能和组织形态学改变几乎不再恢复.结论在监测损伤神经根恢复的过程中,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nsitive evoked potential,SEP)指标是反映恢复早期的敏感指征;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是确定恢复程度的可靠指征.

    作者:杨大志;王坤正;陈君长;肖德明;镇万新;王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治疗截瘫后痉挛性膀胱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高选择性骶神经根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机制、佳手术方法及临床实际疗效. 方法雄性家犬12只,制成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模型,根据骶神经根切断方式:切断S2前根,切断S2前根+S3 1/2前根,切断S2、S3前根,完全切断S2~4神经根,依序分为A、B、C、D 4个组,通过尿动力学检测及电生理观察,分析比较骶神经根切断前、后各组功能性指标的变化,确定其佳手术方案.临床治疗则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性切断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S2前根或+S3 1/2前根共32例.术前膀胱容量平均(120±30) ml,术前排尿量平均(100±30) ml,尿道压力平均为(120±20) cm H2O. 结果 4个组术后膀胱容量分别为:(150±50)、(180±50)、(230±50)、(400±50) ml;排尿量分别为:(130±30)、(180±50)、(100±50)、(50±30) ml.临床治疗32例,术后膀胱容量平均增加至410 ml左右,排尿量平均增加至350 ml左右,所有患者尿失禁消失.有13例获22个月远期随访,无复发. 结论高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疗效显著,是一种值得研究、推广的新方法.

    作者:刘明轩;侯春林;丁浩;樊海峰;唐童生;陈贤奇;仲继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游离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车祸及工农业生产的意外事故常造成小腿、足踝部严重而复杂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甚至骨骼、肌肉及肌腱组织缺损.

    作者:张新明;张煜;袁宁;王延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颈椎管扩大成形椎间孔切开减压治疗颈神经根病

    目的评价颈椎管扩大成形椎间孔切开减压手术在治疗颈神经根病中的作用. 方法 1996年~2000年治疗29例有颈神经根压迫症状患者,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38~72岁,平均59岁.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椎间盘脱出、钩椎关节骨赘形成、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和关节突增生.常受累的椎间孔为C5、6、C6、7.主要表现为双上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和反射减弱.手术为椎管扩大成形椎间孔切开减压,其中Ⅰ度减压13例(次),Ⅱ度减压21例(次). 结果术后随访15~29个月,平均22个月.感觉减弱先恢复,效果为理想;其次为肌力恢复,腱反射恢复慢,效果也差.术后效果评价:优24例;良4例;一般1例. 结论对合并有椎间孔狭窄的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加椎间孔切开减压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安春厚;刘学勇;原泉;王海义;崔振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吻合血管腓骨游离移植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用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0年10月~2002年2月,对26例(3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了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获随访的21例(25髋)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患髋术前Steinberg分期:Ⅱ期,5髋;Ⅲ期,8髋;Ⅳ期,12髋. 结果 21例(25髋)中各期患者的Harris评分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患者能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随访的X线片显示,18髋的股骨头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6髋未出现明显的改变,1髋恶化. 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

    作者:张长青;曾炳芳;徐铮宇;眭述平;宋文奇;金东旭;施慧鹏;王坤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股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死亡二例

    骨巨细胞瘤是较常见的原发骨肿瘤之一,对骨质侵蚀破坏性大,如不及时妥善治疗,可造成严重残疾而导致截肢,少数可有转移而致命.

    作者:李军;张建国;罗志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在临床运用中的早期疗效分析. 方法 1999年1月~2001年6月,12例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接受了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采用改良Moore小切口,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选择合适的外杯,55度外翻角装入.内杯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超半径设计保持外翻45度.术前、术后及随访中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松动情况及异位骨化.结果 12例均获随访2~4年6个月,平均3.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2分;仅3例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及下沉;1例发生股骨假体柄周围的轻度吸收. 结论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主要适用于无骨质疏松且股骨颈完整者.

    作者:胡懿噜;朱勇;龙文荣;李康华;廖前德;邓展生;张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拇指尺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

    目的介绍以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逆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 方法 2000年3月~2001年3月,应用以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伴指骨外露12例.其中,在距甲皱襞1.0 cm处的远端旋转点逆行移位皮瓣2例,距甲皱襞2.5 cm处的近端旋转点逆行移位皮瓣10例.切取皮瓣为1.1 cm×1.3 cm ~ 1.8 cm×2.5 cm. 结果术后12例皮瓣完全成活,均获2~14个月随访,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同;指腹缺损修复6例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在远端旋转点移位的2例,术后拇指远节臃肿,影响美观.近端旋转点移位的10例外形满意. 结论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以其尺背侧动脉为蒂的皮瓣进行修复是佳适应证.

    作者:李晋;王江宁;杨卫东;童致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带蒂空肠移位修复小儿食管狭窄一例

    1 病例介绍患儿女,4岁5个月.于1998年3月误服强碱溶液致食管化学烧伤,伤后能进少量流质食物,未行胃造瘘手术.钡餐检查示下段食管明显狭窄,上段食管扩张.1998年7月入院,经补液,调整电解质,改善营养状况,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胸骨后带蒂空肠移植重建食管术.术后5天进流质饮食,15天恢复正常饮食,无手术并发症.随访5年,进食和生长发育均正常.

    作者:张双元;窦拉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