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红;曹铁生;段云友;袁丽君;刘禧
患者男,30岁,行走不稳半年.颅神经检查(-),昂伯症增强(+).家族史:患者父亲10年前因血管母细胞瘤去世,孪生哥哥1年前在外院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已行手术治疗.MRI表现:小脑蚓部囊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可见壁结节,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
作者:王宏;穆学涛;钟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机械振荡法制备并评价适用于超声空化栓塞肿瘤微循环的负电荷脂膜超声造影剂.方法 采用机械振荡法在不改变脂质及辅料总量前提下,通过改变配方中脂质成分比例以及聚乙二醇(PEG)的用量,制备三种配方超声造影剂,分别观察并检测超声造影剂的浓度、表面电位、pH值、粒径及分布.结果 三种配方对造影剂的浓度、稳定性几乎无影响,但对其的电荷特性有明显影响.三种配方所制备微泡的粒径均值分别为1066.6 nm、1605.4 nm、1552.5 nm;微泡表面电位均值:在蒸馏水中分别为-33.8 mV、-57.6 mV、-66.7 mV,在生理盐水中分别为0.1 mV、-37.5 mV、-37.8 mV.与配方1比较,配方2、3所制备微泡大小适中、表面带有更多负电荷(P<0.01),配方2、3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采用机械振荡法,增加脂质成分中负电荷磷脂的比例,可以制备出表面带有更多负电荷的超声造影剂,为超声空化栓塞肿瘤微循环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杨莉;刘政;左松;谭开彬;高云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孕妇,35岁.孕2产1,孕37周4天.当地医院常规超声检查提示羊水过少,为进一步检查而就诊.查体:宫高28 cm,腹围90 cm,胎心率142次/min.超声检查所见:单胎,胎头位于左下腹,胎方位为枕左横位,双顶径8.9 cm,脑实质及颜面部结构回声未见异常,脊柱排列整齐.
作者:李广友;范玉龙;曹彤;陈金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阴茎异常勃起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查的16例阴茎异常勃起患者声像图表现.结果 阴茎异常勃起分缺血性和非缺血性2种, 非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多由外伤所致,患者阴茎海绵体内可见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及海绵体动脉-海绵体窦状隙漏,一侧海绵体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峰值流速(PSV)>40 cm/s,阴茎背深静脉增宽,血流速增快,流速(V)>20 cm/s;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患者阴茎海绵体回声随时间延长,内回声逐渐不均匀,海绵体动脉血流速减低,PSV<18 cm/s,阴茎背静脉增宽,可有血栓形成,内无血流显示或呈星点状血流信号,V<10 cm/s.结论 阴茎异常勃起具有较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刚;吴强;袁建军;赵冰;范闽延;马桂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神经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 6例肿瘤分别位于额叶2例、顶叶1例、胼胝体1例、侧脑室1例、松果体1例.肿瘤体积多较大,常伴坏死、囊变或出血.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肿瘤组织镜下均以小圆形、未分化细胞组成,核浓染,胞浆稀少,部分瘤细胞呈不典型菊形团排列,瘤细胞团之间可见小血管明显增生.免疫组化检查6例均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神经微丝蛋白(NF)表达,均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论 中枢神经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后诊断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
作者:宛四海;张雪林;熊伟;张兴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能力及较佳b值选择.方法 对22只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多b值DWI成像及T2WI成像.计算不同图像中肿瘤信噪比(SNR)、肿瘤与肝脏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成像能显示T2WI所显示的所有肿瘤.DWI显示病灶范围与T2WI无统计学差异(F=0.048, P>0.05).DWI图像中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及SIR随b值升高而降低,均高于T2WI图像,与T2WI间有统计学差异(FSNR=58.012,FCNR=47.743,FSIR=12.353,各组P<0.05).b值600 s/mm2与900 s/mm2间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b值间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均有统计学差异.b值300、600、900 s/mm2间及300与2000 s/mm2间肿瘤与肝脏SIR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b值间肿瘤与肝脏SIR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5T磁共振可以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DWI成像,b=900 s/mm2是DWI成像较佳b值.
作者:崔湧;姜晗昉;张晓鹏;唐磊;孙应实;任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单发18例,多发7例;幕上33例,幕下4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MR平扫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见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黄日升;王金林;陶晓峰;施增儒;刘士远;肖湘生;黄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FFDM)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3年4月-2006年4月期间行FFDM并怀疑有乳腺病变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病变46例,恶性病变54例,均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在一周之内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良性病变46例中,临床触及不到肿块6例,其病理结果:纤维腺瘤5例、腺病1例;临床触及肿块40例,其病理结果:纤维腺瘤25例、乳腺囊性增生症4例、乳腺腺病3例、乳腺结核1例、乳腺囊肿7例.恶性病变54例中,临床触及不到肿块8例,病理结果:癌前病变1例、导管内癌3例、浸润导管癌3例、黏液腺癌1例;临床触及包块46例,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44例,黏液腺癌2例.本组研究显示FFDM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59%、91.30%、92%;MRI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19%、86.96%、87%.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MRI.
作者:刘万花;邓钢;滕皋军;张琳琴;朱新丽;曹恒毅;黄璐;张园;何杰;张亚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者男,20岁,发现左侧阴囊肿物伴坠痛1年余.1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侧阴囊肿物,质软,无压痛,劳累及久站后阴囊坠胀不适,有时钝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无腹痛、腰痛,不伴尿频、尿急、尿痛,既往体健,否认有外伤史、传染病史.
作者:余泽辉;张云山;邱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全容积成像及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容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应用RT-3DE采集22个左室模型(包括10个近正常心脏模型,12个室壁瘤模型,53~292 ml)的双平面图像和全容积数据,启动Philips Qlab分析软件,计算水囊容积.同时与2DE Simpson法测量值和实际注水量进行比较.结果 在10个正常左室模型中,全容积成像、双平面法与二维超声测值与实际容积值相关性良好,有高度一致性;12个不规则室壁瘤模型中,双平面法及全容积成像测值与实际容积值间相关良好,无显著差异,一致性好;而2DE测值与实际容积值间差异显著(P<0.05),一致性较差.结论 实时三维双平面法和全容积成像法测量左室容积较二维法准确,且双平面法便捷,全容积法更准确.其为准确、快速、简便地评价左心室几何容积和功能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作者:周洁莹;陈昕;马春燕;吉日;李玉峰;任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者男,38岁,胸透查体提示右肺内结节、右纵隔增宽.肺CT 平扫示右肺上叶可见一直径约1.0 cm的囊性结节影,内有气液平面(图1),另于主动脉弓层面、主支气管右侧区一均匀软组织样密度影,直径约3.0 cm,密度均匀,界限清楚,CT值18Hu(图2);增强CT检查示肺内及纵隔内病灶(图3、4)均未见强化,主支气管右侧缘轻度受压.手术病理证实为右肺上叶含气液支气管囊肿,纵隔内含液支气管囊肿.
作者:杜海峰;左建云;刘禄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动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放射性核素血池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技术等.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技术以其安全、准确、高效、无创、重复性强等优点,可常规用于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术后疗效监测.
作者:陈琳;李智贤;刘达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人(DCM)短轴切面圆周方向上心肌收缩功能.方法 15例DCM病人与15例正常对照组,胸骨旁左室短轴切面乳头肌水平在VVI条件下录制左室短轴二维超声心动图,脱机VVI软件分析各节段圆周方向上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ε)及峰值应变率(SRs)曲线及左室收缩后剩余面积.结果 DCM各节段短轴圆周方向上Vs、ε、SRs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节段,收缩后左室剩余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VVI技术可客观地反映DCM的收缩功能状态,有望成为新的无角度依赖性的无创评价局部心功能的超声新方法.
作者:陈军红;曹铁生;段云友;袁丽君;刘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初步研究活体肝细胞癌的3.0T MR氢质子波谱成像的特点.方法 扫描并分析15例磁共振诊断为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治疗前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组织的氢质子MR波谱(1H-MRS),比较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胆碱(Cho)及甘油三酯(TG)的含量.结果 9例患者瘤区Cho峰高于非瘤区肝组织;有8例瘤区内TG峰高于非瘤区肝组织.结论 肝脏肿瘤内Cho峰升高提示诊断HCC,TG峰升高不能除外HCC诊断.
作者:吴坚;叶慧义;孙非;张静;梁燕;马林;蔡幼铨;杨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29条下肢进行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血管分为174个节段,以DSA作为标准,重点对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进行分析.结果 ①MRA与DSA比较,对于狭窄≥50%动脉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准确度为94.70 %,敏感度为98.43%,特异度为85.11%.②将DSA和MRA检查结果按血管狭窄程度精确分级,两者总符合率为84.5%,足背动脉符合率明显偏低(69.0%).结论 MRA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可靠方法,在识别血管有无狭窄方面与DSA基本等同,但存在过度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的缺陷.MR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与DSA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细小血管的诊断仍存在偏差.
作者:柴萌;张海涛;罗惠兰;谈维洁;黄丛春;朴龙松;齐自荣;刘朝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各种影像学方法对瘤原性佝偻病致病肿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瘤原性佝偻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肿瘤均为单发,大小1~7 cm;骨组织来源肿瘤9例,软组织来源肿瘤4例.多种影像学检查的联合应用发现和准确定位所有致病肿瘤.11例行奥曲肽显像,所有肿瘤均定位正确;在接受超声检查的8个肿瘤中,定位正确6个,另2个未显示;接受MRI(n=5)和CT检查(n=6)的肿瘤均定位正确.通过超声导向注射染料定位成功地帮助手术切除3个小肿瘤.结论 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对本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蔡胜;袁岩;姜玉新;李方;余卫;戴晴;有慧;李建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成像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成像对276例患者获手术病理证实的286个乳腺病灶进行检查.结果 良性207例共215个病灶,恶性69例共71个病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恶性病变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96.3%,准确性为94.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1.8%,特异性为73.5%,准确性为73.1%;脉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58.0%,准确性为64.2%;X线钼靶成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57.8%,特异性为87.4%,准确性为8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准确性较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成像高.
作者:罗葆明;欧冰;冯霞;文艳玲;智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癫痫灶的定位是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的前提,当前各种术前检测手段都有一定的不足.而新出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除了可以应用于癫痫的术前临床心理学评价研究,在癫痫灶的定位方面有更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包括通过判断优势半球对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的方法、脑电图联合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及数据驱动模式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等.
作者:张志强;卢光明;谭启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者女,23岁,主诉4 h前突发心慌、头晕,随即晕倒在地,2 min后自行苏醒,但仍感心慌、乏力.查体,血压80/60 mmHg,心率214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向左扩大,心音有力,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
作者:尹家保;郭瑞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照研究关节软骨磁共振分层表现与组织学层次的异同点.方法 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 T1加权序列;②FSE 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 FS SPGR序列;⑤FS PD序列;⑥T2*加权GRE序列.选取各序列图像髁间凹中央层面髌软骨厚区域为感兴趣区,观察软骨分层表现并测定每一层次平均厚度.然后在标本相应部位取材,获得深及骨质的软骨组织并行甲苯胺兰染色.光镜下测定软骨厚度各组织层次厚度.对照分析MR和组织学分层表现.结果 FS PD、FS SPGR和T2*GRE所测软骨整体厚度与组织学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1.432,0.097,0.064),以FS PD序列显示的髌软骨厚度值的组织学相关性高(r=0.787);MR所显示的软骨分层与组织层次具有显著差异,各层厚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3.12, P=0.012);MR与组织学层次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MR软骨分层表现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与组织学层次之间无相关性.
作者:陆勇;丁晓毅;何川;周琦;杜联军;刘建军;杨庆铭;陈克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