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明;张伯勋
手指背特别是中末节指背皮肤缺损一般都伴有肌腱的外露或损伤,我们自2001年8月~2002年1月应用拇指桡侧指背神经皮瓣修复4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滕国栋;丁小珩;汤海萍;潘达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治疗比较棘手[1],我院从1993年~2000年共收治14例,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采用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蒙树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索采用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治疗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对1999年10月~2001年12月收治的3例男性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行瘤体切除术,其中骨巨细胞瘤Ⅱ期2例,Ⅱ~Ⅲ期1例.瘤段切除长度为7~8 cm.采用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移植,重建远端桡腕关节. 结果 3例术后获随访6~18个月,4个月内均达骨性愈合,肿瘤无复发,腕关节功能良好,旋前35~70°,旋后45~60°,掌屈及背伸35~60°. 结论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移植替代缺失的桡骨,可根据桡骨肿瘤范围切取其长度,是一种损伤小、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杨连根;韩守江;娄宏亮;安小刚;王晖;葛海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们自1989年以来对22例肘部肱动脉损伤,根据血管缺损及皮损情况,分别采用直接吻合、大隐静脉移植及小腿内侧皮瓣移植三种方法修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闵祥辉;郭金转;傅寿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01年11月我们采用腓骨肌皮瓣联合前臂皮瓣修复左下颌区贯通缺损1例,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刚;于殿绅;张世周;袁锡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骨科1995年8月~2001年8月,运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缺损33例.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黄龙江;王玖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胫后肌移位术矫正麻风致垂足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并比较皮下法和经骨间膜法不同肌腱路径及不同肌腱止点的远期效果. 方法 2001年1~10月对近10年的37例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对患者的步态、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和跖屈、移位肌肌力变化、足部畸形和溃疡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评价等进行检查和记录,综合评定手术疗效. 结果胫后肌移位术经皮下隧道法22例,经骨间膜法15例;肌腱止于骨孔9例,其余均止于肌腱.所有患者均行跟腱延长.手术总优良率达86%.经骨间膜法的主动背屈功能优于皮下隧道法.获得随访时间35例(1例失访,1例死于肿瘤),随访时间2~11年,平均4年.有14例出现轻度足内翻,主要发生在经皮下隧道的患者;与经骨间膜法的13例中仅出现2例相比较,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并发症:垂趾5例;小腿肌肉萎缩4例;肌腱吻合处断裂与肌腱粘连各1例. 结论胫后肌移位术矫正垂足可获优良的远期效果,应尽量采用经骨间膜法胫后肌移位术以避免术后并发足内翻.
作者:钱坚革;姚伟华;钱崇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足母)外翻是足部常见的畸形之一.我院自2001年3月起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口止) 母外翻1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陈永强;史定伟;俞超;侯筱魁;戴克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介绍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的特点及其在骨创伤和骨病中的应用. 方法广泛查阅有关重组腺病毒载体的制备原理、特点及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文献,并总结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在促进骨愈合、治疗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病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结果腺病毒载体具有高转染率、目的基因的高表达率及在宿主细胞内的表达有一定的时限等特点,能有效转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关节滑膜细胞、椎间盘髓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适用于骨折愈合、脊柱融合、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病的基因治疗. 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可望为骨创伤、骨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刘继中;纪宗玲;胡蕴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手指末节皮肤脱套伤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修复方法.1995年~2000年我们应用邻指逆行指动脉皮瓣修复11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陈玉兵;王丽丽;房辉赞;卓祥龙;杨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雌激素水平改变对雌性大鼠骨性关节炎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40只,采用膝关节制动制作骨性关节炎及同时切除卵巢的方法制作绝经期大鼠模型.实验分为4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组为单纯关节固定组;Ⅲ组为关节固定加卵巢切除组;Ⅳ组在Ⅲ组基础上同时给予0.80 mg/(kg*d)己烯雌酚,连续4周.1个月后进行骨性关节炎病理学观察、评分和血清骨钙素检测. 结果Ⅲ组(5.72±0.64) μg/L血清骨钙素明显高于Ⅱ组(3.50±0.39) μg/L及Ⅳ组(3.95±0.44) μg/L.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和滑膜组织病理学评分Ⅱ组(10.83±4.35、4.21±2.03),Ⅲ组(15.32±3.42、7.62±3.42),Ⅳ组(12.65±2.73、5.46±1.23). 结论雌性大鼠切除卵巢可加重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而应用己烯雌酚替代后可延缓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雌激素可能在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任永信;邓友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几丁质-胶原蛋白膜作为真皮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酸溶法制备胶原溶液,添加一定比例的脱乙酰化几丁质,冻干成膜,0.05%戊二醛溶液浸泡交联,行体外酶降解实验,检测其耐受酶降解能力;将制备的几丁质-胶原蛋白膜包埋于36只SD大鼠皮下,术后3、5天,1、2、3、4、6、8和12周取材,检测其组织相容性、血管化能力及材料在体内降解情况. 结果制备的几丁质-胶原蛋白膜,呈微黄、半透明状,纤维排列呈网状,一侧较光滑,孔小,另一侧孔稍大,孔径大小保持在50~250 μm之间,其体外降解缓慢.皮下埋植实验术后5天~2周显示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明显炎性反应,血管化早,体内降解缓慢;8周后经改建可形成纤维排列较规则的类真皮样结构. 结论几丁质-胶原蛋白膜具有较好的物理及生物学性能,组织相容性好,血管化能力强,体内、外降解缓慢,具有良好的真皮替代功能.
作者:王永胜;侯春林;肖仕初;刘志国;杨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96年4月以来,采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阮国辉;白道永;张兴中;李金海;李世红;江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旨在分析FK506和RS-61443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以FK506和RS-61443为免疫抑制剂,对照组为术后不用药组,实验组根据用药剂量和药物不同分为6组,各组用药时间均为5周(每日1次共2周,然后每周2次共3周),进行了101例异体肢体移植动物实验.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 结果对照组肢体平均存活时间为(7.00±0.78)天;实验组1~6组移植肢体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7.08±4.50、23.20±5.05、11.19±2.28、16.33±1.83、13.33±3.22和58.76±6.81)天. 结论 FK506和RS-61443能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能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作者:康皓;洪光祥;王发斌;陈振兵;黄启顺;翁雨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重视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1997年~2000年收治的382例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中,合并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的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合并急性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均为第2、3、4、5掌骨干多发骨折,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行手部骨筋膜室切开减压;4例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均为掌骨基底骨折,予以骨折复位,未行腕横韧带切开;1例掌骨基底多发骨折合并腕部正中神经闭合性挫伤,骨折予以复位,神经未行特殊治疗. 结果本组12例经3个月随访,骨折于术后4~6周愈合,患手无爪形手畸形及痛、温觉功能障碍,与健手对比,其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伸运动正常,无对掌功能障碍. 结论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警惕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腕管综合征及正中神经直接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免贻误诊断.
作者:宫旭;路来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自1995年2月~2001年4月共收治手指指尖缺损79例,均采用V-Y皮瓣移位一期修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何斌;王成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97年以来,我们应用足背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足部远端皮肤缺损1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辉;魏海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阐明骨折修复的启动以及相关因子在分子水平上对启动的调节.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骨折修复及其相关因子在此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总结骨折修复启动过程及其关系紧密的调节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探讨干预此过程的方法. 结果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其启动具有明显的特征,在启动的同时有着关系密切的相关因子参与其中每一个环节. 结论在分子水平上,骨折修复的启动有着特殊的相关因子如骨形成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等参与调控.
作者:张斌;黄富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比较3种钙磷陶瓷材料HA、TCP、HA/TCP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体内异位成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取35只3月龄Wistar大鼠,将复合rhBMP-2的3种钙磷陶瓷材料(1∶1)植于鼠背部肌袋内,未复合rhBMP-2的上述3种单纯陶瓷材料为对照组.术后2、4和8周取材,测定植入物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通过HE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组织学和组织计量学观察,比较新生骨组织的形成. 结果术后2、4周复合植入物ALP活性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HA、HA/TCP、TCP,但在相同rhBMP-2剂量下,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对应单纯支架材料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和组织计量学检测结果显示各复合材料组均有新骨形成,成骨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2周时以HA/rhBMP-2成骨量较多,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新骨形成以双相陶瓷HA/TCP佳,相关参数和图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量8周较2、4周多,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单纯支架材料各观察期均无骨样组织形成. 结论双相陶瓷材料HA/TCP是携带rhBMP-2的钙磷陶瓷良好支架材料.
作者:龙厚清;李佛保;王迎军;廖威明;王会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巨大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支架重建的方式. 方法 1995年6月~2000年10月,收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单纯性骨囊肿1例,共6例.年龄6~14岁.其中位于肱骨2例,桡骨1例,股骨2例,胫骨1例.依次采用骨膜下病灶骨节段性切除,骨膜下自体腓骨游离移植,游离腓骨移植长度4~14 cm.骨膜原位严密缝合,仅2例肱骨用克氏针单针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 结果术后6例随访时间18~78个月.骨膜下游离移植腓骨全部达骨性愈合.骨肿瘤病灶无复发,切除腓骨处腓骨又重新长出.踝关节功能正常. 结论骨膜下游离腓骨移植是治疗儿童良性骨肿瘤,骨支架重建的较好方法.
作者:叶蜀新;谢小平;江伟;刘光大;龚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