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超诊断巨大脓肾1例

孔艳鹏;冯蕾

关键词: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脓性肾病
摘要:患者,女,22岁.因反复腰部麻木、腹痛就诊.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麻木,随之出现腹痛,以下腹部为剧烈,逐日加重,尤以夜间疼痛剧烈,右侧卧位屈膝疼痛症状稍缓解,此后出现腹泻,稀便量少,伴里急后重但无黏液脓血,便后腹痛有所减轻,同时阴道不规则流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

    目的 探讨MSCT与MR联合诊断颈椎外伤的价值.方法 收集54例经手术证实或脊柱外科及放射科共同确诊为颈椎外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MSCT与MR影像特征.结果 ①骨性结构损伤:颈椎骨折伴脱位者33例、无脱位骨折者17例、无骨折脱位4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66.67%、98.15%、83.33%,MSCT与MR联合检出率为98.15%.椎管狭窄0级7例、1级32例、2级14例、3级1例,其中X线平片、MSCT、MR检出率分别为21.28%、74.47%、95.75%,MSCT与MRI联合检出率为100%.依据Denis诊断标准,MSCT诊断c柱或包括c柱在内的两柱或三柱联合受累发生率较高,且骨性椎管多发生狭窄,颈椎处于不稳定状态.②椎间盘、韧带、神经损伤:颈间盘外伤性突出者22例、周围韧带损伤21例、神经损伤2例.③脊髓损伤:MR诊断Ⅰ型25例;Ⅱ型28例;Ⅲ型1例.脊髓受压30例;未受压24例.结论 MSCT与MR在颈椎外伤的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诊断有益于颈椎外伤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潘诗农;李琦;李巍;卢再鸣;郭洪猛;陈志安;廖伟;吴振华;郭启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MSCT测量面神经管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对面神经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6年9月来我院行鼻旁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MPR及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在重建出的MPR斜矢状面、MPR斜横断面及两幅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并在不同重建图像上分别对面神经管各段的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MPR与CPR者对鼓室段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MPR斜矢状面测得鼓室段长度小于CPR测值(P<0.05),二者对面神经管骨壁裂缺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CPR对膝状神经节骨壁裂缺显示率均为21.43%(30/140),对鼓室段骨壁裂缺显示率分别为32.86%(46/140)、31.43%(44/140,P>0.05).乳突段长度在成人为(13.68±1.05)mm,儿童为(9.98±0.92)mm,儿童乳突段长度明显小于成人(P<0.05).面神经管乳突段宽度、迷路段及鼓室段长度和宽度、前后膝角度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合理结合应用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张媛;鲜军舫;陈光利;杨本涛;陈青华;王振常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床旁胸片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肺水肿

    目的 观察床旁胸片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肺水肿的影像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床旁胸片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34例(33%)有肺水肿影像表现,其中肺纹理模糊和肺门影增大、模糊34例(100%),间隔线11例(32.3%),支气管袖口征8例(23.5%),胸膜下水肿7例(20.6%),少量胸腔积液6例(17.6%).结论 床旁胸片是诊断肺水肿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手段.肺纹理模糊和肺门影增大、模糊为肺水肿在床旁胸片中的重要征象.

    作者:程姚儿;贺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左旋心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

    患儿,男,11个月,主因咳喘3天就诊.查体:患儿烦躁,哭闹不安,口周无明显发绀.

    作者:管俊梅;王岳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彩超诊断巨大脓肾1例

    患者,女,22岁.因反复腰部麻木、腹痛就诊.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麻木,随之出现腹痛,以下腹部为剧烈,逐日加重,尤以夜间疼痛剧烈,右侧卧位屈膝疼痛症状稍缓解,此后出现腹泻,稀便量少,伴里急后重但无黏液脓血,便后腹痛有所减轻,同时阴道不规则流血.

    作者:孔艳鹏;冯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19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对原始数据采用MIP、VRT及MPR技术对肺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CT诊断肺动脉栓塞12例.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肺叶动脉、肺段及亚段动脉共104支.结论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并能为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唐晓军;於建军;毛家仁;蔡义兵;刘佳鹏;谭仲俊;蒋菊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肺容积与肺密度指标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试验 (PFT)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观察MSCT检查评价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全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0例中,MSCT诊断正常肺部34例,肺气肿26例;PFT诊断正常肺部37例,肺气肿23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均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深呼气末CT扫描图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优于深吸气末.

    作者:邹利光;孙清荣;刘卫金;戚跃勇;戴书华;张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氢质子波谱学研究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频谱各参数相对值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N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组34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进行常规MR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测量各感兴趣区化合物的相对值.结果 获取的患者波谱数据显示NAA/Cr(0.57±0.08), Cho/Cr(2.40±0.08), β, γGlx/Cr (2.17±0.07).同对照组比较β,γGlx/Cr及Cho/Cr升高,但NAA/Cr降低.DNS组与正常对照组NAA/Cr, Cho/Cr, β, γGlx/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在0.9~1.33 ppm间Lip峰值升高,峰下面积增加.结论 1H-MRS能检测出DNS患者脑部病灶的代谢异常,为常规MR诊断提供有益的补充信息.

    作者:樊中营;罗福成;汪青松;朱友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影响执行控制功能的fMRI研究

    目的 研究36 h睡眠剥夺(SD)以及睡眠剥夺并服用咖啡因后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特点,探讨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13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设计,对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以及36 h睡眠剥夺并随机服用咖啡因或者安慰剂后进行Go/No-go测验并使用3.0T磁共振仪进行fMRI扫描,3次fMRI扫描之间间隔3周.受试者行为学数据使用SPSS软件处理,fMRI数据使用AFNI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 36 h睡眠剥夺后受试者前额叶皮层显著激活,前扣带回功能活动下降;服用咖啡因后双侧豆状核、丘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激活程度下降.结论 36 h睡眠剥夺可导致执行控制功能的显著下降,前额叶皮质参与功能代偿.咖啡因通过对边缘系统相关区域及纹状体系统活动的抑制来对抗睡眠剥夺对于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

    作者:温博;邵永聪;马林;刘娟;叶恩茂;毕国华;杨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儿童颈部椎间盘钙化病的CT及X线平片表现

    目的 探讨儿童颈部椎间盘钙化病(CD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搜集11例CDC,其中7例经X线平片、4例经CT诊断,对比观察椎间盘钙化形态和分布、椎体和椎间隙变化、椎管有无狭窄、有无椎旁软组织受累等.结果 椎间盘钙化形态多样,多数分布于椎间盘中央偏前,钙化髓核可向周围脱出.椎骨呈现生长障碍性改变和骨质增生.CT显示病变细节优于平片,X线平片可更好地显示纵向上的变化.结论 X线平片具有辐射小、性价比高等优点,更适合用于儿童颈部CDC的诊断和随访;CT可作为复杂情况下的备选方案.

    作者:蒋红兵;曹满瑞;何健龙;刘炳光;谢肇峰;易蕙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联合微泡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联合脂质微泡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低频连续波超声(频率1 MHz、声强0.3 W/cm2)联合脂质微泡(1 μl/ml)辐照VSMCs 120 s.分别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荧光探针Fura-4/Am负载后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刺激组(PDGF)比较,两组超声辐照联合微泡[(US+MB)组和(PDGF+US+MB)组]的VSMCs凋亡率显著增加、B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则显著减少(P<0.01);而且PDGF+US+MB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US+MB组,Bax蛋白表达上调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的程度较US+MB组更为显著(P<0.01).各实验干预组VSMCs内Ca2+ 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DGF+US+MB组和US+MB组细胞内Ca2+ 浓度均明显低于PDGF组(P<0.01).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诱导VSMCs凋亡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增加、Bax蛋白表达增加和Bcl-2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张萍;高华云;刘政;刘平;谭开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CT诊断1例

    CT检查显示右侧卵巢区可见一不规则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囊壁厚,边界清晰,内见分隔及乳头状物突入,平扫囊性部分CT值约19 HU,实性部分CT值约35 HU(图1),增强扫描实性肿块显著强化,囊腔范围变小,动脉期病灶从周边开始强化向中心扩展(图2),静脉期病灶强化仍明显(图3).

    作者:江魁明;谭昱;麦慧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手语在聋人听觉皮层可塑性中的作用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手语是一种动态的视觉-空间语言,是聋人的主要交流手段.听觉皮层在高级认知功能特别是语言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聋人在听觉皮层发生了跨通道的可塑性变化,手语对这种可塑性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无创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为考察这种影响提供了极好手段.本文主要综述了手语者听觉皮层结构改变的研究,和手语使用及其习得时间对听觉皮层功能可塑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张慧红;胡治国;王兆新;肖壮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DWIBS是MR成像技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对DWIBS的发展、原理及目前在颅脑、神经、胸部、肝脏及腹盆部等部位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

    作者:李华兵;肖恩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CT导向针刺切割活检诊断恶性纵隔病变

    目的 探讨CT导向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对恶性纵隔病变的诊断意义. 方法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随机选择临床疑为纵隔肿瘤(直径≥15 mm)的71例患者,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MD-TECH活检枪和与之配套的活检针进行78例次纵隔肿块自动切割活检(ACNB)与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检查. 结果经手术(46例)、尸检(3例)与1年以上随访(22例)证实:敏感性为93.8%(30/32),特异性为92.3%(36/39),准确度为93.0%(66/71). 结论 CT导向经皮纵隔病变ACNB是一种简便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对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曹爱红;王绪;杨欣;刘亮;张林泉;张旭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偏头痛的颅脑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前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目前主要有血管源性学说、皮层扩布性抑制(CSD)学说、神经源性炎症学说.血管源性学说提出的早,且得到普遍认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后两种学说.磁共振成像尤其是功能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偏头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数支持后两种学说尤其是CSD学说.本文主要介绍偏头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邱恩超;于生元;马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CT和MR诊断Madelung病累及喉和喉周围结构

    目的 观察Madelung病累及喉和周围结构的CT和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Madelung病的CT和MR表现.结果 CT和MR显示异常增多的脂肪组织主要沉积于颈前和项部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深面、斜方肌深面、颈后三角、涎腺周围等部位.增多的脂肪组织累及喉部包括喉内脂肪堆积和喉周围结构脂肪堆积.喉内脂肪增多包括声门上区受累、声门区受累和声门下区受累.喉内脂肪增多可以造成喉腔狭窄,主要发生于声门上区和声门区.喉周围结构脂肪增多可累及舌骨下肌群深面和前方、环状软骨后方、咽后间隙等.舌骨下肌群深面脂肪增多,舌骨下肌群与甲状软骨分离,肌肉呈游离状.环状软骨后方脂肪增多使环状软骨与环后区之间出现间隙.咽后间隙脂肪增多使喉前移,与椎前组织分离,呈漂浮状,主要出现于声门上区水平.结论 CT和MR检查能准确显示Madelung病颈部增厚脂肪的分布范围,进一步了解喉和喉周围结构受累情况.

    作者:张忻宇;刘平;薛杰;王明广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实时三维超声技术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比观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RT-3DU)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与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相对比.方法 对7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实时三维超声以及下肢动脉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影像学对比分析.结果 RT-3DU以及3D-CTA均可显示斑块的位置、管壁结构和管腔狭窄程度.RT-3DU可明确显示斑块的回声强度及其在血流冲击下的活动度,大斑块处管腔狭窄率测量结果(86.52±2.30)%与3D-CTA (89.36±1.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良好(r=0.90, P<0.01);二者在斑块识别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判断上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0,P<0.05).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可较好地定性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具有能定量评价斑块、价廉、无创的独特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冉;唐力;任卫东;陈昕;马春燕;李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光散射成像诊断乳腺病变

    目的 探讨超声光散射成像对乳腺病变诊断的临床可行性及其对常规超声的辅助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光散射乳腺断层成像系统,前瞻性研究101例患者共105个乳腺病变,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测量光吸收参数血红蛋白总量(HBT),找出其分布规律及其判断良恶性的诊断阈值,分别计算超声光散射成像、超声与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05个乳腺病变中,良性51个,恶性54个.51个良性病变的光散射成像HBT均值为(118.10±85.90)μmol/L,54个恶性病变的HBT均值为(237.11±89.63)μmol/L,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5).光散射成像HBT值的诊断敏感性87.04%,特异性76.47%,准确率81.90%.常规超声与DOT联合应用的敏感性为85.19%,特异性为88.24%,准确性为86.67%.结论 超声光散射成像可用于鉴别乳腺肿瘤,常规超声与DOT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游珊珊;朱庆莉;张璟;姜玉新;戴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法洛四联症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法洛四联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法洛四联症胎儿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产前诊断为胎儿法洛四联症14例,其中经引产尸解或出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9例,失访5例.产前检查胎儿心脏未见明显异常,但出生后超声检查诊断为法洛四联症1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胎儿法洛四联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漏诊的病例应予以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小林;陈娇;朱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