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

王玉林;赵绍宏;王国兴;曹向宇;孙正辉;杨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创伤性胼胝体损伤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胼胝体损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2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对胼胝体膝部、压部进行定量测定FA及ADC值,测定结果与患者组GC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所测胼胝体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胼胝体FA值与GCS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并定量与临床GCS评分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作者:王双坤;刘佰运;程华;艾林;戴建平;高培毅;马军;李少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滑膜肉瘤的MR诊断

    目的 探讨滑膜肉瘤的MRI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滑膜肉瘤患者资料,分析其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I可见11例肿块位于关节旁,1例位于关节腔内;5例肿块边界清楚,7例肿块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T1WI与肌肉信号相比,3例表现为等信号,2例表现为稍低信号,5例表现为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等、高混杂信号;在T2WI,10例表现为与脂肪信号类似或稍高的中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另2例表现为均匀高信号;6例肿块内可见分隔;4例见坏死,5例见出血灶;注射Gd-DTPA增强扫描,8例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呈大致均匀或均匀强化.结论 滑膜肉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方挺松;许乙凯;余田;彭加友;樊长姝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结节性硬化症颅内结节1例

    患者,男,15岁.发作性呕吐半年.查体:智力正常,双重眼底水肿,双侧颊部散在红褐色丘疹.

    作者:刘冬梅;何文;张红霞;项东英;王立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

    目的 探讨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的价值.方法 收集54例经手术证实或脊柱外科及放射科共同确诊为颈椎外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MSCT与MR影像特征.结果 ①骨性结构损伤:颈椎骨折伴脱位者33例、无脱位骨折者17例、无骨折脱位4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66.67%、98.15%、83.33%,MSCT与MR联合检出率为98.15%.椎管狭窄0级7例、1级32例、2级14例、3级1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21.28%、74.47%、95.75%,MSCT与MRI联合检出率为100%.依据Denis诊断标准,MSCT诊断c柱或包括c柱在内的两柱或三柱联合受累发生率较高,且骨性椎管多发生狭窄,颈椎处于不稳定状态.②椎间盘、韧带、神经损伤:颈间盘外伤性突出者22例、周围韧带损伤21例、神经损伤2例.③脊髓损伤:MR诊断Ⅰ型25例;Ⅱ型28例;Ⅲ型1例.脊髓受压30例;未受压24例.结论 MSCT与MR在颈椎外伤的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诊断有益于颈椎外伤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潘诗农;李琦;李巍;卢再鸣;郭洪猛;陈志安;廖伟;吴振华;郭启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应用自膨式金属支架姑息治疗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

    目的 评价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05例无法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道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3~755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共植入支架129枚,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94.3%,78%患者术后达到临床显效的标准.术后30天患者死亡率为7.6%(8/105),死因均与介入操作无关.术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9天,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246天.术后3、6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2.1%和64.5%.结论 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术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准确判断无法从胆道支架成形术中获益患者将有助于改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作者:金龙;高健;陈雷;范岳峰;杜湘珂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测量腕舟月韧带厚度

    目的 提供腕部舟月韧带背侧部厚度(SLLTd)超声测量值,评价尺、桡侧偏位对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100名志愿者,男女各50名,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0.2岁.超声检查选用5~12 MHz,8~13 MHz线阵扫查探头.记录在正中位及尺、桡侧偏位SLLTd值.结果 男SLLTd为(2.18±0.35)mm (1.7~3.1 mm);女SLLTd为(1.99±0.23)mm (1.5~2.5 mm).舟月韧带的背侧部声像图易显示且清晰.尺桡侧偏位与正中位比较,SLL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能够准确地测量腕舟月韧带的厚度,为诊断舟月骨分离等提供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童清平;罗福成;韩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fMRI评价正常老年人腕关节被动运动下脑激活区

    目的 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正常老年人双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脑区激活情况.方法 对30例正常的右利手老年受试者分别进行双侧腕关节被动运动的功能MR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利手(右手)运动主要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运动前区,双侧辅助运动区、后顶叶及同侧小脑;非利手运动时除激活上述脑区外,还激活了同侧运动感觉区和对侧小脑,且对侧运动前区、双侧辅助运动区和同侧小脑的激活体积明显大于利手腕关节运动.结论 被动运动依赖于大脑皮质和小脑等许多与运动相关的脑功能区的参与;与利手腕关节运动相比,非利手腕关节运动更依赖于对侧PMC、双侧SMA和同侧小脑等运动区.

    作者:刘圣华;储成凤;杨明;刘斌;魏松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氢质子波谱学研究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频谱各参数相对值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N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组34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进行常规MR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测量各感兴趣区化合物的相对值.结果 获取的患者波谱数据显示NAA/Cr(0.57±0.08), Cho/Cr(2.40±0.08), β, γGlx/Cr (2.17±0.07).同对照组比较β,γGlx/Cr及Cho/Cr升高,但NAA/Cr降低.DNS组与正常对照组NAA/Cr, Cho/Cr, β, γGlx/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在0.9~1.33 ppm间Lip峰值升高,峰下面积增加.结论 1H-MRS能检测出DNS患者脑部病灶的代谢异常,为常规MR诊断提供有益的补充信息.

    作者:樊中营;罗福成;汪青松;朱友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静脉导管超声检测在产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着重介绍超声检测静脉导管在产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阐述静脉导管的组织解剖结构、静脉导管分流的机制以及静脉导管在诊断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诗音;吕国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偏头痛的颅脑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前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目前主要有血管源性学说、皮层扩布性抑制(CSD)学说、神经源性炎症学说.血管源性学说提出的早,且得到普遍认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后两种学说.磁共振成像尤其是功能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偏头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数支持后两种学说尤其是CSD学说.本文主要介绍偏头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邱恩超;于生元;马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CT导向针刺切割活检诊断恶性纵隔病变

    目的 探讨CT导向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对恶性纵隔病变的诊断意义. 方法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随机选择临床疑为纵隔肿瘤(直径≥15 mm)的71例患者,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MD-TECH活检枪和与之配套的活检针进行78例次纵隔肿块自动切割活检(ACNB)与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检查. 结果经手术(46例)、尸检(3例)与1年以上随访(22例)证实:敏感性为93.8%(30/32),特异性为92.3%(36/39),准确度为93.0%(66/71). 结论 CT导向经皮纵隔病变ACNB是一种简便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对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曹爱红;王绪;杨欣;刘亮;张林泉;张旭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肺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CT及MR影像表现1例

    患者,女,41岁.于3个月前出现持续性干咳,夜间咳嗽较重,口服消炎止痛药不能缓解.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骨转移征象.

    作者:葛莹;李智勇;伍建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王玉林;赵绍宏;王国兴;曹向宇;孙正辉;杨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CT诊断1例

    CT检查显示右侧卵巢区可见一不规则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囊壁厚,边界清晰,内见分隔及乳头状物突入,平扫囊性部分CT值约19 HU,实性部分CT值约35 HU(图1),增强扫描实性肿块显著强化,囊腔范围变小,动脉期病灶从周边开始强化向中心扩展(图2),静脉期病灶强化仍明显(图3).

    作者:江魁明;谭昱;麦慧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胎儿双侧输尿管末端异位1例

    孕妇,26岁,孕32周,否认怀孕期间服药史.超声检查发现:羊水大深度2.8 cm,透声好.

    作者:邹淑丽;宋艳;刘禄明;焦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心动图分析发病时间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疗效的影响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发病时间对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肺血栓栓塞患者249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三组:Ⅰ组,病程≤4周;Ⅱ组,4周<病程≤12周;Ⅲ组,病程>12周.溶栓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心功能,测量指标包括测量右室前后径(RVD)、右室横径(RVTD)、左室横径(LVTD)、右室横径/左室横径(RVTD/LVTD)、右房横径(RATD)、左房横径(LATD)、右房横径/左房横径(RATD/LATD)、右室前壁厚度(RVAWT)、右室前壁运动幅度(RVWAM)、主肺动脉内径(DMPA)、三尖瓣迫流压差(PGTI)、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右心功能指标均明显异常,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溶栓治疗1个月后,Ⅰ组和Ⅱ组患者RVD、RVTD、RVTD/LVTD、RATD、LATD、RATD/LATD、RVWAM、DMPA、PGTI、PASP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Ⅲ组患者RVD、LVTD、RVTD/LVTD、RATD、DMPA、PGTI、PASP也得到改善(P<0.01).其中RVTD/LVTD、PGTI、RATD/LATD三项指标为超声心动图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结论 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时间直接影响其溶栓治疗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善的情况;同时右心比例及PGTI对于快速判断疗效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一丹;吴雅峰;杨媛华;王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肺容积与肺密度指标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试验 (PFT)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观察MSCT检查评价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全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0例中,MSCT诊断正常肺部34例,肺气肿26例;PFT诊断正常肺部37例,肺气肿23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均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深呼气末CT扫描图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优于深吸气末.

    作者:邹利光;孙清荣;刘卫金;戚跃勇;戴书华;张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空间-时间相关图像(STIC)技术在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采用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对13例胎儿VSD的检查结果.并与出生后超声心动图及尸解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与常规超声在诊断VSD中的准确率分别为92.31%、84.6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可能是病例数过少的关系.动态三维超声检查时间短于常规超声,P=0.0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可准确、直观显示胎儿VSD,是胎儿期VSD准确、简便的筛选方法之一.

    作者:王惠芳;张素阁;刘兰芬;梁皓;朱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治疗对犬血凝状态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治疗对犬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健康成年杂种犬8只行后肢髂股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分别在插入血管鞘前、插入血管鞘后、射频闭合术后即刻及射频闭合术后30 min、12 h、24 h、48 h、72 h、1 W采集犬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犬血浆血小板α-颗粒糖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浓度变化.结果 插入血管鞘后,GMP-140较插入血管鞘前升高(P<0.05),射频闭合术后即刻明显升高,且继续升高至射频术后48 h,术后1 W仍高于插入血管鞘前水平.t-PA及PAI-I在插入血管鞘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t-PA于射频闭合术后即刻达高峰,PAI-I于射频闭合术后30 min达高峰,均于射频闭合术后1 W恢复正常.结论 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可激活血小板,使犬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提示射频闭合术后有必要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汪涛;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彩超诊断巨大脓肾1例

    患者,女,22岁.因反复腰部麻木、腹痛就诊.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麻木,随之出现腹痛,以下腹部为剧烈,逐日加重,尤以夜间疼痛剧烈,右侧卧位屈膝疼痛症状稍缓解,此后出现腹泻,稀便量少,伴里急后重但无黏液脓血,便后腹痛有所减轻,同时阴道不规则流血.

    作者:孔艳鹏;冯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