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王金月;刘筠;郝彩仙;靳颖;乔辉;王建;杨筠;程金宝

关键词:覆膜, 齿突尖韧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解剖
摘要:目的 观察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断面解剖形态及CT、MR表现.方法 采用经甲醛溶液固定的正常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2具,其中3具用于大体解剖观察,3具制成5.0 mm厚的冰冻切片,6具制成0.5 mm厚的薄层切片;各选取51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CT和MR检查.结合大体和断面解剖,分析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CT和MR表现,并在MR上测量覆膜(包括硬膜)厚度.结果 大体和断层解剖均能清晰显示覆膜的位置、形态及走行.覆膜在CT和MR上的显示率均为100%(51/51),齿突尖韧带在CT和MR上的显示率分别为29.4%(15/51)和43.1%(22/51).齿突尖韧带与覆膜在枕骨基底部融合,不易分离.正中矢状面是显示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理想层面.覆膜(包括硬膜)厚度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结构的显示,MR优于CT,尤其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的显示效果佳.CT和MR均能较好地显示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结合大体和断层解剖进行研究,可为覆膜和齿突尖韧带创伤、畸形及感染等病变的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自膨式金属支架姑息治疗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

    目的 评价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05例无法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道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3~755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共植入支架129枚,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94.3%,78%患者术后达到临床显效的标准.术后30天患者死亡率为7.6%(8/105),死因均与介入操作无关.术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9天,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246天.术后3、6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2.1%和64.5%.结论 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术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准确判断无法从胆道支架成形术中获益患者将有助于改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作者:金龙;高健;陈雷;范岳峰;杜湘珂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滑膜肉瘤的MR诊断

    目的 探讨滑膜肉瘤的MRI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滑膜肉瘤患者资料,分析其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I可见11例肿块位于关节旁,1例位于关节腔内;5例肿块边界清楚,7例肿块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T1WI与肌肉信号相比,3例表现为等信号,2例表现为稍低信号,5例表现为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等、高混杂信号;在T2WI,10例表现为与脂肪信号类似或稍高的中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另2例表现为均匀高信号;6例肿块内可见分隔;4例见坏死,5例见出血灶;注射Gd-DTPA增强扫描,8例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呈大致均匀或均匀强化.结论 滑膜肉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方挺松;许乙凯;余田;彭加友;樊长姝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CT引导下经皮肾造口术的临床应用和技术探讨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肾造口瘘术(PC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相关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1例患者428例次CT引导下PCN的临床和手术资料,包括肾积水原因、穿刺次数、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临床效果.结果 428例次CT引导下PCN操作,单纯CT引导下完成420例次,占98.13%,结合X线透视下完成8例,占1.87%,总体成功率100%.肾盏穿刺次数:1次262例次,2次107例次,3次54例次,4次5例次,平均1.54次.操作时间15~43 min,平均27.43 min.所有患者PCN术后临床均显著好转.15例(4.40%)发生轻微并发症,包括肾周血肿3例、发热7例、导管早期脱出5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肾造瘘术安全有效,注意技术要点、仔细操作能够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晓光;金征宇;杨宁;刘巍;潘杰;张晓波;石海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钆贝葡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活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管系统的评价

    目的 钆贝葡胺增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活体肝移植供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管解剖的显示情况.方法 32例肝移植供体,术前常规MR扫描.首先经静脉注入1 ml钆贝葡胺注射液,行testbolus测出循环至肝动脉时间,然后行冠状位三维T1加权快速扰相小角度梯度回波(3D-FLASH)序列扫描,自动脉期开始连续扫描4期,每期间隔10 s,获得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等各期图像,观察原始图像及MIP重建后图像中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确定血管的走形及有无变异.以肝移植术中观察的血管情况作为金标准,分析MRA所见.结果 MRA对于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系统的显示质量均较好.MRA发现肝动脉变异5例,门静脉变异4例,肝静脉变异8例,均经过手术证实.术中发现副肝动脉1例,MRA未发现.结论 钆贝葡胺3D DCE MRA安全、无创,对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示清楚,诊断变异准确度高,有可能成为术前肝移植供体血管评价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王宏;穆学涛;吴春楠;钟心;董悦;董玉茹;马毅;臧运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空间-时间相关图像(STIC)技术在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采用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对13例胎儿VSD的检查结果.并与出生后超声心动图及尸解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与常规超声在诊断VSD中的准确率分别为92.31%、84.6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可能是病例数过少的关系.动态三维超声检查时间短于常规超声,P=0.0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可准确、直观显示胎儿VSD,是胎儿期VSD准确、简便的筛选方法之一.

    作者:王惠芳;张素阁;刘兰芬;梁皓;朱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肺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CT及MR影像表现1例

    患者,女,41岁.于3个月前出现持续性干咳,夜间咳嗽较重,口服消炎止痛药不能缓解.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骨转移征象.

    作者:葛莹;李智勇;伍建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评价胎儿小脑蚓部发育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检测胎儿小脑蚓部的发育,为产前筛查胎儿小脑发育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36孕周正常胎儿387例,应用经腹三维容积自动测量技术(VOCAL)测量小脑蚓部体积,观察胎儿小脑蚓部发育规律.结果 应用VOCAL软件测量胎儿小脑蚓部体积成功率为98%.胎儿小脑蚓部体积与孕周及小脑横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98、0.98(P<0.0001).以孕周为自变量X,小脑蚓部体积测量值为因变量Y,直线回归分析认为X与Y之间有直线关系,方程为Y=-2.17+0.12X.以小脑横径为自变量,小脑蚓部体积测量值为因变量,直线回归分析认为X与Y之间有直线关系,方程为Y=-0.94+0.06X.结论 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测量胎儿小脑蚓部体积有助于评价胎儿小脑蚓部的发育.

    作者:刘炜;蔡爱露;赵丹;郭淑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基于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肝纤维化分级方案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肝纤维化分级方案.方法 在介绍磁共振弹性成像原理和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讨论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需要考虑的关键技术和细节.结果 给出了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与实验步骤.结论 研究方案与实验步骤具有可操作性,动物体模预临床研究可弥补临床难以获取整个纤维化程度的缺陷.

    作者:汪红志;温增庆;张学龙;黄勇;李鲠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氢质子波谱学研究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频谱各参数相对值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N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组34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进行常规MR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测量各感兴趣区化合物的相对值.结果 获取的患者波谱数据显示NAA/Cr(0.57±0.08), Cho/Cr(2.40±0.08), β, γGlx/Cr (2.17±0.07).同对照组比较β,γGlx/Cr及Cho/Cr升高,但NAA/Cr降低.DNS组与正常对照组NAA/Cr, Cho/Cr, β, γGlx/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在0.9~1.33 ppm间Lip峰值升高,峰下面积增加.结论 1H-MRS能检测出DNS患者脑部病灶的代谢异常,为常规MR诊断提供有益的补充信息.

    作者:樊中营;罗福成;汪青松;朱友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MSCT测量面神经管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对面神经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6年9月来我院行鼻旁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MPR及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在重建出的MPR斜矢状面、MPR斜横断面及两幅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并在不同重建图像上分别对面神经管各段的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MPR与CPR者对鼓室段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MPR斜矢状面测得鼓室段长度小于CPR测值(P<0.05),二者对面神经管骨壁裂缺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CPR对膝状神经节骨壁裂缺显示率均为21.43%(30/140),对鼓室段骨壁裂缺显示率分别为32.86%(46/140)、31.43%(44/140,P>0.05).乳突段长度在成人为(13.68±1.05)mm,儿童为(9.98±0.92)mm,儿童乳突段长度明显小于成人(P<0.05).面神经管乳突段宽度、迷路段及鼓室段长度和宽度、前后膝角度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合理结合应用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张媛;鲜军舫;陈光利;杨本涛;陈青华;王振常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影响执行控制功能的fMRI研究

    目的 研究36 h睡眠剥夺(SD)以及睡眠剥夺并服用咖啡因后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特点,探讨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13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设计,对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以及36 h睡眠剥夺并随机服用咖啡因或者安慰剂后进行Go/No-go测验并使用3.0T磁共振仪进行fMRI扫描,3次fMRI扫描之间间隔3周.受试者行为学数据使用SPSS软件处理,fMRI数据使用AFNI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 36 h睡眠剥夺后受试者前额叶皮层显著激活,前扣带回功能活动下降;服用咖啡因后双侧豆状核、丘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激活程度下降.结论 36 h睡眠剥夺可导致执行控制功能的显著下降,前额叶皮质参与功能代偿.咖啡因通过对边缘系统相关区域及纹状体系统活动的抑制来对抗睡眠剥夺对于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

    作者:温博;邵永聪;马林;刘娟;叶恩茂;毕国华;杨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左旋心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

    患儿,男,11个月,主因咳喘3天就诊.查体:患儿烦躁,哭闹不安,口周无明显发绀.

    作者:管俊梅;王岳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联合微泡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联合脂质微泡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低频连续波超声(频率1 MHz、声强0.3 W/cm2)联合脂质微泡(1 μl/ml)辐照VSMCs 120 s.分别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荧光探针Fura-4/Am负载后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刺激组(PDGF)比较,两组超声辐照联合微泡[(US+MB)组和(PDGF+US+MB)组]的VSMCs凋亡率显著增加、B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则显著减少(P<0.01);而且PDGF+US+MB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US+MB组,Bax蛋白表达上调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的程度较US+MB组更为显著(P<0.01).各实验干预组VSMCs内Ca2+ 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DGF+US+MB组和US+MB组细胞内Ca2+ 浓度均明显低于PDGF组(P<0.01).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诱导VSMCs凋亡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增加、Bax蛋白表达增加和Bcl-2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张萍;高华云;刘政;刘平;谭开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静脉导管超声检测在产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着重介绍超声检测静脉导管在产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阐述静脉导管的组织解剖结构、静脉导管分流的机制以及静脉导管在诊断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诗音;吕国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原发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儿,男,7岁,主因外伤后间断性头痛8天入院.头颅CT检查:左顶骨可见类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边缘硬化光滑,脑实质未见著变,脑室系统大小正常(图1).印象:左顶骨病变,性质多考虑为良性.

    作者:李志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王玉林;赵绍宏;王国兴;曹向宇;孙正辉;杨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脑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与肿瘤细胞Survivin、PCNA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MRS)与肿瘤细胞的Survivin 蛋白、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照观察50例脑星形细胞瘤MRS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术后标本的Survivin、PCNA蛋白表达,分析肿瘤实质内大Cho/NAA、Cho/Cr和小NAA/Cr值与肿瘤级别的关系,并分别与PCNA增殖指数(PI)、Survivin免疫活性指数(IR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Cho/Cr和Cho/NAA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对照组,NAA/Cr低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对照组.Survivin的IRS和PCNA的PI随着肿瘤恶性度增加而升高.星形细胞瘤Cho/Cr与IRS显著正相关(r=0.745,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IRS显著正相关(r=0.753,P<0.01).星形细胞瘤Cho/Cr与PI显著正相关(r=0.818,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PI显著正相关(r=0.760,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IRS呈负相关(r=-0.374,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PI呈负相关(r=-0.436,P<0.01).结论 MRS基本反映着肿瘤细胞PCNA及Survivn表达情况,可在术前预测肿瘤凋亡抑制情况、增殖潜能、侵袭能力和预后,其中Cho/Cr,Cho/NAA较NAA/Cr更有意义.

    作者:王丽君;徐克;范国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OD)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SCTA检查,并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三维重组,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窄程度,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64-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效度. 结果所有CTA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其中CTA的动脉显影质量(3.9±0.4)明显好于DSA(3.4±0.5,P<0.008).64-SCTA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1%血管的狭窄程度被低估1个级别,1.3%被高估了1个级别,0.3%被高估了2个级别.64-SCTA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9.7%,准确度98.7%,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 结论 64-SCTA可无创、准确地诊断PAOD,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袁飞;刘银社;董少义;赵军;冯凯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肺容积与肺密度指标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试验 (PFT)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观察MSCT检查评价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全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0例中,MSCT诊断正常肺部34例,肺气肿26例;PFT诊断正常肺部37例,肺气肿23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均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深呼气末CT扫描图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优于深吸气末.

    作者:邹利光;孙清荣;刘卫金;戚跃勇;戴书华;张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床旁胸片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肺水肿

    目的 观察床旁胸片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肺水肿的影像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床旁胸片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34例(33%)有肺水肿影像表现,其中肺纹理模糊和肺门影增大、模糊34例(100%),间隔线11例(32.3%),支气管袖口征8例(23.5%),胸膜下水肿7例(20.6%),少量胸腔积液6例(17.6%).结论 床旁胸片是诊断肺水肿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手段.肺纹理模糊和肺门影增大、模糊为肺水肿在床旁胸片中的重要征象.

    作者:程姚儿;贺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