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
本文着重介绍超声检测静脉导管在产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阐述静脉导管的组织解剖结构、静脉导管分流的机制以及静脉导管在诊断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诗音;吕国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病例1:男,51岁,因活动时呼吸困难,咳嗽2月余,伴声嘶、咯血丝痰1个月入院.
作者:张发林;雍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Perthes病髋关节血流的彩色多普勒成像特征.方法 Perthes病患儿45例,均为单侧股骨头坏死,健侧为自身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髋关节结构,监测病变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Perthes病患儿病侧股骨头关节面均显示异常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患侧关节囊内血流信号稀少,36例患侧股骨头骨骺终末血管及外侧颈升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结论 超声可清楚显示Perthes病股骨头软骨及周围软组织情况,能监测髋关节细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
作者:张焜;全学模;王荞;唐毅;李明;刘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 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经过4%甲醛溶液固定后的人体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成像,以空间分辨率和组织衬度作为评价标准.结果 在样品与成像板距离Z为150 mm时获得的肾脏成像,具有较高的组织衬度,包括肾小囊在内的结构均能较好显示,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0 μm.结论 类同轴技术能较好显示肾脏的微细解剖结构,对于以轻元素为主的脏器成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屹峰;陈绍亮;陈岳声;汤光宇;赵文荣;朱佩平;黄万霞;袁清习;何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肝纤维化分级方案.方法 在介绍磁共振弹性成像原理和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讨论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需要考虑的关键技术和细节.结果 给出了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与实验步骤.结论 研究方案与实验步骤具有可操作性,动物体模预临床研究可弥补临床难以获取整个纤维化程度的缺陷.
作者:汪红志;温增庆;张学龙;黄勇;李鲠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经确诊的28例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数字化X线平片资料和其中22例的CT影像资料,回顾性比较、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病变位于两肺多叶者19例,单叶者9例;上叶受累26例,其中24例右肺上叶受累;18例中叶受累;6例下叶受累.病变通常以多种形态混杂存在,其中斑片状浸润影见于全部28例,纤维条索影20例,结节影15例,空洞13例,钙化3例,胸膜粘连肥厚23例,胸腔积液1例.CT扫描见支气管扩张13例,肺气肿或肺大泡11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 胸部X线平片是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或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征象的显示更敏感.当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叶多种病变形态混杂存在并且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可能.
作者:杨根东;陆普选;张莉萍;李苑;李少珍;钟菊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MRS)与肿瘤细胞的Survivin 蛋白、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照观察50例脑星形细胞瘤MRS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术后标本的Survivin、PCNA蛋白表达,分析肿瘤实质内大Cho/NAA、Cho/Cr和小NAA/Cr值与肿瘤级别的关系,并分别与PCNA增殖指数(PI)、Survivin免疫活性指数(IR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Cho/Cr和Cho/NAA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对照组,NAA/Cr低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对照组.Survivin的IRS和PCNA的PI随着肿瘤恶性度增加而升高.星形细胞瘤Cho/Cr与IRS显著正相关(r=0.745,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IRS显著正相关(r=0.753,P<0.01).星形细胞瘤Cho/Cr与PI显著正相关(r=0.818,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PI显著正相关(r=0.760,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IRS呈负相关(r=-0.374,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PI呈负相关(r=-0.436,P<0.01).结论 MRS基本反映着肿瘤细胞PCNA及Survivn表达情况,可在术前预测肿瘤凋亡抑制情况、增殖潜能、侵袭能力和预后,其中Cho/Cr,Cho/NAA较NAA/Cr更有意义.
作者:王丽君;徐克;范国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前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目前主要有血管源性学说、皮层扩布性抑制(CSD)学说、神经源性炎症学说.血管源性学说提出的早,且得到普遍认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后两种学说.磁共振成像尤其是功能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偏头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数支持后两种学说尤其是CSD学说.本文主要介绍偏头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邱恩超;于生元;马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导向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对恶性纵隔病变的诊断意义. 方法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随机选择临床疑为纵隔肿瘤(直径≥15 mm)的71例患者,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MD-TECH活检枪和与之配套的活检针进行78例次纵隔肿块自动切割活检(ACNB)与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检查. 结果经手术(46例)、尸检(3例)与1年以上随访(22例)证实:敏感性为93.8%(30/32),特异性为92.3%(36/39),准确度为93.0%(66/71). 结论 CT导向经皮纵隔病变ACNB是一种简便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对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曹爱红;王绪;杨欣;刘亮;张林泉;张旭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童颈部椎间盘钙化病(CD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搜集11例CDC,其中7例经X线平片、4例经CT诊断,对比观察椎间盘钙化形态和分布、椎体和椎间隙变化、椎管有无狭窄、有无椎旁软组织受累等.结果 椎间盘钙化形态多样,多数分布于椎间盘中央偏前,钙化髓核可向周围脱出.椎骨呈现生长障碍性改变和骨质增生.CT显示病变细节优于平片,X线平片可更好地显示纵向上的变化.结论 X线平片具有辐射小、性价比高等优点,更适合用于儿童颈部CDC的诊断和随访;CT可作为复杂情况下的备选方案.
作者:蒋红兵;曹满瑞;何健龙;刘炳光;谢肇峰;易蕙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胼胝体损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2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对胼胝体膝部、压部进行定量测定FA及ADC值,测定结果与患者组GC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所测胼胝体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胼胝体FA值与GCS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并定量与临床GCS评分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作者:王双坤;刘佰运;程华;艾林;戴建平;高培毅;马军;李少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05例无法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道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3~755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共植入支架129枚,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94.3%,78%患者术后达到临床显效的标准.术后30天患者死亡率为7.6%(8/105),死因均与介入操作无关.术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9天,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246天.术后3、6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2.1%和64.5%.结论 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术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准确判断无法从胆道支架成形术中获益患者将有助于改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作者:金龙;高健;陈雷;范岳峰;杜湘珂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19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对原始数据采用MIP、VRT及MPR技术对肺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CT诊断肺动脉栓塞12例.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肺叶动脉、肺段及亚段动脉共104支.结论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并能为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唐晓军;於建军;毛家仁;蔡义兵;刘佳鹏;谭仲俊;蒋菊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诊断超声照射对体外培养的HEK-293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HEK-293细胞,构建超声照射模型,采用4个超声照射剂量浓度(0 min、10 min、20 min和30 min),每个浓度设3个平行瓶,重复三次.处理后行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行凋亡细胞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显示,随着超声照射剂量的增加,流式计数的细胞凋亡率增加,20 min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可使凋亡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增加.结论 特定剂量的超声聚焦照射可引起部分细胞凋亡改变,并具有一定量效关系.
作者:徐晓红;罗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滑膜肉瘤的MRI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滑膜肉瘤患者资料,分析其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I可见11例肿块位于关节旁,1例位于关节腔内;5例肿块边界清楚,7例肿块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T1WI与肌肉信号相比,3例表现为等信号,2例表现为稍低信号,5例表现为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等、高混杂信号;在T2WI,10例表现为与脂肪信号类似或稍高的中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另2例表现为均匀高信号;6例肿块内可见分隔;4例见坏死,5例见出血灶;注射Gd-DTPA增强扫描,8例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呈大致均匀或均匀强化.结论 滑膜肉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方挺松;许乙凯;余田;彭加友;樊长姝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新生儿低血糖脑病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MR 扩散成像与MRS能够清晰显示顶枕叶及潜在白质包括胼胝体压部的异常,有助于评价早期新生儿低血糖脑病的存在及其受损范围.
作者:侯艳霞;王晓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对面神经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6年9月来我院行鼻旁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MPR及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在重建出的MPR斜矢状面、MPR斜横断面及两幅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并在不同重建图像上分别对面神经管各段的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MPR与CPR者对鼓室段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MPR斜矢状面测得鼓室段长度小于CPR测值(P<0.05),二者对面神经管骨壁裂缺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CPR对膝状神经节骨壁裂缺显示率均为21.43%(30/140),对鼓室段骨壁裂缺显示率分别为32.86%(46/140)、31.43%(44/140,P>0.05).乳突段长度在成人为(13.68±1.05)mm,儿童为(9.98±0.92)mm,儿童乳突段长度明显小于成人(P<0.05).面神经管乳突段宽度、迷路段及鼓室段长度和宽度、前后膝角度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合理结合应用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张媛;鲜军舫;陈光利;杨本涛;陈青华;王振常 刊期: 2008年第11期
CT检查显示右侧卵巢区可见一不规则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囊壁厚,边界清晰,内见分隔及乳头状物突入,平扫囊性部分CT值约19 HU,实性部分CT值约35 HU(图1),增强扫描实性肿块显著强化,囊腔范围变小,动脉期病灶从周边开始强化向中心扩展(图2),静脉期病灶强化仍明显(图3).
作者:江魁明;谭昱;麦慧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频谱各参数相对值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N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组34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进行常规MR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测量各感兴趣区化合物的相对值.结果 获取的患者波谱数据显示NAA/Cr(0.57±0.08), Cho/Cr(2.40±0.08), β, γGlx/Cr (2.17±0.07).同对照组比较β,γGlx/Cr及Cho/Cr升高,但NAA/Cr降低.DNS组与正常对照组NAA/Cr, Cho/Cr, β, γGlx/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在0.9~1.33 ppm间Lip峰值升高,峰下面积增加.结论 1H-MRS能检测出DNS患者脑部病灶的代谢异常,为常规MR诊断提供有益的补充信息.
作者:樊中营;罗福成;汪青松;朱友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光散射成像对乳腺病变诊断的临床可行性及其对常规超声的辅助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光散射乳腺断层成像系统,前瞻性研究101例患者共105个乳腺病变,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测量光吸收参数血红蛋白总量(HBT),找出其分布规律及其判断良恶性的诊断阈值,分别计算超声光散射成像、超声与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05个乳腺病变中,良性51个,恶性54个.51个良性病变的光散射成像HBT均值为(118.10±85.90)μmol/L,54个恶性病变的HBT均值为(237.11±89.63)μmol/L,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5).光散射成像HBT值的诊断敏感性87.04%,特异性76.47%,准确率81.90%.常规超声与DOT联合应用的敏感性为85.19%,特异性为88.24%,准确性为86.67%.结论 超声光散射成像可用于鉴别乳腺肿瘤,常规超声与DOT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游珊珊;朱庆莉;张璟;姜玉新;戴晴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