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息肉的CT结肠成像与结肠镜的对照研究

李智勇;王克礼;刘丹;刘晓峰

关键词:结肠息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摘要:目的探讨16层CT结肠成像(CTC)在结肠息肉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行CTC和结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56例(共214个息肉),对结肠息肉病例的三维成像方法(SSD、CTVC、PE)分别进行图像质量、病变检出时间、病变检出率等的评价,并与结肠镜比较.结果CT的SSD、CTVC、PE的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病变检出时间:CTVC>SSD>PE,PE用时短,3~5 min,明显快于CTVC和SSD像;病变检出率:PE>CTVC>SSD,2.0~5.0 mm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9.1%、70.3%、37.5%;5.0~10.0 mm息肉分别为100%、100%、50.8%;10.0 mm以上息肉均为100%.结论16层CT三维成像提高了结肠息肉性病变的检出能力,并将在小息肉的随访复查中发挥巨大潜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在尿路结石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泌尿系结石中各种CT表现,分析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在诊断尿路结石中的价值.方法182例患者因临床疑为泌尿系结石而行螺旋CT检查,其中128例确诊为结石,25例被确认为结石排石后病例.另外29例确诊为非结石病例.CT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分别获得皮质期,实质期及分泌期图像.分析CT表现,并记录尿路结石的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对于8种CT表现,两个观察者之间Kappa值分别为0.96、0.94、0.93、0.96、0.89、0.91、0.93和o.84,均显示有极高的判断一致性.在结石的诊断中,直接征象具有高的诊断准确性(85.2%)和敏感性(83.7%).但间接征象组织环征的特异性高于直接征象为96.6%.当用直接征象结合二个以上的间接征象为诊断结石的标准时,可以得到96.2%的准确性,99.3%敏感性.结论在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中,结石的直接征象结合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间接征象可明显提高结石的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并能诊断结石排出后的病例.

    作者:王继琛;韩仁会;唐光健;侯振亚;蒋学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一种改进的模糊核聚类算法

    针对传统模糊核聚类算法当数据类差别很大时,小数据类被误分或被大数据类吞并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糊核聚类算法;通过定义一个新的目标函数,为每一个类分配了一个动态权值,可改善聚类效果.文中给出的MRI图像分割算例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作者:薛耿剑;王毅;赵海涛;魏梦琦;郝重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门静脉系统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对比增强MRA(3D-DCE MRA)在门静脉系统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2例和非肝硬变对照组患者20例进行研究.采用Philips Gyroscan T10-NT(1.0T)超导MR机,应用3D-DCE MRA技术进行门静脉系统成像.结果95.8%门静脉主干显示清楚或较清楚,血管边界光滑,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显示较好则分别达到91.2%和90.3%.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48例显示不同程度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非肝硬变对照组患者中,肝门静脉灌注明显好于肝硬变患者.结论3D-DCE MRA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可很好显示门静脉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姚秋英;许建荣;李磊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应变率、射血分数及校正的Q-V峰值间期评价不同构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比较

    目的探讨收缩期应变率与校正的Q-V峰值间期及射血分数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5例高血压患者(LVN组25例,LVR组30例)和30例健康人,分别测量每例患者各室壁中间段和基底段的平均收缩期应变率,射血分数及校正的Q-V峰值间期.结果收缩期应变率的平均值与校正的Q-V峰值间期及射血分数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0.70和r=-0.86,P<0.001).收缩期应变率在3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校正的Q-V峰值间期和射血分数仅在高血压LVR组与其他二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o.05).结论应变率成像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敏感、简便而可靠的评价高血压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的指标.

    作者:蒋文莉;郭瑞强;周青;郝力丹;周立明;陈金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椎旁肋骨软骨肉瘤1例报告

    患者女,31岁,反复右侧腰背部胀痛半年余就诊.查体:脊柱外形正常,右侧腰背部第8后肋处压痛,两肺呼吸音清,四肢肌张力正常.正位胸片示右下肺近心缘旁团片影.

    作者:邵志红;王培军;高晓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基于数字结构光投影的人体表面三维重建

    人体表面的三维影像重建对整形美容手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效果评估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字结构光投影的高速相移法,用于对活体人的表面三维影像重建.计算机控制数字光投影仪,在被重建表面投影正弦分布的光栅结构光.在几十毫秒内,就可完成四幅相移图的拍摄,给出了人脸部的三维重建实验结果.

    作者:钟金钢;袁芳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一种部分监督的乳腺肿块检测方法

    目的从医学影像中准确地提取出可疑肿块区域.方法通过引入主动相关反馈的思想,提出一种部分监督的乳腺肿块检测方法,在肿块区域预检测的基础上,主动提供部分可疑区域由专家(或用户)标定正负样本,通过几次交互反馈,终得到待分析的肿块区域.结果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提取出肿块区域,有效的去除检测结果中的假阳性区域.结论方法准确性较好,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进一步分析.

    作者:王颖;高新波;董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酒精中毒致胼胝体变性1例

    患者男,40岁,头晕无力10余天,远期记忆力明显减退.大量饮酒史10余年,每天平均7~8两酒,渴了以酒代水,无高血压及中毒病史.CT示胼胝体压部密度减低,脑沟增宽,脑室无扩张.MRI示胼胝体呈T1低,T2高信号改变(图1、2),膝部、体部局限性萎缩,其余脑实质未见异常信号灶(图3).

    作者:刘长春;赵瑞华;马长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CT诊断鼻石1例

    患者女,20岁.左侧鼻阻伴流脓涕半年余.鼻镜下左侧鼻腔可见一不规则的土黄色肿块,质硬,术后病理为蓝染的钙化物.

    作者:李兵;吴新淮;冀玉杰;何茂佐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肝脏MR灌注成像技术方法的优化研究

    目的优化肝脏MR灌注成像的扫描技术方案.方法采用单层2D FSPGR序列对40例无肝脏疾病和30例肝硬化行MR肝脏灌注扫描.将受检者随机分为4组.A、B组各含5例无肝脏病变受检者,快速团注对比剂(3.5 ml/s)后连续扫描100 s,A组采用经肝门单层横断面扫描,平静呼吸,B组采用单层斜冠状层面(同时包含门静脉主干、腹主动脉、肝实质),屏气状态扫描;C、D组各包含15例无肝脏病变受检者及15例肝硬化患者,均采用单层斜冠状层面扫描,平静呼吸,C组于注射对比剂后连续扫描60 s;D组则连续扫描100 s.分析各组受检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峰值时间和肝脏灌注指数.结果A、D组比较,采用单层斜冠位扫描方位可以避免呼吸运动导致的扫描层面的上下移动,并且避免腹主动脉的流入增强效应;B、D组比较,显示采用平静呼吸可以避免屏气后大幅度换气导致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大幅度波动.C、D两组正常肝脏及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肝实质峰值的时间比较均无统计意义的组间差异(P>0.05);C组肝实质TIC未显示峰段.D组正常肝脏与硬化患者的TIC峰值时间和肝脏灌注指数之间均有统计意义差异(P<0.05).结论采用单层2D FSPGR行动态增强MR肝灌注成像时,选用斜冠状层面,平静呼吸,团注对比剂后连续扫描100s更有利于肝脏疾病患者MR灌注量化评估.

    作者:张皓;顾爱华;缪竞陶;胡运胜;张贵祥;何之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结肠息肉的CT结肠成像与结肠镜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16层CT结肠成像(CTC)在结肠息肉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行CTC和结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56例(共214个息肉),对结肠息肉病例的三维成像方法(SSD、CTVC、PE)分别进行图像质量、病变检出时间、病变检出率等的评价,并与结肠镜比较.结果CT的SSD、CTVC、PE的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病变检出时间:CTVC>SSD>PE,PE用时短,3~5 min,明显快于CTVC和SSD像;病变检出率:PE>CTVC>SSD,2.0~5.0 mm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9.1%、70.3%、37.5%;5.0~10.0 mm息肉分别为100%、100%、50.8%;10.0 mm以上息肉均为100%.结论16层CT三维成像提高了结肠息肉性病变的检出能力,并将在小息肉的随访复查中发挥巨大潜能.

    作者:李智勇;王克礼;刘丹;刘晓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XGC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XGC的CT检查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为胆囊癌15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4例.2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其中局限性胆囊壁增厚8例,弥漫性胆囊壁增厚21例;增厚的胆囊壁内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结节15例;伴发胆囊结石26例;肝-胆界面较清楚者24例,肝-胆界面不清者5例;增强后增厚的胆囊壁在动脉期仅有轻度强化,门脉期至延迟期强化逐渐明显,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影强化不明显,增强后显示密度较高的黏膜线9例.结论增强后增厚的胆囊壁延迟强化,增厚的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胆囊轮廓及黏膜线的存在对本病诊断有意义.

    作者:徐雯;周林江;程红岩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耻骨联合骨软骨炎1例

    武警战士,男,20岁,外伤致左髋部不适.行骨盆正位片X线检查发现(图1):耻骨联合间隙增宽达约0.7 cm,上下移位约0.3 cm,双侧耻骨可见局限性骨质硬化,边缘毛糙不整,有虫蚀样骨质破坏,左侧明显.诊断为耻骨联合骨软骨炎.

    作者:杜海峰;刘禄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和MRI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CT和MRI功能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在形态学发生变化前早期发现缺血病变,有利于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坤成;卢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在冠状动脉反应性充血扩张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EDHF)在血流介导性冠状动脉反应性充血扩张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0条.冠状动脉内注射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以抑制EDHF的作用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仪分别观察记录反应性充血试验诱发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内径的变化以及心肌内冠状动脉(IMCA)血流的变化.测量LAD内径、IMCA的峰值血流速度(Vmax)及流速时间积分(VTI),并计算反应性充血试验诱发的百分变化率.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TEA前后反应性充血试验诱发的LAD内径百分变化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29±2.61)%vs(10.31±2.89)%,P=0.123].冠状动脉内注射TEA后反应性充血试验诱发的IMCA的Vmax、VTI的百分变化率却较注射TEA前明显减低[分别为(38.91±17.32)%vs(80.18±11.03)%及(26.50±12.61)%vs(75.86±21.77)%,P均<0.001].结论应用TEA抑制EDHF的作用对血流介导性正常犬心外膜冠状动脉扩张反应无明显影响,而使IMCA反应性充血程度减小,提示EDHF在大、小冠状动脉的作用不同,EDHF在IMCA内皮血流依赖性扩张反应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李天亮;邓又斌;王林;杨好意;毕小军;潘敏;白姣;常青;黎春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胎儿心血管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胎儿心血管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54例正常的胎儿心脏,在显示胎儿循环的单一的二维切面基础上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结果54例均可以在多切面显示胎儿心血管连接及其比邻关系,包括下腔静脉-右房连接,脐静脉-下腔静脉连接,动脉弓,肺静脉-左房连接.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胎儿心脏及血管连接,能够改善和补充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

    作者:狄海燕;吴钟瑜;吴银莲;彭芳华;张大英;李彬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AO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TE对11例CAOA患者进行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血流方向、性质、时相和速度,观察有无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和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5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疑诊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1例,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单独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2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发出1例.其中合并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卵圆孔未闭1例,二尖瓣前叶夹层动脉瘤形成伴破裂1例,继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超声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和手术结果符合.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能准确提供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血流状态等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春燕;唐力;任卫东;李玉宏;陈昕;李楠;贾大林;章志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基于PCI总线的磁共振成像数据采集卡设计

    目的为小型磁共振成像装置设计专用的高速数据采集卡.方法采用高速模数转换器ADS 804对MRI复数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用静态存储器(SRAM)暂存这数字化信号数据.扫描完一幅图像数据后再把数据从SRAM读入计算机.对模数转换器ADC和静态存储器SRAM的所有逻辑控制信号包括写入ADC的地址均由现场可编程器件FPGA产生.对FPGA读、写和对AD的读出均使用并行总线,由PCI 9052总线控制器进行控制.结果用甚高速硬件描述语言Foundation 3.1软件对FPGA进行设计,并对其产生的控制逻辑电路进行了功能仿真模拟,得到了可行的结果.结论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对FPGA进行数字逻辑电路设计是很方便的,修改纠错也很容易.

    作者:姜忠德;谷晓芳;俎栋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硝酸甘油对犬顿抑心肌收缩功能延迟保护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定量评价硝酸甘油对犬顿抑心肌收缩功能的延迟保护.方法20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A组)和硝酸甘油组(B组),缺血及再灌注阶段检测室壁增厚率(WT)及心动周期变异幅度(CVIB),图像平均强度(AⅡ)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束后对心肌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缺血时两组相应区域心肌CVIB和WT明显减低,曲线形态不规则.再灌注后有逐渐恢复趋势.CVIB的动态变化与WT相似,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再灌注120 min时B组收缩功能抑制分别较对照组减少了34%,30%.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后两组相应区域心肌运动增强.AⅡ,标化AⅡ在不同观测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背向散射积分技术中的CVIB可用于检测顿抑心肌的收缩功能,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结合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可检测顿抑心肌的收缩功能储备,硝酸甘油对犬顿抑心肌收缩功能具有延迟保护作用.

    作者:李玉宏;唐力;任卫东;佟玉章;杨军;陈昕;马春燕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符合线路SPECT双时相显像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评价

    目的探讨半定量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法在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SPECT/PET)双时相显像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病变性质不明患者进行18F-FDG SPECT/PET双时相显像,早期显像在注射FDG后1 h进行,延迟显像(2组)分别在注药后3.5和4.5 h,结果均经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确诊.对双时相显像结果采用阅片目测定性和半定量方法分析,计算2次显像每个病灶感兴趣区(ROI)与同一平面对侧正常组织或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摄取率之比(T/NT)及滞留指数(RI).应用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早期显像、延迟显像和RI的诊断效能.结果30例患者(1例患者行2次双时相显像)共检出48个病灶(恶性病变30个,良性病变18个),29个病灶为真阳性,15个病灶为真阴性,3个假阳性和1个假阴性.定性分析双时相显像的灵敏度96.7%,特异性83.3%,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PPV)90.6%,阴性预测值(NPV)93.8%.SPECT/PET早期显像和CT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PPV、NPV分别为93.3%、72.2%、85.4%、84.8%、86.7%与76.9%、57.1%、70%、76.9%、57.1%.所有恶性病变(除l例假阴性病变外)延迟显像T/NT均明显升高(t=-3.071,P<0.01),而良性病变延迟显像与早期显像T/NT无显著性差异(t=0.398,P=0.695).ROC曲线结果表明,RI明显优于早期显像及延迟显像.与早期显像和CT相比,双时相显像结合RI分析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PPV、NPV,分别为96.7%、88.9%、93.8%、93.5%、94.1%.结论 18F-FDGSPECT/PET双时相显像结果分析判断结合半定量和ROC曲线法分析有助于提高良、恶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率.

    作者:王荣福;邵武国;张建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