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7岁,主因外伤后间断性头痛8天入院.头颅CT检查:左顶骨可见类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边缘硬化光滑,脑实质未见著变,脑室系统大小正常(图1).印象:左顶骨病变,性质多考虑为良性.
作者:李志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儿,男,11个月,主因咳喘3天就诊.查体:患儿烦躁,哭闹不安,口周无明显发绀.
作者:管俊梅;王岳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41岁.于3个月前出现持续性干咳,夜间咳嗽较重,口服消炎止痛药不能缓解.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骨转移征象.
作者:葛莹;李智勇;伍建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39岁,主因左手环指末节桡侧疼痛7个月就诊.无外伤史,疼痛呈间歇性,冷水刺激诱发或加剧疼痛.查体局部皮肤呈淡紫色,触痛明显,Love 氏试验阳性.X线平片示右手环指末节甲粗隆下方桡侧骨质轻度凹陷,骨皮质尚完整,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图1).MRI检查:右手环指末节甲粗隆下方桡侧软组织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楚,T1WI增强后病变均匀强化(图2~4).手术病理:血管球瘤(图5).
作者:康立清;刘宝刚;冯俊杰;高庆华;王玉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孕妇,26岁,孕32周,否认怀孕期间服药史.超声检查发现:羊水大深度2.8 cm,透声好.
作者:邹淑丽;宋艳;刘禄明;焦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15岁.发作性呕吐半年.查体:智力正常,双重眼底水肿,双侧颊部散在红褐色丘疹.
作者:刘冬梅;何文;张红霞;项东英;王立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病例1:男,51岁,因活动时呼吸困难,咳嗽2月余,伴声嘶、咯血丝痰1个月入院.
作者:张发林;雍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病例1,女,24岁,28周孕时彩超检查见胎儿生长径线在正常范围内,大体结构及附属物未见异常.胎儿四腔心探查见室间隔回声失落.提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图1).上级医院检查结果:室间隔缺损,永存动脉干,后孕妇引产.
作者:杜琼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25岁,因车祸入院,行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巨大占位.MRI平扫示盆腔内前列腺右前侧巨大的椭圆形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大小约9 cm×12 cm×12 cm,境界清晰,信号均匀,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图1、2),膀胱及前列腺明显受压变扁,膀胱向左上移位,邻近腰大肌及骨质信号未见明显异常;IVP示盆腔隐约可见巨大椭圆形占位,膀胱受压明显上移,左侧输尿管轻度扩张;CT平扫示盆腔内巨大软组织块影,密度均匀,境界尚清晰,膀胱明显受压向左上方移位(图3).影像诊断为间叶组织起源恶性肿瘤可能.
作者:黄建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CT检查显示右侧卵巢区可见一不规则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囊壁厚,边界清晰,内见分隔及乳头状物突入,平扫囊性部分CT值约19 HU,实性部分CT值约35 HU(图1),增强扫描实性肿块显著强化,囊腔范围变小,动脉期病灶从周边开始强化向中心扩展(图2),静脉期病灶强化仍明显(图3).
作者:江魁明;谭昱;麦慧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76岁.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6天,加重1天来我院检查.体检:一般情况可,全腹轻度膨隆,右下腹部轻扣击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腹透示:腹部中上区见多个高低不等宽大液气平面,提示肠梗阻.CT检查示:定位像小肠明显充气扩张(图1).
作者:刘建新;张树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22岁.因反复腰部麻木、腹痛就诊.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麻木,随之出现腹痛,以下腹部为剧烈,逐日加重,尤以夜间疼痛剧烈,右侧卧位屈膝疼痛症状稍缓解,此后出现腹泻,稀便量少,伴里急后重但无黏液脓血,便后腹痛有所减轻,同时阴道不规则流血.
作者:孔艳鹏;冯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联合脂质微泡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低频连续波超声(频率1 MHz、声强0.3 W/cm2)联合脂质微泡(1 μl/ml)辐照VSMCs 120 s.分别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荧光探针Fura-4/Am负载后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刺激组(PDGF)比较,两组超声辐照联合微泡[(US+MB)组和(PDGF+US+MB)组]的VSMCs凋亡率显著增加、B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则显著减少(P<0.01);而且PDGF+US+MB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US+MB组,Bax蛋白表达上调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的程度较US+MB组更为显著(P<0.01).各实验干预组VSMCs内Ca2+ 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DGF+US+MB组和US+MB组细胞内Ca2+ 浓度均明显低于PDGF组(P<0.01).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诱导VSMCs凋亡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增加、Bax蛋白表达增加和Bcl-2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张萍;高华云;刘政;刘平;谭开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研究KCl诱导猫脑模型的播散性脑皮层抑制(SCD)现象.方法 雌猫6只,双侧上侧裂回上方开颅,以备分别注入KCl凝胶和生理盐水凝胶.磁共振检查首先行垂直相交的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T1WI及T2WI扫描,分析各方位图像的解剖特点;然后分别行静息期、KCl刺激期及对侧生理盐水刺激期BOLD采集.后取局部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包括双侧上侧裂回和边缘回的冠状面图像能显示脑回的长轴及相邻脑回的关系.脑激活图显示KCl刺激区上侧裂回及邻近边缘回脑皮层出现激活区者5例,同侧边缘回后部出现激活区者5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注入KCl后,fMRI信号立即显著增高,并持续维持于高水平.病理检查显示KCl刺激局部神经细胞水肿.结论 包括双侧上侧裂回和边缘回的冠状面是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SCD的理想成像层面;fMRI能准确检测出SCD伴发的脑血流量的变化.
作者:黄劲柏;徐海波;孔祥泉;任伯绪;陈昌毅;雷红卫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 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经过4%甲醛溶液固定后的人体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成像,以空间分辨率和组织衬度作为评价标准.结果 在样品与成像板距离Z为150 mm时获得的肾脏成像,具有较高的组织衬度,包括肾小囊在内的结构均能较好显示,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0 μm.结论 类同轴技术能较好显示肾脏的微细解剖结构,对于以轻元素为主的脏器成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屹峰;陈绍亮;陈岳声;汤光宇;赵文荣;朱佩平;黄万霞;袁清习;何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诊断超声照射对体外培养的HEK-293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HEK-293细胞,构建超声照射模型,采用4个超声照射剂量浓度(0 min、10 min、20 min和30 min),每个浓度设3个平行瓶,重复三次.处理后行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行凋亡细胞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显示,随着超声照射剂量的增加,流式计数的细胞凋亡率增加,20 min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可使凋亡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增加.结论 特定剂量的超声聚焦照射可引起部分细胞凋亡改变,并具有一定量效关系.
作者:徐晓红;罗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治疗对犬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健康成年杂种犬8只行后肢髂股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分别在插入血管鞘前、插入血管鞘后、射频闭合术后即刻及射频闭合术后30 min、12 h、24 h、48 h、72 h、1 W采集犬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犬血浆血小板α-颗粒糖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浓度变化.结果 插入血管鞘后,GMP-140较插入血管鞘前升高(P<0.05),射频闭合术后即刻明显升高,且继续升高至射频术后48 h,术后1 W仍高于插入血管鞘前水平.t-PA及PAI-I在插入血管鞘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t-PA于射频闭合术后即刻达高峰,PAI-I于射频闭合术后30 min达高峰,均于射频闭合术后1 W恢复正常.结论 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可激活血小板,使犬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提示射频闭合术后有必要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汪涛;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修复软骨缺损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10只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5组.在股骨内侧髁负重面制造一圆柱形骨软骨缺损,自非负重面取3个骨软骨柱以马赛克方式填入缺损区.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结果 移植物信号与正常骨软骨一致,修复组织早期表现为高信号,随时间进展逐渐变为偏低信号.组织学显示移植物基本保持原有结构,修复组织为纤维软骨或纤维组织.结论 自体骨、软骨移植可修复骨软骨缺损,MR可无创性地动态观察修复过程.
作者:邓霞;许建荣;路青;信维伟;钱黎俊;赵伶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胼胝体损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2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对胼胝体膝部、压部进行定量测定FA及ADC值,测定结果与患者组GC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所测胼胝体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胼胝体FA值与GCS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并定量与临床GCS评分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作者:王双坤;刘佰运;程华;艾林;戴建平;高培毅;马军;李少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频谱各参数相对值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N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组34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进行常规MR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测量各感兴趣区化合物的相对值.结果 获取的患者波谱数据显示NAA/Cr(0.57±0.08), Cho/Cr(2.40±0.08), β, γGlx/Cr (2.17±0.07).同对照组比较β,γGlx/Cr及Cho/Cr升高,但NAA/Cr降低.DNS组与正常对照组NAA/Cr, Cho/Cr, β, γGlx/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在0.9~1.33 ppm间Lip峰值升高,峰下面积增加.结论 1H-MRS能检测出DNS患者脑部病灶的代谢异常,为常规MR诊断提供有益的补充信息.
作者:樊中营;罗福成;汪青松;朱友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MRS)与肿瘤细胞的Survivin 蛋白、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照观察50例脑星形细胞瘤MRS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术后标本的Survivin、PCNA蛋白表达,分析肿瘤实质内大Cho/NAA、Cho/Cr和小NAA/Cr值与肿瘤级别的关系,并分别与PCNA增殖指数(PI)、Survivin免疫活性指数(IR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Cho/Cr和Cho/NAA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对照组,NAA/Cr低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对照组.Survivin的IRS和PCNA的PI随着肿瘤恶性度增加而升高.星形细胞瘤Cho/Cr与IRS显著正相关(r=0.745,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IRS显著正相关(r=0.753,P<0.01).星形细胞瘤Cho/Cr与PI显著正相关(r=0.818,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PI显著正相关(r=0.760,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IRS呈负相关(r=-0.374,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PI呈负相关(r=-0.436,P<0.01).结论 MRS基本反映着肿瘤细胞PCNA及Survivn表达情况,可在术前预测肿瘤凋亡抑制情况、增殖潜能、侵袭能力和预后,其中Cho/Cr,Cho/NAA较NAA/Cr更有意义.
作者:王丽君;徐克;范国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王玉林;赵绍宏;王国兴;曹向宇;孙正辉;杨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正常老年人双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脑区激活情况.方法 对30例正常的右利手老年受试者分别进行双侧腕关节被动运动的功能MR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利手(右手)运动主要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运动前区,双侧辅助运动区、后顶叶及同侧小脑;非利手运动时除激活上述脑区外,还激活了同侧运动感觉区和对侧小脑,且对侧运动前区、双侧辅助运动区和同侧小脑的激活体积明显大于利手腕关节运动.结论 被动运动依赖于大脑皮质和小脑等许多与运动相关的脑功能区的参与;与利手腕关节运动相比,非利手腕关节运动更依赖于对侧PMC、双侧SMA和同侧小脑等运动区.
作者:刘圣华;储成凤;杨明;刘斌;魏松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语言前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皮质的时间依赖性变化,评价正常听力者和语言前耳聋患者的半球优势.方法 对9~12岁、19~22岁年龄段语言前耳聋患者各20例以及相应年龄组正常听力者各20名行梯度回波MR T1WI薄层采集,分别测量听皮质、颞上回、颞叶的灰质、白质容积以及总容积.结果 9~12岁、19~22岁年龄组语言前耳聋患者与正常听力者双侧Heschl回、颞上回、颞叶的灰质、白质容积以及总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12岁组左、右侧颞叶、颞上回灰、白质容积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侧Heschl回灰、白质容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22岁组左、右侧Heschl回、颞上回灰、白质容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聋患者和正常听力者听觉中枢的左、右侧半球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听力者相比,耳聋患者Heschl回灰、白质容积比均显著增加;耳聋患者与右利正常听力者听觉中枢的左侧半球容积显著大于右侧半球.
作者:夏爽;祁吉;李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36 h睡眠剥夺(SD)以及睡眠剥夺并服用咖啡因后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特点,探讨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13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设计,对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以及36 h睡眠剥夺并随机服用咖啡因或者安慰剂后进行Go/No-go测验并使用3.0T磁共振仪进行fMRI扫描,3次fMRI扫描之间间隔3周.受试者行为学数据使用SPSS软件处理,fMRI数据使用AFNI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 36 h睡眠剥夺后受试者前额叶皮层显著激活,前扣带回功能活动下降;服用咖啡因后双侧豆状核、丘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激活程度下降.结论 36 h睡眠剥夺可导致执行控制功能的显著下降,前额叶皮质参与功能代偿.咖啡因通过对边缘系统相关区域及纹状体系统活动的抑制来对抗睡眠剥夺对于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
作者:温博;邵永聪;马林;刘娟;叶恩茂;毕国华;杨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运动指令与运动执行的脑功能区空间分布.方法 被试者为15名健康大学生,根据屏幕上出现的指令,分别进行运动准备和手指对指运动,磁共振采集数据,以大峰值作为聚类依据,自编聚类程序,对作业活动脑区进行聚类统计处理.结果 在M1区出现大面积的运动激活,且有少量运动准备活动出现;发现SMA、PPC等辅助运动区有较大面积运动准备激活,也有少量运动执行活动的脑激活.在运动脑区,两种功能活动的空间分布清晰.结论 M1、SMA、PPC等脑区并非单一脑功能区,而是多功能混合脑区.
作者:李健萍;黄勇;翟洪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DWIBS是MR成像技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对DWIBS的发展、原理及目前在颅脑、神经、胸部、肝脏及腹盆部等部位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
作者:李华兵;肖恩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新生儿低血糖脑病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MR 扩散成像与MRS能够清晰显示顶枕叶及潜在白质包括胼胝体压部的异常,有助于评价早期新生儿低血糖脑病的存在及其受损范围.
作者:侯艳霞;王晓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手语是一种动态的视觉-空间语言,是聋人的主要交流手段.听觉皮层在高级认知功能特别是语言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聋人在听觉皮层发生了跨通道的可塑性变化,手语对这种可塑性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无创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为考察这种影响提供了极好手段.本文主要综述了手语者听觉皮层结构改变的研究,和手语使用及其习得时间对听觉皮层功能可塑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张慧红;胡治国;王兆新;肖壮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本文着重介绍超声检测静脉导管在产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阐述静脉导管的组织解剖结构、静脉导管分流的机制以及静脉导管在诊断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诗音;吕国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前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目前主要有血管源性学说、皮层扩布性抑制(CSD)学说、神经源性炎症学说.血管源性学说提出的早,且得到普遍认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后两种学说.磁共振成像尤其是功能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偏头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数支持后两种学说尤其是CSD学说.本文主要介绍偏头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邱恩超;于生元;马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床旁胸片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肺水肿的影像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床旁胸片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34例(33%)有肺水肿影像表现,其中肺纹理模糊和肺门影增大、模糊34例(100%),间隔线11例(32.3%),支气管袖口征8例(23.5%),胸膜下水肿7例(20.6%),少量胸腔积液6例(17.6%).结论 床旁胸片是诊断肺水肿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手段.肺纹理模糊和肺门影增大、模糊为肺水肿在床旁胸片中的重要征象.
作者:程姚儿;贺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经确诊的28例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数字化X线平片资料和其中22例的CT影像资料,回顾性比较、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病变位于两肺多叶者19例,单叶者9例;上叶受累26例,其中24例右肺上叶受累;18例中叶受累;6例下叶受累.病变通常以多种形态混杂存在,其中斑片状浸润影见于全部28例,纤维条索影20例,结节影15例,空洞13例,钙化3例,胸膜粘连肥厚23例,胸腔积液1例.CT扫描见支气管扩张13例,肺气肿或肺大泡11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 胸部X线平片是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或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征象的显示更敏感.当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叶多种病变形态混杂存在并且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可能.
作者:杨根东;陆普选;张莉萍;李苑;李少珍;钟菊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光散射成像对乳腺病变诊断的临床可行性及其对常规超声的辅助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光散射乳腺断层成像系统,前瞻性研究101例患者共105个乳腺病变,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测量光吸收参数血红蛋白总量(HBT),找出其分布规律及其判断良恶性的诊断阈值,分别计算超声光散射成像、超声与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05个乳腺病变中,良性51个,恶性54个.51个良性病变的光散射成像HBT均值为(118.10±85.90)μmol/L,54个恶性病变的HBT均值为(237.11±89.63)μmol/L,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5).光散射成像HBT值的诊断敏感性87.04%,特异性76.47%,准确率81.90%.常规超声与DOT联合应用的敏感性为85.19%,特异性为88.24%,准确性为86.67%.结论 超声光散射成像可用于鉴别乳腺肿瘤,常规超声与DOT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游珊珊;朱庆莉;张璟;姜玉新;戴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试验 (PFT)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观察MSCT检查评价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全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0例中,MSCT诊断正常肺部34例,肺气肿26例;PFT诊断正常肺部37例,肺气肿23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均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深呼气末CT扫描图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优于深吸气末.
作者:邹利光;孙清荣;刘卫金;戚跃勇;戴书华;张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发病时间对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肺血栓栓塞患者249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三组:Ⅰ组,病程≤4周;Ⅱ组,4周<病程≤12周;Ⅲ组,病程>12周.溶栓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心功能,测量指标包括测量右室前后径(RVD)、右室横径(RVTD)、左室横径(LVTD)、右室横径/左室横径(RVTD/LVTD)、右房横径(RATD)、左房横径(LATD)、右房横径/左房横径(RATD/LATD)、右室前壁厚度(RVAWT)、右室前壁运动幅度(RVWAM)、主肺动脉内径(DMPA)、三尖瓣迫流压差(PGTI)、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右心功能指标均明显异常,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溶栓治疗1个月后,Ⅰ组和Ⅱ组患者RVD、RVTD、RVTD/LVTD、RATD、LATD、RATD/LATD、RVWAM、DMPA、PGTI、PASP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Ⅲ组患者RVD、LVTD、RVTD/LVTD、RATD、DMPA、PGTI、PASP也得到改善(P<0.01).其中RVTD/LVTD、PGTI、RATD/LATD三项指标为超声心动图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结论 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时间直接影响其溶栓治疗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善的情况;同时右心比例及PGTI对于快速判断疗效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一丹;吴雅峰;杨媛华;王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19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对原始数据采用MIP、VRT及MPR技术对肺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CT诊断肺动脉栓塞12例.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肺叶动脉、肺段及亚段动脉共104支.结论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并能为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唐晓军;於建军;毛家仁;蔡义兵;刘佳鹏;谭仲俊;蒋菊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整体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率指标在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例心肌梗死患者与20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心尖两腔、四腔及左室长轴切面二维超声图像,应用VVI技术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长轴峰值应变率(SRs)并取平均值得出左室整体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SRs).以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壁节段运动,计算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并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PDTI)技术测量并计算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Sm).比较两组间各指标,评价GSRs指标与WMSI指标、Sm指标及LVEF指标的关系.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GSRs、WMSI、Sm及LVEF分别为(-0.57±0.21)%和(-1.02±0.09)%、(1.90±0.80)和(1.10±0.30)、(6.20±1.50)cm/s和(9.80±1.30)cm/s、(32.90±7.10)%和(65.50±5.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SRs与WMSI、Sm及LVEF均呈高度相关(r=0.97,-0.98,-0.93, P<0.0001).结论 GSRs是客观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新指标.
作者:孙晖;赵宝珍;杨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的不同步性.方法 2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1例高血压病患者及21例正常人,分别记录并存储二尖瓣环、乳头肌及心尖部水平左心室短轴二维图像;获取其径向应变和圆周应变曲线.分别测量每个节段从心电图R波到峰值径向应变之间的时间(Trs)和从心电图R波到峰值圆周应变之间的时间(Tcs);并且分别计算每个患者18个节段Trs的标准差(Trs-18SD)和18个节段Tcs的标准差(Tcs-18SD).将HCM组患者所有心肌节段分为肥厚节段与非肥厚节段心肌,比较两组间Trs和Tcs的差异.结果 HCM组患者Trs-18SD明显高于HHD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HCM组: (83±18)ms, HHD组: (52±15)ms, 对照组: (46±9)ms, P<0.001],而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HCM组患者Tcs-18SD明显高于HHD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HCM组:(84±18)ms, HHD组:(48±10)ms,对照组:(46±10)ms,P<0.001],而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肥厚节段心肌Trs明显低于非肥厚节段心肌(341±42 vs 388±40,P<0.05);而肥厚节段心肌Tcs虽然低于非肥厚节段心肌,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存在不同步性,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为评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提供了无创性新方法.
作者:毕小军;邓又斌;申屠伟慧;余芬;熊莉;张芸;杨好意;黎春雷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钆贝葡胺增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活体肝移植供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管解剖的显示情况.方法 32例肝移植供体,术前常规MR扫描.首先经静脉注入1 ml钆贝葡胺注射液,行testbolus测出循环至肝动脉时间,然后行冠状位三维T1加权快速扰相小角度梯度回波(3D-FLASH)序列扫描,自动脉期开始连续扫描4期,每期间隔10 s,获得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等各期图像,观察原始图像及MIP重建后图像中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确定血管的走形及有无变异.以肝移植术中观察的血管情况作为金标准,分析MRA所见.结果 MRA对于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系统的显示质量均较好.MRA发现肝动脉变异5例,门静脉变异4例,肝静脉变异8例,均经过手术证实.术中发现副肝动脉1例,MRA未发现.结论 钆贝葡胺3D DCE MRA安全、无创,对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示清楚,诊断变异准确度高,有可能成为术前肝移植供体血管评价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王宏;穆学涛;吴春楠;钟心;董悦;董玉茹;马毅;臧运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OD)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SCTA检查,并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三维重组,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窄程度,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64-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效度. 结果所有CTA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其中CTA的动脉显影质量(3.9±0.4)明显好于DSA(3.4±0.5,P<0.008).64-SCTA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1%血管的狭窄程度被低估1个级别,1.3%被高估了1个级别,0.3%被高估了2个级别.64-SCTA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9.7%,准确度98.7%,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 结论 64-SCTA可无创、准确地诊断PAOD,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袁飞;刘银社;董少义;赵军;冯凯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RT-3DU)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与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相对比.方法 对7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实时三维超声以及下肢动脉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影像学对比分析.结果 RT-3DU以及3D-CTA均可显示斑块的位置、管壁结构和管腔狭窄程度.RT-3DU可明确显示斑块的回声强度及其在血流冲击下的活动度,大斑块处管腔狭窄率测量结果(86.52±2.30)%与3D-CTA (89.36±1.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良好(r=0.90, P<0.01);二者在斑块识别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判断上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0,P<0.05).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可较好地定性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具有能定量评价斑块、价廉、无创的独特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冉;唐力;任卫东;陈昕;马春燕;李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检测胎儿小脑蚓部的发育,为产前筛查胎儿小脑发育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36孕周正常胎儿387例,应用经腹三维容积自动测量技术(VOCAL)测量小脑蚓部体积,观察胎儿小脑蚓部发育规律.结果 应用VOCAL软件测量胎儿小脑蚓部体积成功率为98%.胎儿小脑蚓部体积与孕周及小脑横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98、0.98(P<0.0001).以孕周为自变量X,小脑蚓部体积测量值为因变量Y,直线回归分析认为X与Y之间有直线关系,方程为Y=-2.17+0.12X.以小脑横径为自变量,小脑蚓部体积测量值为因变量,直线回归分析认为X与Y之间有直线关系,方程为Y=-0.94+0.06X.结论 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测量胎儿小脑蚓部体积有助于评价胎儿小脑蚓部的发育.
作者:刘炜;蔡爱露;赵丹;郭淑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SonoVue-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可行性.方法 对80例不孕症患者(原发不孕33例,继发不孕47例)进行SonoVue-HyCoSy检查,实时观察造影剂在宫腔及输卵管腔内流动过程,判断输卵管的通畅性.随机对20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美兰通染液试验(CLP)进行对照.结果 两种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 P=0.65).以CLP结果为诊断标准,SonoVue-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0%、100%、100%和88.23%,诊断输卵管阻塞部位准确率为70.59%,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SonoVue可用于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可明确输卵管的通畅性并可同时提示输卵管阻塞部位,该方法准确、简便易行、无创,费用低,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高学文;何文;汪龙霞;王军燕;彭红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空间-时间相关图像(STIC)技术在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采用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对13例胎儿VSD的检查结果.并与出生后超声心动图及尸解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与常规超声在诊断VSD中的准确率分别为92.31%、84.6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可能是病例数过少的关系.动态三维超声检查时间短于常规超声,P=0.0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可准确、直观显示胎儿VSD,是胎儿期VSD准确、简便的筛选方法之一.
作者:王惠芳;张素阁;刘兰芬;梁皓;朱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法洛四联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法洛四联症胎儿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产前诊断为胎儿法洛四联症14例,其中经引产尸解或出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9例,失访5例.产前检查胎儿心脏未见明显异常,但出生后超声检查诊断为法洛四联症1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胎儿法洛四联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漏诊的病例应予以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小林;陈娇;朱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滑膜肉瘤的MRI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滑膜肉瘤患者资料,分析其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I可见11例肿块位于关节旁,1例位于关节腔内;5例肿块边界清楚,7例肿块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T1WI与肌肉信号相比,3例表现为等信号,2例表现为稍低信号,5例表现为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等、高混杂信号;在T2WI,10例表现为与脂肪信号类似或稍高的中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另2例表现为均匀高信号;6例肿块内可见分隔;4例见坏死,5例见出血灶;注射Gd-DTPA增强扫描,8例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呈大致均匀或均匀强化.结论 滑膜肉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方挺松;许乙凯;余田;彭加友;樊长姝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Perthes病髋关节血流的彩色多普勒成像特征.方法 Perthes病患儿45例,均为单侧股骨头坏死,健侧为自身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髋关节结构,监测病变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Perthes病患儿病侧股骨头关节面均显示异常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患侧关节囊内血流信号稀少,36例患侧股骨头骨骺终末血管及外侧颈升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结论 超声可清楚显示Perthes病股骨头软骨及周围软组织情况,能监测髋关节细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
作者:张焜;全学模;王荞;唐毅;李明;刘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提供腕部舟月韧带背侧部厚度(SLLTd)超声测量值,评价尺、桡侧偏位对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100名志愿者,男女各50名,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0.2岁.超声检查选用5~12 MHz,8~13 MHz线阵扫查探头.记录在正中位及尺、桡侧偏位SLLTd值.结果 男SLLTd为(2.18±0.35)mm (1.7~3.1 mm);女SLLTd为(1.99±0.23)mm (1.5~2.5 mm).舟月韧带的背侧部声像图易显示且清晰.尺桡侧偏位与正中位比较,SLL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能够准确地测量腕舟月韧带的厚度,为诊断舟月骨分离等提供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童清平;罗福成;韩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童颈部椎间盘钙化病(CD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搜集11例CDC,其中7例经X线平片、4例经CT诊断,对比观察椎间盘钙化形态和分布、椎体和椎间隙变化、椎管有无狭窄、有无椎旁软组织受累等.结果 椎间盘钙化形态多样,多数分布于椎间盘中央偏前,钙化髓核可向周围脱出.椎骨呈现生长障碍性改变和骨质增生.CT显示病变细节优于平片,X线平片可更好地显示纵向上的变化.结论 X线平片具有辐射小、性价比高等优点,更适合用于儿童颈部CDC的诊断和随访;CT可作为复杂情况下的备选方案.
作者:蒋红兵;曹满瑞;何健龙;刘炳光;谢肇峰;易蕙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Madelung病累及喉和周围结构的CT和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Madelung病的CT和MR表现.结果 CT和MR显示异常增多的脂肪组织主要沉积于颈前和项部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深面、斜方肌深面、颈后三角、涎腺周围等部位.增多的脂肪组织累及喉部包括喉内脂肪堆积和喉周围结构脂肪堆积.喉内脂肪增多包括声门上区受累、声门区受累和声门下区受累.喉内脂肪增多可以造成喉腔狭窄,主要发生于声门上区和声门区.喉周围结构脂肪增多可累及舌骨下肌群深面和前方、环状软骨后方、咽后间隙等.舌骨下肌群深面脂肪增多,舌骨下肌群与甲状软骨分离,肌肉呈游离状.环状软骨后方脂肪增多使环状软骨与环后区之间出现间隙.咽后间隙脂肪增多使喉前移,与椎前组织分离,呈漂浮状,主要出现于声门上区水平.结论 CT和MR检查能准确显示Madelung病颈部增厚脂肪的分布范围,进一步了解喉和喉周围结构受累情况.
作者:张忻宇;刘平;薛杰;王明广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的价值.方法 收集54例经手术证实或脊柱外科及放射科共同确诊为颈椎外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MSCT与MR影像特征.结果 ①骨性结构损伤:颈椎骨折伴脱位者33例、无脱位骨折者17例、无骨折脱位4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66.67%、98.15%、83.33%,MSCT与MR联合检出率为98.15%.椎管狭窄0级7例、1级32例、2级14例、3级1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21.28%、74.47%、95.75%,MSCT与MRI联合检出率为100%.依据Denis诊断标准,MSCT诊断c柱或包括c柱在内的两柱或三柱联合受累发生率较高,且骨性椎管多发生狭窄,颈椎处于不稳定状态.②椎间盘、韧带、神经损伤:颈间盘外伤性突出者22例、周围韧带损伤21例、神经损伤2例.③脊髓损伤:MR诊断Ⅰ型25例;Ⅱ型28例;Ⅲ型1例.脊髓受压30例;未受压24例.结论 MSCT与MR在颈椎外伤的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诊断有益于颈椎外伤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潘诗农;李琦;李巍;卢再鸣;郭洪猛;陈志安;廖伟;吴振华;郭启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对面神经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6年9月来我院行鼻旁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MPR及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在重建出的MPR斜矢状面、MPR斜横断面及两幅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并在不同重建图像上分别对面神经管各段的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MPR与CPR者对鼓室段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MPR斜矢状面测得鼓室段长度小于CPR测值(P<0.05),二者对面神经管骨壁裂缺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CPR对膝状神经节骨壁裂缺显示率均为21.43%(30/140),对鼓室段骨壁裂缺显示率分别为32.86%(46/140)、31.43%(44/140,P>0.05).乳突段长度在成人为(13.68±1.05)mm,儿童为(9.98±0.92)mm,儿童乳突段长度明显小于成人(P<0.05).面神经管乳突段宽度、迷路段及鼓室段长度和宽度、前后膝角度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合理结合应用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张媛;鲜军舫;陈光利;杨本涛;陈青华;王振常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断面解剖形态及CT、MR表现.方法 采用经甲醛溶液固定的正常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2具,其中3具用于大体解剖观察,3具制成5.0 mm厚的冰冻切片,6具制成0.5 mm厚的薄层切片;各选取51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CT和MR检查.结合大体和断面解剖,分析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CT和MR表现,并在MR上测量覆膜(包括硬膜)厚度.结果 大体和断层解剖均能清晰显示覆膜的位置、形态及走行.覆膜在CT和MR上的显示率均为100%(51/51),齿突尖韧带在CT和MR上的显示率分别为29.4%(15/51)和43.1%(22/51).齿突尖韧带与覆膜在枕骨基底部融合,不易分离.正中矢状面是显示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理想层面.覆膜(包括硬膜)厚度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结构的显示,MR优于CT,尤其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的显示效果佳.CT和MR均能较好地显示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结合大体和断层解剖进行研究,可为覆膜和齿突尖韧带创伤、畸形及感染等病变的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金月;刘筠;郝彩仙;靳颖;乔辉;王建;杨筠;程金宝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B-型超声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厚度测量中的应用.方法 对3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60只眼)及无甲状腺相关眼病27例(54只眼)两组采用B-型超声测量眼外肌厚度,计算眼外肌厚度平均值及眼外肌受累情况.结果 27例(54只眼)无甲状腺相关眼病组:下直肌(3.64±0.63)mm,内直肌(3.68±0.92)mm,上直肌(3.62±0.74)mm,外直肌(3.40±0.44)mm;30例(60只眼)甲状腺相关眼病组:下直肌(6.43±0.90)mm,受累54条(67.5%),内直肌(6.02±1.37)mm,受累44条(55%),上直肌(7.32±1.48)mm,受累33条(41.3%),外直肌(5.40±0.10)mm受累22条(27.5%);两组相比各直肌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相关眼病组各条直肌较无甲状腺相关眼病组明显增厚.结论 B-型超声测量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厚度安全准确,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李辉;姜如欣;刘玉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3.0T MR与MRA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类型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椎-基底动脉病变患者(过度弯曲、缩细、狭窄、闭塞、缺如或消失等)及正常志愿者各218例接受常规MR及MRA检查.MRA图像观察以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类型、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前循环血管有无异常,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管弯曲、冗长、狭窄、管壁毛糙比较常见,血管闭塞、增粗、缺如或消失相对少见.对照组MRA主要表现为少数椎-基底动脉的弯曲,但弯曲程度均较轻.病例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弯曲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椎动脉:χ2=92.171,P=0.000;基底动脉:χ2=95.671,P=0.000).病例组后交通动脉开放数量多于对照组(χ2=11.477,P=0.001).结论 应用3.0T MR与MRA能够清楚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类型,为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敬武;刘怀军;李晖;汪国石;贺丹;耿左军;杨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肝纤维化分级方案.方法 在介绍磁共振弹性成像原理和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讨论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需要考虑的关键技术和细节.结果 给出了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与实验步骤.结论 研究方案与实验步骤具有可操作性,动物体模预临床研究可弥补临床难以获取整个纤维化程度的缺陷.
作者:汪红志;温增庆;张学龙;黄勇;李鲠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肾造口瘘术(PC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相关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1例患者428例次CT引导下PCN的临床和手术资料,包括肾积水原因、穿刺次数、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临床效果.结果 428例次CT引导下PCN操作,单纯CT引导下完成420例次,占98.13%,结合X线透视下完成8例,占1.87%,总体成功率100%.肾盏穿刺次数:1次262例次,2次107例次,3次54例次,4次5例次,平均1.54次.操作时间15~43 min,平均27.43 min.所有患者PCN术后临床均显著好转.15例(4.40%)发生轻微并发症,包括肾周血肿3例、发热7例、导管早期脱出5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肾造瘘术安全有效,注意技术要点、仔细操作能够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晓光;金征宇;杨宁;刘巍;潘杰;张晓波;石海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导向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对恶性纵隔病变的诊断意义. 方法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随机选择临床疑为纵隔肿瘤(直径≥15 mm)的71例患者,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MD-TECH活检枪和与之配套的活检针进行78例次纵隔肿块自动切割活检(ACNB)与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检查. 结果经手术(46例)、尸检(3例)与1年以上随访(22例)证实:敏感性为93.8%(30/32),特异性为92.3%(36/39),准确度为93.0%(66/71). 结论 CT导向经皮纵隔病变ACNB是一种简便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对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曹爱红;王绪;杨欣;刘亮;张林泉;张旭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05例无法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道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3~755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共植入支架129枚,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94.3%,78%患者术后达到临床显效的标准.术后30天患者死亡率为7.6%(8/105),死因均与介入操作无关.术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9天,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246天.术后3、6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2.1%和64.5%.结论 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术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准确判断无法从胆道支架成形术中获益患者将有助于改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作者:金龙;高健;陈雷;范岳峰;杜湘珂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