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趋化因子LKN-1及其受体CCR1和CCR3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表达

李楠楠;刘彦霞;王欣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白细胞诱素-1, CCR1, CCR3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组织中趋化因子白细胞诱素-1(leukotactin-1,LKN-1)及其受体CCR1和CCR3的表达,以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研究组)和32例正常足月妊娠孕妇(正常对照组)的胎盘组织;采用Western蛋白印记法进行检测LKN-1及其受体CCR1和CCR3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免疫组化法对LKN-1、CCR1和CCR3在胎盘中的表达进行定位.结果:①Western蛋白印记法:在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胎盘组织中LKN-1表达均为阴性;研究组胎盘组织中无论是CCR1还是CCR3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CR1:0.66±0.06 vs 0.88±0.03,P<0.01:CCR3:0.17±0.01 vs 0.27 ±0.01,P<0.01);②免疫组化法: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LKN-1表达均为阴性;两组孕妇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内均有CCR1阳性表达,绒毛滋养细胞中CCR1弱阳性表达;两组孕妇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和绒毛滋养细胞内均有CCR3阳性表达.结论:LKN-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正常足月妊娠的胎盘组织中均无阳性表达;但其受体CCR1与CCR3蛋白在研究组胎盘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与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实用妇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25卷9期疑难病案讨论选登

    1诊断恶性淋巴瘤Ⅳ期2诊断依据及分析2.1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和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发病年龄曲线高峰在40岁左右.该患者43岁,正是该病的高发年龄.

    作者:李忠秀;雷秋霞;倪向东;张鸿慧;郑秋萍;钟森;朱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孕产妇死亡率及死亡构成的变化趋势

    1孕产妇死亡现状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是国际社会评价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据估计,2005年全球有53.6万例孕产妇死亡,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大部分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熊庆;梁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趋化因子LKN-1及其受体CCR1和CCR3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测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组织中趋化因子白细胞诱素-1(leukotactin-1,LKN-1)及其受体CCR1和CCR3的表达,以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研究组)和32例正常足月妊娠孕妇(正常对照组)的胎盘组织;采用Western蛋白印记法进行检测LKN-1及其受体CCR1和CCR3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免疫组化法对LKN-1、CCR1和CCR3在胎盘中的表达进行定位.结果:①Western蛋白印记法:在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胎盘组织中LKN-1表达均为阴性;研究组胎盘组织中无论是CCR1还是CCR3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CR1:0.66±0.06 vs 0.88±0.03,P<0.01:CCR3:0.17±0.01 vs 0.27 ±0.01,P<0.01);②免疫组化法: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LKN-1表达均为阴性;两组孕妇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内均有CCR1阳性表达,绒毛滋养细胞中CCR1弱阳性表达;两组孕妇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和绒毛滋养细胞内均有CCR3阳性表达.结论:LKN-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正常足月妊娠的胎盘组织中均无阳性表达;但其受体CCR1与CCR3蛋白在研究组胎盘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与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李楠楠;刘彦霞;王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膜细胞中孕激素受体与凋亡因子Bcl-2、Bax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孕激素受体(PR)、凋亡抑制基因Bcl-2、促凋亡基因Bax(bcl-associated x prote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中的表达,研究PR与Bcl-2、Bax的关系,探讨EMT的发病机制及选择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PR、Bcl-2、Bax在EMT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异位内膜PR、Bcl-2表达低于在位内膜(P<0.05),异位内膜Bax表达高于在位内膜(P<0.05),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PR、Bcl-2、Bax增殖期与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增殖期还是分泌期,EMT中在位内膜PR表达均高于异位内膜及正常内膜,使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持续低水平增殖,更易于迁徙和种植.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Bcl-2和Bax的表达均与子宫内膜周期性改变无关,不受卵巢激素调节,EMT细胞凋亡持续性减弱,增殖性能持续性增强.

    作者:王君;李斌;范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Survivin、Bcl-2、HPV 16/18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Survivin、Bcl-2、HPV 16/18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三者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CIN(CIN组)和宫颈癌(宫颈癌组)中Survivin mRNA及HPV 16/18 D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①Bcl-2蛋白、HPV16/18DNA、Survivin mRNA的阳性率在对照组、CIN组、宫颈癌组中逐渐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②Bcl-2蛋白和Survivin mRNA在宫颈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中,低分化组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组(P<0.01),ⅡB~Ⅲ期显著高于I~ⅡA期(P<0.05);Survivin mRNA在淋巴结转移组中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Survivin mRNA及Bcl-2与组织类型及肿块类型无关(P>0.05);HPV 16/18感染与宫颈癌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块类型均无关(P>0.05).(③Survivin与Bcl-2及HPV 16/18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Bcl-2及HPV 16/18在宫颈癌中有异常表达.三者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朱华;施铮铮;杨孝军;郑飞云;张虎祥;万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和经腹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协和医院妇产科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间的70例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TLRH+LPL组),并与同期48例经腹广泛子宫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ARH+APL组)的病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行腹腔镜手术的70例患者,有2例中转开腹,中转率为2.9%.TLRH+LPL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上与ARH+APL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具有同常规的经腹手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为微创手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沈怡;王泽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在子宫及阴道穹隆脱垂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SSLF)在子宫及阴道穹隆脱垂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SLF手术,治疗32例有临床症状、经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进行分期(POP-Q)、确定为子宫及阴道穹隆脱垂的患者,同时进行其他盆底修复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对手术效果进行主观(患者主观满意率)及客观(客观治愈率)评价.结果:32例患者行SSLF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为30±0.6分钟,术中出血量50±12 ml.32例患者术后随访平均23个月(1~32个月),子宫及阴道穹隆脱垂症状改善满意,主观治愈率为100%.有2例患者术后3月下蹲时感阴道口扪及块物,经检查为膨出的阴道前壁,POP-Q分期Ⅰ期,因无不适未予处理,客观治愈率为93%.结论:SSLF对于治疗、预防子宫及阴道穹隆脱垂和改善阴道功能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唐建军;陆安伟;徐春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B-Lynch子宫缝线术成功抢救羊水栓塞致产后出血1例

    1病例报告患者,35岁,G_2P_0,于2008年6月19日凌晨1时孕足月先兆临产入院,自然临产经阴道分娩一活婴,3610 g,Apgar评分:9分,羊水清亮,5分钟后胎盘、胎膜自娩完整.

    作者:宋美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的研究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神经纤维的分布状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以痛经为主诉并行子宫切除的EMT患者25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无此疾病的行子宫切除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多克隆家兔抗人抗蛋白基因产物9.5染色标记子宫在位内膜的神经纤维,用数码相机照相,分析其神经纤维密度.结果:在EMT患者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出现神经纤维,而非EMT患者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未出现神经纤维(P<0.01).结论:EMT患者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神经纤维异常增多,可能与EMT患者的疼痛症状有关.

    作者:郭广玲;张春莲;冯丽华;魏振彤;周莉;陈双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9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术中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193例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分娩方式、肌瘤大小、肌瘤类型进行分组,对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剖宫产术前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04例,术前诊断率53.9%;剖宫产加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与单纯剖宫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宫体肌瘤组手术时间较妊娠合并子宫下段及宫颈部肌瘤组明显缩短(P=0.007);>8 cm肌瘤组与≤2 cm肌瘤组、2~5 cm肌瘤组和>5~8 cm肌瘤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多(P<0.05);黏膜下肌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天数均较浆膜下肌瘤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需尽早明确诊断,并根据子宫肌瘤的类型、位置及大小和患者的年龄及生育需求、有无其他严重妊娠合并症等综合考虑以决定分娩方式和术中处理方法.对直径>8cm的肌瘤、子宫下段及宫颈部肌瘤、黏膜下肌瘤的处理应谨慎.

    作者:石鑫玮;吴媛媛;龚洵;乔福元;刘海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医用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对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湿疣患者逐渐增多,发病率较高.门诊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治疗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创面出血、阴道排液的情况发生.我院采用医用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苏肤)辅助治疗LEEP术后的宫颈创面,能缩短疗程,减轻症状,现报道如下.

    作者:鄢利梅;何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渗葡萄糖注入输卵管内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8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预防异位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方法.方法:对23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行腹腔镜保守手术后按入院先后分成3组:高渗葡萄糖组(83例)采用50%葡萄糖液注入患侧输卵管残腔,甲氨蝶呤组(81例)采用甲氨堞呤注射,方法同高渗葡萄糖组,对照组(72例)不用任何药物.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检测血β-HCG值.结果:高渗葡萄糖组PEP发生1例,甲氨蝶呤组1例,对照组4例,高渗葡萄糖组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渗葡萄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血β-HCG值较术前明显下降,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7天血β-HCG值高渗葡萄糖组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渗葡萄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甲氨蝶呤相比,高渗葡萄糖也可预防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PEP的发生,但没有甲氨蝶呤的药物不良反应,使用安全有效.

    作者:魏秀清;高岚;梁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子痫前期临床防范和处理关键点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疾患,发病率约在5%~8%,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死亡总数的10%~16%.其中子痫前期-子痫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常见且为妊娠特发,可伴有脑、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孜;王伽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防范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所致纠纷的探讨

    国内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1.26‰~1.50‰~([1]),随着剖宫产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和近年剖宫产率的升高,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报道屡见不鲜,已成为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为多见的原因,后果严重.一旦发生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不论转归和结果怎样,患者和家属都难以理解.

    作者:叶寄生;贺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产后出血诊疗进展

    产后出血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常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1位.产后出血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率是10.5%,死亡率为1%,每年引起132000例产妇死亡.在我国产后出血近年来一直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1位原因,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产后出血引起的死亡占到50%以上.

    作者:肖兵;熊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LEEP术中颈管黏膜环切预防术后宫颈柱状上皮外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时颈管黏膜环切对预防术后宫颈柱状上皮外翻的作用.方法:对1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62例选择三角形电极行LEEP切除宫颈及颈管组织;研究组63例在LEEP切除宫颈及颈管组织后,再用小环形电极伸入颈管切除颈管黏膜0.5~0.8 cm.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宫颈柱状上皮外翻的发生率及宫颈粘连狭窄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宫颈柱状上皮外翻的发生率1.59%(1/63)低于对照组14.52%(9/6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8);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宫颈粘连狭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术中颈管黏膜环切可有效预防术后宫颈柱状上皮外翻的发生.

    作者:陈洁瑛;周红梅;陈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妊娠期肝内胆法淤积症围生儿死亡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发生围生儿死亡的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40例ICP患者中12例围生儿死亡的病例资料.结果:ICP围生儿死亡率10.8‰;12例围生儿死亡均发生于妊娠晚期,多发生于孕37周左右,7例孕妇胎死宫内之前自觉胎动消失,8例孕妇NST检测有反应,多数孕妇有规律或不规律宫缩;12例死亡围生儿中11例为重型ICP.结论:ICP围生儿死亡常常突然发生,难以预测,规律或不规律宫缩可能是导致胎儿死亡的重要诱因.重型ICP发生围生儿死亡的可能性更大.对已确诊的ICP患者应加强治疗及胎儿监护,适时终止妊娠,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作者:林安平;王琳;常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妊娠合并肝脏疾病的诊治

    妊娠期间的肝脏疾病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指与妊娠有关的而且仅在妊娠期间发生的肝脏损害,如妊娠剧吐、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其二是指原有肝脏疾病在妊娠期间持续存在或加重,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作者:邵勇;漆洪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诊断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是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危害性大,及早对其做出正确诊断十分必要.结合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2007年)和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2008年)相继发布的筛查和侵入性检查指南以及国内研究现状,作者对胎儿非整倍体异常诊断相关的实验室、影像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以及筛查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产妇选择适宜的检查方案提供借鉴.

    作者:段赵宁;漆洪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宫颈阴道组织水通道蛋白-2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人宫颈阴道上皮组织中水通道蛋白-2(AQP2)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妇产科45例患者(月经正常女性18例,围绝经期女性14例,绝经后期女性13例)宫颈阴道组织AQP2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进行分析.结果:AQP2mRNA在宫颈阴道上皮中均有表达,月经正常组、围绝经组及绝经组宫颈阴道组织中AQP2mRNA表达量依次降低,月经正常组AQP2mRNA表达水平强于围绝经组和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组和绝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发现AQP2mRNA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r=-0.479,P<0.05),与血浆渗透压呈负相关(r=-0.285,P<0.05),与E2水平呈正相关(r=0.530,P<0.05).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宫颈阴道上皮中AQP2mRNA的表达下降,可能导致阴道分泌物减少,是引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阴道干涩等症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赵玉荣;赖爱鸾;王丽芳;陈雯;宋梅英;朱进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实用妇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