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马远良;朱霆
目的 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评价圆形指数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68例经穿刺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浅表淋巴结超声测量的圆形指数进行分析,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并通过圆形指数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贡献及分类判对率探讨其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圆形指数判断淋巴结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与其t检验结果一致.然而,虽然良恶性淋巴结的圆形指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985 vs 1.504(P<0.001),但其ROC曲线下面积只达到0.770±0.039,当取值为大于1.691时,诊断为良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7%和72.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圆形指数经前进法逐步回归后引入方程,在模型中对良恶性判断有明显的影响(圆形指数的偏回归系数为-2.550±0.601,χ2值为46.515,模型分类判对率为74.4%,优势比为0.078).结论 超声测量的圆形指数是简便判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有一定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韩治宇;梁萍;于晓玲;李欣;邵秋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人体数据集上的应用.方法 基于中国第一例数字化女虚拟人数据集的重建结果,运用虚拟现实整合软件开发解剖教学系统及虚拟手术室漫游.结果 开发出了一个3D 解剖图谱及一个虚拟手术室漫游系统.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可视化效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拓宽了虚拟人体数据集的应用范围.
作者:祁俐娜;罗述谦;孙中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肝外伤是常见的闭合性腹部外伤,极易导致死亡.随着超声造影技术迅速发展,该技术不仅应用于肝外伤的诊断中,而且也逐渐应用于肝外伤的微创治疗中.由于该技术具有经济、方便、敏感性高等优点,其在肝外伤的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突现重要价值.本文简述超声造影技术在肝外伤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惠琴;唐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DTI技术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探讨其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行颅脑MRI与颅脑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扫描(b值=0,500 s/mm2),在Siemens Leonardo工作站应用纤维束跟踪软件(Siemens Standar 12 dirs)进行后处理重建出白质纤维束.结果 对主要白质纤维如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胼胝体、扣带、上纵束、下纵束、上枕额束、下枕额束、钩束进行模拟显示,不同纤维需要选择适合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显示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模拟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是在活体中研究人脑白质纤维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海燕;赵斌;王光彬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评价先天性无肛畸形术后患儿排便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11例小儿和病例组43例无肛畸形术后患儿进行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对比观察排便功能曲线、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分别为(78.30±12.03)%、(1.97±0.86) min和(20.50±7.67)%;病例组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分别为(49.21±14.38)%、(8.13±6.20) min和(33.56±9.67)%.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排空率明显降低(P<0.05)、半排时间和残留率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排便功能曲线呈迅速下降型;病例组排便功能曲线呈缓慢降低趋势,5 min内下降不明显.结论 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可反映无肛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是一种简便、定量化、无创性的检测方法.
作者:李剑明;袁正伟;徐微娜;于树鹏;张彩霞;裴著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求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超声图像去噪及增强方法.方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医学超声图像噪声的综合抑制方法,首先对医学超声图像进行对数变换,将乘性噪声变成加性噪声;然后进行多尺度小波变换,将图像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尺度上的小波系数,对变换后不同尺度的高频子图像进行非线性小波软阈值处理,阈值处理后的高频子图像进行增强;后,经小波逆变换和指数变换恢复去噪后图像.结果 原图像中斑纹噪声被有效去除,图像边缘细节得以保留.结论 该方法可有效保留细节信号,极大限度地去除斑纹噪声.
作者:郭敏;马远良;朱霆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流汇聚法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的价值.方法 对63例二尖瓣偏心反流患者分别用连续方程法及血流汇聚法(PISA)测量二尖瓣反流程度,以连续方程法结果为标准,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血流汇聚法与连续方程法的结果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838, P<0.05),并建立了直线回归方程.结论 血流汇聚法能较为准确地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瑛;饶莉;吴洋;陈琳;黄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技术在诊断可疑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中差异,探讨MPR技术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胆道扩张的患者行MSCT扫描.两位医师进行盲法阅片,以手术或胆道造影为标准,比较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对胆总管结石检出的差异,评价了增强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图像的价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以上三者对不同类型结石的诊断差异.结果 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2.1%和89.3%,特异性分别为77.8%和88.9%,准确性分别为80.4%和89.1%.在结石诊断中,增强后MPR图像的价值显著高于增强后横断面扫描图像(P<0.05).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对软组织密度结石(6/8例,8/8例,8/8例)和胆汁密度结石(0/4例,2/4例,4/4例)的检出不同.结论 增强后MPR提高了低位胆道梗阻的鉴别诊断能力,有利于常规平扫或增强横断面扫描图像难以发现的胆汁密度结石及小结石的检出,且能直观显示胆道内结石的数目.
作者:梁颖;蒋涛;翟仁友;郝建宇;王亚杰;魏宝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图像引导外科系统在现代神经外科手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精确定位功能靶区,保护重要脑功能区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在图像引导神经外科系统中融合功能脑图谱、CT-MRI图像融合、功能磁共振图像检测到的重要脑功能区与扩散张量成像追踪到的白质纤维束信息,可以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帮助医生精确定位、识别或保护重要脑区.
作者:贾富仓;陈思平;陶笃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与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和MR梯度回波(GE)2D T1W序列增强扫描比较,探讨MR GE快速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3D-VIBE)序列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132例疑有胆道梗阻性病变而接受包括3D-VIBE序列在内的全套MR检查患者,通过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对照,比较三种MR成像序列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病灶检测及定位: 118例有明确梗阻部位,共计160个病灶中.MRCP检出149个(93.1%),优于3D-VIBE序列及2D GE T1W序列(P<0.05);②定性诊断:132例患者中,三种方法准确率分别为3D-VIBE 97.7%(129/132)、2D GE T1W 91.7%(121/132)、MRCP 84.8%(112/132),3D-VIBE占优(P<0.05);③推断病灶组织学来源:三种方法准确率分别为3D-VIBE 97.0%(128/132)、2D GE T1W 87.1%(115/132)、MRCP 76.5%(101/132).它们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VIBE效果佳.结论 MR 3D-VIBE序列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特别是非结石性病因)显示出较佳的诊断价值.
作者:印隆林;宋彬;徐隽;陈宪;李真林;孙家喻;李昌宪;钟克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内镜引导下应用10 MHz微型超声探头对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结果 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微探头超声检出息肉6例,食管炎4例,平滑肌瘤19例,平滑肌肉瘤2例,静脉瘤15例,脂肪瘤3例,囊肿6例,食管癌10例,外压性病变17例 (其中15例主动脉压迹,1例肺肿瘤压迹,1例脊椎压迹),27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微探头超声能够显示食管层次结构,对食管隆起性病变能够进行组织层次定位,较好地提示病变的性质,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而且能够通过狭窄的食管,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应涛;胡兵;冯亮;许惠敏;金彗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CT解剖特征.方法 利用MSCT冠状动脉造影进行118例患者的冠状静脉成像,观测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形态、位置、数目、直径及角度. 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及心中静脉,大多数患者可见2~3支左室后静脉,心小静脉及左房斜静脉显示率分别为11.0%(13/118),7.6%(9/118).心中静脉及左室后静脉多成直角汇入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及左室后静脉的直径分别为(5.2±1.3) mm,(2.6±0.6) mm,(3.8±1.1) mm.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为(13.8±4.1) mm,前后径为(10.4±2.9) mm.结论 MSCT可以作为无创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方法,可为心脏起搏器的置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侯阳;谢萍;孙英贤;岳勇;郭文力;郭启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0.3T永磁MRI系统中笼式线圈的计算机模拟和优化.方法 运用毕奥-萨伐尔定律,通过计算分析,设计了针对3H,129Xe共振频率的8列高通笼式线圈,利用IDL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和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证明了在低场条件下所设计的8列笼式高通线圈产生的射频磁场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当列线数目减少为6列及4列时,笼式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性和对称性大大降低.结论 仿真精确度较好,误差较低.线圈列数的降低对B1场均匀性造成破坏.
作者:姚志萍;杨昆;汪建涛;任秋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包VTK的二维轮廓线的表面重建算法,在VC++的编译环境下实现对人体薄层断面中肱骨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 应用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获取技术,对双侧肱骨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重建出双侧肱骨的大、小结节,大、小结节嵴,桡神经沟,尺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冠突窝,桡窝,鹰嘴窝,内、外上髁等结构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任意角度和比例大小对它们进行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和VTK为基础,实现了对人体肱骨的3D可视化重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现更多人体解剖结构可视化以及科学计算提供支持,也为解剖教学展示提供参考.
作者:杨进;张绍祥;李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8例原发性肺癌、18例消化系恶性肿瘤、13例其他恶性肿瘤和37例良性病变患者于静脉注射18F-FDG 185~370 MBq后45 min和2.5~3 h分别进行早期和延迟双时相PET/CT显像,并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获得病灶区不同时相的平均SUV(SUVmean)和大SUV(SUVmax),并以延迟显像SUV值的变化大于10%判断为增高或减低.结果 在肺癌组28例中,早期显像24例SUV明显增高(85.7%),延迟显像除1例SUV值无变化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高,4例早期显像结节处为可疑阳性(SUVmax为1.5~2.1)者,延迟显像3例明显增高,1例SUV未见明显增加,延迟显像阳性率为96.4%;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8例,其中17例早期SUV升高(94.4%),1例为阴性,延迟显像18例均增高;其他肿瘤13例,早期均为阳性,延迟显像SUV进一步增高.37例良性病变早期有12例SUV增高(>2.5),延迟显像4例仍为阳性.本文病例早期显像总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5%、67.6%、82.3%、68.4%和83.3%;延迟显像分别为98.3%、86.5%、93.8%、92.1%和97.0%.结论 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几乎所有的早期显像为阳性的恶性肿瘤,延迟显像有进一步摄取增高,但部分良性病灶也具有相同特征.
作者:张永学;吴志坚;贾清;魏昊;兰晓莉;高再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男,18岁.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进行性加重,于2005年3月7日来我院就诊.X线检查:右肺门、右心缘结构模糊不清,纵隔不规则增宽(图1).CT检查:平扫于纵隔偏右可见一大小约8 cm×9 cm×11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CT值约36~39 Hu,边界较清晰(图2).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边缘部分强化明显,纵隔被推挤左移(图3).考虑胸腺瘤可能性大.B超检查:右锁骨中线第2~4肋间可探及不均质稍强回声团,形态不规整,边界尚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周边可探及血流信号,内可见无回声区.
作者:高建华;韩文娟;孙宪昶;杨帆;张如意;石占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以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为代表的介入治疗作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正确评价肝癌介入术后疗效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价的各种影像学方法,阐述其优势、前景与不足.
作者:肖运平;肖恩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 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形、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假性瘤腔,可以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类茶壶型)11例,B型(类葫芦型)27例,C型(类哑铃型)12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假性瘤腔与真性瘤腔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脉瘤复合体,其影像特征在DSA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梁琦;谭震;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右室快速起搏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的效果,探讨心房结构重构在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13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n=7)和假手术组(n=6),于左、右心房各缝植4对电极,起搏电极缝植在右室心尖,连接实验用VOO型起搏器,快速心室起搏(220次/分)6周,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分别于起搏前、起搏6周后,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收缩末容积;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期末和收缩期末容积,得出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并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房肌的超微结构.结果 ①假手术组术前和术后心脏各参数无明显变化.②起搏6周后,起搏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左房收缩末容积显著增大[(23.2±4.1) vs (13.5±1.9)cm3,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增大[(56.2±11.3) vs (33.7±9.6)cm3,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显著增大[(38.4±8.4) vs (14.5±8.6)cm3,P<0.01],射血分数显著降低[(31.4±10.2) vs (56.8±4.5)%,P<0.01],心输出量著降低[(1.2±0.5) vs (2.8±1.6)L/min,P<0.01].③病理学结果显示起搏犬心房肌细胞变性、肌纤维溶解、线粒体肿胀以及间质胶原增生、水肿.结论 心房结构重构是心力衰竭犬发生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
作者:薛竞宜;杜国庆;田家玮;李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探讨梗死前心绞痛(PA)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根据有无PA将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37例患者分为两组,无PA组19例,有PA组18例.患者入院当天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室壁运动和左室容积(EDV和ESV).住院期间行MCE评价心肌危险区域中无再流范围.AMI后3个月再次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室重构.结果 MCE显示无PA组心肌危险区域节段中无再流范围高于有PA组(P<0.05);EDV和ESV初诊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然而无PA组在3个月随访时超声结果 显示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增加(P<0.0001),PA组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可以减少无再流,保护心肌微循环,有利于再血管化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并防止左室重构的发生.
作者:陈昕;任卫东;唐力;马春燕;王立建;富维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