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向东;胡蕴玉
目的分析胫后肌移位术矫正麻风致垂足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并比较皮下法和经骨间膜法不同肌腱路径及不同肌腱止点的远期效果. 方法 2001年1~10月对近10年的37例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对患者的步态、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和跖屈、移位肌肌力变化、足部畸形和溃疡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评价等进行检查和记录,综合评定手术疗效. 结果胫后肌移位术经皮下隧道法22例,经骨间膜法15例;肌腱止于骨孔9例,其余均止于肌腱.所有患者均行跟腱延长.手术总优良率达86%.经骨间膜法的主动背屈功能优于皮下隧道法.获得随访时间35例(1例失访,1例死于肿瘤),随访时间2~11年,平均4年.有14例出现轻度足内翻,主要发生在经皮下隧道的患者;与经骨间膜法的13例中仅出现2例相比较,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并发症:垂趾5例;小腿肌肉萎缩4例;肌腱吻合处断裂与肌腱粘连各1例. 结论胫后肌移位术矫正垂足可获优良的远期效果,应尽量采用经骨间膜法胫后肌移位术以避免术后并发足内翻.
作者:钱坚革;姚伟华;钱崇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旨在分析FK506和RS-61443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以FK506和RS-61443为免疫抑制剂,对照组为术后不用药组,实验组根据用药剂量和药物不同分为6组,各组用药时间均为5周(每日1次共2周,然后每周2次共3周),进行了101例异体肢体移植动物实验.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 结果对照组肢体平均存活时间为(7.00±0.78)天;实验组1~6组移植肢体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7.08±4.50、23.20±5.05、11.19±2.28、16.33±1.83、13.33±3.22和58.76±6.81)天. 结论 FK506和RS-61443能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能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作者:康皓;洪光祥;王发斌;陈振兵;黄启顺;翁雨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形成蛋白(BMP)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骨折愈合后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 36只日本大耳白兔,体重3.5~4.5 kg.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TGF-β组、BMP组和TGF-β+BMP组,每组9只.采用兔尺骨骨折模型,在骨折局部将聚乳酸(PAL)为载体制备成TGF-β/PAL、BMP/PAL、TGF-β+BMP/PLA缓释系统,手术当天将各缓释系统植入骨折区,对照组在相应部位置入PAL,术后50天取材,通过三点弯曲法测骨折愈合后整体骨弯曲结构力学性能的变化.取断端密质骨,用三点弯曲、压缩和拉伸方法测骨试件的材料力学特性的变化,同时测骨痂的几何参数和骨密度的变化来对骨折愈合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组尺骨的几何参数,整体骨弯曲的破坏载荷、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骨试件的弯曲、压缩和拉伸的极限强度,以及弯曲和压缩的弹性模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BMP组高于TGF-β和BMP组;TGF-β组高于BMP组,各治疗组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密度方面,各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兔骨折周围局部应用外源性TGF-β和BMP可促进骨痂形成,增强骨折愈合后骨组织的生物力学强度,TGF-β的作用优于BMP,联合应用优于单用一种生长因子,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贺小兵;卢卫忠;唐康来;杨柳;何静;朱庆和;刘小冬;许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手指末节皮肤脱套伤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修复方法.1995年~2000年我们应用邻指逆行指动脉皮瓣修复11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陈玉兵;王丽丽;房辉赞;卓祥龙;杨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1996年7月~1999年9月,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结合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19例(26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病程1~24年,平均6.3年,按Ahlback分类Ⅰ度10膝,Ⅱ度9膝,Ⅲ度6膝,Ⅳ度1膝.患者术前、术后8周和术后2年进行患肢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胫股角、胫骨角、股骨角、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及胫股内侧关节间距大小.按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9例(26膝)术后获随访24~45个月;术后2年随访膝关节功能自(48.6±16.6)分增至(81.7±14.8)分,胫股内侧关节间距自(2.2±1.6) mm增至(4.9±1.5) mm,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自7.4°±3.1°减少至1.7°±3.1°.植骨愈合满意,无膝内翻复发.术中出现关节内骨折1例;皮肤感染2例.结论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结合植骨钢板内固定,可作为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慧敏;谭明生;李子荣;梁立;韦宏宇;张光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运用组织工程软骨植入修复兔胫骨平台外侧髁全关节软骨浅层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取2周龄乳兔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传代至第3代后,与人胎盘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复合后植入成年兔的胫骨体平台外侧髁浅层完全软骨缺损区,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12和24周取材,观察修复效果. 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表面未见明显的新生软骨形成;12周,缺损表面有少量的新生软骨形成,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细胞呈边缘不规则的,小蜂窝状结构,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形成;24周,缺损表面的新生软骨较4、12周的新生软骨明显,表面光滑,且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但仍存在部分缺损尚未修复.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陷窝形成,并分泌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基质.而对照组则均未见明显的修复. 结论制成的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胫骨平台软骨浅层完全缺损有修复作用,但不能完全修复缺损.
作者:陈雷;杨志明;李秀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制一种自动加压防旋髓内钉,探讨其生物力学和在修复股骨中下段骨折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研制的自动加压防旋髓内钉于1998年1月~ 2001年6月,临床用于修复股骨中下段骨折23例,其中横、短斜形骨折12例,粉碎骨折9例,斜形、多段骨折各1例,手术时间为伤后2小时~8天.陈旧性骨折2例,手术时间为伤后11~13个月.在梅花型髓内钉距近远端一定距离的两侧翼开孔,置入梅花型弹力环2~4枚以适应股骨髓腔宽大部.手术时间30~75分钟,平均43分钟. 结果在5 Nm扭矩下,自动加压防旋髓内钉的抗旋转作用与交锁钉相近;23例骨折均愈合,其中21例为6~13周,平均9周,2例陈旧性骨折为15~22周.术后均获随访6~36个月.无感染、畸形愈合、骨不连、关节僵硬及再骨折等并发症.按Kolmert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7%. 结论自动加压防旋髓内钉设计合理,生物力学性能稳定,临床应用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具有轴向加压及防旋功能.
作者:万黎;徐达传;江振华;樊仕才;张日华;李春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骨科1995年8月~2001年8月,运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缺损33例.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黄龙江;王玖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运用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复合Pluronic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并应用3H-TdR放射自显影方法鉴别软骨缺损修复的细胞来源. 方法取同种异体软骨细胞体外培养至第2代,用3H-TdR标记后复合Pluronic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区作为实验组,并采用单纯Pluronic植入作为材料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4、8及16周取材,观察其修复效果,并应用放射自显影方法鉴别修复组织的细胞来源. 结果实验组术后8周,缺损表面可见新生软骨形成,术后16周缺损完全修复,表面光滑,与周围界限模糊,放射自显影证实所修复组织的细胞来源于植入细胞.材料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缺损均未见明显修复. 结论①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复合Pluronic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是可行的;② 3H-TdR标记细胞可作为鉴别细胞来源的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作者:林建华;吴朝阳;陈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自1994年3月~2001年10月共收治先天性并指患儿21例,现将治疗结果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明华;骆立荣;李佰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10年前右肘部被粗绳勒伤,当时肿痛,活动受限未在意.5年前发现右肘内侧有一包块渐长大,伴右手麻痛、活动受限5个月余,以骨化性肌炎收入我科.
作者:孙传友;鲁胜武;陆锡平;温立升;徐明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阐明骨折修复的启动以及相关因子在分子水平上对启动的调节.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骨折修复及其相关因子在此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总结骨折修复启动过程及其关系紧密的调节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探讨干预此过程的方法. 结果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其启动具有明显的特征,在启动的同时有着关系密切的相关因子参与其中每一个环节. 结论在分子水平上,骨折修复的启动有着特殊的相关因子如骨形成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等参与调控.
作者:张斌;黄富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耳软骨的移植抗原性及脱细胞处理对其的影响. 方法用低渗的Triton X-100为主的方法脱去人耳软骨细胞,然后通过抗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HC-I)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来研究人耳软骨的移植抗原性及脱细胞处理对其的影响. 结果软骨细胞胞浆抗人MHC-I为阳性,抗原的分布以细胞核周边的细胞质为主.细胞外基质抗人MHC-I为阴性.而经过脱细胞处理后的人耳软骨则呈抗人MHC-I阴性.单个核细胞与软骨共同培养时则显示出较高DNA合成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核细胞与脱细胞处理的软骨共同培养后的DNA合成能力较低,与单纯的单个核细胞培养展示出新的DNA合成能力,但无显著差异(P>0.05).单个核细胞与正常人耳软骨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可见移向软骨的单个核细胞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相反,单个核细胞与脱细胞处理的软骨共同培养后,却少见单个核细胞移向脱细胞处理的软骨(P<0.01). 结论软骨具有移植抗原性;以低渗的Triton X-100为主的脱细胞方法可以有效的去除移植物的抗原性,从而避免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晨;王者生;高景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异种成骨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可能性. 方法用二步酶消化-组织块联合接种法行SD大鼠骨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后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再将28只大耳白兔分为3组:自体移植组(A组)、异种移植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于腹直肌袋内注入自体软骨细胞悬液、SD大鼠成骨细胞及生理盐水,于1、2、4及8周行免疫学及组织形态学检测. 结果细胞原代接种后5天成单层,经鉴定为成骨细胞;实验兔各组移植后受体无明显全身及局部排异反应;B组移植后2、4周检测到特异性抗体,2周检测到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4周达高峰,8周开始减退,HE染色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至8周无明显异位成骨现象.A、C两组移植后未见明显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 结论单纯异种成骨细胞不能作为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可靠细胞来源.
作者:郭刚;王臻;彭磊;韩天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自1995年2月~2001年4月共收治手指指尖缺损79例,均采用V-Y皮瓣移位一期修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何斌;王成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治疗比较棘手[1],我院从1993年~2000年共收治14例,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采用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蒙树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介绍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的特点及其在骨创伤和骨病中的应用. 方法广泛查阅有关重组腺病毒载体的制备原理、特点及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文献,并总结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在促进骨愈合、治疗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病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结果腺病毒载体具有高转染率、目的基因的高表达率及在宿主细胞内的表达有一定的时限等特点,能有效转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关节滑膜细胞、椎间盘髓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适用于骨折愈合、脊柱融合、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病的基因治疗. 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可望为骨创伤、骨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刘继中;纪宗玲;胡蕴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96年4月以来,采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阮国辉;白道永;张兴中;李金海;李世红;江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97年以来,我们应用足背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足部远端皮肤缺损1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辉;魏海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比较3种钙磷陶瓷材料HA、TCP、HA/TCP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体内异位成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取35只3月龄Wistar大鼠,将复合rhBMP-2的3种钙磷陶瓷材料(1∶1)植于鼠背部肌袋内,未复合rhBMP-2的上述3种单纯陶瓷材料为对照组.术后2、4和8周取材,测定植入物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通过HE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组织学和组织计量学观察,比较新生骨组织的形成. 结果术后2、4周复合植入物ALP活性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HA、HA/TCP、TCP,但在相同rhBMP-2剂量下,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对应单纯支架材料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和组织计量学检测结果显示各复合材料组均有新骨形成,成骨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2周时以HA/rhBMP-2成骨量较多,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新骨形成以双相陶瓷HA/TCP佳,相关参数和图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量8周较2、4周多,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单纯支架材料各观察期均无骨样组织形成. 结论双相陶瓷材料HA/TCP是携带rhBMP-2的钙磷陶瓷良好支架材料.
作者:龙厚清;李佛保;王迎军;廖威明;王会信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