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种钙磷陶瓷材料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体内成骨的研究

龙厚清;李佛保;王迎军;廖威明;王会信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 磷酸三钙, 双相钙磷陶瓷,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成骨
摘要:目的探讨和比较3种钙磷陶瓷材料HA、TCP、HA/TCP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体内异位成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取35只3月龄Wistar大鼠,将复合rhBMP-2的3种钙磷陶瓷材料(1∶1)植于鼠背部肌袋内,未复合rhBMP-2的上述3种单纯陶瓷材料为对照组.术后2、4和8周取材,测定植入物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通过HE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组织学和组织计量学观察,比较新生骨组织的形成. 结果术后2、4周复合植入物ALP活性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HA、HA/TCP、TCP,但在相同rhBMP-2剂量下,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对应单纯支架材料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和组织计量学检测结果显示各复合材料组均有新骨形成,成骨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2周时以HA/rhBMP-2成骨量较多,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新骨形成以双相陶瓷HA/TCP佳,相关参数和图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量8周较2、4周多,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单纯支架材料各观察期均无骨样组织形成. 结论双相陶瓷材料HA/TCP是携带rhBMP-2的钙磷陶瓷良好支架材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胫后肌两种移位术式矫治麻风垂足的远期疗效

    目的分析胫后肌移位术矫正麻风致垂足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并比较皮下法和经骨间膜法不同肌腱路径及不同肌腱止点的远期效果. 方法 2001年1~10月对近10年的37例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对患者的步态、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和跖屈、移位肌肌力变化、足部畸形和溃疡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评价等进行检查和记录,综合评定手术疗效. 结果胫后肌移位术经皮下隧道法22例,经骨间膜法15例;肌腱止于骨孔9例,其余均止于肌腱.所有患者均行跟腱延长.手术总优良率达86%.经骨间膜法的主动背屈功能优于皮下隧道法.获得随访时间35例(1例失访,1例死于肿瘤),随访时间2~11年,平均4年.有14例出现轻度足内翻,主要发生在经皮下隧道的患者;与经骨间膜法的13例中仅出现2例相比较,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并发症:垂趾5例;小腿肌肉萎缩4例;肌腱吻合处断裂与肌腱粘连各1例. 结论胫后肌移位术矫正垂足可获优良的远期效果,应尽量采用经骨间膜法胫后肌移位术以避免术后并发足内翻.

    作者:钱坚革;姚伟华;钱崇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拇指桡侧指背神经皮瓣修复手指背皮肤缺损

    手指背特别是中末节指背皮肤缺损一般都伴有肌腱的外露或损伤,我们自2001年8月~2002年1月应用拇指桡侧指背神经皮瓣修复4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滕国栋;丁小珩;汤海萍;潘达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折修复的启动与分子水平的调节

    目的阐明骨折修复的启动以及相关因子在分子水平上对启动的调节.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骨折修复及其相关因子在此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总结骨折修复启动过程及其关系紧密的调节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探讨干预此过程的方法. 结果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其启动具有明显的特征,在启动的同时有着关系密切的相关因子参与其中每一个环节. 结论在分子水平上,骨折修复的启动有着特殊的相关因子如骨形成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等参与调控.

    作者:张斌;黄富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缺损33例

    我院骨科1995年8月~2001年8月,运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缺损33例.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黄龙江;王玖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肘部肱动脉损伤的早期修复

    我们自1989年以来对22例肘部肱动脉损伤,根据血管缺损及皮损情况,分别采用直接吻合、大隐静脉移植及小腿内侧皮瓣移植三种方法修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闵祥辉;郭金转;傅寿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治疗比较棘手[1],我院从1993年~2000年共收治14例,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采用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蒙树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异体骨-腱-骨修复膝后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术,要求技术难度更高,设备更昂贵,我们近4个月来在关节镜下采用人工韧带修复PCL损伤4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青;李卫平;马少云;胡顺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自体骨膜移植的临床应用

    我们自1993年起对骨缺损者采用自体骨膜移植进行修复,临床应用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广明;张伯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

    目的探索采用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治疗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对1999年10月~2001年12月收治的3例男性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行瘤体切除术,其中骨巨细胞瘤Ⅱ期2例,Ⅱ~Ⅲ期1例.瘤段切除长度为7~8 cm.采用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移植,重建远端桡腕关节. 结果 3例术后获随访6~18个月,4个月内均达骨性愈合,肿瘤无复发,腕关节功能良好,旋前35~70°,旋后45~60°,掌屈及背伸35~60°. 结论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移植替代缺失的桡骨,可根据桡骨肿瘤范围切取其长度,是一种损伤小、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杨连根;韩守江;娄宏亮;安小刚;王晖;葛海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鼠肌细胞生成素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骨骼肌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深入探讨在骨骼肌损伤及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病理过程. 方法含myogenin cDNA的克隆载体pGEMT-myogenin经限制性内切酶Hind Ⅲ和Xho Ⅰ双酶切,得到含这两个酶切位点之myogenin cDNA片段,T4连接酶连接到含有这两个酶切位点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myogenin,经凝胶电泳鉴定、酶切鉴定、PCR鉴定及DNA测序证实cDNA片段大小和序列的正确性. 结果经凝胶电泳鉴定、酶切鉴定、PCR鉴定证实:pcDNA3-myogenin含大小正确的myogenin cDNA片段,DNA测序证实其DNA序列正确. 结论成功地构建了肌细胞生成素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myogenin.

    作者:姜浩;徐建光;顾玉东;胡韶楠;李继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在骨创伤及骨病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的特点及其在骨创伤和骨病中的应用. 方法广泛查阅有关重组腺病毒载体的制备原理、特点及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文献,并总结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在促进骨愈合、治疗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病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结果腺病毒载体具有高转染率、目的基因的高表达率及在宿主细胞内的表达有一定的时限等特点,能有效转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关节滑膜细胞、椎间盘髓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适用于骨折愈合、脊柱融合、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病的基因治疗. 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可望为骨创伤、骨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刘继中;纪宗玲;胡蕴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几丁质-胶原蛋白膜的制作及皮下埋植实验

    目的探讨几丁质-胶原蛋白膜作为真皮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酸溶法制备胶原溶液,添加一定比例的脱乙酰化几丁质,冻干成膜,0.05%戊二醛溶液浸泡交联,行体外酶降解实验,检测其耐受酶降解能力;将制备的几丁质-胶原蛋白膜包埋于36只SD大鼠皮下,术后3、5天,1、2、3、4、6、8和12周取材,检测其组织相容性、血管化能力及材料在体内降解情况. 结果制备的几丁质-胶原蛋白膜,呈微黄、半透明状,纤维排列呈网状,一侧较光滑,孔小,另一侧孔稍大,孔径大小保持在50~250 μm之间,其体外降解缓慢.皮下埋植实验术后5天~2周显示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明显炎性反应,血管化早,体内降解缓慢;8周后经改建可形成纤维排列较规则的类真皮样结构. 结论几丁质-胶原蛋白膜具有较好的物理及生物学性能,组织相容性好,血管化能力强,体内、外降解缓慢,具有良好的真皮替代功能.

    作者:王永胜;侯春林;肖仕初;刘志国;杨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先天性并指21例

    我院自1994年3月~2001年10月共收治先天性并指患儿21例,现将治疗结果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明华;骆立荣;李佰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目的探讨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1996年7月~1999年9月,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结合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19例(26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病程1~24年,平均6.3年,按Ahlback分类Ⅰ度10膝,Ⅱ度9膝,Ⅲ度6膝,Ⅳ度1膝.患者术前、术后8周和术后2年进行患肢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胫股角、胫骨角、股骨角、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及胫股内侧关节间距大小.按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9例(26膝)术后获随访24~45个月;术后2年随访膝关节功能自(48.6±16.6)分增至(81.7±14.8)分,胫股内侧关节间距自(2.2±1.6) mm增至(4.9±1.5) mm,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自7.4°±3.1°减少至1.7°±3.1°.植骨愈合满意,无膝内翻复发.术中出现关节内骨折1例;皮肤感染2例.结论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结合植骨钢板内固定,可作为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慧敏;谭明生;李子荣;梁立;韦宏宇;张光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的自体肾盂输尿管修复

    我们对1990年3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2例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患者行自体输尿管再植修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志国;董隽;洪宝发;杨勇;史立新;叶林阳;肖序仁;高江平;敖建华;李炎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指尖缺损V-Y皮瓣重建79例

    我院自1995年2月~2001年4月共收治手指指尖缺损79例,均采用V-Y皮瓣移位一期修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何斌;王成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Ⅱd区双腱早期修复后腱鞘的处理

    目的研究Ⅱd区屈肌腱在单纯切割伤和严重挫伤下双腱修复后腱鞘不同处理的效果. 方法将48只来亨鸡随机分为4组,以鸡双足中趾Ⅱd区为手术对象,每组均行双腱修复.A组:单纯切割伤,腱鞘关闭;B组:单纯切割伤,腱鞘切除;C组:严重挫伤,腱鞘关闭;D组:严重挫伤,腱鞘切除.肌腱修复后6、12周末,分别进行生物力学评定和形态学评定. 结果术后第6、12周末,Ⅱd亚区内屈肌腱单纯切割伤双腱修复后,腱鞘关闭与腱鞘切除效果相当,肌腱的滑动距离、屈曲功能及粘连的表面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严重挫伤双腱修复后,腱鞘切除组肌腱滑动功能明显优于腱鞘关闭组,腱鞘切除组粘连的表面积显著小于腱鞘关闭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修复手外伤时,Ⅱd亚区内肌腱单纯切割伤双腱修复后腱鞘可关闭,而在严重挫伤双腱修复后,应作腱鞘切除.

    作者:顾宇彤;汤锦波;谢仁国;徐燕;于晓巍;陈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膜下游离腓骨移植治疗儿童肢体良性骨肿瘤

    目的探讨儿童巨大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支架重建的方式. 方法 1995年6月~2000年10月,收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单纯性骨囊肿1例,共6例.年龄6~14岁.其中位于肱骨2例,桡骨1例,股骨2例,胫骨1例.依次采用骨膜下病灶骨节段性切除,骨膜下自体腓骨游离移植,游离腓骨移植长度4~14 cm.骨膜原位严密缝合,仅2例肱骨用克氏针单针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 结果术后6例随访时间18~78个月.骨膜下游离移植腓骨全部达骨性愈合.骨肿瘤病灶无复发,切除腓骨处腓骨又重新长出.踝关节功能正常. 结论骨膜下游离腓骨移植是治疗儿童良性骨肿瘤,骨支架重建的较好方法.

    作者:叶蜀新;谢小平;江伟;刘光大;龚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邻指逆行指动脉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脱套伤

    手指末节皮肤脱套伤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修复方法.1995年~2000年我们应用邻指逆行指动脉皮瓣修复11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陈玉兵;王丽丽;房辉赞;卓祥龙;杨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右肘内侧骨脂肪瘤并迟发性尺神经炎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10年前右肘部被粗绳勒伤,当时肿痛,活动受限未在意.5年前发现右肘内侧有一包块渐长大,伴右手麻痛、活动受限5个月余,以骨化性肌炎收入我科.

    作者:孙传友;鲁胜武;陆锡平;温立升;徐明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