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层螺旋CT初步比较

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张竹花;宋兰;牟文斌;王沄;赵文敏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影像质量
摘要:目的 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 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进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B组患者检查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佳重建时相分析.结果 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是(71±12)次/min,(61±6)次/min,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是1.31±0.53和1.25±0.50,P>0.05.A、B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是98.9%和99.1%,P>0.05.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佳重建时相在 50%~80%R-R间期范围内;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佳重建时相在 30%~80%R-R间期范围内.结论 与64层螺旋CT 相比,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双源CT 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大鼠冠脉微血栓栓塞后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冠脉微血栓栓塞对大鼠左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影响. 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冠脉微血栓组12只,自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诱发冠脉微血栓形成;对照组12例,自主动脉根部注入生理盐水.术前及手术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FS),术后加用QTVI测量收缩期峰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微血栓组LVESD、LVEDD、EDV显著增加(P<0.01);FS、LVEF显著降低(P<0.01);微血栓组心尖四腔左室侧壁及后间隔二尖瓣环、左室长轴观前间隔及后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 大鼠慢性冠脉微血栓栓塞后,心室发生重塑,收缩功能下降.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能较准确评价大鼠冠脉微血栓栓塞后的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作者:王曼;谢明星;王朝晖;吴婕;谢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乳腺黏液癌的钼靶影像特点及病理学基础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钼靶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66 例乳腺黏液癌的钼靶影像与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影像均表现为肿物影或肿物伴钙化.单纯型35例,形态、边缘以良性特征为主,仅14%呈不规则形,29%边缘浸润,病理黏液含量高,误诊率为51%.混合型31例,形态、边缘以恶性特征为主,不规则形81%,边缘浸润、毛刺占88%,病理黏液量少,误诊率仅为9%.结论 单纯型黏液癌多黏液组影像学表现类似良性疾病,少黏液组及混合型黏液癌多为浸润性生长的影像特点.

    作者:周波;杨德启;郭嘉嘉;谢菲;钱利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先天性处女膜闭锁外伤后尿道-阴道瘘并阴道巨大结石1例

    患者女,20岁.车祸伤致骨盆骨折后排尿困难11年.患者于11年前因车祸导致骨盆骨折,尿道阴道撕裂伤,治疗后好转出院.

    作者:关键;胡道予;张伶;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胸外侧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胸外侧动脉(LTA)血流动力学参数(S/D、RI、P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术前1周对70例乳腺良、恶性肿块患者及30例健康女性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肿块大小、部位、彩色血流分级及LTA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乳腺癌组患侧LTA的S/D、RI、PI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肿块组LTA的S/D、RI、PI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以LTA的S/DH-C≥1.5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8%、76.7%;如以LTA的 PIH-C≥0.3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7%、83.3%;如以LTA的RIH-C≥0.06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4%、90%.相关性分析表明LTA的S/D、RI、PI与肿块大小、肿块内血流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肿块位置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LTA的S/D、PI、RI,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指标之一,LTA的S/D、PI、RI与肿块大小、肿块内血流分级具有相关性.

    作者:祝艳秋;杨光;徐文林;吴佳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法和血流多普勒测量Tei指数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功能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 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测定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Tei指数,与传统血流多普勒方法作对比性研究,探讨QTVI法测量Tei指数在临床评价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病例:肺动脉高压患者91例,分为轻、中、重三组;正常对照组52例.分别利用脉冲血流多普勒成像(PW)和QTVI技术,测算研究对象的Tei指数.结果 ①QTVI和PW法所测肺动脉高压患者Tei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W法测得正常人与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Tei指数分别为0.28±0.07,0.29±0.12,0.48±0.14,0.70±0.30;QTVI法分别为0.32±0.10,0.41±0.15,0.56±0.13,0.84±0.21, P<0.05).②QTVI与PW法所测研究对象的右室Tei指数相比,QTVI所测值均高于相对应的PW方法,(正常组0.32±0.10与0.28±0.07,肺高压组分别为0.41±0.15与0.29±0.12,0.48±0.14与0.56±0.13,0.70±0.30与0.84±0.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QTVI法测得Tei指数与肺动脉压力相关系数较PW高,评价右心功能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PW高(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与r=0.61,评价心功能的敏感度分别为86.7%、75.9%;特异度为80.0%、65.5%).结论 利用QTVI测算Tei指数可准确评价心脏整体和局部功能,为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功能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的、新的检测手段.

    作者:姚凤娟;林红;刘东红;谢晓燕;吕明德;陆堃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子痫前期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痫前期孕妇26例,正常孕妇30例,在未经任何药物治疗前,检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I、RI、S/D值.结果 ①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子痫前期组较对照组PI值、RI值、S/D比值增高,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子痫前期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子痫前期各组和对照组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比较,子痫前期重度组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判定及胎儿预后的预测,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韩清;王英华;刘彩娥;高福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主动脉长轴连续追踪法在胎儿主动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主动脉长轴连续追踪法(SSOA)在胎儿主动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00名孕妇的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所有受检胎儿均先取6个常规切面扫查,继之,行SSOA,结合房室腔大小比例,分析主动脉及分支有无发育异常.使用多普勒技术观察有无异常血流信号.结果 在5600例胎儿中,使用SSOA,首次完整显示主动脉全程5042例,占90.04%.共检出主动脉畸形8例,占受检人数的0.143%.其中主动脉缩窄6例,主动脉弓离断2例.8例均经引产尸解或产后超声心动图复查证实.结论 应用SSOA检测胎儿主动脉及其分支,可获取较完整、清晰的超声图像,易检出主动脉畸形,并可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是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中较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王惠芳;刘兰芬;张素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单纯性肝肾囊肿三种酒精硬化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三种单纯性肝肾囊肿酒精硬化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将单纯性肝肾囊肿患者随机分成三组:①常规组:抽净囊液后,注入抽出囊液量25%的无水酒精(大量不超过60 ml),保留15 min后抽净残液.②保留组:在常规法基础上,抽净残液后根据囊腔不同大小再注入5~10 ml无水酒精永久保留.③置换组:抽净囊液后,用无水酒精反复冲洗囊腔至抽出液清亮,后将残液抽净.结果 ①术后1年各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常规组:87%和63%;保留组:92%和81%;置换组:100%和93%.置换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1).②经ROC评价显示,三种硬化方法ROC曲线下的面积和一次治疗所能治愈囊肿的大直径分别为:常规组:0.807和8.2 cm;保留组:0.824和8.9 cm;置换组:0.954和9.6 cm.结论 单纯性肝肾囊肿,采用无水酒精反复置换囊液的硬化方法,疗效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更加有效,且安全、简便易行.

    作者:张庆;钱林学;贺文;龚海马;贵玉;谭小蕖;李彦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胃间质瘤CT征象与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43例,所有病例分别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如CD117,CD34,SMA-100及DESMIN.结果 GST的大小、形态和均匀与不均匀的强化方式同恶性程度相关(P<0.05),与生长方式不相关(P>0.05); 对比分析表明,病理为恶性、高度恶性及5年内复发、转移的CT征象大多表现为>5 cm、不均匀强化、腔内/外生长; 17例既向腔内生长又向腔外生长的胃间质瘤患者中,16例病理证实为恶性,有5例在3年内出现复发;5例GST呈间隔状强化,病理结果均为恶性,2例在3年内复发.结论 瘤体直径大于5 cm、不均匀强化、腔内/外生长和浸润与转移提示GST预后不良.

    作者:高剑波;杨学华;孙勇;郭华;周志刚;岳松伟;张永高;郭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基于期望值大化方法的磁共振图像人脑组织分割

    目的 利用期望值大化方法进行磁共振图像的人脑组织分割.方法 在分析当前常用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统计理论的期望值大化分割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算法模型和实现步骤,后用Visual C++ 6.0编程,并对磁共振大脑图像进行实验,并与应用SPM软件对同一幅图像的分割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文分割方法与SPM软件的分割结果非常接近,大脑灰质、白质、脑脊液等组织之间边界清晰,总体不确定性较小.结论 本文分割方法切实可行,分割效果较好,为进一步的磁共振图像分析和疾病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作者:武杰;聂生东;汪红志;张学龙;周滟;许建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0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5分评分法进行良、恶性诊断及ROC曲线分析,比较超声造影前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98.2%恶性病灶(56/57)超声造影动脉相表现为弥漫或环状增强,诊断敏感性98.2%,特异性82.6%;延迟相,82.5%(47/57)恶性病灶增强信号廓清,诊断敏感性82.5%,特异性84.8%.良性病灶中17.4%(8/46)动脉相弥漫增强;84.8%(39/46)延迟相持续增强.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诊断敏感性81.8%,特异性10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相放射状增强,诊断敏感性66.7%,特异性99.0%.根据诊断评分,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1.3%,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其ROC曲线下面积(0.948)大于常规超声诊断者(0.811, P=0.000).结论 超声造影肝局灶性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征性表现,其诊断应用价值高于常规超声.

    作者:吕珂;姜玉新;戴晴;谭莉;朱庆莉;夏宇;孟华;齐振红;高嫔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短轴应变成像评估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远期节段心肌运动功能

    目的 评价东芝超声软件TDI-Q定量评估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远期左室节段心肌短轴应变和应变率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正常对照组20例,治疗组:前降支病变18例和前降支合并左回旋支病变1例,测量左室短轴观乳头肌水平左室前间隔(AIVS)和后壁(LVPW) 收缩期室壁增厚率、应变、应变率,对室壁运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正常组LVPW增厚率、应变、应变率高于AS,心内膜下层明显高于心外膜下层(P<0.05);治疗组AIVS增厚率、心内膜下心肌应变、应变率及心外膜下心肌应变、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该方法较室壁增厚率更敏感,可定量分析左室短轴观节段各层心肌的运动状态,对评估冠状动脉置入术后远期疗效有一定价值.

    作者:叶艺;赵宝珍;金超;曾晓凡;贾庆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解剖M型超声、定量组织多普勒检测心肌梗死大鼠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目的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及其演变过程中解剖M型超声(AME)、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QTVI)变化规律及特征,比较它们在检测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变化中的相对价值.方法 31只SD大鼠分成MI组(n=22)和对照组(n=9).MI组大鼠在开胸手术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随后复苏饲养4周.对照组动物仅行假手术.应用超声显像仪分别同步记录术前、术后即刻、2周及4周的AME、QTVI图像或曲线,以AME观察左室壁局部收缩期与舒张期厚度(WTs、WTd)及局部室壁增厚率(WTF)、QTVI观察局部心肌内膜下、外膜下及全层室壁组织速度(SPVendo、SPVepi、SPV).结果 与术前基线及对照组对应阶段比较:术后即刻WTd、WTs及WTF呈降低趋势,术后2周及4周WTd、WTs和WTF均呈显著性降低.术后即刻SPVepi及SPV呈降低趋势,而SPVendo则呈显著性降低;术后2周及4周SPVendo、SPVepi及SPV均呈显著性降低.与术前基线及对照组对应阶段比较:大面积MI组WTF在术后即刻即显著降低,而中小面积MI组WTF在术后2周或以上才显著降低;无论大或中小面积MI组,术后即刻SPV即显著降低.AME确定的与组织学确定的心肌梗死的范围无显著性差异(0.28±0.14和0.35±0.13,P>0.05),且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 (r=0.73, SEE=0.14,P<0.01).结论 AME和QTVI均能对缺血或梗死心肌进行局部心功能定量分析;心肌缺血或梗死面积大小影响AME、但可不影响QTVI对局部心功能异常的早期检测;AME可较好地确定缺血或梗死心肌的受累范围,而QTVI通过检测从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层心肌的速度梯度变化可区别不同层次的心肌功能.

    作者:尹晓坚;李金国;孙旭东;钟玲;陈良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的M-型超声研究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联合衬垫超声扫描技术,应用低频M-型超声,对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组(A组)、治疗后组(B组)吞咽功能进行测量,参数包括吞咽时间(duration),吞咽平均速度(Vm),吞咽范围(range),并与正常人(C组)作对照.结果 吞咽总时间A组为(1.535±0.247)s,B组为(2.301±0.496)s,C组为(2.029±0.31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平均速度A组(3.17±0.959)cm/s,B组(2.00±0.819)cm/s,C组(2.12±0.50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范围A组(4.82±1.407)cm,B组(4.34±1.114)cm,C组(4.22±0.87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1.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后组的舌吞咽总时间较治疗前组延长,并接近正常组水平;治疗后吞咽平均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减慢,接近正常组水平.M-型超声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舌吞咽功能的变化.

    作者:宁彬;何文;魏立亚;项东英;庞煊奈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肺容积和肺密度定量分析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容积、肺密度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选择100例患者,根据CT扫描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20例,一次屏气常规剂量(220 mA×0.8 s)和60 mAs低剂量MSCT部分肺段扫描,纵向扫描范围3 cm;B组60例,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60 mAs低剂量MSCT全肺扫描.C组20例,一次屏气40 mAs和80 mAs低剂量MSCT部分肺段扫描,纵向扫描范围3 cm. 结果常规剂量和60 mAs以上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均为优秀,能够满足肺容积和肺密度定量分析的需要.低剂量扫描测得的部分肺容积较常规剂量小,在标准重建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骨重建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扫描测得的平均肺密度略高于常规剂量测量结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6层螺旋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中,60 mAs低剂量扫描能够满足图像定量分析的需要.

    作者:邹利光;孙清荣;戚跃勇;戴书华;陈垦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新的腹围测量方法在超声胎儿体重估计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腹围测量方法在超声胎儿体重估计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26例孕妇采用相同的胎儿双顶径,头围,股骨测量方法,同时对同一胎儿用两种方法进行腹围测量,并分别估计胎儿体重,并与出生体重对比分析.结果 两种腹围测量方法对不同分组胎儿体重的估计准确性无明显差异.并且两种腹围测值统计学分析亦无差异.结论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情况选择更方便、更清晰、更易于显示的腹围层面进行测量,以便估计胎儿体重,新的腹围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梅;于国放;张飞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对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流灌注扫描的研究

    目的 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方法 对20例正常对照组和47例肝硬化病例组,其中代偿期肝硬化(compensated cirrhosis, CC)1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 DCC)29例,行16层螺旋CT肾脏灌注检查.通过专用灌注软件得出兴趣区相应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w volume, 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表面渗透积乘积(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 PS).统计分析这些参数.结果 DCC较CC和正常对照组BF值明显减低,MTT值明显延长[皮质BF:对照组(513.95±106.69) ml/(100 g·min),CC组(501.56±120.23)ml/(100 g·min), DCC组(390.62±113.15)ml/(100 g·min);P<0.01.MTT:对照组(2.73±0.72) s, CC组(2.56±0.77) s, DCC组(4.00±2.15) s;P<0.01.髓质BF:对照组(133.16±38.30) ml/(100 g·min),CC组(137.96±62.86)ml/(100 g·min),DCC组(90.37±60.33)ml/(100 g·min);P<0.01.MTT:对照组(5.72±1.95) s, CC组(6.01±3.63)s, DCC组(9.55±5.82)s;P<0.01];DCC较CC和正常对照组皮质的PS值明显减低[对照组(61.57±18.87)ml/(100 g·min),CC组(62.09±13.06)ml/(100 g·min), DCC组(50.82±15.69)ml/(100 g·min);P<0.05];CC与正常对照组BF值、MTT值、PS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BV值和髓质PS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肾脏BF值和皮质PS值明显减低,MTT值明显延长,而BV值和髓质PS值无明显变化.

    作者:薛雁山;尚存海;胡玉川;李红梅;田桂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基于ICA的脑电信号去噪方法研究与应用

    目的 在脑电信号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噪声的影响,为有效地提取和分析检测信号中的有用信息,提出采用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的方法对脑电信号进行去噪处理.方法 工频噪声、心电伪迹以及脑电波源信号之间的关系是统计独立的,满足ICA方法的分离条件,可将脑电信号去噪问题转化为独立分量分离问题,通过构造与工频噪声频率相同的正交正弦和余弦信号作为对工频噪声的参考信号,将构造的两个参考信号和心电信号以及含噪脑电信号作为ICA中混合矩阵的输入信号,采用收敛速度快的FastICA算法把脑电信号中的工频噪声和心电伪迹作为独立信号分离出去,得到去噪后的脑电信号.结果 通过ICA方法对噪声进行分离后,脑电信号中的两种噪声基本被消除,并且可很好地保留脑电信号有用成分.结论 将ICA的方法用于去除脑电信号中的多种噪声成分是有效的、可行的.

    作者:谢松云;张振中;张伟平;赵海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与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的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LVtw)特征的可行性,并比较QTVI与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两种技术的特点.方法 应用QTVI和STI成像模式,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分别于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观评价3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32例健康志愿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QTVI技术以收缩期左室心尖部与心底部侧壁间隔位移差(SD1-s)的差值来计算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STI技术以左室心尖部旋转值减去基底部旋转值来定义左室扭转峰值(Ptw).结果 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8.43±2.27 vs 12.33±3.29)及扭转峰值Ptw(6.56±2.19 vs 14.44±1.55)均显著减低.TMI与Ptw显著正相关.结论 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及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高帧频的QTVI技术为简便、客观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作者:张玲利;王新房;谢明星;吕清;杨亚利;王静;贺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9月-2006年12月期间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的36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乳腺导管内癌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导管型、结节伴钙化型及肿块型(包括混合性肿块及实质性肿块).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无包膜的略低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部分可测及较丰富血流信号.伴有细钙化的病灶仍较有意义.结论 乳腺导管内癌没有特异性超声诊断特征,但部分特征有一定提示性,可帮助检出病灶,对早期发现术后复发病灶也很有价值.

    作者:王怡;富丽娜;许萍;杨宝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