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78例宫颈癌患者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方红

关键词:宫颈癌, 综合治疗, 同步放化疗, 预后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178例宫颈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期间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或术后辅助性放疗及化疗的17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探讨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及治疗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人的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及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DFS)分别为70.2%与67%.结论:KPS评分、临床分期、肿瘤直径、病理类型、盆腔淋巴结转移、放化疗结合方式是影响宫颈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使用和不良反应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使用,不良反应和临床使用的问题探讨.

    作者:黄红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监控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涉及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落实好预防措施始终贯穿于医疗、护理的全过程,能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切实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对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丽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胆囊管(壶腹)结石嵌顿的腹腔镜手术治疗64例分析

    目的:总结胆囊管(壶腹)结石嵌顿病例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提高成功率.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32例胆囊管(壶腹)部结石嵌顿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总结手术技巧.结果:成功实施62例;因Mirrizzi综合征伴胆囊周围广泛粘连中转开腹2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管(壶腹)结石安全可行,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优势明显.

    作者:张大明;王青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728例筛查TP-ELISA阳性再用TPPA和RPR方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分析

    目的:用TP-ELISA筛查阳性结果的标本,经特异性抗体(TPPA)和非特异性抗体(RPR)方法检测后,给临床医生诊断梅毒提供依据.方法:728例TP-ELISA方法筛查阳性,经TPPA和RPR方法检测,并计算符合率.结果:TPPA和RPR均为阳性结果548例占75.27%;TPPA阳性、RPR阴性结果165例占22.67 %;TPPA和RPR均为阴性结果15例占 2.06%.结论:TP-ELISA阳性临床医生不能诊断现症梅毒,必须结合非特异性抗体(RPR、TRUST)和特异性抗体(TPPA、WB)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作者:白莉;郁华;石林;王炳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社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护理.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老年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心理保健护理,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心态积极度、护理满意度、疾病治疗依从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整体、全面的心理保健护理,可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其生命质量.

    作者:卢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浅析褥疮的发生与防治

    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褥疮长期以来一直是康复治疗、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褥疮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疾病的恢复.近年来在治疗上探索了许多新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预防褥疮的发生更为重要,可从根本上避免患者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可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发生褥疮的人群主要是:手术后病人、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病人.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有:运动能力减弱、感觉功能障碍、血液循环不良、营养不良及皮肤环境不佳等因素.本文结合临床体会对褥疮的产生机理及防护措施进行探索.

    作者:李建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浅谈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的护理分析

    心力衰竭属于非常复杂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属于严重的心脏病阶段,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以及心源性猝死率,对人们的生命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生命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怎样才能使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质量以及治疗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使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率得到有效的减少,同时也使住院次数尽可能减少,使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属于当今迫切需求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老年患者心力衰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护理分析等知识.

    作者:李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50例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一旦确诊后患者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很容易导致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影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心理社会因素所致不良情绪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性格缺陷是肿瘤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是早期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胃癌患者普遍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怀疑心理、悲观绝望心理、烦躁易怒心理,针对这些问题就我科2004年1月~2007年12月所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围手期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樊芳;王锦;陈宜兰;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医疗呼叫中心的内涵与展望

    本文从医疗呼叫中心的产生、概念、系统功能、模式分析及队伍建设、服务内容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旨在为医院管理及营销方面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朱敏;文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门诊麻醉药品的应用分析

    目的:通过对门诊麻醉药品的介绍进一步了解麻醉药品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门诊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在所有的门诊麻醉药品中,用药频度大的是多瑞吉贴剂,用药频度第二的是美施康定片,用药频度第三的是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结论:门诊麻醉药品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作者:温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神经外科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留置导尿在神经外科常用于昏迷、尿失禁及记录出入量的病人,以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有些患者在留置导尿过程中经常发生漏尿现象,对治疗及护理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痛苦.我科2008年6月~2009年6月所有留置导尿患者中出现漏尿的有73例.现将出现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盛婧;刘会;邓春林;王婷婷;周莹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而引起胃部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反流和烧心,可伴有食管粘膜和/或食管外组织损害.目前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为食管和胃肠动力障碍所致,其发病机理主要是食管对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和酸性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侵袭作用增强的结果.

    作者:王长城;张启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除一般早期妊娠的临床表现外,12例有不规则阴道流血,6例有轻度下腹疼痛,9例术前得到确诊,7例误诊后刮宫致大出血;对于确诊的病人行经阴道孕囊穿刺注射甲氨蝶呤或联合应用甲氨蝶呤肌肉注射,大出血病人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瘢痕组织切除术,无子宫切除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非常关键,未经处理时禁止刮宫,经阴道孕囊穿刺注射法简单有效,刮宫后发生大出血时应积极地进行外科干预,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瘢痕组织切除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可避免切除子宫,保留生育,值得推广.

    作者:易凤梅;龙爱娥;杨春燕;吴晓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微量白蛋白尿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微量白蛋白尿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是否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预测性指标.方法:搜集我院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50%者为非冠心病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UAER≥30mg/L且<200 mg/L为微量白蛋白尿阳性,UAER≥30且<200 mg/I,UAER<30 mg/L为微量白蛋白尿阴性.比较分析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中冠心病发生率为74.3%,阴性组为20.0%,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冠心病组中,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占83.9%,非冠心病组为31.0%,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其冠心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冠心病患者中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也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

    作者:张勇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退费管理工作

    随着一系列医院经济案件的层出不穷,医院在注重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的同时,更要重视退费管理,堵塞经济漏洞,防止医院收入流失,使医院经营活动合法、有序、规范地运行.

    作者:熊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治疗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43.5±2.5)min,磷酸钙和自固化骨化泥在每个椎体间平均填充(5.7±0.5)ml.填充材料渗漏7例,但均未引发神经症状出现,同时无其它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前比较,椎体后凸角、椎体高度情况显著优于术前,疼痛得以缓解(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较强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显著提高了手术及预后质量.

    作者:蒋欢;张月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口洁素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采用口洁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治疗先后顺序将90例复发性口腔溃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口洁素进行治疗,对患者溃疡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1%(41/45),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5.6%(34/45),两组之间在治疗有效率上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口洁素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子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及其在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肿瘤作为机体的非我成分,免疫系统能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和转移.大量研究提示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在肿瘤局部和全身都处于耐受或缺陷状态,肿瘤在逃逸机体的免疫机制之后才得以进展.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肿瘤免疫治疗为代表的肿瘤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治疗肿瘤的新模式.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参与了肿瘤免疫耐受机制,这类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及免疫无能等特性.随着肿瘤的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Treg细胞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实验将探讨CD4+CD25+ Treg 细胞在子宫内膜癌局部和全身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及生物治疗方面提供新的切入点.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及癌组织局部的CD4+CD25+Treg细胞水平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有效地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经Ficoll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取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进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和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NILs)制备.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CD25+Treg细胞的分布比例,并与25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为对照.比较26例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的子宫内膜癌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并用ELISA方法检测同标本血中Treg细胞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及趋化因子受体CCR4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体内IL-10、TGF-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Treg通过分泌IL-10和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及细胞接触依赖的抑制途径,抑制免疫效应细胞,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体内CD4+CD25+Treg细胞明显上调,且在肿瘤组织局部表现更为明显,这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生长和演进,机制可能与IL-10、TGF-β及CCR4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赵琳蕾;王婷;董万慧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面部注射肉毒毒素除皱的体会

    目的:肉毒毒素面部注射除皱是时下一种很流行的除皱方法,由于其在除去面部皱纹方面具有损伤小、无创伤、见效快、安全、可靠,痛苦少,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便宜、不影响工作等优点极易被人接受,可能会将成为世纪除皱的首选治疗方法.方法:用注射器将少剂量的肉毒毒素非常精确地注入皱纹部位,致使局部肌肉松弛性麻痹,从而达到除皱的目的.结果:肉毒毒素是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在注射肉毒毒素6~36小时,因其能抑制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使肌肉无力或麻痹,并发生神经支配性萎缩[1].结论:肉毒毒素除皱针对面部动态性浅表皱纹:包括眉纹、抬头纹、川字纹、下颌纹、颈纹等,有较明显的除皱效果,作用维持时间与个体差异有关,一般为4~6个月.但对光损伤或慢性衰老导致的静态皱纹无效.

    作者:侍永惠;刘红莉;邓丽娜;王继华;张鑫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改良法矫正重度乳头内陷

    乳头内陷是一种常见的乳房畸形,其内陷的程度因人而异,乳头内陷局部难以清洗,易存积污垢,继发感染,引起炎症,妨碍哺乳,轻度的原发性乳头内陷可实行保守治疗.轻度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退缩,用手挤压可使乳头突出于乳晕表面,此种可用吸乳头负压吸引和手法牵引.重度的表现为乳头完全淹没于乳晕表面无法被挤出,常呈反向生长,且无明显的乳头颈部,影响美观.重度需要通过手术来矫正,乳头内陷可见于单侧或双侧,通常炎症表现为:局部疼痛,奇痒等症状,给患者的心里带来负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患者要求矫正治疗[1].我科自2004年至2011年共收治单侧或双侧重度乳头内陷患者37例,通过乳晕新月瓣+乳腺旋转瓣+荷包缝合矫正治疗[2],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范小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