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评价

王小丛;杨松青;徐卉;杨晓英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川崎病, 冠状动脉, 心室功能, 左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76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瓣膜返流.结果在受检的76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损害的29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16例,双支病变9例,7例发生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及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听觉中枢的fMRI研究

    目的探讨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与正常听力者的听皮质频率敏感性排列结构的差异;双侧听皮质中枢半球优势的变化;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皮层下区听觉传导通路的变化.方法20例正常志愿者和20例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分别采集T1WI、GRE-EPI及3D GRE T1WI影像.采用组块式方法分别随机给予500 Hz,4000 Hz两种纯音刺激,每种刺激重复2次.所有图像均经AFNI进行后处理,统计阈值概率设定为P<10-5,激活范围阈值设定为半径5 mm,体积300 mm3的连续激活区域考虑为有意义激活区.结果正常听力者和单侧耳聋病人给予单耳500 Hz,4000 Hz刺激时,二者对于听皮质激活容积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听力者给予单耳刺激表现为对侧半球优势,半球激活容积比分别为7.56,6.02(右耳刺激);2.56,5.11(左耳刺激).而单侧耳聋病人则表现为同侧半球优势,半球激活容积比分别为0.62,0.69(左侧耳聋,右耳刺激);0.96,0.83(右侧耳聋,左耳刺激).结论正常听力者对500 Hz和4000 Hz的频率刺激激活区的位置存在差别.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失去了听觉中枢的频率敏感性空间排列结构.单侧耳聋病人表现为同侧半球优势.500 Hz对正常听力者和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的听皮质激活范围明显大于4000 Hz者.

    作者:夏爽;祁吉;尹建忠;薛永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支气管异物误诊为中央型肺癌1例

    患者男,37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剧咳时伴气促.曾诊断为结核,经抗痨治疗半年,咳嗽有所好转.4月前症状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肺上叶不张,转入我院呼吸科.X线胸片:左肺上叶密度增高,体积缩小,左肺门向外上方移位,纵隔心脏轻度左移,诊断为左肺上叶不张(图1).

    作者:刘钢;张伟国;王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卒中早期手指被动运动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及BOLD-fMRI技术观察卒中早期手指被动运动时大脑半球相关区域血氧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1.5 T MR成像系统对6名早期卒中患者进行BOLD-fMRI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手指被动屈伸运动作为fMRI的刺激任务.结果在锥体束中断时,卒中早期健手运动时激活双侧SMC区,患手运动可激活对侧半球后顶叶皮层及同侧SMC区;锥体束较完整时健手运动时激活对侧SMC区,患手运动激活双侧SMC区、双侧后顶叶皮层.结论卒中早期可能发生运动功能通路的重构,但锥体束不同损伤情况下运动功能恢复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DTI与fMRI联合应用将是监测和研究脑卒中后恢复的有用工具.

    作者:邱明国;王健;谢兵;巫北海;陈康宁;陈长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性和定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及斑块的形态,测量斑块面积以及三维体积,并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和二维超声测量结果.结果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均可以显示斑块的位置、形态及结构,三维超声可显示斑块的立体形态,在钙化斑块也可显示远场的结构.实时三维超声测量斑块大面积为(0.34±0.16)cm2,二维超声测量斑块大面积为(0.19士0.12)cm2,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技术测量的斑块面积存在高度正相关(r2=0.65,P<0.01).三维超声定量斑块的体积为(0.18±0.11)cm3.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及定量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陈良;张梅;张运;姚桂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坐骨骨软骨瘤1例

    患者女,54岁.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患者行腰椎正侧位片检查时偶然发现左坐骨棘处一骨性圆锥形突起物.骨盆正位片显示:左坐骨棘处可见一向盆腔内生长的骨性圆锥形突起物,近端稍细、远端稍粗(图1).骨盆侧位片显示:背向坐骨生长,长约6 cm(图2).CT扫描显示其端部可见菜花状软骨帽,生长方向斜朝向骶尾骨侧.术后病理诊断:骨软骨瘤.

    作者:段书宏;杜海峰;赵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表现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特点,包括结核病灶大小、形态、回声、边界、血流等,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表现是:体积较大,椭圆形,内多呈混合回声或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晰,血流不丰富及其内可伴钙化灶.结论超声对甲状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禹;徐光;郭发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

    磁共振成像设备采集到的射频信号很弱,极易受到来自外界噪声的干扰,因此提高图像信噪比是磁共振成像的首要任务.而射频线圈作为信号接受链前端,则是信噪比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分类探讨了射频线圈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对它们的应用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线圈性能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旨在达到提高磁共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水平以及优化图像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宏杰;宋枭禹;包尚联;俎栋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刺太冲及其临近穴脑反应区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针刺相邻穴位的大脑中枢反应,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0例正常人左侧太冲、行间、内庭和邻近非经络假穴点,手针采用捻针和不捻针两种状态对比,利用1.9 T MRI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 99处理图像.结果发现在4穴上针刺时均产生了脑灰质结构的不同激活和抑制效应,太冲和行间激活和抑制区更相似,但太冲穴信号强度更强,内庭穴也可见较多的激活和抑制区,但与太冲穴相差较大,对照非经络假穴偶见激活灶,与太冲穴差异大;各穴大脑抑制区也各有特点,但对照穴抑制区为分散,并见双侧中央前回等皮层的抑制,各穴均见大脑边缘叶系统部分抑制.结论不同穴位针刺时可能对脑皮层神经活动有较相对特异的作用.同经络相似神经支配的不同穴位脑中枢效应相似,不同经络相邻近神经节段支配区的经穴有明显差异,而相邻近神经节段的对照穴大脑反应区与各穴位差异大.

    作者:方继良;金真;王寅;李科;曾亚伟;佟海滨;任燕双;高波;王映辉;程谟库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黄体囊肿出血的超声图像分析

    目的探讨黄体出血(HCLC)的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结合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3例(45个病灶)HCLC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HCLC的超声图像可分为囊实性、实性和囊性3种类型.结论了解HCLC的病理生理特点,有助于其各型超声图像的识别,短期动态超声检测是提高超声诊断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作者:张璟;裴秋艳;姜玉新;齐振红;王蕾;王英华;刘望彭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18F-FDG PET/CT显像锁骨上区脂肪摄取2例

    例1,女,22岁,发现左颈部肿物1个月,为明确病变性质而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PET/CT图像显示,左颈部可见一增大淋巴结,FDG摄取明显增高,SUV(标准摄取值)7.1.此外,PET图像上于双侧锁骨上区、胸背部、上纵隔、胸椎旁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团块状、结节状FDG浓集影,双侧基本对称,边界不清(图1A),浓集程度不一,SUV 3.2~6.7,与CT图像融合后显示浓集影位于肌间隙脂肪组织内(图1B).

    作者:邢喜玲;李彦生;李亚军;高硕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阅读半规则汉字时的脑激活模式:声调的作用

    目的引入声调因素,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一步研究汉字规则性效应的脑激活模式.方法13名被试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执行视觉方式呈现的汉字出声阅读任务,根据形声字声旁与整字间读音及声调相同与否,将刺激材料细分为同音同调字、同音异调字、异音同调字和异音异调字,每类20字.结果四种条件均激活双侧额中回、额下回、前运动区及辅助运动区、左侧顶下小叶、双侧颞上回、双侧岛叶和右侧小脑,同时还各自激活了梭状回、颞中回、左内侧额叶等区域.另外,本实验还观察到这四种条件在右侧颞上回、双侧额下回等区域激活模式的特征性变化.结论存在汉字加工的半规则效应,声调的作用不应忽略.

    作者:王晓怡;马力飞;于薇;谭向杰;张兆琪;翁旭初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MR成像在判断涎腺病变性质中的价值

    目的确定MR成像是否可用于判断涎腺病变的性质,以及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个MR表现参数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哪些参数可预测涎腺病变的良、恶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在包括炎症病例的情况下,仅转移(P<0.001)征象可预测病变的性质.而在不包括炎症病例条件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预测涎腺恶性病变方面具有显著意义.用转移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83.0%、敏感性为43.8%、特异性为100%;而侵蚀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84.9%、敏感性为50%、特异性为100%.当应用转移征象和/或侵蚀征象来预测恶性病变时,准确性为92.5%、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确定恶性涎腺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王继琛;李优伟;蒋学祥;王霄英;肖江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胆管空肠吻合口巨大结石1例

    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肿块逐渐长大7年入院.患者22年前因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行胆囊切除、高位胆管空肠吻合术.影像学检查:B超发现肝下缘偏内第一肝门与胰头外侧之间异常回声,大小约10.2 cm×7.6 cm,病灶前缘为弧形强回声,后方伴大片声影,未探及确切血流信号,考虑为实性占位.CT检查:肝左叶与胰头之间见一巨大的肿块,大小约11.2 cm×8.2 cm×9.6 cm.

    作者:彭娟;罗天友;吕发金;方维东;李咏梅;项劲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炭材料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

    炭材料一般没有磁性,与CT、MRI等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手段完全兼容.本文介绍医用炭质假体在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中表现出的特性以及炭材料在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应用.

    作者:高林;马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

    患者女,14岁,因鼻衄1个月就诊,时有发热,无胸闷、胸痛、咳嗽等表现.影像学检查:胸部CT示右肺门见约4.5 cm×4.0 cm肿块影,无明显分叶及毛刺,密度较均匀,CT值+49 Hu,右肺下叶支气管受压变窄(图1),纵隔上腔静脉后见一枚肿大淋巴结.手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中叶及下叶之间,实性,包膜完整.病理诊断: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图2).免疫组化:Keratin(-).

    作者:燕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评价周围动脉旁路转流术后人造血管狭窄的因素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评价周围动脉旁路转流术移植血管长度和术后时间与人造血管发生狭窄的关系,为临床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有目的地控制狭窄的发生提供简单快捷、准确、可重复的检查手段.方法将35例行周围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患者共37条人造血管按不同术式分短距离和长距离移植两组,应用CDFI观测术后时间≤1年、1年<术后≤3年人造血管发生狭窄情况.结果CDFI能够显示人造血管管壁、管腔内情况,判定狭窄部位和程度;人造血管狭窄与术式和术后时间有关,长距离人造血管移植组发生狭窄的比率(9/16)高于短距离移植术组(5/20)(P<0.05),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人造血管发生狭窄的比率(11/14)明显高于术后1~3年(3/14)(P<0.05);人造血管狭窄多发生远心端吻合口处(9/14).结论CDFI是评价人造血管的准确、可信赖的方法.人造血管发生狭窄与人造血管长度和术后时间有密切关系.

    作者:唐力;马春燕;任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脑灰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运用DTI直方图分析,研究脊髓型多发性硬化(SMS)患者是否存在脑灰质异常及脑灰质DTI指标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SMS患者和35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分割提取脑灰质后,研究SMS患者脑灰质平均弥散率(MD)和分数各向异性(FA)直方图的异常变化.结果OSMS患者脑灰质体积明显小于正常志愿者(P<0.001).OSMS患者脑灰质MD和FA直方图指标与正常志愿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OSMS患者,所有脑灰质DTI直方图指标与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DSS)均无相关性,但锥体束和感觉系统(PSS)评分与脑灰质平均MD(r=0.54,P=0.005)和MD直方图峰高(r=-0.41,P=0.04)中度相关.结论OSMS患者脑灰质存在明显萎缩和弥散异常,这可能与继发于脊髓病变的逆行性脑灰质神经元变性有关.

    作者:于春水;林富春;李坤成;蒋田仔;朱朝喆;秦文;陈彪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静脉血流频谱对肺血管发育的评估

    目的寻求无创性评估肺血管发育的新指标.方法超声心动图采集肺静脉血流频谱,测量Si+Di,SF,Tc等参数;与术后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c与ICU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正性肌力药物剂量相关性高,Si+Di与术后情况相关性较好,SF与术后情况轻微相关.结论Tc是无创性评估肺血管发育及肺血流情况的良好指标,能为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肖婷婷;陈树宝;孙锟;黄美蓉;张玉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核素法探测前哨淋巴结在早期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定位法探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并评价前哨淋巴结对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状况的预测价值.方法2004年8月-2005年3月间收治的37例早期宫颈癌患者,Ⅰ b1期19例,Ⅰ b2期15例,Ⅱa期3例.术前注射99Tcm-右旋糖酐(DX),进行SLN显像;术中用γ探针探测放射性热点;对离体淋巴结再次进行探测,明确SLN.随后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切除的SLN及非SLN分别送常规病理检查.结果①本组37例病人,SLN检出率为97.3%(36/37).36例病人共检出SLN 83枚,平均每例2.3枚.36例病人中,8例病人病理检查有淋巴结转移,占22.2%.SLN检测的敏感性为87.5%,准确性为97.2%,阴性预测值为96.6%,假阴性率为12.5%.②36例中69.4%(25/36)的病人SLN位于双侧;83枚SLN中89.2%(74/83)位于闭孔和髂内、外血管区.③术前SPECT/CT融合图像较平面显像多检出4枚宫旁淋巴结.结论术前SPECT/CT三维断层显像检测宫旁淋巴结优于平面显像,更能对SLN在术前进行准确定位;SLN的病理结果可以准确预测早期宫颈癌病人盆腔淋巴结的病理状态.

    作者:张雯杰;郑容;吴令英;李晓光;陈盛祖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基于各向异性扩散和小波变换的磁共振图像降噪和增强方法

    降噪是医学图像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去噪方法在降低噪声的同时会模糊图像的边缘,各向异性扩散滤波在降低图像噪声的同时能够使图像的边缘得到保持.利用小波变换可以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分解,使我们可以在不同尺度上对图像进行处理.本文利用各向异性扩散滤波对MRI图像进行降噪,然后利用平稳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有效去除噪声的同时能够增强图像的细节,有效地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作者:黄世亮;裘鉴卿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