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与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比较

刘万花;邓钢;滕皋军;张琳琴;朱新丽;曹恒毅;黄璐;张园;何杰;张亚男

关键词:乳腺癌,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摘要:目的 比较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FFDM)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3年4月-2006年4月期间行FFDM并怀疑有乳腺病变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病变46例,恶性病变54例,均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在一周之内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良性病变46例中,临床触及不到肿块6例,其病理结果:纤维腺瘤5例、腺病1例;临床触及肿块40例,其病理结果:纤维腺瘤25例、乳腺囊性增生症4例、乳腺腺病3例、乳腺结核1例、乳腺囊肿7例.恶性病变54例中,临床触及不到肿块8例,病理结果:癌前病变1例、导管内癌3例、浸润导管癌3例、黏液腺癌1例;临床触及包块46例,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44例,黏液腺癌2例.本组研究显示FFDM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59%、91.30%、92%;MRI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19%、86.96%、87%.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MRI.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左室容积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全容积成像及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容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应用RT-3DE采集22个左室模型(包括10个近正常心脏模型,12个室壁瘤模型,53~292 ml)的双平面图像和全容积数据,启动Philips Qlab分析软件,计算水囊容积.同时与2DE Simpson法测量值和实际注水量进行比较.结果 在10个正常左室模型中,全容积成像、双平面法与二维超声测值与实际容积值相关性良好,有高度一致性;12个不规则室壁瘤模型中,双平面法及全容积成像测值与实际容积值间相关良好,无显著差异,一致性好;而2DE测值与实际容积值间差异显著(P<0.05),一致性较差.结论 实时三维双平面法和全容积成像法测量左室容积较二维法准确,且双平面法便捷,全容积法更准确.其为准确、快速、简便地评价左心室几何容积和功能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作者:周洁莹;陈昕;马春燕;吉日;李玉峰;任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乳腺肿块的超声弹性成像、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检查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成像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成像对276例患者获手术病理证实的286个乳腺病灶进行检查.结果 良性207例共215个病灶,恶性69例共71个病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恶性病变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96.3%,准确性为94.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1.8%,特异性为73.5%,准确性为73.1%;脉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58.0%,准确性为64.2%;X线钼靶成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57.8%,特异性为87.4%,准确性为8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准确性较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成像高.

    作者:罗葆明;欧冰;冯霞;文艳玲;智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与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 比较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FFDM)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3年4月-2006年4月期间行FFDM并怀疑有乳腺病变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病变46例,恶性病变54例,均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在一周之内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良性病变46例中,临床触及不到肿块6例,其病理结果:纤维腺瘤5例、腺病1例;临床触及肿块40例,其病理结果:纤维腺瘤25例、乳腺囊性增生症4例、乳腺腺病3例、乳腺结核1例、乳腺囊肿7例.恶性病变54例中,临床触及不到肿块8例,病理结果:癌前病变1例、导管内癌3例、浸润导管癌3例、黏液腺癌1例;临床触及包块46例,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44例,黏液腺癌2例.本组研究显示FFDM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59%、91.30%、92%;MRI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19%、86.96%、87%.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MRI.

    作者:刘万花;邓钢;滕皋军;张琳琴;朱新丽;曹恒毅;黄璐;张园;何杰;张亚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MRA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与DSA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29条下肢进行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血管分为174个节段,以DSA作为标准,重点对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进行分析.结果 ①MRA与DSA比较,对于狭窄≥50%动脉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准确度为94.70 %,敏感度为98.43%,特异度为85.11%.②将DSA和MRA检查结果按血管狭窄程度精确分级,两者总符合率为84.5%,足背动脉符合率明显偏低(69.0%).结论 MRA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可靠方法,在识别血管有无狭窄方面与DSA基本等同,但存在过度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的缺陷.MR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与DSA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细小血管的诊断仍存在偏差.

    作者:柴萌;张海涛;罗惠兰;谈维洁;黄丛春;朴龙松;齐自荣;刘朝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室壁局部收缩功能

    目的 利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人(DCM)短轴切面圆周方向上心肌收缩功能.方法 15例DCM病人与15例正常对照组,胸骨旁左室短轴切面乳头肌水平在VVI条件下录制左室短轴二维超声心动图,脱机VVI软件分析各节段圆周方向上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ε)及峰值应变率(SRs)曲线及左室收缩后剩余面积.结果 DCM各节段短轴圆周方向上Vs、ε、SRs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节段,收缩后左室剩余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VVI技术可客观地反映DCM的收缩功能状态,有望成为新的无角度依赖性的无创评价局部心功能的超声新方法.

    作者:陈军红;曹铁生;段云友;袁丽君;刘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动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放射性核素血池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技术等.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技术以其安全、准确、高效、无创、重复性强等优点,可常规用于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术后疗效监测.

    作者:陈琳;李智贤;刘达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机械振荡法制备负电荷超声造影剂的探讨

    目的 机械振荡法制备并评价适用于超声空化栓塞肿瘤微循环的负电荷脂膜超声造影剂.方法 采用机械振荡法在不改变脂质及辅料总量前提下,通过改变配方中脂质成分比例以及聚乙二醇(PEG)的用量,制备三种配方超声造影剂,分别观察并检测超声造影剂的浓度、表面电位、pH值、粒径及分布.结果 三种配方对造影剂的浓度、稳定性几乎无影响,但对其的电荷特性有明显影响.三种配方所制备微泡的粒径均值分别为1066.6 nm、1605.4 nm、1552.5 nm;微泡表面电位均值:在蒸馏水中分别为-33.8 mV、-57.6 mV、-66.7 mV,在生理盐水中分别为0.1 mV、-37.5 mV、-37.8 mV.与配方1比较,配方2、3所制备微泡大小适中、表面带有更多负电荷(P<0.01),配方2、3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采用机械振荡法,增加脂质成分中负电荷磷脂的比例,可以制备出表面带有更多负电荷的超声造影剂,为超声空化栓塞肿瘤微循环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杨莉;刘政;左松;谭开彬;高云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睾丸微石症合并脾脏实质多发点状强回声1例

    患儿男,10岁.主诉阴囊不适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侧阴囊稍肿胀,双侧睾丸附睾大小正常,无触痛,未触及突出结节.怀疑精索静脉曲张建议行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双侧睾丸实质内可探见均匀分布的散在点状强回声,直径1~2 mm,后方无声影,但其睾丸大小形态未见异常.

    作者:胡晓松;董世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集成化三维虚拟手术系统的设计

    目的 解决虚拟手术系统中图像处理与三维可视化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方法 利用VTK的可视化功能与ITK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将它们集成起来,研究图像分割、图像配准与融合、三维重建与虚拟切割等关键技术.结果 利用VTK与ITK,实现了图像的准确分割、多模态图像配准、三维重建与显示,并能进行三维虚拟切割.结论 这种集成化的三维虚拟手术系统,可以使医生直观地观察手术过程与效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质量.

    作者:郭圣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癫痫灶定位的研究进展

    癫痫灶的定位是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的前提,当前各种术前检测手段都有一定的不足.而新出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除了可以应用于癫痫的术前临床心理学评价研究,在癫痫灶的定位方面有更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包括通过判断优势半球对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的方法、脑电图联合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及数据驱动模式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等.

    作者:张志强;卢光明;谭启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图评价不同孕周正常胎儿心脏室壁运动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正常胎儿心室壁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 运用彩色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图对100例孕18~40周正常胎儿心脏进行检测,在心尖四腔图切面,对左右心室壁及室间隔的9个观察点的速度曲线进行分析,测量收缩期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并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正常胎儿心室壁运动速度的变化趋势为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左心室、间隔收缩期运动速度相近,右心室收缩期运动速度略高于左心室及间隔,在舒张晚期间隔与左心室的速度相近,但低于右心室.室壁运动速度随孕周增加亦增加.结论 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用于评价胎儿室壁运动是可行的,它安全、准确、可靠.

    作者:吴细香;刘建军;刘永岭;张淑芳;苏秀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肝细胞癌3.0T MR氢质子波谱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研究活体肝细胞癌的3.0T MR氢质子波谱成像的特点.方法 扫描并分析15例磁共振诊断为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治疗前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组织的氢质子MR波谱(1H-MRS),比较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胆碱(Cho)及甘油三酯(TG)的含量.结果 9例患者瘤区Cho峰高于非瘤区肝组织;有8例瘤区内TG峰高于非瘤区肝组织.结论 肝脏肿瘤内Cho峰升高提示诊断HCC,TG峰升高不能除外HCC诊断.

    作者:吴坚;叶慧义;孙非;张静;梁燕;马林;蔡幼铨;杨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输卵管妊娠并破裂表现为盆腔恶性肿瘤声像图1例

    患者女,32岁,已婚,因下腹痛17天,发现盆腔包块8天于2006年8月2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6年7月23日,量偏少.查体:重度贫血貌,腹软,膨隆,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宫颈光滑,举痛;盆腔内扪及约15 cm×9 cm×8 cm包块,活动差,压痛,边界欠清,子宫及双附件扪诊欠清.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右肺及纵隔内多发支气管囊肿1例

    患者男,38岁,胸透查体提示右肺内结节、右纵隔增宽.肺CT 平扫示右肺上叶可见一直径约1.0 cm的囊性结节影,内有气液平面(图1),另于主动脉弓层面、主支气管右侧区一均匀软组织样密度影,直径约3.0 cm,密度均匀,界限清楚,CT值18Hu(图2);增强CT检查示肺内及纵隔内病灶(图3、4)均未见强化,主支气管右侧缘轻度受压.手术病理证实为右肺上叶含气液支气管囊肿,纵隔内含液支气管囊肿.

    作者:杜海峰;左建云;刘禄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声动力疗法医学应用及其生物学效应

    声动力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极具前景的增殖性疾病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声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增殖性疾病方面的医学应用及相应的生物学机制.

    作者:王静;王志刚;许川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能力及较佳b值选择.方法 对22只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多b值DWI成像及T2WI成像.计算不同图像中肿瘤信噪比(SNR)、肿瘤与肝脏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成像能显示T2WI所显示的所有肿瘤.DWI显示病灶范围与T2WI无统计学差异(F=0.048, P>0.05).DWI图像中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及SIR随b值升高而降低,均高于T2WI图像,与T2WI间有统计学差异(FSNR=58.012,FCNR=47.743,FSIR=12.353,各组P<0.05).b值600 s/mm2与900 s/mm2间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b值间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均有统计学差异.b值300、600、900 s/mm2间及300与2000 s/mm2间肿瘤与肝脏SIR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b值间肿瘤与肝脏SIR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5T磁共振可以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DWI成像,b=900 s/mm2是DWI成像较佳b值.

    作者:崔湧;姜晗昉;张晓鹏;唐磊;孙应实;任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

    目的 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单发18例,多发7例;幕上33例,幕下4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MR平扫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见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黄日升;王金林;陶晓峰;施增儒;刘士远;肖湘生;黄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hPET/CT改进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

    目的 探讨18F-FDG h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时靶区勾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原发灶或锁骨上淋巴结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患者,合并肺不张、陈旧性病灶等,先行18F-脱氧葡萄糖hPET与同机CT融合成像,然后患者带胸模行胸部CT定位扫描,层厚3~5 mm, CT定位信息经光缆传入瓦里安ECLIPSE计划系统.在ECLIPSE计划系统上,根据CT定位图像勾画出GTV1,然后参考hPET/CT融合图像在CT定位图像上勾画出GTV2,分别参考模拟定位机下肿瘤运动幅度、亚临床灶、摆位误差在ICTV1和ICTV2的基础上外扩后为PTV1和PTV2,然后利用该计划系统计算出PTV1和PTV2具体体积,并进行比较.结果 14例肺癌并肺不张和1例肺癌并陈旧性病灶患者,PTV1和PTV2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PTV平均减少(212.26±200.35)cm3, 95%CI(101.31 cm3, 323.21 cm3), 大限度保护了周围正常组织;5例CT难以判断原发灶和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患者,PTV1和PTV2的差别有显著性(P=0.037),PTV平均增加了(80.88±58.68)cm3, 95%CI (8.01 cm3, 153.04 cm3), 避免了漏照肿瘤.结论 hPET/CT融合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时,能够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

    作者:石安辉;朱广迎;余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钼靶乳腺摄影屏片系统与CR系统的比较

    目的 比较乳腺摄影屏片系统与CR系统的图像,评价其在空间分辨率、噪声、感光特性、放射剂量等方面的差别.方法 应用屏片系统与CR系统分别对线对卡和乳腺专用模体摄影,通过线对卡的图像观察其空间分辨率,通过对模体图像的评分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①空间分辨率的测试,胶片10 Lp/mm,CR 3.7 Lp/mm.②胶片自动曝光(AEC),评分平均为条组30分,斑点组21分,团块组30分.③胶片手动曝光,仅100~140 mAs条件下的评分接近自动曝光的结果,其余条件图像评分较低.④CR手动曝光,评分随摄影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结论 CR系统摄影条件选择范围宽,但较屏片系统高.屏片系统的空间分辨率优于CR系统,影响图像噪声的因素CR系统多于屏片系统.

    作者:宛然;郭雪梅;秦乃珊;宋鲁新;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对左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对左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量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PWV)和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radial pulse wave velocity, CRPWV)分别作为反映中央弹性大动脉和外周中等肌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对36例正常人和24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脉搏波速度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并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室正常和异常构型组.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异常构型者CFPWV显著高于正常构型者(P<0.0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分别为<0.01和<0.05),CRPWV3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FPWV与RWT(r=0.133, P=0.028)、LVMI(r=0.122, P=0.044)、E/A(r=-0.313, P<0.001)及ETVI/ATVI(r=-0.345, P<0.001)呈显著相关关系,与反映收缩功能的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P均>0.05),CRPWV与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FPWV是影响RWT(标准化系数Beta=0.182, P=0.002)和E/A(标准化系数Beta=-0.216, P<0.001)的主要因素.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与左室重构及舒张功能减退密切相关.

    作者:谭静;华琦;邢绣荣;闻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