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平;周云芝;尹晓明;王洪武;曾庆玉;霍健伟;常鑫
目的 探讨军团菌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影像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综合诊断35例军团菌性肺炎的临床及系列影像资料,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军团菌性肺炎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多形态病变31例;多叶多段病变25例;胸腔积液10例;肺脓肿6例;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不一致21例;影像学改变吸收缓慢(时间大于2周者)30例;伴有纤维索条、网状影或蜂窝影者28例.因此,军团菌性肺炎的征象主要以多形态病变、多叶多段病变以及多伴有纤维索条、网状影或蜂窝影等纤维化为特征;而其动态影像学主要是以影像学改变吸收缓慢和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不一致为特征.结论 军团菌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虽较复杂,但也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可提示诊断.
作者:雷志丹;冯可青;贾武林;史大鹏;文泽军;王山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颗粒在薄层CT及相应后处理成像中的表现.方法 观察100例患者的原始薄层CT图像、容积再现(VR)和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研究蛛网膜颗粒的发现率、分布部位、大小及其与静脉窦流入静脉的关系.结果 100例中66例发现蛛网膜颗粒, CT上表现为静脉窦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充盈缺损;66例共发现175个蛛网膜颗粒,其中横窦90个,上矢状窦77个,直窦5个,窦汇2个,下矢状窦1个.92%横窦内蛛网膜颗粒(83/90)位于浅表静脉汇入横窦处;22例可见静脉直接进入蛛网膜颗粒内.横窦引流优势和非优势对蛛网膜颗粒的发现率未见明确影响.上矢状窦蛛网膜颗粒大多数位于顶后方,多为小而多发.年龄与蛛网膜颗粒数目及大小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薄层CT图像上蛛网膜颗粒是常见的正常表现,认识蛛网膜颗粒的正常表现可以与发生于静脉窦的疾病相鉴别.
作者:杨飞;刘斌;江安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肿瘤起源并局限于鼻腔;16例肿块中心位于鼻腔顶部的中后方;1例中心位于筛窦内;1例起源于上颌窦;1例起源于鼻咽部.13例形态规则,8例不规则.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平扫CT值30~60 Hu,3例见钙化,1例见囊变.肿瘤侵犯筛窦17例、颅内14例、眼眶13例、中、上鼻甲13例、蝶窦11例、上颌窦8例、鼻中隔上部8例.18例见骨质破坏.结论 冠状位和横断位CT可较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及其周围骨质情况,为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毛永征;王振常;杨本涛;鲜军舫;常青林;燕飞;刘中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本文综述了扩散加权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其在全身各种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包括各种病变的检出、诊断及在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并进一步阐述了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性病变中应用的新进展.
作者:张春燕;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大鼠Walker 256实体瘤后局部应用树突状细胞(DC)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经Walker 256 细胞反复冻融获得肿瘤抗原并致敏大鼠骨髓细胞衍化的DC,大鼠腋窝皮下接种Walker 256细胞获得实体瘤模型.30只SD大鼠分成三组,每组10只:对照组1仅行RFA治疗;对照组2行RFA+未致敏DC治疗;实验组行RFA+冻融抗原致敏DC治疗.超声评价治疗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变化,记录大鼠的荷瘤生存期,各组间比较.结果 实验组瘤体平均体积在治疗后第一天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在治疗后第2、3天测得瘤体体积显著小于其他两组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瘤体体积及荷瘤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RFA治疗大鼠Walker 256实体瘤后应用致敏DC可有效地延缓肿瘤生长速度,延长大鼠荷瘤生存期,有可能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一新途径.
作者:文艳玲;冯霞;智慧;杨海云;罗葆明;梁碧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乳腺癌X线特征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经乳腺X线摄影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76例乳腺癌患者,将X线所见按肿块(大小、边缘、形态)和钙化(分布、形态)情况进行描述,并与Ki-67的表达进行对照,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Ki-67阳性表达的X线特征为肿块直径>2.0 cm、类圆形肿块、杆状钙化.结论 乳腺癌Ki-67的表达与肿块大小、肿块形态、钙化形态有显著的相关性,根据X线特征可大概推测Ki-67的表达情况.
作者:张耀方;纪金梅;邢焕英;梁泽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活体肝移植(LDLT)供体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5年3月-2005年11月我院15例右半供肝活体肝脏移植,由术中超声在肝中静脉的右侧1 cm 处确立切右半肝切除线,并提示直径0.5 cm 以上的肝中静脉属支、肝短静脉和副右肝静脉.结果 沿术中超声所确定的切肝界线成功切取移植物;术中超声提示的肝Ⅴ、Ⅷ段肝中静脉粗大属支以及肝下右静脉(IRHV)的类型及例数如下:V5(n=2)、V8(n=2)、V5和V8(n=1)、V5和IRHV(n=1)、V8和IRHV(n=1).结论 术中超声的引导在切除供体右肝时非常重要,可以明确切肝界线,提示较粗大的肝中静脉属支及第三肝门的血管,有利于这些静脉的重建,确保移植物有足够的静脉引流.
作者:卢强;袁朝新;罗燕;曾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患者女,24岁,车祸致腰背部疼痛伴下肢麻木3 h入院.查体:胸腰段棘突压触及扣击痛,双下肢运动可,躯干无明确感觉障碍平面,足背动脉搏动好,双侧股四头肌、胫前肌、拇长伸肌、小腿三头肌肌力为Ⅴ级,肌张力不高,双膝、跟腱对称,巴氏征及克氏征未引出.X线片示:胸11、12椎体呈楔行改变,建议进一步检查除外骨折.
作者:纪金梅;张耀方;邢焕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的CT灌注成像特点.方法 已确诊的HCC患者26例,在治疗前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测量病灶、病灶周围肝组织、以及远处肝组织的灌注参数.结果 HCC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HAP)、肝脏灌注指数(HPI)显著高于远处的肝组织(P<0.01),而其门脉灌注量(PVP)和总肝灌注量(TLP)低于远处的肝组织(P<0.01).边缘清晰的病灶周围肝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均与远处肝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边缘模糊的病灶周围肝组织与癌灶类似,其HAP明显升高,是远处肝组织的2倍,而PVP则降低,TLP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HCC在CT灌注成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CT灌注成像可以确定其实际范围.
作者:范光明;郭启勇;沈金丹;郑佳贺;孙红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前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39例NSCLC患者在治疗前行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并进行符合线路显像分期,将符合线路显像分期和CT分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使18例(46.15%,18/39)的临床总分期发生改变,均为分期升级,其中11例的治疗策略发生改变,由根治性手术治疗变为姑息性放疗或化疗.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NSCLC总分期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对N和M分期的改变而实现的.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改变了46.15%(18/39)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影响了28.20%(11/39)的治疗策略.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NSCLC治疗前分期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边艳珠;魏强;吴大勇;张文艳;李金福;刘永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明确肿瘤性肝灌注异常(HPD)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像学形态特征以及与动-门脉瘘、门脉癌栓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可能发生机制.方法 对780例肝细胞癌患者中出现肿瘤性肝灌注异常50例的临床资料、双期CT表现、动态MR增强及肝动脉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性灌注异常的影像诊断标准为:CT、MR增强动脉期表现为病灶周围肝实质楔形或不规则形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恢复正常,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围肝实质一过性染色,门静脉期恢复正常.结果 780例肝细胞癌中出现肿瘤性灌注异常50例(6.4%),伴发门脉癌栓者HPD的发生率较不伴发门脉癌栓者高(P<0.01);伴发动-门脉瘘者较不伴者高(P<0.01).结论 肿瘤性灌注异常现象的出现与伴发肝癌动-门脉瘘、门脉癌栓有关.
作者:田锦林;张金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参数评价左乳腺癌放疗早期心脏损伤的价值.方法 35例左侧乳腺癌全程放疗患者按照放疗进程分为A组:放疗前;B组:放疗时间3周、照射剂量30 Gy;C组:放疗时间5周、照射剂量50 Gy.对3组行心肌校正IBS(IBS%)、IBS周期变化幅度(CVIB)等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及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A)等常规超声测定.结果 C组前壁、前室间隔的IBS%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VIB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前壁、前室间隔的IBS%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VIB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左室舒张功能(E/A)较A组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左室舒张功能(E/A)较B组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各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可无创、敏感、客观地评价左侧乳腺癌放疗对心脏的早期损伤.
作者:王月爱;夏稻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与螺旋CT检查对副肝静脉(AHV)的显示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①超声随机观察600例健康查体者的AHV检出率、数量、管径及其与下腔静脉(IVC)轴线的夹角.②螺旋CT随机观察80例无病变肝AHV的检出率、数量、管径及其与下腔静脉轴线的夹角情况,并对9例AHV三维重建.结果 ①超声检查600例体检者378例显示AHV,检出率63%,共检出AHV 436支,平均1.15支/例(436/378),平均内径(0.35±0.16) cm,180例显示较粗大的肝右后静脉210支,平均内径(0.41±0.19) cm;与IVC的夹角呈直角或近似直角者88%(384/436);呈锐角者12%(52/436).②80例肝强化CT图像,仅24例显示粗大的肝右后静脉29支,平均内径(0.34±0.14) cm,未显示细小尾状叶静脉.结论 超声及螺旋CT检查显示AHV有角度选择性,部分充盈良好、与IVC呈近似直角的AHV易于显示;超声检查在尾状叶静脉显示方面更优于螺旋CT检查.
作者:张彦;刘兰芬;管一帆;王惠;张素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CT导向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部肿瘤后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疗效和预后评价.方法 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及肺转移瘤.结果 96例患者中肺癌82例、肺转移瘤14例,共110病灶,单发病灶89例,多发病灶7例.氩氦刀共治疗103次,平均每次治疗1.06个病灶,每次多治疗2病灶.肿瘤直径小1.2 cm,大15 cm,平均(4.0 ±2.5) cm.其中瘤灶直径小于2 cm的12个,直径在2~4 cm之间的51个,直径在4~6 cm之间的24个,直径大于6 cm的23个.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l cm者25例.直径小于4 cm的肺内63个肿块显效率100%,直径4~6 cm的肺内24个肿块,显效率95.8%,直径大于6 cm的23个肺内肿块,显效率69.6%. 肺部肿瘤冷冻后CT表现病灶处开始可见逐渐增大的低密度类圆形冷冻区,与非冷冻区有明显的界线.冷冻区中心CT值为负值,术后即刻CT检查病灶CT值平均下降30~50 Hu(P<0.001).随着氩氦刀冷冻治疗后时间延续,大部分肿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1.以直径小于4 cm明显,特别是直径小于2 cm 病灶,观察3个月后均已消失.个别原体积比较大(本研究>6 cm)的肿块反而增大,且见新病灶出现.术后12个月追踪了81病灶,复查CT示:81个被消融肿块完全消失的16个(19.8%);缩小的42个(51.9%);稳定的17个(20.9%);增大的6个(7.4%);总有效率为92.6%.结论 研究肺部肿瘤氩氦刀靶向治疗后CT影像学表现对其疗效的评价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李宝平;周云芝;尹晓明;王洪武;曾庆玉;霍健伟;常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结合STIR-EPI背景抑制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的技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 对32名接受颈部MR检查的患者(17~66岁,男15例,女17例)行常规臂丛神经冠状位STIR/long TE序列及横断位STIR-EPI DWI序列扫描.对STIR-EPI DWI序列原始图像行MIP重建,获得臂丛神经任意角度的冠状位图像.观察两种成像方法获得的臂丛神经图像,计算32例患者共64侧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并对两者臂丛神经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结果 在总共64侧臂丛神经中能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在STIR-EPI DWI的冠状位重建图像分别为60/64、57/64、56/64、50/64;在STIR/long TE序列为37/64、28/64、52/64、44/64.在STIR-EPI DWI的冠状位重建图像上,能较充分展现臂丛神经的走行.STIR-EPI DWI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要高于STIR/long TE序列(χ2=18.983, P<0.05;χ2 =33.072, P<0.05),而且有良好的背景信号(脂肪、血管)抑制效果.对锁骨上和锁骨下神经的显示,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背景信号抑制STIR-EPI DWI序列与常规STIR/long TE序列相比,能同样满意地显示臂丛神经,而且对神经根和神经节的显示更有优势.
作者:高立;梁碧玲;张谮;钟镜联;叶瑞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高分辨率CT(HRCT)测量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管壁厚度,并评估与病情严重度和肺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用HRCT扫描支气管哮喘患者35例,其中轻度13例、中度12例、重度1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测量支气管壁横截面的气道壁的外径D和内径L,通过公式计算出支气管管壁厚度与外径比值(T/D)、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截面积百分比(WA%).计算观察指标与病情严重度及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正常组的T/D、WA%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重度、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较轻度患者的T/D、WA%明显增加(P<0.01).T/D、WA%与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P<0.01),WA%与FEV1 呈负相关性(P<0.01).结论 重度、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较轻度及正常对照组的支气管壁明显增厚,且增厚程度与病情严重度及气道阻塞有关.
作者:辛小燕;贺文;谭春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超声心动图(UCG)和多层螺旋CT(MSCT)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评估.方法 对7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检查,前者使用M型超声心动图Teichholz校正公式法测量LVEF,后者经过心功能分析软件处理,根据Simpson公式自动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通过多层累积计算而得出LVEF.将两种检查所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UCG与MSCT所测LVE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888,P<0.01),MSCT所测的LVEF稍低于UCG.根据Bland-Altman方法,UCG与MSCT测定LVEF的差值为-0.0549±0.0284,一致性范围为-0.1117~0.0019.结论 MSCT与UCG测量LVEF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两种检查对于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苹娜;翟仁友;吴雅峰;马展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要点与治疗经验.方法 选择2005年8月-2006年4月期间收治的51例以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的膝下段病变动脉均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 该组51例患者中,技术成功44例,成功率86.3%;临床成功47例,成功率92.2%.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2~8个月),临床成功的患者中除1例术后2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 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膝下段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确切,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作者:庄百溪;石波;张童;于春利;杨淼;马鲁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识别与线索诱发海洛因渴求相关的特异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海洛因依赖者和健康对照者各10人,在观看自然风光和海洛因相关录像时进行全脑磁共振(MRI) 扫描.比较:①不同受试组观看海洛因相关录像时激活脑区的差异, ②海洛因依赖者观看自然风光和海洛因相关录像时激活脑区的差异.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观看海洛因相关录像时,海洛因依赖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左前额叶皮层激活为明显.②海洛因依赖者观看海洛因相关录像与观看自然风光录像比较发现,左前扣带回、左额叶内侧回(BA10)、小脑山顶,中脑导水管旁灰质,以及右侧前楔叶可见显著激活.结论 线索诱发海洛因渴求的特异激活脑区集中在左前扣带回和左前额叶皮层.中脑导水管旁灰质可能参与渴求的产生与维持.
作者:谢春明;马林;方艳;李德军;富丽萍;孟海燕;邸秀珍;杨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法(VBM)分析精神分裂症大脑灰质结构的价值.方法 采用GE Signa TwinSpeed 1.5T超导型MRI成像系统,对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行全脑扫描,获取16~18层脑结构MR T1图像.数据分析采用以SPM2软件包为基础的全自动VBM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明显减少区域在双侧前扣带回、前额叶、右侧颞上回(P<0.005),且大脑灰质减少具有不对称性,前额区偏侧化系数(AIs)为+0.19,颞区为-0.50.灰质明显增多的区域在右前额叶与右枕区、左顶下小叶(P<0.005),也具有不对称性,前额区AIs为-0.77,顶叶+1.00,枕区为-0.73.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灰质结构异常.VBM法具有简便、自动化的特点,在精神分裂症脑形态结构研究方面前景广阔.
作者:吴大兴;颜莉蓉;谭长连;胡德文;姚树桥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