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钆贝葡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活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管系统的评价

王宏;穆学涛;吴春楠;钟心;董悦;董玉茹;马毅;臧运金

关键词:钆贝葡胺, 活体供者, 肝移植, 磁共振血管成像
摘要:目的 钆贝葡胺增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活体肝移植供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管解剖的显示情况.方法 32例肝移植供体,术前常规MR扫描.首先经静脉注入1 ml钆贝葡胺注射液,行testbolus测出循环至肝动脉时间,然后行冠状位三维T1加权快速扰相小角度梯度回波(3D-FLASH)序列扫描,自动脉期开始连续扫描4期,每期间隔10 s,获得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等各期图像,观察原始图像及MIP重建后图像中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确定血管的走形及有无变异.以肝移植术中观察的血管情况作为金标准,分析MRA所见.结果 MRA对于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系统的显示质量均较好.MRA发现肝动脉变异5例,门静脉变异4例,肝静脉变异8例,均经过手术证实.术中发现副肝动脉1例,MRA未发现.结论 钆贝葡胺3D DCE MRA安全、无创,对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示清楚,诊断变异准确度高,有可能成为术前肝移植供体血管评价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CT诊断小肠肿瘤并肠套叠1例

    患者,女,76岁.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6天,加重1天来我院检查.体检:一般情况可,全腹轻度膨隆,右下腹部轻扣击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腹透示:腹部中上区见多个高低不等宽大液气平面,提示肠梗阻.CT检查示:定位像小肠明显充气扩张(图1).

    作者:刘建新;张树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氢质子波谱学研究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频谱各参数相对值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N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组34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进行常规MR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测量各感兴趣区化合物的相对值.结果 获取的患者波谱数据显示NAA/Cr(0.57±0.08), Cho/Cr(2.40±0.08), β, γGlx/Cr (2.17±0.07).同对照组比较β,γGlx/Cr及Cho/Cr升高,但NAA/Cr降低.DNS组与正常对照组NAA/Cr, Cho/Cr, β, γGlx/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在0.9~1.33 ppm间Lip峰值升高,峰下面积增加.结论 1H-MRS能检测出DNS患者脑部病灶的代谢异常,为常规MR诊断提供有益的补充信息.

    作者:樊中营;罗福成;汪青松;朱友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实时三维超声技术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比观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RT-3DU)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与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相对比.方法 对7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实时三维超声以及下肢动脉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影像学对比分析.结果 RT-3DU以及3D-CTA均可显示斑块的位置、管壁结构和管腔狭窄程度.RT-3DU可明确显示斑块的回声强度及其在血流冲击下的活动度,大斑块处管腔狭窄率测量结果(86.52±2.30)%与3D-CTA (89.36±1.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良好(r=0.90, P<0.01);二者在斑块识别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判断上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0,P<0.05).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可较好地定性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具有能定量评价斑块、价廉、无创的独特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冉;唐力;任卫东;陈昕;马春燕;李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彩超诊断巨大脓肾1例

    患者,女,22岁.因反复腰部麻木、腹痛就诊.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麻木,随之出现腹痛,以下腹部为剧烈,逐日加重,尤以夜间疼痛剧烈,右侧卧位屈膝疼痛症状稍缓解,此后出现腹泻,稀便量少,伴里急后重但无黏液脓血,便后腹痛有所减轻,同时阴道不规则流血.

    作者:孔艳鹏;冯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基于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肝纤维化分级方案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肝纤维化分级方案.方法 在介绍磁共振弹性成像原理和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讨论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需要考虑的关键技术和细节.结果 给出了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与实验步骤.结论 研究方案与实验步骤具有可操作性,动物体模预临床研究可弥补临床难以获取整个纤维化程度的缺陷.

    作者:汪红志;温增庆;张学龙;黄勇;李鲠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OD)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SCTA检查,并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三维重组,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窄程度,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64-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效度. 结果所有CTA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其中CTA的动脉显影质量(3.9±0.4)明显好于DSA(3.4±0.5,P<0.008).64-SCTA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1%血管的狭窄程度被低估1个级别,1.3%被高估了1个级别,0.3%被高估了2个级别.64-SCTA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9.7%,准确度98.7%,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 结论 64-SCTA可无创、准确地诊断PAOD,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袁飞;刘银社;董少义;赵军;冯凯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联合微泡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联合脂质微泡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低频连续波超声(频率1 MHz、声强0.3 W/cm2)联合脂质微泡(1 μl/ml)辐照VSMCs 120 s.分别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荧光探针Fura-4/Am负载后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刺激组(PDGF)比较,两组超声辐照联合微泡[(US+MB)组和(PDGF+US+MB)组]的VSMCs凋亡率显著增加、B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则显著减少(P<0.01);而且PDGF+US+MB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US+MB组,Bax蛋白表达上调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的程度较US+MB组更为显著(P<0.01).各实验干预组VSMCs内Ca2+ 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DGF+US+MB组和US+MB组细胞内Ca2+ 浓度均明显低于PDGF组(P<0.01).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诱导VSMCs凋亡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增加、Bax蛋白表达增加和Bcl-2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张萍;高华云;刘政;刘平;谭开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手语在聋人听觉皮层可塑性中的作用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手语是一种动态的视觉-空间语言,是聋人的主要交流手段.听觉皮层在高级认知功能特别是语言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聋人在听觉皮层发生了跨通道的可塑性变化,手语对这种可塑性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无创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为考察这种影响提供了极好手段.本文主要综述了手语者听觉皮层结构改变的研究,和手语使用及其习得时间对听觉皮层功能可塑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张慧红;胡治国;王兆新;肖壮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应用自膨式金属支架姑息治疗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

    目的 评价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05例无法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道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3~755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共植入支架129枚,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94.3%,78%患者术后达到临床显效的标准.术后30天患者死亡率为7.6%(8/105),死因均与介入操作无关.术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9天,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246天.术后3、6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2.1%和64.5%.结论 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术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准确判断无法从胆道支架成形术中获益患者将有助于改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作者:金龙;高健;陈雷;范岳峰;杜湘珂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fMRI评价正常老年人腕关节被动运动下脑激活区

    目的 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正常老年人双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脑区激活情况.方法 对30例正常的右利手老年受试者分别进行双侧腕关节被动运动的功能MR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利手(右手)运动主要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运动前区,双侧辅助运动区、后顶叶及同侧小脑;非利手运动时除激活上述脑区外,还激活了同侧运动感觉区和对侧小脑,且对侧运动前区、双侧辅助运动区和同侧小脑的激活体积明显大于利手腕关节运动.结论 被动运动依赖于大脑皮质和小脑等许多与运动相关的脑功能区的参与;与利手腕关节运动相比,非利手腕关节运动更依赖于对侧PMC、双侧SMA和同侧小脑等运动区.

    作者:刘圣华;储成凤;杨明;刘斌;魏松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创伤性胼胝体损伤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胼胝体损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2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对胼胝体膝部、压部进行定量测定FA及ADC值,测定结果与患者组GC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所测胼胝体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胼胝体FA值与GCS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并定量与临床GCS评分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作者:王双坤;刘佰运;程华;艾林;戴建平;高培毅;马军;李少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

    目的 探讨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的价值.方法 收集54例经手术证实或脊柱外科及放射科共同确诊为颈椎外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MSCT与MR影像特征.结果 ①骨性结构损伤:颈椎骨折伴脱位者33例、无脱位骨折者17例、无骨折脱位4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66.67%、98.15%、83.33%,MSCT与MR联合检出率为98.15%.椎管狭窄0级7例、1级32例、2级14例、3级1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21.28%、74.47%、95.75%,MSCT与MRI联合检出率为100%.依据Denis诊断标准,MSCT诊断c柱或包括c柱在内的两柱或三柱联合受累发生率较高,且骨性椎管多发生狭窄,颈椎处于不稳定状态.②椎间盘、韧带、神经损伤:颈间盘外伤性突出者22例、周围韧带损伤21例、神经损伤2例.③脊髓损伤:MR诊断Ⅰ型25例;Ⅱ型28例;Ⅲ型1例.脊髓受压30例;未受压24例.结论 MSCT与MR在颈椎外伤的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诊断有益于颈椎外伤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潘诗农;李琦;李巍;卢再鸣;郭洪猛;陈志安;廖伟;吴振华;郭启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肺容积与肺密度指标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试验 (PFT)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观察MSCT检查评价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全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0例中,MSCT诊断正常肺部34例,肺气肿26例;PFT诊断正常肺部37例,肺气肿23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均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深呼气末CT扫描图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优于深吸气末.

    作者:邹利光;孙清荣;刘卫金;戚跃勇;戴书华;张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影响执行控制功能的fMRI研究

    目的 研究36 h睡眠剥夺(SD)以及睡眠剥夺并服用咖啡因后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特点,探讨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13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设计,对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以及36 h睡眠剥夺并随机服用咖啡因或者安慰剂后进行Go/No-go测验并使用3.0T磁共振仪进行fMRI扫描,3次fMRI扫描之间间隔3周.受试者行为学数据使用SPSS软件处理,fMRI数据使用AFNI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 36 h睡眠剥夺后受试者前额叶皮层显著激活,前扣带回功能活动下降;服用咖啡因后双侧豆状核、丘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激活程度下降.结论 36 h睡眠剥夺可导致执行控制功能的显著下降,前额叶皮质参与功能代偿.咖啡因通过对边缘系统相关区域及纹状体系统活动的抑制来对抗睡眠剥夺对于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

    作者:温博;邵永聪;马林;刘娟;叶恩茂;毕国华;杨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山羊自体骨软骨移植的3.0T磁共振成像

    目的 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修复软骨缺损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10只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5组.在股骨内侧髁负重面制造一圆柱形骨软骨缺损,自非负重面取3个骨软骨柱以马赛克方式填入缺损区.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结果 移植物信号与正常骨软骨一致,修复组织早期表现为高信号,随时间进展逐渐变为偏低信号.组织学显示移植物基本保持原有结构,修复组织为纤维软骨或纤维组织.结论 自体骨、软骨移植可修复骨软骨缺损,MR可无创性地动态观察修复过程.

    作者:邓霞;许建荣;路青;信维伟;钱黎俊;赵伶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偏头痛的颅脑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前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目前主要有血管源性学说、皮层扩布性抑制(CSD)学说、神经源性炎症学说.血管源性学说提出的早,且得到普遍认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后两种学说.磁共振成像尤其是功能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偏头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数支持后两种学说尤其是CSD学说.本文主要介绍偏头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邱恩超;于生元;马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磁共振功能成像观察猫播散性皮层抑制

    目的 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研究KCl诱导猫脑模型的播散性脑皮层抑制(SCD)现象.方法 雌猫6只,双侧上侧裂回上方开颅,以备分别注入KCl凝胶和生理盐水凝胶.磁共振检查首先行垂直相交的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T1WI及T2WI扫描,分析各方位图像的解剖特点;然后分别行静息期、KCl刺激期及对侧生理盐水刺激期BOLD采集.后取局部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包括双侧上侧裂回和边缘回的冠状面图像能显示脑回的长轴及相邻脑回的关系.脑激活图显示KCl刺激区上侧裂回及邻近边缘回脑皮层出现激活区者5例,同侧边缘回后部出现激活区者5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注入KCl后,fMRI信号立即显著增高,并持续维持于高水平.病理检查显示KCl刺激局部神经细胞水肿.结论 包括双侧上侧裂回和边缘回的冠状面是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SCD的理想成像层面;fMRI能准确检测出SCD伴发的脑血流量的变化.

    作者:黄劲柏;徐海波;孔祥泉;任伯绪;陈昌毅;雷红卫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鼻咽癌囊性肺转移2例

    病例1:男,51岁,因活动时呼吸困难,咳嗽2月余,伴声嘶、咯血丝痰1个月入院.

    作者:张发林;雍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同步辐射类同轴技术应用于肾脏成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 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 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经过4%甲醛溶液固定后的人体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成像,以空间分辨率和组织衬度作为评价标准.结果 在样品与成像板距离Z为150 mm时获得的肾脏成像,具有较高的组织衬度,包括肾小囊在内的结构均能较好显示,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0 μm.结论 类同轴技术能较好显示肾脏的微细解剖结构,对于以轻元素为主的脏器成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屹峰;陈绍亮;陈岳声;汤光宇;赵文荣;朱佩平;黄万霞;袁清习;何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整体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率指标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整体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率指标在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例心肌梗死患者与20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心尖两腔、四腔及左室长轴切面二维超声图像,应用VVI技术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长轴峰值应变率(SRs)并取平均值得出左室整体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SRs).以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壁节段运动,计算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并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PDTI)技术测量并计算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Sm).比较两组间各指标,评价GSRs指标与WMSI指标、Sm指标及LVEF指标的关系.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GSRs、WMSI、Sm及LVEF分别为(-0.57±0.21)%和(-1.02±0.09)%、(1.90±0.80)和(1.10±0.30)、(6.20±1.50)cm/s和(9.80±1.30)cm/s、(32.90±7.10)%和(65.50±5.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SRs与WMSI、Sm及LVEF均呈高度相关(r=0.97,-0.98,-0.93, P<0.0001).结论 GSRs是客观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新指标.

    作者:孙晖;赵宝珍;杨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